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6:00: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医案分析论文
【摘要】历代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量的医案数据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是混乱而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导致了医案研究的困难,亟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并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实现医案研究技术创新。
【关键词】中医;医案;知识;技术;数据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是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1]。在中医药学领域中,自古至今,从散在于各种史料中记录的医案雏形,到医案专著,医案一直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随着医案记录的不断涌现,医案分析研究也层出不穷,在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随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中医医案进行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1中医医案的特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学识、爱好和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和内容等亦在不断变化中。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淳于意就首先注意医案(诊籍)的记载。但秦汉以降,医家崇尚方书,此后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才逐渐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且内容简;宋金元时期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医案发展至明代,开始有名医医案的专著出版,如江灌的《名医类案》。此期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内容完整、客观;格式多样、规范;说理透彻、详明;文笔秀美、流畅[2]。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与门人定议病式”,在韩懋和吴昆等人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态度应严肃认真,内容应详尽,理法方药应齐备。而张山雷在撰写风格上,或继承明清两代的特点,或对传统医案加以变革,采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叙述医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案的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医案,数量少且内容简;而仅在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就达200余种,而且门类齐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近十年公开出版的名老中医医案有近百种之多,每种收录医案数百则到千余则不等。古今医案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向应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现代医学疾病的方向发展,注重记载现代医学已诊断明确的病名。常见的记载方式为中西医诊断并列,以利互参。医案记载实验室等客观检查的内容逐日增多,针对检查结果的辨治内容如“微观辨证”等随之出现。现代医案中处方用药的内容变化也较明显,医者不仅根据中医药理论选方用药,而且根据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和中药药理进展来选方用药,医案中合用西药的现象越来越多。即便现代医案也存在着记载缺杂混乱、现代医学成分过多、文词晦涩、夸张不实等诸多问题[4]。从以上分析可知,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将是混乱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些导致了中医医案研究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中医医案不仅涉及到临床内、外、妇、儿各科,还包含了中医学中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食疗、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等方方面面,如何对其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解析与发现,必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且中医药学科内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通过中医医案研究得到解决或启示。但以个人之力实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读名老中医医案,容易产生遗漏,来回翻页又很繁琐。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小议中医医案的规范化研究
【关键词】中医医案;规范化
近2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对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规范化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其经验的总结[1],而中医医案则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临床资料,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思维的指导下去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中医医案的价值及现代中医医案存在的问题
中医医案是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疗效、预后等中医临证资料的如实记录,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记载了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创新超越之处。历代医案所记录的真实确切的临床疗效也正是中医学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对于挖掘中医宝库、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升华新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章太炎先生曾给予中医医案很高的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今天,现代中医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其名词术语、药物计量单位、治疗范畴乃至临床规范、思维方式都与古代有所差异,中医医案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医案的书写由古代的实录式、追忆式演变为病历式医案,运用了现代医学病名、吸收理化检查资料以及疗效客观化等,使医案全面清晰、贴近现实、更为实用。但中医医案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即所谓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生命,这一观点给予临床中医师极大的临床发挥空间,然而过大的发挥空间是不能规范的空间,也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空间。因此,现代医案存在以下问题:①中医的病名、证名、证候名称比较混乱,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由于其外延、内涵等概念比较模糊,故与西医病名做对照时,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②中医收集病史资料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四诊,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中医诊法中两大特色的舌诊和脉诊,从而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③选方用药等也有一定的出入。中医方剂的组成根据药物作用分成君、臣、佐、使,对药物用量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尽管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用量比例不同,其主治功效也就大相径庭,名称也不同。在现代医案中,对方剂的命名、药品名称、用药剂量、比例以及药物计量单位的应用多不规范、不统一,变化多端。
中药生物多样性管理论文
