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00:14: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亚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周期协同性主要指的是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下,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行为出现经济波动同步性。本文首先对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造成的影响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产品内贸易;亚太地区;经济周期
协同性国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源于上个世纪,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让产品内贸易与产品内分工得到大力发展,因为要素禀赋与地理优势,产品内贸易最集中的地区已经变为亚太地区,因为运输成本的降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产品内贸易在亚太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作用极为突出。
1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现状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分布较广,其中的成员国可以分为发展成员国和发达成员国,在内贸易方面,如我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成员国的经济都在高速发展中,在经贸合作中,其资源十分充足、商品较为丰富,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让贫困人口数量得到减少。发达成员国中出口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呈现出增长趋势,我国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发展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有着逆差表现,逆差额增长倍数较大,我国需要从其他发展国家中进口中间产品与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完成出口工作,在国际产品分工中,我国所处的位置依然相对较低。在产品内贸易当中,其国别特征相对明显,发达成员会将没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一些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或是货币升值等原因,也会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尤为明显,让我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产品内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2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探讨论文
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一、中国参与亚太贸易合作与问题
一般而言,亚太贸易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类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紧密贸易安排,签约方要按照要求相互开放市场,而且这种开放幅度相对较大。比如《曼谷协定》、内地与港澳CEPA、中国一东盟FTA、中国一新加坡FTA等。第二类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由地理上相邻的合作区内各成员的地方政府来推动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经济互补性,发挥地缘临近的区位优势,通过渐进方式探索潜在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比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泛北部湾合作、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图们江增长三角等。第三类为相对比较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类论坛性质的合作机制一般不具有约束力,其目的一般也是探索性的,通常是以政策对话、促进贸易和加强信息交流为主。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
(一)双边贸易机制
自从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代表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议》之后,中国加快了FTA步伐,截至2009年6月,中国已经签署了9个FTA,正在与冰岛、挪威等6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谈判,与印度、韩国进行FTA官方可行性研究,并与韩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民间可行性研究,如中日韩FTA、ASEAN+3、ASEAN+6等。其中的多个FTA都采取了类似日本EPA形式,捆绑签订了囊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表1显示,中国的已签署FTA中,亚太地区占绝大多数,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必须指出,在双边FTA积极进展的同时,多边FTA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在“东盟+3”为基础的地区合作框架中的影响表示担心,极力推动“大东亚”范围的合作,即“东盟+6”框架下的“东亚峰会”机制。“东亚峰会”把本不属东亚的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进来,这样,东亚合作就出现了两个框架并行的态势,一个是“东盟+3”,一个是“东盟+6”。尽管领导人会议对两个机制做了分工,但是实际发展并不明确,二者带有竞争性发展的特征。(张蕴岭,2009)这种以东亚峰会面目出现的“东盟+6”机制使得东亚合作的政治构架变得更为复杂,凸显了东亚合作政治利益的多元特征,同时合作方案间的博弈,也延缓了亚太地区多边FTA进程。
(二)多边贸易机制
由于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性质,它的象征意义一直大于实际意义,其开放性和非约束性特征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会真正有所作为。(李向阳,2002)即便如此,这仍然引起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的单边行动中,关税减让水平也都基本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伴随着《贸物宣言》决定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大阪会议制定了实现这两个时间表的行动议程,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应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压力逐渐增大,尽管进展并不顺利,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效。例如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亚太地区以APEC为核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开展了贸易便利化工作。第一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它成功地使得亚太地区在2002-2006年间贸易交易成本减少了5%,作为它的后续计划,APEC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旨在2007-2010年间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同时,APEC已经开始实施为期2008-2010年的投资便利化行动计划(IFAP)。目前,中国参与APEC的承诺基本没有超出对WTO的承诺,同时参与APEC的方式,也以功能性建设为主。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论文
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
中国参与亚太区经济合作措施
亚太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是新世纪亚洲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从理论上看,尽管区域合作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但它可以增加各国经济之间的互补性,扩大规模效应,增加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因此它不失为过渡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途径之一。从亚洲各国的合作实践来看,亚太经济合作是亚洲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以及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产物。尽管亚太经济合作起步较晚,但它进展迅速,措施扎实,形式多样,亚太经济合作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推动亚太地区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应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以周边睦邻成员国为重点,积极推进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突破疆界和洲界,构筑全球合作网络。
