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8:1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遗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猪的遗传改良
摘要: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我国进口种猪评估的作用,发现和总结影响种猪遗传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在实践中,实现种猪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畜牧养殖;种猪评估;遗传改良;实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畜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在畜牧养殖的规模上相比较以往有了集约化的趋势,更是在育种养殖等相关基因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与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种猪的遗传改良便是在这种大的科技背景下取得的成果,对于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维护经济的繁荣、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本次试验以我国某种猪育殖场2017年从美国引进的150头杜洛克猪及其同年产出的100头后代为研究对象,展开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我国进口种猪评估的影响研究,旨在发现和总结影响种猪遗传的因素。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表型测定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表型测定主要按照NSR相应规定和标准对种猪的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活体眼肌面积进行测量和记录,确保种猪引进前的健康,从而探讨种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3试验设计。此次试验将引进的种猪分为3组,每组种猪各50头统计。并分别将这3组种猪放置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生长环境等级为优良、一般和较差。记录后续试验研究数据探讨种猪遗传与周围环境、饲料等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2试验结果
畜禽遗传资源审批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防止畜禽遗传资源流失,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向境外输出或者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列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并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畜禽,是指列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
本办法所称畜禽遗传资源,是指畜禽及其卵子(蛋)、胚胎、精液、基因物质等遗传材料。
第四条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引进的目的明确、用途合理;
口腔遗传疾病研究论文
口腔遗传病常为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牙齿、牙龈及牙周组织、牙齿和皮肤或骨组织、黏膜及其他组织的遗传病。
1牙齿的遗传性疾病
1.1釉质结构异常(Enamelstructuralabnormality)常染色体显性牙釉质发育不全是常见型,与定位于4q21的相关enamelin基因突变有关[1];常染色体隐性釉质发育不全,其与位点于19q13.4的Kallikrein4基因突变有关[2];此基因产物可在牙发育成熟期降解釉蛋白酶,导致釉质矿化异常;x-连锁性釉质发育不全,其相关基因位于Xp22.3的amelogenin基因突变[3]。临床表现:釉质发育不全表现为釉质发育早期釉质厚度减少,牙冠黄色或褐色光滑,锥形牙冠;釉质成熟不全表现为釉质呈毛玻璃样白垩状,硬度低于正常釉质,主要发生于第三磨牙或第一磨牙,X线影像可见牙呈长方体和短根,髓室在根-颌方向长,颈部收缩,因此种牙根像有蹄动物,故称牛牙样牙(taurodontism)[4]。遗传性釉质钙化不全,表现为釉质软,易碎,探针探之可划成沟,牙呈暗褐色。釉质发育不全晚期,此期具有钙化不全,表现为釉基质形成的量正常,但质软透明,釉质较快成片脱落,易着色,上颌切牙发展成台阶状形状。有时釉质发育不全和成熟、钙化不全同时存在。
1.2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DGIⅡ)又称乳光牙本质Ⅱ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4q21,目前认为与牙本质唾液酸焦磷酸蛋白基因(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DSPP)突变有关,但存在遗传异质性[5]。临床表现:在一家族中连续几代出现,可累及乳牙、恒牙,牙呈乳光色或兰灰色,釉质正常,但由于釉牙本质连合处结合薄弱,故易磨损和分离而破裂,暴露黄色牙本质,冠呈球形;因之较正常牙短小。X线影像可见根短而呈圆锥形,早期髓室宽大而成壳状牙(Shellteeth),到晚期则髓室变窄或完全阻塞,常伴有釉质发育和钙化不全,牙冠可见透明区,牙呈影样牙(ghostteeth)[4]。
1.3先天性缺牙(Congenitalabsence)
1.3.1非综合征型先天牙缺失多数牙缺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与定位在14q12-13上Pax9(pairedbox9)基因突变有关;少数牙缺失[6]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定位于4p16.4上的homeobox基因(Msx1)的突变[7];中国学者命名了一种“何-赵缺陷症”是先天恒牙缺失病,其基因定位于10q11.2,是一种家族遗传性遗传病[8]。临床表现:缺牙是以上颌第二双尖牙缺占多数,再次是上颌侧切牙。
遗传算法研究论文
遗传算法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生物学家就着手于计算机模拟生物的遗传系统。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Holland,J.H.教授在研究适应系统时,进一步涉及进化演算的思考,并于1968年提出模式理论。1975年,Holland教授的专著《自然界和人工系统的适应性》问世,全面地介绍了遗传算法,为遗传算法奠定了基础[228]。此后,遗传算法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伴随遗传算法的发展,其独特的优越性逐渐被体现出来,且各种理论、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遗传算法的实际应用仍然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在:
遗传算法在寻优过程中易出现“早熟”、设计变量增多时效率较低以及结构分析时间长,在线功能差。为此,在实际运用中尚需改进,寻找更优秀的算子和编码方法等。目前,改进的方法也各有优劣,有对遗传算法遗传算子进行改进的,也有将遗传算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的。编码方法有二进制编码、多值编码、实值编码、区间值编码、Delta编码等多种编码方法。在执行策略方面有如下几种方法值得注意: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结合、遗传算法与局部优化方法的结合、并行遗传算法、共存演化遗传算法、混乱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的噪声适应性问题。遗传算法主要是针对无噪声的确定性环境设计的,在应用过程中,知识的不确定性、训练样本的错误、人为因素等都可导致问题求解环境包含一个或多个噪声。事实上,噪声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工程测量中,测量得到的静态应变常常会伴有一定的噪声。遗传算法的进化过程是通过适应度大小来进行选择、变异、交*等遗传算子操作,从而对个体进行优胜劣汰。然而在噪声环境下,目标函数或适应度带有噪声,不能反映个体真正的适应度。显然,用有噪声的适应度去进化,其结果可能会被误导。在这种情况下,遗传算法的性能如何,怎样改进,还有待深入研究。
遗传蚁群系统研究思考
摘要:在遗传蚁群系统中,为减少蚂蚁构建路径的时间消耗,引入遗传操作,使得当前迭代中蚂蚁构建的路径部分来自于之前迭代获取的优秀巡回路径的遗传;同时为减少由遗传操作产生的算法停滞的影响、提高算法解的质量,对蚁群构建的路径施行2opt变异操作。通过旅行商问题测试算法性能,并与蚁群系统进行比较。实验表明,遗传蚁群系统搜索效率高,而且解的质量优于蚁群系统。
关键词:遗传蚁群系统;蚁群优化;遗传算法;旅行商问题
0引言
1997年Dorigo等人提出了ACS(antcolonysystem,蚁群系统)[1]。它是最成功的ACO[2]算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组合优化问题[3~6],如连续空间的数值优化、旅行商问题、流水车间调度、集覆盖、机器学习、网络路由等。蚁群系统是一种启发式的构建方法。以TSP为例,TSP的一条巡回路径(解)是所有城市的一个排列,不同的相对排列顺序对应不同的解。ACS通过增量构建的方式构建完整的巡回路径。具体方式是先将蚂蚁随机地放在一个城市;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蚂蚁下一步访问的城市,直到访问完所有的城市。路径的增量构建占用了ACS算法的大部分时间。因为当前蚂蚁必须有足够的运算,以对下一步访问城市作出最优选择。减少蚂蚁在构建路径上的时间消耗是提高ACS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GAs(geneticalgorithms,遗传算法)[7,8]中,路径的构建是通过对父代个体的继承和重组或者变异实现,只需要作少量的运算。因此,构建一条巡回路径的时间消耗GAs显著小于ACS。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GACS(geneticantcolonysystem,遗传蚁群系统)。在GACS中,蚂蚁构建的路径部分来源于对之前迭代所得的优秀路径的遗传,并通过变异减少蚁群构建的路径的相似性,降低算法停滞的概率。
b)变比例遗传。变比例遗传实现方式与定比例遗传相同,不同的是为克服定比例遗传的缺陷,在变比例遗传中,p是一个变量。蚂蚁从优秀巡回路径中继承的部分路径比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在迭代初期,当前优秀巡回路径的质量较差时,蚂蚁继承的路径比例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以避免算法陷入一个局部最优巡回路径;而在迭代的后期,优秀巡回路径越来越接近全局最优巡回路径时,蚂蚁继承的比例增加到一个较大的量上,以大幅减少蚂蚁在构建路径上的时间消耗。
c)随机比例遗传。蚁群中的蚂蚁从优秀巡回路径继承随机比例的部分路径。在相同迭代中不同蚂蚁继承的部分路径比例是随机的。不同迭代中相同蚂蚁继承的部分路径比例也是随机的。随机比例遗传的实现方式如下:随机从优秀巡回路径中选择两个城市节点,将这两个城市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城市依次遗传给当前蚂蚁。在理论上,随机比例遗传中的部分路径遗传比例是50%,因此其时间消耗近似于50%定比例遗传。
猪原始祖先的遗传贡献论文
论文关键词猪原始祖先后代群体遗传贡献
论文摘要以已继代选育10个世代的“苏钟Ⅰ系”猪为研究对象,根据有关资料分类、统计其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探讨猪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在猪品种(系)形成过程中,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各不相同。在如何选种及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1~3]。杨宁等定义每个亲本所产生的育成后代数占后代总数的百分比为该亲本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并用这一指标衡量该父母本对后代基因库的相对重要性[3]。本研究试图根据猪原始祖先到后代群体的通径线统计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1材料与方法
1.1通径线的分类及统计
一般培育品种(系)时,群体系谱比较复杂,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很多,不易绘出,但可以通过统计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各种通径线所经过的代数(如经过的代数为n,则定义其通径线长度为n)来统计、分类通径线。例如亲子代中,子代基因有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那么父母本对子代的遗传贡献分别为1/2,亲子代的所有通径线数统计为x1,同理,祖孙代中祖代对孙子代的遗传贡献各自为(1/2)2,祖孙代的所有通径线数为x2,……,以此类推,通径线长度为n,那么通径线数统计为xn,其祖先中每个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为(1/2)n[3~5]。
害虫抗药性遗传分析论文
摘要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深入理解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并根据解释基因新功能进化的基因重复理论,推测认为基因重复为抗性基因变异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据现有抗性报道的例子将抗性突变的分子机制进行归类,并发现在多样化的抗性突变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如靶标位点的点突变导致抗性的机制是靶标抗性机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扩增或基因过表达导致的代谢酶活性增加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这种规律性与变异的适合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进化,起源,遗传,机制
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进化历史不到100年,就已经有500多种害虫对一种或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害虫抗药性的进化导致化学防治的失效,给农业产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据Palumbi估计,在美国每年由于害虫产生抗性导致的损失至少有30多亿美元,这其中包括由于抗性加大农药使用的额外消费以及抗性害虫对农产品的直接损失。
