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8:58: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一村一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一村一品意见
各县、区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文件)及中央、省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省农委倡导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我市“一村一品”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增强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改革二十多年实践表明:发展“一村一品”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新时期农业部门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一村一品”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原则,立足蚌埠自然和人文资源及优势,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业一社,一地一企”的发展之路,突出特色,提高档次;培育龙头,开拓市场;依靠科技,强化服务,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是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尽快形成。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培育50个特色明显、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特色主导产业示范村;围绕特色主导产品和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8——10个特色主导产业乡。
二、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功能,为引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使“一村一品”的发展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要进一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四要加快主导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步伐,不断提高“一村一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五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不断增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六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开展以“绿色证书”、“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技术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三、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加强农产品品牌注册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对已经形成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及时注册商标。二要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鼓励和支持品牌特色农产品积极参加展示展销、开展产品推介、媒体宣传等活动,提高特色主导产品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对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市场占有力的特色主导产品品牌,积极申报蚌埠市名优农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乃至中国名牌农产品,提升品牌声誉。三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对市场需求大、生产规模较小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按照“统一生产和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方式,实现品牌整合。形成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龙头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围绕特色产品和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尽快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具有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是加强协调服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相关农产品生产区域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二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城市资本和外来资金进入农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四是进一步加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制定扶持政策,对在推进“一村一品”进程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村创业带头人,在相关财政资金使用、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其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农业局上半年一村一品小结
2010年上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市一村一品办公室的指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一村一品工作安排,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化服务,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支持,不断引导农民推进茶叶、生猪等主导产业区域规模经营,由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拓展发展思路和空间,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上半年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实践,全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开展工作情况
(一)认真贯彻中、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2010年各项任务目标。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下达各示范村和推进村,确定乡村干部建立健全包抓责任机制,大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农村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二)继续完善一村一品台帐及档案资料的管理,积极开展一村一品调研活动,为不断提升示范村、推进村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全县共有15个省级示范村、2个省级一乡一业乡镇,共涉及6个产业、8770户26061人。年初安排县农经站与乡镇村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对示范村农户生产经营收支情况进行了据实登记填报,做到了一户一表,一村一帐,数据准确,真实可靠。近期,成立了一村一品调研组对五丰村、莲花村、江塝村等三个示范村的一村一品开展调研活动。
(三)精心安排,不断推动茶叶一村一品产业向深层次发展。一是按照我县一县一业和四区一带茶叶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对峡口镇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培育丰产茶园5000亩;改建扩建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5个,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1000人次,培育2个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叶品牌。二是完成项目资金700余万元,重点对示范村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投入,提高茶农经济效益,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打造茶叶品牌。三是在示范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吸收茶农240余户,全面提升茶农组织化程度,为茶农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信息、销售等服务,提高了茶农收入。四是科学选点示范,建设标准示范茶园,上半年选择私渡镇新络村、峡口镇江塝村、罗镇马桑村、三合村为示范点,辐射25个茶叶村,带动全县建成3万亩标准示范茶园。五是加强技术指导,以县茶叶局、茶技站、茶叶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开展现场培训和现场巡回指导,在茶叶生产关键季节,组织茶叶企业、示范农户,开展标准茶叶创建现场观摩,支持茶叶企业、生产经营户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及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六是成功举办了的赛茶大会和参加了汉中茶叶节,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汉中茶叶节获得汉中仙毫7金7银13铜共27个奖,汉中炒青9金22银23铜共54个奖,包装创新奖5个,布展创新奖1个,获奖数居全省、全市第一。
