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2:08: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冶金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冶金史

冶金史研究论文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查看全文

国内冶金史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初步分析,从而就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作出冶金史研究的回应。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查看全文

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引入了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业冶金是工业上最为常见的工业手法,冶金的过程危险性和不稳定性都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对冶金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主要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设计完成后投入应用,并通过实验与传统冶金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确保设计出的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冶金工程;机电设备;远程监控

中国的工业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在逐步发展,冶金技术作为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设备和技术方面也逐渐在更新。冶金技术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现时期各行各业都引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1]。在工业冶金生产中设备多呈现分布分散化,测量参数多样化,工业冶金生产的难度也就大量增加,而且工业冶金上工作的环境多半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的条件,对冶金机电设备进行工业远程监控控制成为了工业冶金事业利用的首选。

1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整个监控系统利用无线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来进行远程监控系统的运作。1.1硬件设计。工业上机械制造设备的远程监控主要划分为三种具体包括:远程监控终端、数据采集终端、网络传输。远程监控系统的流程分为数据采集、网络传输、监控管理三部分,数据采集主要根据冶金机电设备,设备中包含:冷却水系统、真空系统、直流调速器、电源系统、控制台、传感器等[2]。这些数据采集硬件设备也是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操作设备,通过传感器将工作流程数据化,冶金机电设备中的传感器类型如表1所示。通过传感器形成直观可见的数字空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交换机中并输入至局域网当中,再通过交换机传递到监控系统当中。用服务器和控制计算机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软件技术在控制计算机主机上进行设定,设定各个参数值的正常活动范围,数据上传后判断是否安全,当偏离安全范围时要启动报警系统,并进行安全控制,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1.2软件设计。冶金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是在硬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库、监控界面和web界面。冶金生产远程监控系统通过MicrosoftSQLServer2010组态软件提供的IO驱动协议,选取相应的驱动协议,实现监控中心的监控主机与现场主控器间的数据实时通讯[3]。现场设备传感器组采集冶金电压、电流、冷却水流量和温度等生产过程参数,通过无线设备上传至主控制器,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在MicrosoftSQLServer2010软件中创建实时数据库,实现数据标记名和外部设备I/O的关联,建立标记名与数据之间的连接。

2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

查看全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冶金工作

冶金企业做好的平安工作的殊途同归和必然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平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做好冶金企业的平安工。作,为构建和谐企业和和谐社会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显得做好平安生产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扎实做好平安生产工作,冶金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行业性质等特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肯定要求。冶金企业的各级领导者和平安生产监督人员必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平安工作,以做好平安工作作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减少盲目性,

一、拓宽视野。促进冶金企业和谐发展

充分体现了发展服务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发展惠及人民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冶金企业经济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时提高冶金企业职工的幸福指数,造福于冶金企业职工,也是服务于全社会,为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可继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冶金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铁矿粉大幅度涨价、海运费涨价等等各种困难,但是现在仍然是困难与挑战同在机遇与发展并存,冶金企业中有的联合重组,有的另辟新址扩大规模,新的行业竞争,势必会有一些小钢铁、小焦化、小烧结被无情地淘汰,但是有的冶金企业在不时壮大,从而,国将面临着老的冶金企业与新的冶金企业共同竞争生产的格局。当然,冶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不但奥运会场馆建设离不开钢铁的支撑,而且房地产开发、各项基础建设等则都离不开钢铁的支撑。正是冶金企业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更加显得冶金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突出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冶金企业,正确处置好发展中的好与快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国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民经济发展要克服盲目性,讲究科学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冶金企业来讲。其中也包括,把平安工作进一步做好,冶金企业的发展要体现出人本理念,不只向本企业职工负责,而且要向企业周边居民负责,更应向全社会负责。冶金企业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应是强抓机遇,谋求发展步伐,但是脱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忽视平安生产工作,肯定导致冶金企业发展的失衡,会极大遏制冶金企业发展的强劲态势,也将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平安工作,冶金企业的必尽的社会责任。

