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8:1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溢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商投资溢出效应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07)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
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06)。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06)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信贷脉冲溢出效应测度研究
摘要:“信贷脉冲”是指广义信贷增量占GDP比重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货币增速的增速,即货币“加速度”。海通证券研究所将信贷脉冲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认为信贷脉冲领先发电量和房产价格半年时间。为验证信贷脉冲能否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本文采用Diebold与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方法测算了信贷脉冲对国民经济各指标的溢出水平,测算发现:信贷脉冲可以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来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但不能单纯通过信贷脉冲来判断经济形势,还应综合考虑物价水平、股市、投资、货币增速等指标。
关键词:信贷脉冲;溢出指数;先行指标
2016年以来,我国信贷脉冲大幅回落,信贷脉冲的关注度随之飙升。海通证券研究所认为信贷脉冲可以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信贷脉冲领先发电量和房产价格半年时间,基于此,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此次信贷脉冲下降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和资产价格下降。在此背景下,我们基于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方法,测算了信贷脉冲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考察信贷脉冲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的可靠性。
一、信贷脉冲的涵义
(一)定义及解析。“信贷脉冲”是指广义信贷增量占GDP比重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货币增速的增速,即货币“加速度”。从定义来看,信贷脉冲是考虑了经济规模的广义信贷增速的相对波动。研究相对波动的优势是去除了波动的量纲,例如两个经济体的新增广义信贷较上一期均增加100亿美元,那么两个经济体的广义信贷增速绝对波动均为+100亿美元;两个经济体的GDP分别为1000亿美元和10000亿美元,那么考虑了GDP的广义信贷增速的相对波动分别为+10%和+1%。这种去除量纲的相对波动具有两个好处:一是度量波动程度更加客观;二是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横纵向比较。“信贷脉冲”的定义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测算思路:一是通过广义信贷的增量来测算;二是通过货币“加速度”来测算。广义信贷增量的口径较大,统计较为繁琐,而货币供应量M0、M1、M2的数据较易获取。因此,使用货币“加速度”测算“信贷脉冲”是一种较为简便可行的方法。从货币创造过程的角度来看,基础货币形成银行存款,银行留足存款准备金,将剩余存款用于发放贷款,贷款又形成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货币总供给。从货币创造过程可以看出,贷款是货币创造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与货币供给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从中国的实际数据来看,2003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M2的加速度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63。因此,通过M2的加速度与GDP之比测算信贷脉冲具有合理性。但考虑到M2的加速度与广义信贷增量的口径不一致,所以两种测算方法的结果在波幅上会有一些差别。(二)我国季度GDP与M2增速比较。1.2002年以来,我国季度GDP和M2增速都有大幅提升。季度GDP增长了6.64倍,M2增速增长了5.28倍,季度GDP增长更快。2.季度GDP和M2增速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1)季度GDP的峰值出现在第四季度。一是很多机构在年底进行结算;二是新年备货、年底清仓等加大了第四季度的物流规模。这两方面原因使得GDP在第四季度达到峰值。(2)M2增速的峰值出现在第一季度。一是贷款在第一季度发放可以收取较长时间的利息,虽然人民银行提出了3∶3∶2∶2的放款节奏,但银行还是趋向于第一季度发放贷款;二是一般银行在年底贷款额度剩余不多,第四季度贷款下降,因贷款额度问题未发放的贷款会在第一季度发放,这样会营造一种开门红的气氛,这两方面原因使得M2增速的峰值出现在第一季度。(3)季度GDP滞后M2增速3个季度。海通证券的研究表明发电量滞后信贷脉冲2个季度,而信贷脉冲和M2增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所以季度GDP滞后发电量1个季度,滞后M2增速3个季度。3.M2增速在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上涨,为缓解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推出的扩张政策增加了M2增速。(三)信贷脉冲、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间的关系。海通证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脉冲领先发电量和房产价格6个月。发电量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先行指标,房产价格是最为重要的资产价格之一。所以,可以认为信贷脉冲对经济运行和资产价格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海通证券研究的是信贷脉冲对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的单向影响,本文认为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物价、利率、投资等经济指标也可以纳入这个相互影响的体系。信贷脉冲与经济各指标的传导路径如下:1.信贷脉冲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传导路径。信贷脉冲直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而总需求的变动一方面对产出产生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带来供求失衡,进而冲击价格水平,造成价格波动。2.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对信贷脉冲的传导路径。产出变化带来收入水平、价格、投资预期等变化,进而影响总需求,总需求减少带来人们贷款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信贷脉冲,总需求增加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价格波动导致供求失衡,带来总需求的自我调节,对信贷脉冲产生影响。显然,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则会带来再分配效应,可能拉大贫富差距,减少人民福利,有时政府甚至会采取措施压低价格水平,比如房地产调控,房价过高使得购房者承受沉重的房贷负担,严重影响其福利水平,为此政府多次出台房价调控政策。因此,理想的结果是信贷脉冲上升刺激经济增长较多,影响价格水平上升较少。这样的结果说明信贷更多地流入到生产领域,而不是拉升价格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虽然起到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作用,但也极大地推升了价格水平。图12003年7月-2017年6月我国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M2加速度变动趋势比较近年,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国信贷脉冲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信贷脉冲又成为一些研究机构讨论的焦点。本文使用Diebold与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方法对我国信贷脉冲与相关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信贷脉冲的影响,以期了解信贷脉冲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各类价格指数的冲击程度。
二、信贷脉冲溢出效应测度方法及指标选择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分析论文
一、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R&D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R&D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07)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06)。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06)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论文
一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R&D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R&D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实现反向技术溢出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投资动因;作用机制;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需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国内学者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以合资的形式到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产业升级路径的跃升、技术获取方式的变迁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增强、作用机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中国对不同的东道国经济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效应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来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技术动因,而且总体上可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获取反向技术溢出的程度受到企业治理结构、国际化经验、投资模式、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我国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技术资源,实现反向技术溢出,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我国需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等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动获取东道国当地的技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弥补技术差距,并实现技术赶超。因此文章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这2角度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00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而对外投资地区以及投资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3年的285465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50609万美元,增幅高达828.52%,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由2003年的3322222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791050万美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存量由2004年的12398万美元迅速扩大到2007年的152103万美元。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分析论文