【摘要】历代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量的医案数据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是混乱而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导致了医案研究的困难,亟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并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实现医案研究技术创新。
【关键词】中医;医案;知识;技术;数据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是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1]。在中医药学领域中,自古至今,从散在于各种史料中记录的医案雏形,到医案专著,医案一直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随着医案记录的不断涌现,医案分析研究也层出不穷,在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随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中医医案进行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1中医医案的特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学识、爱好和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和内容等亦在不断变化中。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淳于意就首先注意医案(诊籍)的记载。但秦汉以降,医家崇尚方书,此后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才逐渐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且内容简;宋金元时期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医案发展至明代,开始有名医医案的专著出版,如江灌的《名医类案》。此期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内容完整、客观;格式多样、规范;说理透彻、详明;文笔秀美、流畅[2]。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与门人定议病式”,在韩懋和吴昆等人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态度应严肃认真,内容应详尽,理法方药应齐备。而张山雷在撰写风格上,或继承明清两代的特点,或对传统医案加以变革,采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叙述医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案的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医案,数量少且内容简;而仅在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就达200余种,而且门类齐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近十年公开出版的名老中医医案有近百种之多,每种收录医案数百则到千余则不等。古今医案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向应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现代医学疾病的方向发展,注重记载现代医学已诊断明确的病名。常见的记载方式为中西医诊断并列,以利互参。医案记载实验室等客观检查的内容逐日增多,针对检查结果的辨治内容如“微观辨证”等随之出现。现代医案中处方用药的内容变化也较明显,医者不仅根据中医药理论选方用药,而且根据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和中药药理进展来选方用药,医案中合用西药的现象越来越多。即便现代医案也存在着记载缺杂混乱、现代医学成分过多、文词晦涩、夸张不实等诸多问题[4]。从以上分析可知,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将是混乱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些导致了中医医案研究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中医医案不仅涉及到临床内、外、妇、儿各科,还包含了中医学中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食疗、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等方方面面,如何对其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解析与发现,必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且中医药学科内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通过中医医案研究得到解决或启示。但以个人之力实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读名老中医医案,容易产生遗漏,来回翻页又很繁琐。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的使用会威胁生物多样性吗?
【摘要】历代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量的医案数据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是混乱而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导致了医案研究的困难,亟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并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实现医案研究技术创新。
【关键词】中医;医案;知识;技术;数据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是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1]。在中医药学领域中,自古至今,从散在于各种史料中记录的医案雏形,到医案专著,医案一直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随着医案记录的不断涌现,医案分析研究也层出不穷,在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随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中医医案进行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1中医医案的特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学识、爱好和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和内容等亦在不断变化中。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淳于意就首先注意医案(诊籍)的记载。但秦汉以降,医家崇尚方书,此后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才逐渐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且内容简;宋金元时期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医案发展至明代,开始有名医医案的专著出版,如江灌的《名医类案》。此期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内容完整、客观;格式多样、规范;说理透彻、详明;文笔秀美、流畅[2]。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与门人定议病式”,在韩懋和吴昆等人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态度应严肃认真,内容应详尽,理法方药应齐备。而张山雷在撰写风格上,或继承明清两代的特点,或对传统医案加以变革,采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叙述医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案的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医案,数量少且内容简;而仅在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就达200余种,而且门类齐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近十年公开出版的名老中医医案有近百种之多,每种收录医案数百则到千余则不等。古今医案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向应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现代医学疾病的方向发展,注重记载现代医学已诊断明确的病名。常见的记载方式为中西医诊断并列,以利互参。医案记载实验室等客观检查的内容逐日增多,针对检查结果的辨治内容如“微观辨证”等随之出现。现代医案中处方用药的内容变化也较明显,医者不仅根据中医药理论选方用药,而且根据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和中药药理进展来选方用药,医案中合用西药的现象越来越多。即便现代医案也存在着记载缺杂混乱、现代医学成分过多、文词晦涩、夸张不实等诸多问题[4]。从以上分析可知,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中医医案数据将是混乱又复杂的经验数据。