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9:13: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意大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意大利艺术述评

12"15世纪的意大利处在基督教信仰衰落和人文主义复兴的交错阶段。旧的基督教艺术中罗马式在12世纪已经发展到它光辉的顶点,继而从法国发起的哥特式风格很快就席卷全欧,进而扩展成为国际哥特式。l3世纪,晚期拜占庭式在意大利渐趋流行。l4世纪,随着哥特式艺术土崩瓦解,基督教信仰的大厦也摇摇欲坠了,伴随这一进程的是一种新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迅速鹊起,经过人文主义者和新兴市民们的共同努力,15世纪一片繁荣。无疑,这一历史进程中潜伏着宗教改革和近现代启蒙的发端,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意义重大。因此,历来都是国际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艺术家与艺术品、心理学与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三个方面详细述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视觉艺术研究状况。

一、艺术家与艺术品

l2至l3世纪,欧洲甚至连专门讨论艺术的著作都寥寥无几。从14世纪始,首先在意大利,关于艺术家和艺术品记叙才逐渐增多。当时的一些著名人文主义者和编年史家,如但丁、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和菲利波•维拉尼等,都开始或多或少地谈论意大利艺术家和艺术发展的状况。到了l4世纪晚期和l5世纪,职业艺术家撰写的艺术著作相继出现,有佛罗伦萨艺术家切尼尼的《艺人手册》和l5世纪佛罗伦萨雕塑家和建筑师洛伦佐•吉贝尔蒂的《回忆录》,书中吉贝尔蒂专门用一部分探讨了15世纪艺术家关心的光学问题,并把乔托以来的l5世纪艺术看成是艺术史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阶段。同时代,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也有《论绘画》名作。稍晚达•芬奇的《论绘画》也著称于世。在l4—15世纪学者和艺术家相关著述的基础上,l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和艺术史家瓦萨里写成《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载了14世纪的契马布埃、乔托到16世纪的米开朗基罗、提香等260多位意大利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尤为难得的是,瓦萨里在关于这些艺术家的书写中贯穿了艺术进步的三段论理论。他常常轻蔑地提到拜占庭风格和哥特式艺术,但对15—16世纪的意大利总是描述为重大的创新。到了18世纪,瓦萨里的艺术史书写模式受到了挑战,西方艺术史编撰传统开始经历一次重要的典范转移。其中意大利的路易吉•兰齐和德国约翰•温克尔曼的贡献卓著。兰齐的《意大利绘画史》突破了瓦萨里以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中心的模式,而以不同画派为中心展开论述。而温克尔曼则在其《古代艺术史》中明确表示艺术史的目标应该是探索艺术的本质。因此,其对象应该是艺术品的形式和风格,而不是艺术家。由此,温克尔曼将西方艺术史的中心从艺术家转向了艺术品本身,并力图建立一门严谨的“科学”,意大利古典希腊一罗马艺术是他研究的重点。

19中叶至2O世纪初,随着欧美相继设立艺术史学科和专职教席,艺术史研究的范式也坚定地从艺术家转向艺术品的内在因素,如题材、风格、形式等。19世纪颇有影响的库格勒的《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绘画史手册》和《艺术史手册》就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变化。库格勒的艺术研究直接影响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在他的指导下,布克哈特完成了《意大利艺术品指南》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从而为著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奠定了基础。1986年布克哈特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100多年来虽历经批判却能屹然不动,他有关文艺复兴的论点,至今仍基本上无所改变。确实,布克哈特的综合研究皆奠基于文艺复兴当时人的看法,奠基于彼特拉克及其追随者们,其时比瓦萨里把美术发展称为“文艺复兴”要早得多。关于这种有关古典文化准则怎样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首先得到“再生”和“复兴”的思想,沃利斯•克•弗格森在其权威著作《历史思想中的文艺复兴》中已有充分阐述。布克哈特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文学艺术上的“复兴”与“再生”的概念引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含义最广泛的历史领域。布克哈特著作的开篇对意大利的历史作了深入的分析,用了一个标题:“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在其他部分布克哈特的写作态度很审慎,严格遵循朱尔斯•米歇莱特的名言:文艺复兴实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对布克哈特来说,这意味着文艺复兴使人们采取了新的姿态,这种姿态必然会改变整个世界。人们按照文艺复兴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道德、宗教、公共生活以及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原则。这种观点首先在意大利,然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序幕。当然,随着研究的展进,人们对布克哈特所持立场开始存有异议,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14、15世纪在意大利发轫的文艺复兴仅是欧洲文化演变的无数相应的事件之一。因此,“文艺复兴”这个词,应当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可适用于后代任何恢复和模仿古典文化的活动;另一派的意见完全相反,认为在意大利并未发生过任何值得特殊重视的现象,所谓的文艺复兴只不过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延伸和近代文化的导演。第一种批评意见更深刻,也更富有建设性。由于这些学者们致力于对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和对12世纪的文艺复兴的研究,中古史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撰写了一本关于《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令人钦佩的著作。