一、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两岸四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两岸四地同为中国人,彼此间的互补远大于竞争。作为腹地的祖国大陆经贸发展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和市场,多层次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两岸四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因而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选择。
二、以周边睦邻成员国为重点,积极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地区是21世纪最具经济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实体。中国作为亚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谋求与周边国家形成区域或次区域经济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体来看,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按既定目标建立“10+1”自由贸易区,以此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的依托和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探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方式方法。为此,应进一步参与APEC的活动,争取在制定有关规定中有更多的发言,更加主动地倡议和提出各种富有战略型、前瞻性的议题,增大在重要合作议题上的声音和分量,以充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积极倡导建立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睦邻友好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侧重加强次区域化经济合作,如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等。
三、构筑多元重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日元贬值与日本的亚太发展新战略
【内容提要】日本经济自90年代初资产泡沫崩溃以来长期萧条,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甚微,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也非常有限。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便是使日元贬值,而这又同提高日元国际地位的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两难处境下,日本经济是否能如新上台的小泉政府所许诺的那样,在三年之内扭转局势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当前日本的货币、汇率和财政政策及效果。
【摘要题】国别经济
一、引言
2001年12月中下旬,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东京外汇市场上一路狂跌,并于12月25日跌至130.77日元兑换1美元,创下3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日元以这次大幅贬值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政府主导型的货币贬值。综合两年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次日元贬值不过是日元近期走势的一种延续,只是速度更快了一些。日元贬值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恐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大多在海外市场上与日本存在着直接竞争。各国纷纷表示对日元汇率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本国货币将追随日元进行贬值,这更加大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亚洲再次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
货币贬值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它能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扩大出口,促进国内投资增长,并使国内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一般情况下,各国为保持自身在国际社会的良好经济形象而不主张采取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但有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下面,我们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90年代日元汇率与各经济指标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日本政府近期的经济、外交活动,对此次日元大幅贬值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模型设计及相关分析
日元贬值与日本的亚太发展新战略
【内容提要】日本经济自90年代初资产泡沫崩溃以来长期萧条,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甚微,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也非常有限。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便是使日元贬值,而这又同提高日元国际地位的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两难处境下,日本经济是否能如新上台的小泉政府所许诺的那样,在三年之内扭转局势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当前日本的货币、汇率和财政政策及效果。
【摘要题】国别经济
一、引言
2001年12月中下旬,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东京外汇市场上一路狂跌,并于12月25日跌至130.77日元兑换1美元,创下3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日元以这次大幅贬值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政府主导型的货币贬值。综合两年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次日元贬值不过是日元近期走势的一种延续,只是速度更快了一些。日元贬值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恐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大多在海外市场上与日本存在着直接竞争。各国纷纷表示对日元汇率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本国货币将追随日元进行贬值,这更加大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亚洲再次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
货币贬值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它能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扩大出口,促进国内投资增长,并使国内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一般情况下,各国为保持自身在国际社会的良好经济形象而不主张采取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但有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下面,我们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90年代日元汇率与各经济指标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日本政府近期的经济、外交活动,对此次日元大幅贬值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模型设计及相关分析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1FTAAP及其发展