(四)强抓机遇,大力发展生猪一村一品产业稳步发展。一是4个生猪产业示范村和54个生猪产业推进村以及生猪养殖大户紧抓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项目资金的扶持机遇,积极争取扶持发展、技改、扩繁项目资金130余万元,重点投放生猪养殖小区,新建标准化养殖大户和示范村养殖大户。二是以“猪沼茶”、“猪沼菜”为主要形式,推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为契机,加强一村一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交通环境。四是发挥一村一品生猪龙头企业和生猪专业合作社作用,带动一村一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上半年新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5个,吸收成员280户,为生猪养殖户在饲料加工、仔猪、育肥猪的销售提供优质服务,缩小了生猪养殖成本。五是县上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为依托,确定扶持帮村部门、单位、领导及“三联三帮”活动,把政策、项目、资金向一村一品倾斜,全方位推动一村一品生猪产业发展。
“一村一品”绘就农村新画卷
近年来,西充县按照市委领导“一定要把充国香桃做大做强,打造第二个龙泉驿”的要求,把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充国香桃”产业。目前以古楼、太平、晋城三镇为中心已连片种植2万余亩、150万株,年产优质桃1.5万吨,产值近1000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古楼镇15个村集中发展充国香桃5600多亩,带动2080户农户致富,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达60多户。该镇赵家庙村200多农户种植香桃,户平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比全县人均水平高出2100多元。晋城镇桃花沟村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以桃花为媒发展生态农家游,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收入达200多万元。
二是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古楼镇过江楼村农民李宜良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家3亩旱地,如果种粮,年成好满打满算收入1500元,现在改种香桃,按一亩60株、一株产果30公斤、以最低市场价6元/公斤计算,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是种粮的7倍多。尝到了甜头的农民种桃积极性非常高,甚至出现拿水田换旱地的现象,目前种植充国香桃的镇粮经比例已调整为3﹕7,古楼镇达1﹕1。
三是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开端。发展充国香桃产业,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涌现了赵家庙村、过江楼村、桃花沟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赵家庙村年逾6旬的农民侯祥仲说,他和老伴种香桃年收入近3万元,花10多万元建起了楼房,现在有了钱大家都纷纷改、修建新房,我们离新农村不远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西充县在选准特色产业、培育产品品牌、完善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功经验对加快全市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好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专家、市场、群众“三位一体”,选准特色产业
全镇一村一品指导方案
为加快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步伐,构建我镇“一村一品”区域化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工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水平,根据《市2012年“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我镇“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镇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依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目标任务
年内全镇重点抓好11个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见附表),其中示范村中要有3个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专业村标准。
三、组织领导
对于省一村一品发展前景展望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从*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品”工程,这是一项富民兴赣工程,是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给*省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省广大农村通过学习引进日本大分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掀起了“一村一品”活动的热潮,积极建立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拓展产品市场,成立农协组织,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年,省“一村一品”引智工作协调小组确定的50个示范点,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3%,达40亿元,带动农户约70万户。“一村一品”特色村的农民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500元,并涌现出一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一村一品”搭桥铺路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全省“一村一品”取得的成效
1、“一村一品”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市场机制下,农业发展必须破除传统的经营方式,走农业产业化方向的发展路子。近年来,紧紧围绕着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全省共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2000个,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100多个,带动农户100万户。比较典型的有:汪氏蜜蜂园依托*丰富的蜂产品资源优势,采用“公司+蜂农+基地”产供销一条龙及科工贸一体化的蜂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蜂农5800多人,并在赣州、吉安、鄱阳湖等地建立了优质养蜂基地,由汪氏蜂业提供蜂箱和蜂群,无偿提供技术培训,专家现场指导服务,扶持蜂农特别是贫困地区蜂农发展养蜂业。汪氏蜜蜂园已是全国蜂业中的知名品牌,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集蜜蜂养殖、蜂品加工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蜂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运作,做强做大,汪氏蜂产品先后两次在国际蜂业大会上获奖,汪氏蜂药“螨朴立克”已闯入国际市场,汪氏蜂业已具备冲击国际化品牌的实力。汪氏蜜蜂园的发展壮大,充分体现出农业产业化的强劲势头,而“一村一品”无疑搭建了汪氏成功的桥梁。
2、“一村一品”是致富农民的重大举措。*的农业一直以来发展势头较好,农民的收入连年增长,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不高的。要想致富农民,必须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实施“一村一品”,有效地把农业资源和广大群众集聚到做大做强本地的主导产业上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牛牛乳业是从事液态奶生产的民营企业,带动养牛户68户,*年通过种植牧草、饲养奶牛走上致富路年产鲜牛奶3000余吨,农户创收660万元。
3、“一村一品”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法宝。*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湖泊众多,山清水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因素。*已有许多享誉全国的特色产品:南丰的蜜桔、赣南的脐橙、军山湖的螃蟹、万年的贡米、婺源的绿茶、泰和的乌骨鸡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使当地的农民受益。军山湖的螃蟹已是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连续4年举办螃蟹节,以军山湖螃蟹为特色产品的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注重产品开发,扩大产业规模,*年产量达到220万斤,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3000户。“一村一品”极大地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地都培育了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原有的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遂川的板鸭、新建县生米镇的头、永丰的绿海茶油、广昌的莲子等已成为省内著名的品牌产品。培育特色产品,实施品牌经营,做大做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14年,镇在市农牧业局的大力推动下,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下,按照我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因地制宜推进我镇特色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抓好核桃苗木、天麻、半夏、生猪等优势产业,肉牛,蚕桑,园区中药材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一村一品”发展规模。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我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确立了核桃、生猪、肉牛、中药材、蚕桑、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招商引资,建立特色基地,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镇、特色村。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重点的核桃产业,以金山观村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生猪、肉牛为重点的大柏垭村、以粮油为重点的多宝村、化琳村;以中药材为重点的回龙村、以肉牛、天麻为重点的明清村、以蚕桑为重点的金鼎。“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凸现特色。