查看全文

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软实力不断提升,我国的钢铁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做了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进程。通过对钢铁工业的简要介绍,论述了钢铁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的地位,阐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钢铁工业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点明了未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继续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钢铁工业中钢铁冶金工程设计发生了多次技术上的变革。本文对工程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确定了工程方法论与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在钢铁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钢铁冶金;流程制造;结构优化;工程设计;设计方法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通过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的研究,我们轻而易举的从中悟出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的进步。20世纪是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的时代,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辉煌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才使得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另外,科学技术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资金、能源和环境都限制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现如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已经顺利解决了这些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如今的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钢铁工业的设计团队已经完全可以与世界一流的设计人员相媲美。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对提高高品质的钢铁产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发展历程与变革

(一)传统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采用的是“静态-分割”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工程理念方面还是在工程思维方面,亦或是分析方法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在工程理念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设计方法的工程理念是想着如何征服自然,而不是怎样顺应自然;二是在工程思维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思维是还原论思维,古板不灵活;三是在工程设计观和系统的分析方法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利用的是零散的工程系统设计方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观和现代分析方法。体系模糊不清,以还原论为基础。除此之外,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缺点。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是从传统设计方法发展来的产品的设计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钢铁制造流程的设计方法,并不遵循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思想。钢铁冶金工程设计包括流程制造业和产品制造业两个方面,而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仅仅考虑了产品制造业这一个方面,并没有考虑到钢铁制造流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过于强调了对子系统的设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忽略了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二)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形成。一个工程的理念是这项工程建造、实施的灵魂所在,是工程设计人员的心血凝结。工程理念对这个工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总体概括,是工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工程建造的基础环节。通过工程理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了解工程的建设意图和总体规划。现代化的工程设计,会创造现代化的工程,产生现代话的生产运行业绩和成就。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能够提高这项工程的质量、加快这项工程的整体进度,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投入,最终使得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令人称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各个钢铁工业竞争经济市场的关键,谁拥有强大的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工程方法论与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

查看全文

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及发展

摘要:机械设备是冶金工程谋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冶金企业正常生产的保障。一般来说,冶金工程的机械设备所运行的环境较为恶劣复杂,外界因素和安装过程中的不注意,极其容易导致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出现安全问题。而机械设备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维修工作,冶金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都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就要做好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为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安全的环境。基于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开展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供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发展

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安装前的准备、设备清点检查、设备安装、设备密封涂色、设备运行调试等工作,后续使用环境也较为复杂恶劣,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运行问题的概率也是较大的。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冶金机械设备运行成本的支出,必须加强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力度,从源头降低设备安全运行问题的发生。

1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及损耗简述

1.1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简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是冶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再次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冶金机械设备的操作,冶金企业工作人员才能完成生产工序和生产任务,制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并从所生产产品的买卖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投入到冶金企业中,支撑冶金企业后续生产经营行为,为冶金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而一旦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再次扩大生产经营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冶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被拉低。通过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在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降低机械设备损耗度和损耗概率,及时发现机械设备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维护,降低冶金机械设备损耗问题对冶金企业运行带来的影响,因此,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1.2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损耗简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会出现设备性能降低和设备损耗,从而对冶金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化学药品的腐蚀而造成机械磨损,也会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加速设备的老化,还会因为时展的进步而同新设备性能之间存在差异,无法全面满足冶金企业生产需求,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也会逐渐降低,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冶金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不利于冶金企业未来发展。

