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2:1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业绩评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已经进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中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企业最重要的资金管理应用以及企业人员业绩考核评价工作,是一个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点。文章从财务战略角度,通过总结企业业绩评价的概论,主要讨论依据企业的财务战略规划中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出企业改进业绩评价体系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战略规划,发展企业经济。
[关键词]企业发展;财务战略;业绩评价
企业员工的业绩好坏关乎到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员工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因此,一定要明白业绩评价在企业财务战略中的重要性。业绩评价做得好,可以很好地激励员工,让员工更出色地工作,同时还可以让企业的债权人、管理层、基层员工之间联系更紧密,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而这个业绩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层做抉择的,因此管理层一定要积极考虑这方面的战略意义以及对公司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
1业绩评价的简单概述
业绩评价是具有科学和数学依据的,企业评价业绩是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很多学科作为科学依据。首先财务管理层共同制定一套对员工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其次通过这个体系,将员工的日常应用定量和定性的行为分析总结,并且结合企业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收入、发展轨迹、负债状况以及经营增长比例等和企业业绩有关的方面的情况;最后财务管理层在结合企业整体的活力和努力程度,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统一评价结果,就是企业业绩评价。
2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含义
1.定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也就是企业绩效评估。企业一般在社会承担的是两种责任:一种是企业本身所需要完成的经济效益。还有一种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如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等。
2.企业经营业绩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KP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而这一阶段支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目标;第二个阶段就是KPI,是主管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第三个阶段叫KRA意为关键结果领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第四个阶段叫BSC,意为平衡计分卡,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二、KPI的含义、特点及优缺点
1.定义。KPI的目的是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为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服务。该指标理论的基础为“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2.特点。(1)系统性: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一个系统。每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KPI,要从公司整体出发。(2)可控与可管理性:所有的绩效考核都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来进行的。(3)价值牵引和导向性:在程序上是连贯的,最终体现在客户的价值服务上。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分析
摘要:经过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国出现众多的小资企业,涉及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的企业都是由自身的技术特长起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不重视有失科学性,造成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偏离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系统也不能够真正的测出企业的财务能力,形成一种架空在企业财务之上的评价体系,这是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的,将会影响自身的实力评估、财务定位,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系统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研究
1引言
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式比较严峻,虽然整体上保持着增长的状态,但是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也确实影响到国内的经济状况,而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对自身的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制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好下一步的战略,得到更好的发展。
2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概述及其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意义分析及主要特点。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顾名思义就是要是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有一个把握,对自身在行业和经济环境中的经济情况做出定位,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这一切都要依据于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我们都知道在一起企业家的心中,自己所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是有限的,但是有一些的企业喜欢冒更多的风险从而得到更高的利润汇报,而自身的财务情况,就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资本家进行投资和生产规模的确定的根据。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有延展性、动态性、灵活性和课持续性的特点;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评价。2.2我国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主要目标分析。在生活中炒股的人都知道,炒股要进行风险控制,至少是自己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我们在分析国内企业进行战略业绩评价的目标时也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入手,也就是说企业要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包括自己的负债风险、资金流转风险,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还会有投资风险,当然进行风险控制要有适当的资本结构,运用杠杆原理追求运营生产的利益最大化,通过战略评价的结构,制定后期的债务结构,进而控制资金的运作风险。2.3在我们现今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想要将这一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很多的企业领导阶层不了解进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意义何在,甚至觉得在这一工作中做投入还不如加大生产力度,这是很明显的没有战略思想和全局观念;还有的企业虽然进行这一工作,但是实施工作的员工参与不足,推动力不够,并且制定的评价指标不合理,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实际的财务能力,造成对决策者的误导。对于业绩评价的体系严重片面化,它们在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样做导致企业底层人员的业绩评价做不到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得出的结果也无法适用于当前的企业财务战略需要。
管理控制背景下的业绩评价
1965年,Anthony提出管理控制系统概念,强调管理控制在实现组织目标、完善公司治理和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此后,管理控制思想和反映不同管理控制内容的变量不断被加入业绩评价研究中。1992年,RobertKaplan和DavidNorton提出一种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BSC),其业绩指标除了传统财务指标外,还涵盖了内部管理、客户以及创新等非财务指标。1999年,Otley提出了基于管理控制系统的业绩评价框架,认为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应该更多地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制定战略目标和设置评价指标,并重视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等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明确地将管理控制视角引入业绩评价之中。
一、管理控制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框架
