以德治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9:5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以德治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以德治校分析论文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门需要明确的是“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同一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目前确实有一些教师认为育人是小学和中学的事情,他们只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是一些教师把育人工作留给了班主任和辅导员,自己只顾讲学问、做学问,轻视和忽视育人工作,这在学校不是个别现象,有一定的倾向性。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未来,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科学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教师能将前人和社会遗留、沉淀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现实社会,延续社会的发展,更是重要的职责。科学的飞速发展,把学生头脑当作“知识仓库”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十几年学习的知识就指望用上一辈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储备式的教育已被智力开发式教育和素质教育所代替,培养人才不再以知识储备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因此说,教师不仅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更要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人,要以能够培养出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出担负起跨世纪责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
二、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高表现
教育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要把先进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意识传输到学生头脑中,就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让学生接受你的个人,才能达到接受你的知识及思想。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就是靠教师和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学生如何看教师,他们在教师身上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师或教师群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一个方面,哪一些方面;教师的思想信念,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教师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等等。所有这些属于教师或教师群体的人格魅力的表现,都是能够趋使学生检点自己、影响自己、鼓舞自己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以德治校对策研究论文
一、以德治校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校探讨论文
一、以德治校是高校实现办学宗旨的客观要求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高校目前的现状需要加强以德治校。由于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转轨过程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间题。从学校管理角度讲,重经济效益,轻质量效益。在国家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各高校纷纷扩大办学空间,忙于上规模、上层次,结果是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由于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相差很大,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之各高校对于扩招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研究得不够,使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学校建设上讲,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各高校常常把教学、科研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扎扎实实地抓,不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只是满足于一般的上传下达,简单布置。在晋职、评优等工作中一味地把教学和科研成绩作为硬件条件,学生“专升本”、“考研”、评优中一味把学习成绩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作为硬条件,而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只是作为软件条件。这种倾向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以至于出现教师和学生思想混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高校这块圣洁之地也变得“净土不净,清水不清”了。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进一步讲,对高校的管理,不仅要靠法治,而且要靠德治。一个社会,一个校园要稳定、健康地发展,既要有硬性的法律及规章制度来规范,也要有相应的道德来规范。也就是说,法律条文及规章制度虽然很多,但也不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一一度量。除了法律条文及各项规章制度外,还有大量的行为空间必须用道德来调控。比如,学生的思想信仰、道德习惯领域,法律就不能介入,法律也不能规定什么是真、善、美(真理、伦理、审美领域);对教职工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风范以及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只有实施以德治校,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广大师生的良好自觉的行动,才会大大减少人们违规违法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
因此,必须加强以德治校。面对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加强以德治校。21世纪是各国经济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世纪,而经济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靠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什么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战胜对手?出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业务尖子,而且应该是能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道德高尚的人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人的知识智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要求人的道德素质获得良好发展。因为,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谋求发展和进步。因此,对新一代的教育应把从培养竞争意识到重点培养合作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使知识转化为信念。要唤醒青年一代的“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的责任感和意识,才能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合格人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社会将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人们的自主选择将成为新世纪的中国人在价值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向。面对选择的世界,高校必须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上来,要把道德教育的地位提到战略的高度,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不仅教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因此,高校教育首先要树立育人观念,以德治校,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
二、以德治校的基础在以德治教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论文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这是高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步骤。
高等学校实施依法治校,首先必须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重要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前,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树立和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法治观念。通观中国和世界政治史,法治和人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就实际情况而言,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等学校也不例外。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转变观念,坚决摒弃人治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法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促进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宪法和法律观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违宪是最大的违法。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具有强制约束力。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是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普遍要求。高等学校虽不是专设的行政管理机关,但却担负着部分行政管理的职能。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都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根据,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一切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于法有据或与法不悖,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行政、违法管理的行为发生。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也应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确保各项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还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研究论文
一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同依法治教一样,都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新形势下办好学校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校,就是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教育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的事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法治校的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校内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全校师生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校园法制文化的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施行、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依法治校的基本涵义就是学校中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同时履行法定的义务,对自己做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使学校的一切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学校的改革及各方面工作健康、有序、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可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度和水平,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全校上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团结稳定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
高校以德治校的本质内涵研究论文
关键词:以德治国高等学校以德治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现代化,必须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以德治校,重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狠抓“德治”。研究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德治校的社会效能及其期望。