这些导致了中医医案研究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中医医案不仅涉及到临床内、外、妇、儿各科,还包含了中医学中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食疗、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等方方面面,如何对其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解析与发现,必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且中医药学科内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通过中医医案研究得到解决或启示。但以个人之力实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读名老中医医案,容易产生遗漏,来回翻页又很繁琐。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知识发现技术方法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案证候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依照“十二五”《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风病标准收集整理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中有关中风的病案,总计录入252例,建立王氏中风病医案数据库,并对其中的证候和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得到药物频次、证候频次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以及各类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结果。结果所用药物频次前5味为豨莶草、当归、远志、黄芪、牡蛎,证候频次前5位为脉濡弦、舌强言蹇、麻木、头晕、口舌歪斜,证型频次前3位的中风证型为风阳上扰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结论新安王氏内科对于中风的典型证候有与之相应的单味药和药对,并且中风各证型均有关联药物。证候与药物之间的各种关联体现了新安王氏流派以肝肾为本,培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为核心的独特用药特色。
关键词: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证治规律;益气活血通络;Apriori算法
中风又名“卒中”,现代医学归之于“脑卒中”的范畴,由于其患病年轻化、病因病机复杂性,得到广大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中风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狭义中风的证治规律,即《金匮要略》提到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类似于“肌肤不仁”“口吐涎”“僻不遂”“不识人”“舌即难言”等典型症候群已被整合为中风病相关症候[1]。新安王氏内科在徽州地区流传久远,在治疗中风病上,独树一帜,以培补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息风通络,豁痰开窍。本研究搜集整理王氏名家第四代王仲奇,第五代王任之、王乐匋等中医医案处方共计252例,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证候和药物组成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求其治疗中风病的证治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搜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藏《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第一册·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所存王氏医家临证处方,将病名明确标为中风病者总计252例病案整理归档,删除不同医案中的相同处方。依照处方中证候及药物特点按照肝肾亏虚证、风阳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风痰入络证、阴虚风动证5种证型整理成证候和药物数据库,其中痰热瘀闭证与痰蒙神窍证由于例数较少则不做讨论。
中药学课程自主学习方法探讨
1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院校的骨干学科,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间的一门桥梁课,是中医药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考背记教材,考后短时间就忘记,到毕业考试之际,许多知识还需重新复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中药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如联系实际学习法、循序渐进学习法、目标学习法、自督学习法等,大多适合于个人的学习方法,而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单靠一个人去默默苦读书已不能适应学习的需求,所以合作自主学习法特别适用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尤其对于《中药学》的学习采用合作自主学习,能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迫学习的奴隶。《中药学》课程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中药学的内容非常多,除了要学习理论课,还要学习中药实验以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学习中药标本,包括药用植物及中药饮片的辨别。在学习时不仅有老师的讲授、同学与同学之间合作自主学习,也需要同学与老师合作,相互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着情感的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增进情感。《中药学》理论课内容很多,除了教师讲授部分重点、难点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外,一些熟悉、了解药物的功效应用及药物的研究进展、学术争议等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如不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自主学习,可能为了应付考试及格,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去看,去想这些内容,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就形同虚设,没有存在的意义,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查阅文献,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是《中药学》理论课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2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医案、现代研究进展等扩充性资料
《中药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之后,学生在学习中药时便有了上临床的渴望,希望能尽早体会为人治病的收获和喜悦,这时医案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讲课时选择典型医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查阅医案,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医案内容的多少、深浅的把握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等都对合作自主学习的成果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版本的《中药学》教材的扩充性资料不同,主要资料有现代研究、本草记载、医案选读等,这些内容虽然考试点不多,但对于做好中医临床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怎样培养批判性学习思维能力是当今中药学教师思考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用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2]。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质疑、批判的学习思维,激发学习灵感,提升思考空间,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多渠道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教学团队在讲授《中药学》课程前即制定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其中知识目标包括医案学习目标、现代研究进展学习目标,对于医案的学习主要是对明清时期医家医案以及现代名老中医或国医大师医案进行分组讨论。如在讲述川楝子时,举出名老中医谢存柱的一则医案:左某,诉2天前突感右上腹剧烈绞痛,呕吐出蛔虫一条。