他描写当时的情况是:罗马式艺术的鼎盛、哥特式艺术的萌芽、通俗诗的普及、拉丁古籍的再现和大学的诞生等等。另一派认为文艺保护主义在当时并不那么发达,仅有少数人支持。欧文•潘诺夫斯基对布克哈特进行了脆弱的批评。他在西方艺术中区别“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古”的概念。潘诺夫斯基在艺术分析中使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化和文学领域。确实有古代的文章、思想和动机引起过少数知识界人士注意的复古时期,但这是所谓的昙花一现的时期。它对于16世纪意大利发生的文化变革,以及随后形成的,几乎至今仍是对西方文化价值处于统治地位的变革来说,并无任何历史渊源和重要意义,也无持续与深刻的社会影响。他们认为,按照布克哈特的说法从文艺复兴开始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浸透了中世纪的精神的。事实上,意大利从未存在过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非爆炸式的,而是中世纪与近代世界之间的过渡演进,由许许多多复杂的力量——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复兴”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12世纪,从那时起,宗教与世俗的不断摩擦与平衡,日益增长的意大利贸易缓慢地刺激着意大利艺术的肌肤,15世纪终于出现古典文化和艺术的再生,知识的苏醒,人类才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伟大。这种崭新的生活观念带来视觉艺术的盛兴。文艺评论家道格拉斯•布什和埃•麦•蒂利亚德也持这种观点。与此并行的还有一种更早的论调,即认为在13世纪意大利基督教文化中就已经有了“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了。据此,索德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社会演变的关键人物是著名基督徒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尽管布克哈特呼吁意大利文化研究要把“纯”历史和文化史结合起来,但笔者感到按此方向前进学者为数寥寥,唯一能够提及的杰出的代表就是汉斯•巴伦,无论是在他战前的作品里还是在《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危机》一书中都是这样,而后者中的观点更加明确。他在此提出一个论点,即正是由于在政治上对佛罗伦萨的自由所构成的威胁,首要是来自维斯孔蒂的威胁,才促使这个位于阿尔诺河旁的城市统治阶级接受实质上的共和政体,并接受从古典著作中寻求启示的新文艺风格。风格分析在12—15世纪意大利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到了布克哈特的弟子海因里希•沃尔夫林那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著作继承风格学的衣钵,代表作有:《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艺术风格学》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同一时期,另一位艺术史家沃林格尔运用风格分析对l3—14世纪的哥特式艺术进行阐释,其著作《抽象与移情》《哥特形式论》在欧洲知识界也曾引起强烈反响。

二、心理学和图像学

查看全文

意大利仲裁协会仲裁规则

标准仲裁规则

“自由”仲裁或非正式仲裁的仲裁条款(“”)“有关本合同而产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合同效力、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和终止合同的争议,应按照意大利仲裁协会的仲裁规则,由按照该规则所指定的一名独任仲裁员解决。当事人声明,他们熟悉并接受该规则,而且就已确定的指定仲裁员的方法来说,亦是如此。

仲裁员应根据“公平台理”原则,以非正式仲裁方式作出裁决。当事人应该,从此以后,将仲裁员的裁决视为当事人合同协议的表述。

正式仲裁的仲裁条款(“”)

“有关本合同而产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合同效力、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和终止合同的争议,应按照意大利仲裁协会的仲裁规则由按照该规则所指定的一名独任仲裁员解决。当事人声明,他们熟悉并接受该规则,而且就已确定的指定仲裁员的方法来说亦是如此。

仲裁员应根据“公平合理”原则,以正式仲裁方式,按照仲裁员不能取消的《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则作出裁决。

查看全文

意大利的新艺术论文

意大利统一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很多障碍。统一后的意大利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自从资产阶级在西方革命取得胜利后,古典外衣对它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据。一切生产变得商业化,建筑也毫不例外地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折衷主义建筑并没有特定的风格,它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仍需借助复古主义的手段来完成。折衷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已不仅仅渗透到艺术领域,而且深入19世纪意大利的文化土壤,甚至于政治联盟都是折衷的。

在共和党人朱塞佩征服的撒丁岛上,这种几股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势力间的较量趋向了白热化。在这种环境下,意大利的新艺术运动在国际的风格的比较下显得千差万别了。在复兴运动后,虽然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实权,但封建势力仍是相当顽强。工业生产水平仍旧处于落后状态,经济的不发达,封建气息极浓的政府对建筑风格作出了限制,纪念性的古典复兴仍是主流。意大利的风格无法与欧洲其他国家呼应,个人意识也很难进驻建筑风格里。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们很快便将古典复兴的道路拓宽了,古典风格的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口味,严谨和庄重显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束缚。资本家们深谙市场的需求,他们用多个古典元素随意搭配,自由构成,进行夸张的放大与变形,从而带来更多审美上的刺激。他们相信建筑风格已经不需要精神的支撑,只需要有市场的作为后盾,资金作为保证,那么一切都能变为时尚和潮流。1895年,意大利的时局开始变得混乱,发生在西西里的法西斯革命、成千上万工人的拼死抗议被军队残忍镇压,以及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战败,使人们对伟大的沙文主义梦想和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作出沉思。维奥利奥•皮卡提出“新的类型”,成为一种新升起的“理想社会主义”。