一、引言
所谓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企业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企业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原因的限制,采取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是一种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
Co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国际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借助于进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中间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转移。Keller(2002)估算出研发活动对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中,来自本产业的研发占50%,来自国内其他产业占了20%,来自国外的研发占到了30%。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活动通过进口贸易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没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能够标示着经济水平发展的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存量,还依赖于外国的R&D存量。这也就是说,一国国内的研发行为可以直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与本国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的研发行为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产生技术溢出,进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本国的技术进步。
本文选取了1981—2001年的数据,根据LP模型考虑了人力资本来研究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对我国的影响。同时,通过确定最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弹性来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
进口贸易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论文
一、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R&D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R&D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分析论文
一、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特点
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模式。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8月底,东莞市虎门镇就正式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编号为“粤字001”。尽管这家企业的规模不大,设备较落后,产品档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动的中国内地却抢吃了第一只“螃蟹”,从此揭开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资的序幕。在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和国外销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丰富而且便宜,土地资源多而且价格低。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之时正是香港产业升级换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厂租、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的困扰,急于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香港,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以及生产成本优势,成为港商的首选地区。珠三角人则因势利导,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计算机及软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和家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珠三角兴建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IBM、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珠三角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珠三角人从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主要还是关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企业。珠三角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科技含量的过程中,自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珠三角地区的同行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加工贸易与本地产业有密切的关联程度。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珠三角,并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初见端倪。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在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技术溢出效应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逐步被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能进入珠三角市场,竞相以各种方式向珠三角输出技术,技术引进的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向珠三角输出技术,除了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入股投资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有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形式,加工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术的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促使跨国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转变。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
农村人力资源溢出的本质
【摘要】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就个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环境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诱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溢出农村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识溢出即知识的特性所带来的那部分外部效应。卢卡斯曾这样描述:思考人力资本外部性或知识外溢的一种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学文化。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即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效应,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卢卡斯提出:“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外部效应。”
随着户籍等就业制度的松动,中国农业中长期存在的隐蔽失业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涌向大城市,以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早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为载体、不能独立存在的一种生产投入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及流动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及流动迁移是不可分的。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用的。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二元经济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随着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要素报酬会趋向均等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解决失业、增加微观经济主体收入的同时,城市利益向乡村渗透,从而城乡经济最终将走向平衡发展,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状况。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