早在1951年Dobzhansky就认为,杀虫剂抗性是一种进化现象。遗传分析可以有助于研究抗性机制和制订抗性治理策略,是研究抗性的一个主要工具。本文从遗传角度对抗性进化的本质进行探讨,并归纳分析抗性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以期对害虫抗药性的进化的有更好的理解。
1、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
1.1遗传变异是害虫抗药性进化的基础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论文
一、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确立
国家主权具有两个特性,即对内至高无上和对外独立平等。经济主权作为国家主权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内效力首先即体现在对本国自然资源、全部财富和一切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国家经济主权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激烈斗争的结果。1962年2月,第17届联大通过了1803号决议,即《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根据该《宣言》,对自然资源之勘探、开发及处置等,均应符合资源国自行制定的规则及条件,不能导致对资源国主权的损害,否则即违反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原则。但这一《宣言》尚只涉及国家对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此后,经过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努力,联合国在1974年先后通过三个重要文件,即《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及其《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些文件不仅扩展了国家经济主权的内容,对其地位也有进一步强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明确宣告,每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各国有权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各种措施,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更进一步规定,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并得自由行使这项主权。
与《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宣言》相比,《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将国家经济主权的内容扩展到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享有主权权利;二是强调这种主权权利是“充分的永久主权(permanentsovereignty)”和“不可分割的权利(in~ienablefight)”。这种强调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上述《宣言》和《宪章》通过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殖民地自然资源的掠夺主要针对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石油应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英国代表“公开扬言第三世界国家对各国本身的自然资源只能享有‘有限的主权’,主张各国对本国自然资源只是行使‘监护人’的职责”嘲。很显然,《宣言》和《宪章》的措辞是对发达国家上述观点的明确否定。
二、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在遗传资源领域的发展
由于上述《宣言》和《宪章》并未对自然资源的范围加以限制,因此,生物遗传资源理应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上述《宣言》和《宪章》的原则和精神也应适用于生物遗传资源。但发展中国家在当时似乎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上。由于生物技术在当时尚不发达,发展中国家对生物遗传资源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认识并不充分。例如在世界粮农组织于1983年通过的《植物遗传资源国际约定》(以下简称《国际约定》)中明确宣称:“植物遗传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因而应可不受限制地获取。”《国际约定》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掌控下通过的将遗传资源(至少在《国际约定》的框架内将植物遗传资源)视为“人类共同遗产”在当时也未引起发展中国家的足够重视。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生物遗传资源大量流失,与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被大量盗用这种“生物海盗”现象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切,对遗传资源及与其相关的传统知识的保护,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抗的新领域。在这一轮对抗中发达国家总体上已不再否认各国对其境内的遗传资源所享有的主权权利以及保护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正当性。不过,这一局面的形成仍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从《国际约定》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有关条款的演变。1983年的《国际约定》明确声称植物遗传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1989年的修订虽然仍重申了遗传资源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立场,但同时承认了植物育种者权和农民权(前者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立场,后者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并申明,对遗传资源的“自由获取”并不意味着免费获取。而1983年的《国际约定》文本却明确规定应免费获取。此外,1989年的修订还承认了国家对遗传资源的获取施加一定的限制的权利以及农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从对他们所保存的自然资源的利用中获取“充分利益(benefitfu)”的权利。这些变化是对“人类共同遗产”说的一种明显软化。1991年的第二次修订不仅明确承认国家对其植物遗传资源享有主权,同时承认获取植物遗传资源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澄清,承认育种者和农民控制对其所掌握的遗传资源获取的权利。而在2001年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中,“人类共同遗产”的观念已被彻底抛弃,转而承认各国对其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主权权利。