在他的理想下,工人阶级得到了认同和赞美,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遭到质疑和反对。意大利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并没有从英国和法国那儿获得太多的灵感,国内不断更迭的思潮显然成为了当时建筑师与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首先是民族复兴的责任,这股责任感似乎已深深地被埋在意大利人的心里,他们的骨子里就拥有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的缅怀。因此,民族主义的思想会给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大可不必太专注于手工艺的制作或是自然形态的转译,他们只需要了解一些考古,将古典的美学重新演绎出来。当然,在封建专制下,资产阶级的古典主义复兴的思潮是进步且别有用心的。他们用古典的庄严来震慑封建的腐朽和奢靡,同时也是象征着民族主义的呼声。待到资产阶级政府上台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复兴运动之前没有人能想象到民族主义思想与商品市场有什么关联,当它们同时存在的时候,却以意想不到的速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化的民族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于古典复兴给他们带来的美感,资本家们掌权后视野变得开阔、自由,他们需要更多有激情的灵感,而当这些灵感迸发、纠结后的结晶便是折衷的风格。

折衷主义很快风靡全国,一直持续了近30年之久。期间,理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等意识形态都纷纷给予了设计上的灵感,但在折衷风格这个大熔炉里,也不过是各种要素之间的重新调配。在新艺术时期的意大利,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并没有那么直接地影响建筑实践。但这种对抗的结果一旦到达建筑的领域,它们很快便能转化成为一种思想的更迭,一种时尚的转变或是一股灵感的涌现,从而渗透到建筑当中去。在新艺术时期,意识形态是如何转变为具体的建筑或艺术的思想,这与当时一些带有权威性的个人发言或是组织、团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大众传媒并不发达的时代,报刊、杂志以及广播主导着舆论的方向。它们是有话语权的,在意识形态激发建筑师们新的思想和灵感的过程中,传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用不同立场的声音说话,使人们能更好地接受各种观点,引领着时尚。而建筑师们也能从中获得灵感和实践的土壤。意大利的新艺术运动恰恰处于国家政治频繁变革的时期,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和较量异常激烈。在复兴运动之后,虽然封建专制被推翻,但封建残余思想仍在意大利的土壤里根深蒂固。新兴的资产阶级千方百计为自身谋求发展,借“新民族主义”开拓市场,其中右翼分子与军国主义更主张向非洲进行军事侵略。同时,社会主义者和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提出的理想社会主义的构想,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无产阶级的运动。这个复杂的局面不仅没有对建筑设计的探索造成多大的阻力,而且在每个阶段都会给建筑带来新的刺激。这种刺激来源自政治意识形态间的对抗,它们的力量转移到建筑界成为了新的思想和灵感渗透在建筑里。随着思想与灵感不断涌现,建筑师与艺术家们也在寻找新的风格与之相对应,并由各个立场的声音作出回应和支持。

在当时众多意识形态里,民族主义的思潮在意大利政治联盟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股思潮在建筑中显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折衷风格。毫无疑问,它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在里面包囊了工艺美术的质朴、新艺术的曲线、古典复兴的样式、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框架,还有就是民族主义的骄傲、资产阶级的美学灵感和无产阶级的理想。这使折衷风格一直贯穿着意大利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设计,成为那个时期独有的时尚。

查看全文

意大利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关于传承、借鉴与创新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因此,每每谈及设计,总让人联想到意大利的顶级服装设计、跑车设计、家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随着时展,意大利的艺术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意大利设计也绽放出灿烂的艺术光辉,成就了诸多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而这与意大利的艺术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了解意大利的艺术教育体系无疑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地的艺术设计都存在着传承、借鉴与创新的问题,而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则更要强调创新思维。教师如果不善于创新,教出来的学生便只会延续传承与借鉴的路子思考问题,难以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实,在整个艺术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创新,很多艺术工作者忙碌一生,却仅是停留在传承与借鉴的道路上,没能走出“模仿”的怪圈。许多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无数次地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固有教材的练习,包括采风和野外作业,忽视对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其实,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内、由正及反、由正及副、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等辩证思维方式,才是培养创新式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之重要环节。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大师的经典艺术设计作品都渗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表现手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经典,皆因被大众审美认可与拥护,如古罗马的人体雕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又如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上的自由女神塑像,其代表着人们广为推崇的基本精神,再如法国的现代建筑凯旋门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到新颖的表现手法。“艺术设计”四个字的本质含义是艺术创作,创作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创作,只能是重复,而艺术设计要实现创新,就一定要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超越,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基础上。所以,意大利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应该了解到:设计天生具有的属性就是艺术、科学和创新。著名的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1969)曾经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进人们不断前进。”早在20世纪初期(1910年前后),是格罗皮乌斯“独出心裁地采用钢材、平板玻璃为建筑材料,用崭新的玻璃幕墙结构替代了传统的承重墙,令人刮目相看。这座建筑的设计远远超越了时代的水准,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传承——超越才是创新。而这种体现艺术个性且独到新颖的表现手法才会具备极强的欣赏性和艺术生命力。传承理念和借鉴体系,如果不从内在思想上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与其相关的风土人情,不从理念角度去借鉴,就不能建立创新的基础。当我们学习与借鉴他人的,特别是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时,就必须尽量了解其整个体系,从中找出理念和思想性、规律性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总结经验,创建出适合本国、本地区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体系。

