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9:1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胰岛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1消除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不良心理反应
尽早纠正或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是防止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关键,对所有T1DM、妊娠糖尿病及T2DM(胰岛素抵抗除外)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有效控制者及出现各种并发症者,均应及早使用胰岛素来控制纠正血糖,目前许多患者误认为如果用了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对胰岛素产生恐惧心理。我们应该施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2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血糖的来源主要是食物,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血糖的稳定,对2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的患者,饮食治疗不仅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肪紊乱,还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其平素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忌用单糖、少用富含饱和脂肪酸食物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粥。有研究发现,等量大米煮成的米饭和粥对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血糖有不同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进食米饭后,餐后血糖较平稳,而进食粥后,餐后血糖则明显升高,与进食等热量的葡萄糖升高血糖作用相似,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3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重,改善脂质代谢,还可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因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所以主张运动锻炼时间安排在餐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内,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应选择在外源性胰岛素作用最强之前进行,比如注射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最强时间是注射后2~4h,若必须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进行劳动或运动,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少量加餐。注射部位改在运动度较低的腹壁处皮下,防止吸收过快,另外运动强度必须量力而行,根据患者病情,有计划开展一些轻体力、低负荷量的运动,待身体适应后才能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对于病情不稳定、空腹血糖16.7mmol/L以上者,合并急性代谢紊乱,慢性严重并发症及心、肝、肾、肺功能衰竭者不适宜运动疗法。
胰岛素抵抗防治管理论文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终身疾病。我国目前正处于DM的上升期,如果不加以有效遏止,估计2015年我国可能有6000万DM患者[1]。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发病机理[2]。IR伴有高胰岛素(INS)血症,血糖在正常范围期间是糖尿病防治的最佳时机,及早的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不仅减少T2DM的发病率,还能减缓或纠正IR引起的代谢综合征,这一时期对DM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T2DM、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内脏型肥胖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其共同的病因之一是IR。现在认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尚无高血糖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存在IR并伴有高INS血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胰岛β细胞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血糖升高,最终发生T2DM。IR伴高INS血症,是预测发生T2DM的有效单个预测指标[3]。二甲双胍(MT)通过减肥、强化INS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和降低血脂而减轻IR。
1减肥作用
有研究显示[4],MT在多囊性卵巢疾病的治疗中,即使在不节食或不增加活动量的情况下,也使女患者收到减肥效果。进一步研究证实,在22例患有肥胖症,但无DM的女性和男性进行MT用药24周,这些受试者体重大约减轻6%(一般为18磅),并且腰围和臀围可减少2英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浓度降低10%。肥胖导致血游离脂肪酸(FFA)增加,FFA通过增强肝糖异生和糖原分解以及抑制INS通路而产生肝IR,而骨骼肌细胞内脂质沉淀可能是引起肌肉IR的重要原因。高水平的FFA可能是外周组织产生的代谢信号,短期内作用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长期作用则促使其凋亡[5]。
2对INS的作用
2.1在不同的IR综合征中常伴有假性黑棘皮病(AN)[6]
在MT对假性AN、IR及高INS血症的10例患者试验,期间维持饮食量、运动量相对恒定,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单纯给予MT1500mg/d口服8周。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各参数差异显著性以t检验或χ2检验判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较,空腹INS由45.22±13.9降至28.88±11.32(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餐后2hINS由160.25±33.72降至135.50±35.35(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外周INS敏感指数由22.89±5.69升至34.33±7.80(min·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体重指数由40.45±10.23降至35.21±3.36kg/m2,(P<0.05)差异有显著性。INS升成系数变化不大,治疗前为13.93mU·mmol-1,治疗后为12.35±2.56mU·mmol-1,(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MT明显改善假性AN患者的INS敏感性并未增加INS分泌,能改善假性AN患者的IR与高INS血症。提示对T2DM的IR与高INS血症有改善作用,并能降低体重指数。另一相同的研究[7]也证明MT不但减轻IR,增加INS敏感性,也改善血脂代谢使体重下降。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其病人依从性最好。但由于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方面:
临床胰岛素非注射给药试验阶段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口服给药;肺部给药;口腔给药;其它给药途径;结语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微球及毫微球制剂、胰岛素脂质体、胰岛素微乳及油制剂、肺部具有较多的优点、胰岛素的毫微球及微球制剂的肺部给药、胰岛素经鼻粘膜吸收被认为是效果确切的、口服该药物在体内可引起细胞内胰岛素的解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如何做好护理工作,提高疗效。方法:140例患者先后于2000年2月至2005年9月安装美国MiniMed507型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安泵前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慎重选择对象,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讲清本疗法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步骤等,以解除顾虑、更好合作,置泵中和置泵后均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泵运行情况,并教会患者有关泵操作的各项技术,尿糖、血糖自我监测方法。结果:本疗法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方便生活,简化治疗程序,能帮助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增强了自信心。结论:胰岛素泵在强化治疗糖尿病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可靠、方便及灵活性,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护理
糖尿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症,涉及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缺陷为胰岛素缺乏或不足和胰岛素作用减弱[1]。此病是本世纪危害人类的严重性疾病之一。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慢性并发症如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疽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及脑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2]。DCCT研究证实,强化治疗能有效地延缓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并延缓其发展,这一结论也适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已为UKPDS研究证实[3]。胰岛素泵在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我院于2000年2月引进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507型胰岛素泵,已为140例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糖尿病140例,全部患者均为2000年2月至2004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男性83例,女性57例,妊娠糖尿病3例,年龄10岁~78岁,入院时平均血糖(28.5±5.1)mmol/L。