对于业绩评价研究,要避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中只用财务指标问题,应更多引入管理控制的变量,诸如企业战略、企业生命周期、人员素质、国家和组织文化、社会行为和管理等。结合两位管理大师Anthony和Otley观点,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框架应该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组织目标问题,包括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如何评估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组织目标是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组织战略和业绩指标等都要与组织目标衔接起来。第二,组织战略问题,包括组织的战略和计划,实施战略和计划的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和衡量这些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决定企业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是它的战略是否正确,以及管理者是否出色地执行了这种战略。第三,业绩指标设置问题。选择和设计对企业战略最为恰当、有效的业绩指标至关重要。这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企业需要经常跟踪、统计并形成财务、销售和生产等反映企业业绩各方面的一些列衡量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视为关键业绩指标。第四,实现目标的激励制度,包括确定的经济报酬和认可、地位、声誉等非量化报酬。激励系统的作用在于使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将企业目标与管理者个人目标相协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或财富。第五,组织信息反馈系统。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能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达到及时反馈,纠正偏差,更好地进行业绩评价。
以上五个问题应该是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原有的文献研究都是将这五个问题割裂开来的单独分析(如表1所示),而没有整体上将这些问题全部纳入业绩评价研究范围。因此,管理控制视角下,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必须要包含以上五个方面。
二、预算控制、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之比较
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对策
一、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关系
(一)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相辅相成
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具有一定的指导、监督及约束作用。而业绩评价主要是评价各个项目的价值实现程度、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成果等内容。有了预算管理后,业绩评价变得更为规范有序,而业绩评价也可以反映预算进行的程度,有利于企业管理活动的进行。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相辅相成,预算管理为业绩评价奠定了基础,业绩评价对预算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共同为企业的运营提供着支持。
(二)预算管理为业绩评价奠定基础
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分配等活动进行预估、控制的管理行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分析、计划以及制度安排能使企业战略目标更加具体。企业进行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活动与业绩评价相互配合,能充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增加经营成果,增加企业的价值。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预算管理能提供进行业绩评价的标准,为业绩评价奠定一定的基础,便于进行各项内部考核与强化内部控制。
(三)业绩评价对预算管理起反馈作用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上市公司业绩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层都很注重的,业绩评价作为上市公司管理体制重要的一环是也必不可少的。业绩评价做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控制要素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控制要素所无法替代的。如何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众多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模式分析
业绩评价需要借助于指标,按照目标一致性要求,结合战略业绩评价和可控性等的需要,目前来看对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评价有三种模式:
1.1以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主体的模式
这种将财务业绩作为管理业绩评价的方法体系,就上市公司而言,比较适合于分权状况下资本运作型的控股母公司对其投资子公司的评价,它注重于结果而不注重于过程,将分权作为对管理者委托财产责任的基础,而且资本运作型控股母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注重对子公司的长期拥有,它视投资机会与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在资产价值被市场高估的情况下将子公司出售,可以取得很高的投资收益。
1.2以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主体的模式
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
一、相关背景阐述
(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发展中通过对以往年度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并综合考虑到社会、市场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影响,进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执行全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阶段性对照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做到及时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传统的预算管理更加侧重于对管理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其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对业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考量,没有做到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及时性的调整。随着新形势发展的到来,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良好预算管理的实现,应加强管理的有效性,采用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对预算管理的相关设置,应强化制度的制定、控制和协调发展等方面,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二)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所处的年代具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发展中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成主要是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制定。在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中,应结合一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解与落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与目标,并分层到各级管理者。同时,还应明确各权利主体,规范其相关责任,将责任主体控制在可以综合评价的范围内。加大责任中心的管理设置,并应据此确立相关的考核发展点。对制定出来的业绩评价体系,应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加以修正与调整。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过程是由战略目标发展到关键绩效指标的综合发展过程,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虑在内,形成定量与定性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应以牺牲任何指标为发展的代价。
二、新形势下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的快速驱动下,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关系、金融关系和流通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与互相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地发生变化,商品供给种类越来越丰富,市场发展的饱和度增加,应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动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网络运营模式的发展转变使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面临发展的挑战。随着现代化电子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与应用,企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商品的供应与销售。可见,现代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科技产品的更新升级,进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只有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背景,结合信息全球化,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三)知识经济化的演变。随着知识经济化的发展,直接导致着企业资产的发展变化。其由传统工业经济逐渐向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发展方向转变。企业整体的资产管理中,主要以知识专利或是相关的专业技术、商标、人才等为重要的标识。但是综合现有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来看,其与知识经济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三、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预算管理的方法。第一,及时更新预算管理理念。通过预算管理理念的更新,逐渐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应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可由各重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各有关部门参与到预算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来,促进内部信息的流动。对预算管理的流程进行及时性梳理,针对具体薄弱环节进行制度制定,同时还应对预算管理制度做到正确执行,落实执行责任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工,严抓预算管理流程。