二、意大利艺术设计概况

意大利无疑是目前设计界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意大利设计”不同于“日本设计”的严谨细致,也不同于“德国设计”的经久实用,其往往是古典审美观和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引导着世界潮流。意大利艺术设计多体现在珠宝设计、箱包设计、奢侈品设计、跑车设计以及家具设计上,在设计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在设计上注重材料的选择与外观的形式美感,同时更注重售后的贵宾式服务。意大利设计师往往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意大利设计界成就之快、发展势头之猛在现今看来也是伟大的,而在二战之前,意大利现代化进程却发展得相当缓慢,设计教育也是止步不前,在整个欧洲,意大利设计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在二战之后短短16年的时间里,意大利现代工业化进程获得了巨大跨越,艺术设计作为全民教育的基础科目被普及,并且迅速占领了世界设计界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赫赫有名的设计大师,使意大利一下子成为了世界设计界的巨头,并且在将近1个世纪里领导和指引了世界设计的潮流。意大利的艺术设计具有国际化、品牌化、世界化三大特点,在时装界的著名品牌有Bally、GuccioGucci、SALVATOREFERRAGAMO等,在工业设计界有世界汽车顶级的“两皇一后”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铸就了其在工业设计界的非凡地位。关于意大利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以后,德国和日本都在拼命研究汽车性能,努力制造世界顶级的汽车发动机,以此作为工业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意大利则不然,其目光更为长远,意大利工业设计以舒适自然的内部装饰为出发点,以流线型具有美感的汽车外观为商业卖点,打造功能和舒适度完美结合的工业化艺术品成为了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宗旨,并且迅速走红国际市场。意大利汽车的主要构件都是进口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意大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的商业定位让“意大利制造”成为举世曙目且经久不衰的品牌。意大利艺术设计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发展晚、起步快、成就高。在欧洲,德国是最早发展艺术设计的国家,1919年,包豪斯学校的建立确立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随即,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欧洲开始传播,荷兰和英国紧随其后发展了本土的艺术设计体系。这时的意大利由于工业发展缓慢和政治运动爆发,其艺术设计发展得十分缓慢,但是后来意大开始普及艺术设计教育,使得艺术设计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就涉及了各个领域,同时一批著名设计大师的出现成就了意大利设计在世界中的主导地位。意大利艺术设计的成就之高是有目共睹的,意大利不像德国、日本、美国那样拥有深厚的科技基础和最新的材料,却知道尊重传统和艺术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最大优势。

三、意大利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意大利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与德国、美国等主流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有很大差异,其自成一体,甚至连设计分类都很不明确,但就是这样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成就了许多天才般的设计。首先,在意大利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基本上所有的设计师都是建筑专业毕业的,所以在意大利,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工业设计师,都只有建筑专业的毕业证,这种现象令人难以理解。在意大利,每一位设计师都是全才,他们可能同时是建筑学、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的高手,因为在意大利,所有的设计都是在建筑学中完成的,并且建筑学内部也并没有各种专业的分类,这让艺术设计分类显得十分混淆。这样的教育分类原因是,意大利认为,所有的设计都源于对艺术美感的把握,设计教育体系更是基于对艺术本身的把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对于欧洲设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专业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化,并对设计的整体感进行把控。这种对设计的高要求很快发展到其他设计上,如服装设计、产品设计都是源于这种对美感的把握。其次,意大利大多数人都尊重艺术和传统。二战之后,意大利为了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和美的定义,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科目来普及,设计是每个孩子在小学里就学习的知识,因此,意大利人对于美和艺术的尊重和理解是深入心灵的。这份对艺术和传统的理解使得在意大利优秀的设计会很快被传播和接受,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位设计师,形成了良好的设计氛围。再次,意大利有良好的艺术设计交流与批评的平台。在意大利历史中,一直都存在“反设计”与艺术设计先锋运动,可激烈尖锐地直接指出当代艺术设计的优缺点,并且借助媒体广告的力量进行宣传。在意大利反复论证着这样一个话题:实用主义和美学主义哪个是设计的最重要意义。在商品经济横行的今天,似乎美学主义占了上风。大众对于设计界的关注无异于对娱乐体育界的关注,这样就形成了广泛的设计批评平台。在意大利经常会举行世界级的设计论坛和展览,进行设计交流,如米兰时装展、米兰家具展等。这样的设计批评和交流平台让意大利设计形成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设计形态模式。意大利著名的马兰欧尼服装设计学院拥有一流的图书馆、设备和资料,学生可以查阅权威的国际杂志、艺术书籍、纺织技术性书籍以及有关生活艺术与时尚的社会学书籍,学生亦可以欣赏学校的纺织品和样衣收藏。除了流行杂志,时尚视听室也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最新国际服装流行趋势。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分别被用来办公、理论教学和实验。学院挑选资深教师,让他们把各自专长传授给学生。教师都是直接聘自时装公司、设计工作室、咨询公司、生产和销售公司,或者是出版机构的兼职资深专业人士,大多数本身就是知名设计师,或是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专家、咨询顾问以及专业买家等。头衔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有丰富的专业学识和实践经验。马兰欧尼目前拥有70名专业教师和120名客座教授。就读于马兰欧尼学院,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博览会、展览会和时装秀,参与国际竞争。马兰欧尼学院拥有对学分互相承认的国际校际网络,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其他国家完成学业。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自于伦敦、巴黎、东京和纽约等大城市名牌学校的学生也来到马兰欧尼学院访问和实习。