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现代化,就须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下,研究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创建以德治校的组织体系,确立以德治校的基本目标,探索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
(一)以德治校,既是一种系统的现代治校理念,又是全社会的政治期望
所谓以德治校,就是在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始终将德治思想和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统领全局的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德法兼治,以德为先。以德治校,是高等学校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延伸。
师德建设及以德治校刍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以德治校师德建设思想教育
[论文摘要]德育在高教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的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身体力行,担当起“以德治国”方略中特殊重要的历史责任。
在2001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高校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德育在高教中的重要地位并身体力行,担当起“以德治国”方略中特殊重要的历史责任。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过“德教为先”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表达着对良好品德的赞美与宣扬,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在看待人性与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的关系问题上却是殊途同归,都着重强调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对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决定作用,对于治国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教育并不单纯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重视教育,强调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曾强调学生应当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如果只靠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有可能把人培养成掌握高科技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和现实中不乏这样例子:高科技犯罪,甚至把先进技术变成残害人类的恐怖手段。可见,—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才有可能造福人类社会。—般地说,在事业上有较大成就,对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入,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品德的提高为才干的增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才干的增长为品德的提高创造了文化知识的条件,但第一位的还是品德,正如古人所说,做事先做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优良的品德,才会为社会和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近代中国多少英雄豪杰抱着解放中华民族的崇高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最辉煌壮丽的篇章。古往今来多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表明品德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的成才和对学生智力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抓好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校的根本保证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校师德建设
论文摘要:坚持以德治校,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其最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就是抓好师德建设。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高表现;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是师德内在基础。
把道德教育上升到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高度,是总书记和我们党继“三讲”学习教育和实践.“三个代表”后的又一次思想创举,坚持以德治国,其根本就是提倡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和创造既具有现代科学文化思想,又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风尚的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切实推进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坚持以德治校,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坚持以德治校,说到底就是如何着力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因此说,坚持以德治校,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根本。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求高校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育出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能够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人才保证机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承的,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条件。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门需要明确的是“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同一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目前确实有一些教师认为育人是小学和中学的事情,他们只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是一些教师把育人工作留给了班主任和辅导员,自己只顾讲学问、做学问,轻视和忽视育人工作,这在学校不是个别现象,有一定的倾向性。
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之道,德育为首。多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以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特别是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根本,始终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严管厚爱,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德育渠道,更新德育手段,丰富德育内容,走出了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校风、学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良好的校风、学风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超前认识,更新育人理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认为作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德治校,充分发挥德育在育人中的灵魂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校确立了“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立身先立行”的德育工作理念。为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注重将德育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及日常生活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运动”、“学会休息”、“学会睡觉”、“学会做事”、“学会吃饭”等育人警语在校园内随处可见。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己、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确在学校“学做人、学知识、学本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的领导、教师每学期都要向社会、家长、学生做出承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有教师代表结合近期工作向学生做出郑重承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强调“低下头来和学生谈话,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先进育人思想。
前几年,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恶习,说脏话、写脏字、打架斗殴、逃学旷课……教学秩序极其混乱。当时的学校领导受个别家长的要挟,不得不把学生分成快慢班。为了还给学生自尊与自信,学校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分快慢班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快班的学生只有优越感,缺乏进取意识,慢班的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快班不快,慢班更慢。学校领导班子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教师会,反复论证分快慢班的危害,在个别领导班子成员保留意见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将已经分了快慢班的年级重新分班。这样,原来被歧视的学生重新找回了自尊,找回了自信。
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之道,德育为首。多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以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特别是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根本,始终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严管厚爱,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德育渠道,更新德育手段,丰富德育内容,走出了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校风、学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良好的校风、学风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超前认识,更新育人理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认为作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德治校,充分发挥德育在育人中的灵魂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校确立了“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立身先立行”的德育工作理念。为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注重将德育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及日常生活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运动”、“学会休息”、“学会睡觉”、“学会做事”、“学会吃饭”等育人警语在校园内随处可见。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己、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确在学校“学做人、学知识、学本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的领导、教师每学期都要向社会、家长、学生做出承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有教师代表结合近期工作向学生做出郑重承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强调“低下头来和学生谈话,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先进育人思想。
前几年,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恶习,说脏话、写脏字、打架斗殴、逃学旷课……教学秩序极其混乱。当时的学校领导受个别家长的要挟,不得不把学生分成快慢班。为了还给学生自尊与自信,学校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分快慢班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快班的学生只有优越感,缺乏进取意识,慢班的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快班不快,慢班更慢。学校领导班子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教师会,反复论证分快慢班的危害,在个别领导班子成员保留意见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将已经分了快慢班的年级重新分班。这样,原来被歧视的学生重新找回了自尊,找回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