对与预算管理相关的部门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保证各项制度的充分执行。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预警机制。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是控制预算管理的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发重要。通过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具体执行上,可以从产品、渠道、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地做出调整。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预算监督。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具体做法上应结合企业发展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制度,明确相关的监督责任主体,形成各部门与财务部门或是预算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与相互牵制的发展局面。在进行预算编制阶段,应明确监督发展的主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具体规定,各部门与财务、预算部门之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联动。在预算执行阶段,还应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预算执行后,还需要监督整体的预算目标是否达成等一系列后续项目的监督。第四,重视利用信息化系统。高效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进行。在预算管理中利用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整体预算的工作效率,实现财务工作与预算工作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预算编制中的上报、执行与分析等全过程的预算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的预算管理,使预算工作真正落实到个人,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工作氛围,在保证员工遵守具体规定的基础上,也促进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使员工明确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员工的个人责任感。(二)加强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制度规范、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首先,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可将其划分为标准成本法与差异成本法。通过对成本的业绩评价,促进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其次,建立以财务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指以资产负债表或是利润表等形式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综合发展的财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具体可以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等。再次,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包括投资报酬率方法、剩余收益方法、经济附加值方法等。通过发展价值的衡量与估算,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最后,建立以平衡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通常来说,这种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该方法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使发展的外部衡量与内部衡量做到有效的结果平衡,综合考虑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四、结束语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企业发展中仍旧存在着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的现象。只有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而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技术性调整业绩评价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揭示了传统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业绩评价的对策,尤其是提出了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值
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因为,业绩报酬体现了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信念:如果想激励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必须按照他们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奖励。实践中,通常是以会计净收益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核心,对企业(包括企业所属部门或业务单元,下同)业绩进行财务评价。然而,由于公认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企业目标和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这种传统的财务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业绩评价提供决策依据论文
摘要: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等八大要素。
关键词:企业;业绩;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1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
业绩一词,也有将其称作绩效或效绩的,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集合;评价是人们对这一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中频繁提到的一个概念,则是指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财务分析师、供应商和客户、社会公众等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选择特定的标准,设定特定指标,并采用特定方法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企业业绩评价也称为企业绩效评估或企业效绩衡量,在现实工作中也常常被称为“考核”、“考评”,而对于其书面解释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笔者认为,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包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通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可以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业绩评价的内容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探索
【摘要】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如何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提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方式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学生在财务分析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财务分析;职业能力;情景教学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又注重实践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要学习财务报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运用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企业问题的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尽完善,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一、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完整但财务案例缺乏。现在适用于高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的各种教材,内容框架比较稳定,基本上都包括了三大对外公布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项目分析;四大财务能力的专项分析以及财务的综合分析内容。但是,各个教材由于篇幅所限,每一项内容相对应的财务案例只有一个,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灵活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准备一些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数据,供学生们分析使用,更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二)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分析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用大部分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比如:三大报表的增减额和增减百分比的计算,内部结构的计算以及各项财务能力指标的计算。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恰当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教师应该把引导学生分析和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能力作为授课的重点,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三)课程考核过于注重期末理论成绩。该课程的考核仍然主要取决于期末试卷的成绩,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实践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并且注重实践分析能力的考核。这样,既适合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能力的特点,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