查看全文

意大利审计法院特点评析

意大利审计机关采取的是法院的设置形式,意大利审计法院是意大利的最高审计机关,具有维护公共财政安全和保障有关司法秩序的作用。意大利宪法第100条规定了审计法院的职责,审计法院实施对政府法案“事前的”合法性审计和对国家预算“事后的”审计。根据法律,审计法院参加对公共的被资助实体财务管理的审计。审计法院向国会提交审计发现。同时,宪法第103条还赋予审计法院在公共问责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方面执行司法的职能。意大利审计法院成立于意大利王国建立后的1862年,是意大利基本统一之后的第一个法院,其目的是控制公共管理、防止与避免资金浪费和不健全的管理。经过150多年的历程,随着国家行政服务的改进、公共财政的演变与协调,以及审计体系自身的不断调整和现代化,意大利审计法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较完备的审计职能和司法裁判职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在具体的审计和司法实践中,审计法院对政府法案进行事前合规性审计、审查公共账目、评价所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健全性、行政活动绩效、分析和评价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进程和影响、对引起公共财政损害的行为进行问责,以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服务于意大利“国家——共同体”。相比于其他采用法院制审计机关的国家,如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巴西等国,意大利审计法院在审计机构设置与审计职能定位、审计中立性、审计裁判与问责的力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特点。

一、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双重性”

(一)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双重属性与双重职能。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双重属性体现在审计法院既是政府的组成机构,又是法院体系的一个部分,其双重职能是指审计法院同时拥有审计职能和司法职能,职能的双重性与属性的双重性具有密切的关系。1.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审计法院是政府的一个机构,属于政府机构中的辅助机关。意大利共和国的组织机构包括议会、总统、政府、司法、区省市等,实行权力的分立与制衡。议会主要享有立法权、监督权以及财政控制权,每年批准政府所提出的预算和决算。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主要权力有颁布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和条例、任命国家官员、主持最高司法会议等。政府由内阁、国家行政机关、辅助机关组成,辅助机关包括审计法院和国家经济与劳动委员会、国务委员会。另一方面,审计法院又是意大利司法体系的一部分。意大利的司法体制是典型的大陆法系模式,其司法体系由普通法院、宪法法院和特别法院三大部分组成。普通法院受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且只对建立在合同法或者侵权法上的关于行政机关的控告(如公共工程和政府采购)进行裁定。宪法法院于1955年12月15日正式组成,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审查法律的合宪性问题,其他职能还包括审理国家各权力机关之间关于权限的冲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以及根据宪法的规定审理对共和国总统的弹劾。特别法院包括审计法院与行政法院、军事法庭,它们分别对公共账目的案件、对抗公共行政的案件以及军事罪等法律所规定的事项享有审判权。2.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双重职能。意大利审计法院履行着审计职能与司法职能的双重职能。一方面,作为政府的辅助机构,以“辅助的主体”的身份,审计法院开展事前的法案合规性审计、确保行政法案符合现行法律,特别是符合有关预算的法律;开展事后的绩效审计、评价行政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与国家经济财务状况有关的审计并出具特别报告,在财务事项上为议会直接提供帮助。审计法院以“辅助的主体”来运行它的审计职能,有两层意思:一是它与负责立法职能、负责政治倾向和控制、负责积极行政等的不同实体进行合作,但是在规定的行政行为的目标方面并不取代这些被授予政治职能的主体。二是它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连续接触、评估行政实施的行为、审计发现问题、指出应当采取的措施、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改进情况、定期向议会等机构就结果进行反馈等途径,充分发挥“辅助的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审计法院又是司法主体,对公共账目进行裁判,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公共账目的合规性,对产生损害的行为进行账目问责,判决责任人员赔偿造成的损失。审计法院依照宪法在公共问责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方面执行着司法职能,司法裁判和问责对公共账目违法行为能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抑制的作用。(二)意大利审计法院“双重性”的演进与重要意义。1.意大利“法院制”审计机构的历史渊源与现展。意大利审计法院采用“法院”形式,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早在1351年,萨瓦的阿梅迪奥六世(AmedeoVIofSavoy)就建立了账目议庭,以监督那些管理公共资金的人。用这种外部法院的形式,执行对有关公共收入和公爵遗产、公共官员的账目、涉及税收和财产收入的征收争论的司法控制。这个账目议庭即是意大利审计法院的起源。1577年,在被法国占领后,埃马努埃莱•菲利贝托(EmanueleFiliberto)在都灵建立了一个新的议庭,成为仅有的负责账目裁判和有关征税与国家财产争论的法庭。1852年,财政大臣加富尔将关于创设“审计法院”的报告提交给议庭,并认为应当使用“不能被免职的裁判官”专注于“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1862年,采纳加富尔的建议,根据1862年8月14日第800号法律,意大利王国的审计法院作为“裁判法院”建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履行政府法案的事前审计,监督政府收入,事后审计政府部门的账目,对财政部的总账目进行检查,并传承了对负有管理或者保护公共资产责任的公务人员的账目进行裁判的职责。随着审计责任和司法权力的加强,在1888年克里斯皮法案下,审计法院公务人员问责的司法裁判成型,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成立后,其司法职责进一步扩大。在审计法院的发展历史中,伴随行政机构追求更高效现代化的改进运动,审计法院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自我改进与革新,将庞大的政府法案审计限制在一个小范围的“政府法案”之内,而赋予审计法院新的对每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包括地区和地方当局的绩效进行事后审计的职能,以增进政府管理效能,提高节约成本效果。从而使审计更注重服务而不是控制;更关注政府机构全部的整体绩效而不是审计单个法案;更关注法案的实际执行成果而不仅仅是法案的。现代的意大利审计法院已经成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收支平衡的公正的保证人”,和“根据效能、效率及成本-效果原则促进公众资产良治”的机构。2.意大利审计法院“双重性”的重要意义。审计法院的“双重性”使得审计法院在保障健全的公共资源管理方面能够发挥核心的作用:一是在行使审计职能时,相对于政府和议会,作为“辅助机构”的审计法院是中立的、自主的、独立的实体,通过检查法案的合法性、审查国家账目的均衡性、评价政府的行政活动绩效、提出改进建议、报告、加强信息公开,保证政府的行政行为合法和良好运行、保障公共财政平衡,并为议会进行财政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体现其“辅助”的作用,即在行使职能中,既要协助政府,也要协助议会。二是在行使司法职能时,能够运用司法手段,对引起公共财政损失和破坏的责任者施以处罚,加强了通过法律制度这一保障工具,来保证健全的公共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能力。不可否认,审计职能具有强烈的民主价值,反映了向政府提供资源的纳税人的权利诉求。意大利审计法院独立于政府和议会,不仅可以帮助被审计的实体,也可以为议会提供需要的信息和咨询,同时,审计法院的司法性质,决定了它比任何非司法性质的审计机构有更强的权威性,审计法院的审判权是审计机关处理权的最高形式。意大利审计法院本身也认为,“司法职能是审计权力的自然补足,使审计法院在逻辑上和相关性上能够完整地行使职责。”意大利审计法院的这种架构既不影响审计机关与议会必要的工作联系,又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财政监督及政治监督。