2护理体会
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研究论文
【摘要】胰岛素抵抗是许多内分泌代谢失调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共同土壤,还是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而这一领域研究十分活跃,近几年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疗法;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同等剂量的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反应性降低或消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它不但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认为调肝泻火法具有调肝泻火、调理脏腑气血津液、平衡阴阳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从肝论治”治疗IR学说[2],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IR学说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IR[3],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有明显疗效。徐云生等[4]认为IR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中医学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苏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戴小良等[5]认为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清肝泻心法,并主张该法与滋阴润燥法联用治疗消渴病,收到明显疗效。汪何[6]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2型糖尿病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夹血瘀者,对照组以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无明显变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芪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P<0.05),IA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FINS也明显下降(P<0.01)。
2单味中药研究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管理论文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其病人依从性最好。但由于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方面:
危重病患胰岛素药疗护理策略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分析相关护理问题。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按常规控制血糖,每2h进行血糖监测和分析,Stata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将血糖维持在4.0~7.0mmol/L,观察组中使用胰岛素天数、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危重患者抢救中该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关键词】危重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护理
危重患者血糖应激性升高,不仅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胰岛素强化治疗于1993年6月针对胰岛素常规治疗首次提出。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种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4~7mmol/L)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评价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对危重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循证手段提出和验证一个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案,并研究该方案执行中相关的护理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收入ICU危重病患者,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原有糖尿病且在入ICU前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撤除标准:治疗期间患者家属要求放弃治疗者。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0月所收入ICU的非糖尿病及餐后4h以上的急性危重患者200例,男121例,女79例;年龄18~65岁,平均41.1岁;入院24hAPACHEⅡ评分5~46分,平均18.7分;其中复合伤43例,重症胰腺炎28例,脑血管意外52例,各类重度中毒26例,感染性休克10例,术后监护22例,急性心、肺疾病19例。将以上选择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除血糖维持不同水平外,其余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各重要脏器功能支持均相同。
1.2方法
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研究论文
【摘要】胰岛素抵抗是许多内分泌代谢失调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共同土壤,还是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而这一领域研究十分活跃,近几年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疗法;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同等剂量的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反应性降低或消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它不但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认为调肝泻火法具有调肝泻火、调理脏腑气血津液、平衡阴阳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从肝论治”治疗IR学说[2],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IR学说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IR[3],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有明显疗效。徐云生等[4]认为IR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中医学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苏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戴小良等[5]认为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清肝泻心法,并主张该法与滋阴润燥法联用治疗消渴病,收到明显疗效。汪何[6]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2型糖尿病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夹血瘀者,对照组以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无明显变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芪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P<0.05),IA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FINS也明显下降(P<0.01)。
2单味中药研究
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症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104例40~76岁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21天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及处理。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01,)。40~49岁组在应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年龄及是否有并发症是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2)对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在胰岛素治疗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胰岛素治疗;护理
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已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随着治疗的开展,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并不仅仅与胰岛素的用量有关,还与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并发症的多少及严重程度、饮食及运动情况等。为了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笔者以104例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监测三餐前后、睡前、0点、3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作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照1998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4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5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