2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法

查看全文

现代冶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冶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青铜器时代,冶金技术便开始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对冶金制品的大量需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冶金工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催生了一大批现代冶金企业。冶金企业主要从事提供矿石、冶炼金属、金属材料加工、冶金设备制造及与冶金相关的外贸等方面事务。冶金企业管理在提高冶金企业效率、明确企业冶金发展方向、发挥冶金企业潜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推进冶金企业财务真实准确与结构合理、助推冶金企业良好形象创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冶金企业中,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不强,冶金企业大多数的高管都是技术出身,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体系不全面;二是忽视管理平台的搭建,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企业发展容易受到管理问题限制,如员工晋升通道缺失易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三是管理方法落后,传统管理理念忽视了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无法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优点,从而使得冶金企业的产量和质量无法进一步提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而要想追求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匹配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冶金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注重技术创新,而且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方法,才能实现冶金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杜效侠编著的《冶金企业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是我国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冶金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冶金企业管理人员参考使用。该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五个方面为读者呈现了现代冶金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从企业管理实际要求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冶金企业管理实务,内容涵盖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现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安全管理等十三个方面。该书的内容十分详实,以提高冶金企业经济发展效益为目的,介绍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注重冶金企业发展特色,以便帮助企业管理者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总览全书,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以合理的结构为读者呈现冶金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该书整体结构分为两大情境,情境一是冶金企业创新与发展,情景二是冶金企业管理实务。冶金企业创新与发展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了解冶金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知识海洋中为读者指明航向,从而把握企业管理知识学方向,进而构建稳固的冶金企业管理知识架构根基。企业管理实务则是在知识架构根基构建完成之后,从多方面为读者呈现冶金企业管理具体内容,从而让读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冶金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境一主要包括五大任务,即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与企业组织、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阐述了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代表性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古代和当代管理的基本思想。发展理论模块内容环环相扣,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管理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原理。现代企业与企业组织介绍了现代化企业的概念、特征、构成、类型以及其运行职能活动,通过阐述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组织形式和基本内容,全面系统地为读者呈现了现代化企业的主要内容,从而让读者对冶金企业有了基本认知。任务三阐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及企业管理特征,结合冶金企业管理实际,让读者能够掌握管理职能在冶金生产中的实践应用。该书从含义、原理、过程、方法等多方面对现代化企业管理职能作了详细的论述,让读者能够结合冶金企业实际情况,说明管理职能、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职权在冶金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企业经营战略部分以经营环境介绍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特征、类型、主要内容及其实施与控制方法,让读者能够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掌握战略选择和制定方法。情境一中五个学习任务一环接着一环,内容衔接紧凑,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构建冶金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情境二是冶金企业管理实务,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财务管理、能源管理等十三个任务。情景二的主要内容是在情景一构建的基础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冶金企业管理具体内容。通过管理实务介绍,以此来丰富知识体系架构内容,让冶金企业管理知识架构更为完整。每一个任务的内容论述结构相同,主要包括知识要点、技能达标、先导案例、知识链接、先导案例解决、知识拓展、实践经验、本章小结等。该书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为读者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冶金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架构,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冶金企业管理理论知识。

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企业发展方法

该书十分注重冶金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此为冶金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一方面,笔者在每一个任务论述中均引入了先导案例,以先导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先导案例存在的管理问题,结合案例学习理论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该书在每一个任务中均总结了实践经验并配以相应的实训演练,让读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技能,从而提升读者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的先导案例是笔者通过精心挑选而来,与每个任务内容相匹配,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其一,先导案例呈现的内容与理论知识相契合,并针对任务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按比例分析题,通过结合实际案例中企业发展现状,让读者带着实际管理问题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二,笔者在每一个任务内容阐述之后,针对案例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让读者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案。例如,情境二中任务一是新产品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工艺准备、新产品的试制与鉴定、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策略、产品创新的含义和分类、新产品的特点和划分以及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等。而该任务引用了“创新跟进的策略”作为先导案例,充分体现了新产品创造的重要性,与基础理论知识相呼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的实践经验部分是在理论内容阐述之后,让读者利用理论知识思考冶金企业实践问题,如情境二中任务一提出“冶金企业稳步发展的战略与企业注重产品创新的战略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而实训演练则是为读者提供实践思路,通过冶金企业案例选择、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使读者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冶金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例如,书中生产管理任务中的实训演练,以培养读者生产现场管理能力为目的,制定了工艺布局、规章制度等相关实训内容,并要求读者出具生产管理调研报告,从而提升读者实践应用能力。