二、意大利审计法院的“中立性”

(一)意大利审计法院中立性的具体表现。中立性不同于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所有审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独立性反映的是一种积极与权威的强势,而中立性则反映的是一种平和与超然的策略。意大利审计法院在对外进行自我介绍时,使用更多的定性词汇是“中立”。例如,意大利审计法院认为自己“在行使审计职能时,相对于政府和议会,是中立的、自主的、独立的实体”“将审计事后绩效的任务,赋予一个外部的和中立的主体(审计法院)……显示了其必然性”“国家制度已经规定了对其结果损害公众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特别责任形式,并将此职责委托给与行政无关的一个第三方或者中立的机构,即‘审计法院’的公共检察官。”审计法院对法案进行事前合法性的审计,就充分体现了“中立性”。首先,审计法院的合法性审计,是对政府所要采取手段和措施的法令(包括预算法案)进行遵从性审计,并不是对措施的优劣进行评价,审计法院认为那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行政的决定,不是审计法院应当参与的。其次,在进行行政法案的事前审计时,如果审计法院认为法案合法,即“签发”予以通过,法案开始生效。事实上,也只有在“签发”通过并后,法案才可以实施。如果审计法院裁决法案不合法,拒绝予以通过,则会给政府一个合理解释的机会。政府在审计法院未予“通过”的情况下,可以以“更高的政治性理由”,在对法案的执行向议会负责的情况下,继续向审计法院申请(即有保留的登记),一个要求法院“通过”不合法措施的决议,那么此时的审计法院,可以在保留独立性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通过”这个法案,实施政府已经在议会获得支持的“政治的规划”。(二)意大利审计法院的“中立性”是最优选择。意大利是一个政党林立的国家,其政坛多变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实属罕见。意大利共和国实行多党制,众多的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政党并存,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政党并存,形成了多党纷争、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二战后,意大利政局一直不稳定,政府更换频繁,但长期是以天主教为核心,联合社会党、社民党、共和党和自由党的“中左”“中右”“中间”势力执政。从1948年到2001年,不到53年却有57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寿命不到一年。党派联盟与对抗、共同执政与制约、多方政治力量博弈,在现代的意大利已是根深蒂固。在这样一种政治格局下,审计法院作为辅助机构在议会与政府间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必须采取既保持独立性、又能在国家的架构中获得对话权力的策略,那么坚持“中立性”则成为审计法院的最优选择。审计法院一直强调自身的中立立场,一方面尽职履责,另一方面将争议和后果交给政治力量去评判。“一个中立的和外部的实体,才能恰到好处地行使审计职能,在政府和其公共行政部门的利益之中处于公正的位置”——这正是国家审计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审计法院认为在政府的“迫使”下对之前宣布为不合法的措施给予“通过”,是符合审计理论的,因为其中存在着“政治的”后果,是否采取这些已经被审计法院裁决为不合法措施的“政治的”决定,那是议会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审计法院被认为是能够胜任的“公共审计”,增强了其保证作用。意大利审计法院的“中立性”,其实质是国家政治生态下的处事态度与生存哲学。独立性不是固化的,而是具体的和灵活的,在基本的独立性原则下,审计机关一直都游走在坚持与妥协之间,让审计归审计,政治归政治——审计法院拥有审计的权力而不是参与利益的角逐,才是最重要的。