阵发性绞痛。曾因剧烈疼痛昏厥过3次,面色苍白,舌质淡赤、苔白腻,脉弦细。此属蛔厥。治宜杀虫,行气止痛。方用川楝焦楂汤。焦川楝子10枚,焦山楂100g,水煎服1剂后一小时疼痛消失,次日解出蛔虫5条,又续服原方二次而愈[3]。这是谢医生的诊治方法,效果很好,但在讲述中药乌梅时又讲到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蛔厥证,两种方法均可治疗蛔厥证,但川楝子为有毒中药,现代研究川楝子提取物对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均产生毒性,且与剂量呈正相关[4]。而乌梅丸则相对安全,是否可先尝试用乌梅丸治疗,治疗效果不好时再选用川楝子,以防对人体造成伤害。总之,在学习古今医案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所学中医药知识运用到古今医案的学习中,而不是一味笃信古今医家医案,要学会变通、灵活应用中药。对于现代研究的学习通常是教师给学生指定学习题目,如“十八反与十九畏现代有哪些观点,在现代临床上有哪些新突破?威灵仙为祛风湿药,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清热解毒药能相当于抗炎药或抗病毒药使用吗”等问题,让同学们去查阅资料,将查阅结果制成ppt,讲述给同学们和老师,老师对同学所讲内容进行点评,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的勇气和胆量,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学习思维,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龚小雪,陈继婷[5]认为学生自讲,老师点评的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可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合作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我校《中药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学习教研室每个老师对自己最擅长讲授或研究较多的章节的讲解,弥补单一教师对单一班级的不足,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听到多位教师的讲授,学生对《中药学》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网络平台上还有学生平时学习的习题库,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或用手机下载或拍摄下来,随时随地都可以考考自己或与室友合作自主学习,你考我,我考你,相互考试,相互提高学习效果。网络平台上还有参考文献和名医验案,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这些参考文献,也可以自行查阅名医验案在学生讨论区网上讨论或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网络平台还有可供自我测试的试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测试学习效果。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
“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其记述如下:
透析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枣医者意也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其记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民国中医药期刊内容及学术特点
民国时期是中医学由传统向现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医学发展的艰难时期。西方医学的传入及以教会医院为主体的西医院在中国的稳步发展,对传统中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余云岫“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282的提出,更是让中医学面临生存危机。面对内忧外患,中医界有识之士奋起抗争,他们创办中医药期刊,以此为阵地,积极捍卫中医药学术,为中医药发声。在民国时期广东地区创办的中医药期刊中,《杏林医学月报》是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刊物,在广东中医药刊物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的重要史料文献。
1《杏林医学月报》概述
《杏林医学月报》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时任校长陈任枚先生支持下创办,由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负责,社址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内。1929年1月创刊,出版至1937年7月,每月1期,除了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刊外,共出版了101期。初期创办人有马荫遐、陆益三、江堃、张阶平、徐祥云、李鸣始,均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首届毕业生。1930年1月始,刊物主编由张阶平、江堃担任。《杏林医学月报》创办于中医药危难之际,秉承杏林医学社“改良国药,改进国医,融贯古今,沟通中外”的宗旨,办刊志在“研究我国医药之实用,宣传我国医药之文化,介绍医药学说,交换医药知识”[2]。正如发刊词中所言,“本报之设,实为我新中医界之喉舌……普及教育,提倡社会之卫生,改制药剂,挽回利权之外溢,尤当与中西医学先进之士,共同研究也”[3]9-10。《杏林医学月报》出版时间长、期数多,“神交千里,闻名遐迩,立论稳重,内容丰富”[1]372,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重要的学术和舆论阵地。
2主要内容
《杏林医学月报》内容丰富,从第12期开始设置栏目,基本固定为社论、评论、论坛、辩论、言论、研究、学说、释古、辨古、考据、讨论、验方、方剂、药物、专著、医案、卫生、常识等。期刊栏目能够展示期刊的总体结构,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其办刊思路,体现其学术价值。根据报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2.1时事评论类
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分析
摘要: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现行制度下,学术型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普遍存在中医专业基础不坚、中医临床思维缺失等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学校都意识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随着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的颁布,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1]。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是中国特色,要达到国际一流,必须提升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层次[2]。然而,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学校都意识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
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个类型培养,自2014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医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却造成了中医院校的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递减和培养质量的下降。出于各种原因,优秀的中医学本科生更倾向于攻读专业型学位,这直接影响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学科的学术发展[3]。此外,中医学术型研究生还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如果想达到毕业要求,他们至少需要在科研上投入1年以上乃至2年的时间,这就大大挤压了学术型研究生去临床实践的时间,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临床思维、临床技能都得不到锻炼。虽然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大多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自己的就业去向,但在中医药事业被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要继承好、发扬好中医学精髓,中医药人才降了需要具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相关的其他科学知识研究中医中医药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中医经典功底、中医临床能力的要求更高。
2提高研究生经典水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