此外,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也明确表明了承认国家对其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立场。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管理论文
提要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植物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植物遗传资源正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促进以“遗传编码功能”价值概念和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内部化”与“补偿”方案为基础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和“生物多样性合作社”,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市场化机制;国际制度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状与品质,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和环境等21世纪重大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作为技术、生态和伦理问题而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经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探讨则至今仍相当滞后。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人类自然遗产”的植物遗传资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与此同时,由于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国际差异,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市场化机制以及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种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遗传资源,而植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却受技术、资金等制约大都仍处于植物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为目标,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已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现有国际多边体系为出发点,提出未来国际制度安排的可能选择。
2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2.1经济价值概念与市场化界限
遗传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遗传学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难点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难度大、缺乏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目前遗传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传学;问题;对策;教学改革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学科,遗传和变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1]。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系统完整且发展迅速的理论科学,遗传学研究对探索生命本质、不断推动相关生命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遗传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育种过程中以及人类遗传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动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向高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遗传学课程,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
1遗传学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
遗传学课程具有高等学校课程专业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典型特征。在教学方面,遗传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因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扎实铺垫才能学好这门课程。遗传学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尝试改良动植物品种,直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随着细胞学和胚胎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细胞结构以及细胞活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授精及细胞分裂)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遗传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领域,与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医学领域,遗传学技术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筛查和生物制药等;在农业生产方面,遗传学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遗传学技术能帮助人们探究人类的起源、揭开生命的奥秘。遗传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整合和新研究方向的深化与开拓具有重要意义[1]。学习遗传学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理解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遗传学的应用前景。扬州大学农学院在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遗传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将遗传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现对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本科生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遗传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