三、意大利审计法院的“处罚性”

查看全文

意大利的融资策略及启发

一、引言

意大利是当今世界工业大国之一,也是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工业化大国中,意大利被称为“中小企业王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意大利的经济规模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七国中排名第五位。199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球第五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而使世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但意大利经济却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意大利中小企业作为其经济增长奇迹的创造者,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具有较高水平,其中小企业数量之多、企业规模之小等也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意大利皮革、服装、玻璃、家具、大理石、鞋类等,大多是其中小企业生产的。意大利中小企业不仅在企业总数中占有99%以上的份额,还创造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及8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此可见,意大利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998年4月讨论如何分流安置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时候,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被提了出来,并成为当时朝野的共识。如何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中小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健康、持续发展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意大利中小企业融资政策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查看全文

意大利的星期日婚礼

意大利的婚礼最幸运的日子是星期日。

如果新娘在婚礼的前一天穿绿色的礼服,那么就会被认为将有好运降临在这对新婚夫妇身上。在意大利,男孩和女孩们很少会举行告别单身的聚会。

如果新娘在婚礼当天接受她的结婚戒指之前,佩戴任何金饰品,就会被认为要有霉运。人们相信,结婚最幸运的日子是星期日。

新娘要在婚礼中最后到达。在意大利北部,新郎要带一束花到婚礼上。这象征着新郎的家人送给新娘的一份礼物。当新郎在教堂外面等候新娘的时候,他应该手持花束。

在一对新人离开教堂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网兜装着杏仁糖,向他们身上抛洒。杏仁的数目非常重要,5枚和7枚通常被认为是幸运数字。

在婚宴上,伴郎会向所有的来宾敬一杯酒以示问候。然后会向新郎和新娘敬一杯酒。接着所有的男人会亲一下新娘,祝她好运。在意大利东部,有一种古老的风俗有时还会被保留,那就是伴郎会把新郎的领带剪成很多碎片。这些碎片被装在盘子里,卖给参加婚礼的来宾,所挣到的钱会交给新婚夫妇,以支付乐队的费用。

查看全文

探索意大利美声唱法思考

【摘要】美声唱法在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完善并成为一个科学的声乐体系。美声唱法不仅具有高深的技巧和体现出一种演唱风格,而且具有自身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过程;技巧;演唱风格;美学原则ExplorestheItalianAmericasoundsingingmethodessence

【Abstract】Thebeautifulsoundtosingthelawtoproduceinitwiththedevelopingprocessin,graduallymatureandisperfectandbecomesascientificvocalmusicsystem.Thebeautifulsoundsingsthelawnotonlytohavetheprofoundskillandtomanifestonekindtosingthestyle,moreoverhasownestheticsprincipleandtheartisticthought.

【Keywords】Thebeautifulsoundsingsthelaw;Developingprocess;Skill;Singsthestyle;Estheticsprinciple意大利美声唱法(BELCANTO)是十六世纪末在欧洲文艺复

新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形成的意大利歌唱学派,并在十七世纪内传播至意大利其他主要音乐中心:威尼斯(VENEZIA)、罗马(ROMA)、那波里(NAPOLI)、后传入米兰(MILANO)。

从古希腊的吟唱史诗及古罗马的颂歌,到中世纪的圣咏和复调合唱,再到十六世纪末的抒情性音乐剧(歌剧)的兴起,歌唱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尤其是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查看全文

意大利电影与我国导演作品的异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开启了二战后欧洲电影多元化的格局,每一次电影运动都有强大的评论和学术力量支撑着它,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法国新浪潮,到德国新电影都无一例外。这一时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了“将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采用非职业演员”等口号作为理论,成为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的美学特征,代表作有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中国新生代导演王小帅、张元等人在体制之外独立制作出一批电影,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同凡响。以王小帅《十七岁单车》为例,本身也是对“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的夹缝地位不能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尴尬境地的写照。本文试将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和王小帅《十七岁单车》进行对比,反映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和中国新生代导演作品的差异。