三、以技能为导向为读者系统地呈现冶金企业管理实操方法

查看全文

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文化建设

2006年1月,同心动力开始面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招标邀请函》。函中明确标明:

“二、项目内容及需求”

1、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进行梳理、诊断、分析,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诊断报告。

2、根据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要建设成为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开发并举的,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管理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的策划,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

3、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员工手册,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执行。

4、规划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个性特征鲜明、可执行度高的VI体系,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VI手册;并根据VI手册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明施工形象设计指南》进行修改。

查看全文

国企培育新型企业文化管理思考论文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步入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特征必将日臻显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快捷传递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致使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前提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束缚,我国冶金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庇荫下共存共荣。相互之间没有差异,企业自身缺乏个性,很少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也很难建立起真正领先或区别于他人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长钢集团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其前身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亲手创立的第一个冶金企业。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长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光荣传统。1956年总理视察太钢时关于“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的指示,曾被长钢人长时期引为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了长钢的文化标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象众多的冶金企业一样,长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封闭保守的观念习俗、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陈旧的装备、落后的技术、单一的产品结构、较低的技术含量,使之与兄弟钢铁企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仅以服从上级行政命令或与别人盲目雷同的发展思路,缺少了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国内外冶金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为准确定位。未经科学论证所产生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急功好利式的战略决策与行为举措,又使得长钢错失了几次应有的发展机遇,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一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几度沉浮几经坎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日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长钢如何振兴发展,不仅倍受本企业职工的密切关注,也应成为国有冶金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认真探讨的严肃课题。

2001年7月份以来,长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结合“三讲”教育活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寻找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在。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封闭的观念、落后的生产,长钢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企业战略要求并能体现企业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塑造渗透着以人为本理念并闪射着现代文明光芒的企业整体形象。这是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佳结合,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是企业积蓄和释放竞争能量并能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宝。

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不解决观念问题,不消除计划经济在职工头脑中的影响,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不会增强,新型的企业文化也将无从建立。对于长钢这样的老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越为根深蒂固,观念革命的任务就越是艰巨。这个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点,长钢主要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所在,提出“长钢如何发展、如何快发展”的命题,并以之在全公司部署大讨论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显形和隐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既是对企业存在症结的整体会诊,也是对思想观念的全面廓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企业精神、新的经营宗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更需培育论文

国有企业更需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步入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特征必将日臻显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快捷传递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致使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前提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束缚,我国冶金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庇荫下共存共荣。相互之间没有差异,企业自身缺乏个性,很少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也很难建立起真正领先或区别于他人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长钢集团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其前身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亲手创立的第一个冶金企业。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长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光荣传统。1956年总理视察太钢时关于“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的指示,曾被长钢人长时期引为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了长钢的文化标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象众多的冶金企业一样,长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封闭保守的观念习俗、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陈旧的装备、落后的技术、单一的产品结构、较低的技术含量,使之与兄弟钢铁企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仅以服从上级行政命令或与别人盲目雷同的发展思路,缺少了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国内外冶金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为准确定位。未经科学论证所产生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急功好利式的战略决策与行为举措,又使得长钢错失了几次应有的发展机遇,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一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几度沉浮几经坎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日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长钢如何振兴发展,不仅倍受本企业职工的密切关注,也应成为国有冶金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认真探讨的严肃课题。

2001年7月份以来,长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结合“三讲”教育活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寻找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在。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封闭的观念、落后的生产,长钢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企业战略要求并能体现企业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塑造渗透着以人为本理念并闪射着现代文明光芒的企业整体形象。这是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佳结合,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是企业积蓄和释放竞争能量并能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宝。

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不解决观念问题,不消除计划经济在职工头脑中的影响,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不会增强,新型的企业文化也将无从建立。对于长钢这样的老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越为根深蒂固,观念革命的任务就越是艰巨。这个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点,长钢主要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所在,提出“长钢如何发展、如何快发展”的命题,并以之在全公司部署大讨论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显形和隐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既是对企业存在症结的整体会诊,也是对思想观念的全面廓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企业精神、新的经营宗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