FTAAP是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简称,FTAAP倡议一直受到APEC的重视,并发展成APEC的愿景和目标。有研究曾指出,FTAAP是能够为亚太地区带来最大经济福利的安排。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推进FTAAP的具体方案,这一倡议仍停留在“愿景”阶段。关于实现FTAAP的路径,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一种观点是包含了中国的TPP可以发展成FTAAP,另一种看法则是包含了东盟成员、中国、印度等亚太重要经济体的RCEP更具发展成FTAAP的现实性。其他的观点还包括使RCEP和TPP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最终有一个发展至一定程度成为FTAAP。但是我们要看到,FTAAP的主导者无法由单个经济体或是自贸区来担任,而是应该由作为其发起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APEC来推动。在此过程中,APEC成员应尽快共同讨论确定一个推进FTAAP实现的方案以及时间表,然后各成员国共同努力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FTAAP的具体方案时,不可忽视亚太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矛盾点,具体的方案一定要采纳多方意见确保其可行性。也不可忽视现存的TPP和RCEP的重要作用,应该为他们继续提供一个继续发展、交流、协调的环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升亚太区域合作的水平,共同为FTAAP的实现做贡献。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FTAPP的最终实现还很漫长,虽然中国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014年APEC北京会议决定启动亚太自贸区路线图,但未来各成员国还需共同努力探讨建成FTAPP的方案,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还需继续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协调各方,争取促进FTAAP的早日形成。
2TPP及其发展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英文简称,TPP的发展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跨区域、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若TPP能够最终实现将会对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甚至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改变未来的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但是TPP目前存在着高质量但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问题。TPP在启动之初将目标定为一个“高标准的、全面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议”,其讨论议题除传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之外,还加入了环境、劳工等敏感话题。此外,TPP还首次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加入了有关国有企业、监管一致性、供应链竞争力等议题。若是谈判最终能够成功,TPP将成为现存的最高质量、最高标准的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有可能塑造下一代的全球贸易规则。但是目前由于TPP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内部已有的多个FTA协议的融合困难、成员国之间复杂的利益和结构关系以及部分议题对于国家主权的侵犯等都使得TPP谈判推进困难。另外,现在的TPP进程忽视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致使谈判受阻,短期内无法如愿完成。另外,亚太地区对于美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亚太地区特别东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区域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多样的合作与对话机制,“东盟”内部一体化程度提高成为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区域内的其他国家如中、日、韩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东亚一体化”成为区域内国家的共同诉求。美国开始积极主导和推动TPP的谈判进程,希望借此重建与东亚国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障其在亚太的领导地位,主导亚太区域新格局的形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在亚太地区有着重要经济影响力的中国,目前并没有参与到TPP的谈判,短期内也不会参与,因为TPP的很多议题的过高标准以及超过了自由贸易的范畴,涉及到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同时很多领域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无法达到其要求的高标准。因此,缺少了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国以及诸多东盟国家,由美国主导的TPP目前看起来其战略意义远远大于其推进亚太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
3RCEP及其发展
RCEP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简称,是东盟在已经签订的5个“10+1”自由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倡导、构建的一个更加广泛、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RCEP的目标是使东盟成员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伙伴国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品质、利益互惠的经济协定。RCEP能够大幅改善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亚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RCEP的形成有着内外因素的推动。首先,近几十年来东盟渐渐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东亚的经济合作多是以东盟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东盟有意愿继续推进东亚一体化,周边国家也乐于参与其中。其次,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以及其力推的TPP,寻求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权给东亚各国带来了压力,TPP的高标准限制也使得很多国家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东盟为核心的合作机制RCEP应运而生。与其他经济协议相比,RCEP更加务实。RCEP的主要目标不是制定新的贸易规则,而要整合区域已有的各项FTA协定,以求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投资环境,扩大区域贸易等。考虑到区域内部国家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RCEP包含了经济技术合作,但没有政府采购、劳工、环境等较为敏感领域的内容。这对于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成员国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另外,在RCEP的10项一般性原则中,特殊和差别待遇、能力建设等原则将有利于力量较弱的国家充分参与谈判,在保证其实施RCEP责任的同时,享有RCEP的利益。相对来说,RCEP较为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因为周边区域是中国外交的首要重点,中国对周边地区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实现“睦邻、安邻、富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必须的选择。同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也都使中国有能力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并签订了多项FTA协议,中国也一贯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综上,RCEP符合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要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保障东亚国家主导东亚一体化的意愿,同时RCEP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有效保障区域国家的经济利益,真正促进区域自由贸易发展,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另外,从战略的角度来看,RCEP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缓解来自TPP带来的压力。
地区旅游业发展分析论文
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表一:亚太地区旅游的接待人次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地区1980年1992年1980—1992年年均增长率1992年占亚太地区比重
亚太地区
旅游业发展分析论文
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