一、两部电影的相同之处

(一)纪实风格———真实生活原景在电影中呈现

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受到极大的创伤,人们为了生存想尽办法,随之产生的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也一并迸发。有良知的电影工作者不满法西斯政党统治下愚民政策的文艺方针,他们摒弃“白色电话片”醉心于资产阶级上层社会奢靡和男女感情生活的主题,痛恨法西斯对国家、民族的伤害,决心要反映社会底层人的日常生活,揭露法西斯的罪恶。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与编剧柴伐蒂尼共同推出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很好的代表。这部电影根据一则真实新闻报道拍摄而成,描写了一个失业两年的男主人公里奇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在街头贴广告的工作,上岗条件是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回到家,里奇和妻子将家里的被褥拿去典当换钱后赎回自行车,但是上班第一天里奇的自行车就被小偷偷走。如果没有车,就要失去刚得到的工作,里奇走上寻车之路。一组长镜头跟随里奇和儿子布鲁诺的步伐,观众看到战后意大利破败的街道、到处人满为患的旧车市场、等待发放救济粮的教堂、空气污浊的妓院等。这些真实再现的场景表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失业问题,也有力衬托出普通大众的生存环境。由于通过去警察局报案、去旧车市场寻找都未果后,里奇萌生邪念想通过偷取别人的自行车来维持自己的工作,但是里奇没有小偷好运,他在逃跑时被人抓住。这种压抑、悲凉的故事情节和纪实风格也让观众看到一个主题:“穷人逼不得已为了生活也可能走上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歧路。”观众看到的是经历战争摧残凋敝的社会全景。而王小帅在第五十一届国际电影节获银熊奖的作品《十七岁单车》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并且同样采用写实手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进城打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就业等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十七岁单车》描述了十七岁少年小贵进城务工,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公司发给每个人一辆自行车,如果赚够业务费,自行车就可以归员工所有。观众跟随小贵每天送快递的身影,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杂院、高楼大厦之间,正当小贵快要攒够钱可以拥有自行车时车却被偷走。本来与此故事无关的另一名十七岁少年小坚因身在父母重组家庭中,并不富裕的一家人住在破旧的大杂院内,房间的拥挤、杂乱也是真实生活场景的反映。父亲因为多次食言,将答应给小坚买车的钱用于后母带来的女儿高中学费,小坚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二手自行车,恰好这辆车就是小贵丢的那辆。小贵为了找车遇到小坚及他的“哥们儿”,在几次三番抢夺自行车的过程中,观众再次跟随镜头看到北京市内曲折的胡同、废弃的楼房、人们在街口练太极、悠闲自得下象棋的画面。两位少年各自及身边人们无奈的生活经历就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沧桑的见证。

(二)自行车———既是道具又是线索

自行车在两部电影里既是道具又是整部电影的线索,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还承载着两个人赖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偷自行车的人》中里奇要么去偷一辆自行车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要么就失去这个工作机会,试问除了偷他还有别的办法吗?和里奇一样,小贵将自行车视为自己的生命,视为自己在这个陌生又无依靠城市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撑起他所有生存下去的希望。相对另一个人物小坚而言,自行车也同等重要,有了自行车,就有了爱情;有了自行车,就有了身份的象征;有了自行车,就有了和别人同等对话的尊严。所以自行车对这三个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出行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生的希望和身份的象征,而自行车对这两部电影来说又是引领全片的主线,所以自行车在两部电影中都意义非凡。

查看全文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风格探究论文

[摘要]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是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的。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风格特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畸形的珍珠”。音乐史上把自歌剧诞生的1600年至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的1750年的这段欧洲音乐历史称为巴洛克时期,也是早期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如卡奇尼、蒙特威尔第、阿·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意大利歌曲。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思想,而且在声乐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开启了人们声乐听觉上的新感受,奠定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歌曲“古典美”的美学规范。目前,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已经成为国内外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首选教材。因此,对这一时期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一、主题内容的人文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是:实现声乐与宗教的分离,声乐趋向世俗化和人性化。虽然有时也出现一些宗教情绪,比如宗教歌曲等,但主要表现的已不再是“神”而是人自己的内心独白和忏悔。它也有绝望、叹息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但就在这里面我们也可发现它实际上洋溢着强烈的对生活的热爱。随着声乐趋向世俗化和人性化,以歌颂爱情和赞美大自然为主题的抒情歌曲极大丰富了声乐体裁,并第一次占据了声乐曲库的首席。正如尚家骧在《欧洲声乐发展史》所说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大量的反映了思念、爱慕、离愁、哀怨、邂逅的喜悦、失恋的痛苦、典雅的风度、高尚的情操、纯洁的友谊、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憧憬……爱情方面的主题。”歌曲《别再使我痛苦、迷惘》是阿·斯卡拉蒂的一首哀怨、悲戚、凄凉风格的小咏叹调,表达了一位深受爱情折磨愚弄的人想用死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和迷惘。歌中凄楚无奈地唱道:别再使我痛苦迷惘,让我死,把我埋葬!你那双负情的眼睛,毫无同情、怜悯的目光,心如铁石,寒若冰霜,无视我的悲伤,无视我的悲伤。别再使我痛苦迷惘,让我死,把我埋葬!作品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失恋者内心强烈的哀痛、失落、无奈、苦不欲生与背弃爱情者那比冰还冷、比石还硬的残酷绝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性的效果。《恒河上升起太阳》是斯卡拉蒂的另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小型艺术歌曲。它描绘了在阳光的沐浴下,恒河两岸万物生长,五彩斑斓,生机盎然,是一首充满对大自然赞美的颂歌。歌中唱道:恒河上升起太阳,多灿烂、多辉煌,河面上也闪耀着光芒……它擦干那露水,让它不再发光,那泪珠般的朝露,它不能再发光。草原上的花朵像星星在闪烁……歌曲风格华丽、明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这些歌词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解放,它热情讴歌曾经被教会倍加贬抑的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它的目的是要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理直气壮的行为。这些歌词都是大胆的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表达;洋溢着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乐观明朗情绪,以细致的笔调、丰富的感情抒写了摆脱禁欲主义的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愫,既典雅、甜美、流畅和风趣,又含蓄、高贵、庄严甚至气势宏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