二是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种植大户,以规模生产、种植、养殖、政策扶持为依托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目前,我镇的核桃苗木种植规模达到600余亩,辐射带动150户农户从事相关产业发展。规模养猪大户4户,肥猪年出栏2000余头。肉牛养殖大户2个。
三是搞好人才培训,培养“一村一品”带头人我镇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多种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一村一品”带头人。组织村干部、企业家、种养能人参加乡镇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目前已培训1000人次,提高农民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
二、发展“一村一品”的下步打算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提要:本文对“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进行剖析。以长沙市宁乡县八角溪村为例,重点阐述目前我国发展“一村一品”应用最广泛的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的特点,通过分析该模式带动下“一村一品”发展现状,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实现“一村一品”高效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一村一品;龙头企业;比较优势;“一村一品”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二战之后,日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村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大分县也面临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农业萎缩的局面。该县位于日本西南部,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农业规模小,其生产的农产品仅能维持温饱,经济发展水平也严重落后于周边其他农村。大分县的知事平松守彦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在全县推广“一村一品”运动,以农民为决策主体,从当地的区位、资源、自然优势出发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或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发展。由于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该运动推出后成效明显,大分县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大分县仅有4项特产,如今已经培育出330余种特色产品,总产值达10多亿美元,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7万美元。“一村一品”在日本的成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此后,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法国等20多个国家前往日本进行考察,很多国家开始效仿这种模式,“一村一品”成为很多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一、“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特色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村一品”实质上遵循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是相较于其他地区或本地区其他产品的优势。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理性的农民会选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后,其他农民也会选择生产该产品,在政府的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各种农业服务组织的扶持下,该区域会逐渐形成以该产品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格局。例如,日本的大分县,该县的区位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匮乏,只有当地的温泉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于是,大分县对当地的温泉资源进行利用开发,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将当地打造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优势农产品很难被模仿,即使存在多个地区选择同一主导产品的情况,也要全面地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产品的一个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
(二)主导产品兼具特色和精品。“一村一品”不同于传统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虽然两者都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优势选择主导产品,但相比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一村一品”的核心更多侧重于“精品”、“特色”。要将“一品”更好地推广出来,不仅是培育主导产品,还要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融入产品中,使特色产品体现出当地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氛围,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存在更明显的差异,很多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时不再只考虑解决温饱,同时开始追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一村一品”顺应了这种消费趋势,利用错位竞争策略,将产品特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具有某种资源禀赋的地区培育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地域和农产品均没有绝对的优劣,只要重视市场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创新,都可以找到产品的卖点和市场缝隙。市场需求是检验产品特色的重要标准,塑造主导特色产品要使其功能和内涵符合市场的需要。
一村一品发展工作规划
发展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主导产业开发的载体,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县农业产业化办工作安排,结合我场实际,特制定《年“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品牌为抓手,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会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目标任务
按照“建基地、扩规模、活流通、兴企业”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力争今年新增蛋鸡5万羽,九江水梨800亩,花卉苗木400亩。
1、示范村建设。在我场今年确定一分场为果业示范分场,着重在发展现代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市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逐步建立运行规范的逐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扶持知名品牌,实现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分场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培养3至5名以上柑桔种植大户和能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以上。
农业局一村一品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率先实现“一村一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农户参与、企业(协会)运作、能人带动”的基本思路和“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活跃流通为关键,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扩市场”等工作措施,加快发展全市特色农业,率先实现“一村一品”。
二、目标任务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重点以优质无公害绿茶、蓝莓、草莓、苹果、桃、梨、大白菜、土豆、西甜瓜、芋头、番茄等为主,率先在优质绿茶、蔬菜、蓝莓种植上求突破;2012年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优质绿茶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优质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全市参与特色农作物生产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0%以上;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培植10-1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原创: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