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3:53: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鸦片战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案:鸦片战争

高中历史教案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侵略和掠夺。这句话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蚝驼獬≌秸男灾省Q黄秸灾泄缁嵊跋炀薮蟆T谘黄秸校逭桨埽泄纱丝悸傥胫趁竦匕敕饨ㄉ缁幔谎黄秸曛咀胖泄返目肌?/SPAN>

第三段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被鸦片战争惊醒了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再一个是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酿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侵略”这点,是鸦片战争以后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查看全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查看全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教案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研究鸦片战争分析论文

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

查看全文

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茶叶贸易是近代中西关系一个重要的内容,茶叶是近代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荷兰是中西茶叶贸易的先驱。中荷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夕趋于式微。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包括间接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相结合三种。荷兰对近代中西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

【正文】

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etViaggi),在这本书中,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穆罕默德(Hajji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页。)。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查看全文

研究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

查看全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工出洋研究论文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招工出洋合法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已呈现出必然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将招工出洋合法化权利从广州一口扩展到了中国各通商口岸,由此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次鸦片战争;华工出洋;招工出洋合法化

Abstract:BeforetheOpiumWar,ChineselaborershadbeenbannedtogoabroadforworkbyQingGovernment,butafterthiswar,moreandmoreChineselaborerswentabroadandtherequirementforlegalizationofemployingChineselaborersforoverseasworkgraduallybecameurgent.BymakinguseoftheSecondOpiumWar,theBigPowerlegalizedthispolicyandspreaditfromGuangzhoutoeveryothercommercialandtradingportsinChina.

Keywords:theSecondOpiumWar;Chineselaborersgoingabroadforwork;legalizationofemployingChineselaborersforoverseaswork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及对海外反清力量的防范,严禁华工出洋是清政府的一贯政策。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外人领事裁判权的获得以及各资本主义国家及殖民地劳动力的短缺等原因,华工出洋规模不断扩大。因沿海口岸非法招工活动日益猖獗,对正常的贸易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招工出洋合法化呈现出必然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使招工出洋合法化的大门首先在广州打开,《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招工出洋合法化从广州一口扩展到了中国各通商口岸。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华工出洋背景及原因

查看全文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一、寻找教材中的资源创设情境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离开教材,其教学活动将无以为继。这就跟我国教育名师钱梦龙所说的那样:“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是无法。”由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出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入手,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此注意一点,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依据的,需要从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等,根据教学所需,选择能调动其课堂参与自主性的方法。我在组织《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教材中已有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经过”在我们所使用的岳麓版教材中并未提及。但是,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根据教材中所呈现的两幅有关于鸦片战争的过程图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画面,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战地记者,站在“真实的”战场上对这两次鸦片战争的场面进行简要的报道。如此,以教材中已有的图画为落脚点,创设相应的多媒体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可以调动起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有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经验,对其畅所欲言,在角色扮演中将鸦片战争的经过自主地总结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通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历史又为其具有过去时的特点,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是无法将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原汁原味地还原出来的,此时只有将过去的历史事件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历史事件的主角或者参与者,站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下,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此在最接近历史事件面目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我在组织《鸦片战争》这一内容导入活动的时候,会直接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走进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的鸦片战争博物馆,跟随着鸦片战争的发展进程,伴随着讲解员对其生动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将与之有关的历史画面播放出来,引导学生站在这生动的画面之前,模仿博物馆讲解员对所呈现的历史事件进行描述或讲解,如此,使学生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可以理性地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为其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借助实践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兴趣。

三、应用历史史料创设情境

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大都是对历史事件的抽象描述,对于生活经验和历史学习经验有限的高中生来说,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加之,历史事件大都是过去的事件,对于当时当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依靠教师的知识讲述或者事件的描述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除却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可以发挥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有所认识,但其学习结果只是局限在认识层面上,无法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识记教师所讲述的极具结论性的历史内容,借此应付考试。史料作为历史的源头,其在历史教学活动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历史内容,还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历史学习氛围,使其在历史真实感增加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论文

摘要:《林则徐虎门销烟》这篇课言文是小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利用这课的史实,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虎门销烟”又是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反帝斗争的序曲,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滑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是因果关系。下列三种表面现象是导致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一是在时间顺序上,禁止鸦片在前,鸦片战争在后,很容易滑入前是“因”,后是“果”的思维误区;二是在关系物上,禁烟关系物是“鸦片”,接着发生的战争名称就是“鸦片战争”,学生容易由“禁止”与“反禁止”的矛盾中,理解为“因”与“果”的关系;三是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国家上,走私鸦片,主要烟贩是英国人,禁止鸦片受打击最重的是英国奸商,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又是英帝国主义者,这也使学生容易滑到“因果关系”的思维渠道。要使学生明白爆发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中国人禁止鸦片造成的这一正确观点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即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干扰因素和枝蔓细节,看清事情的本质;二是具有较强的“筛选力”,即从若干现象、若干矛盾中,找准最主要的因素,找到代表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现的各种表像时能层层递迸,步步逼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凭着“大概”和“可能”等模糊语言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就向学生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小学生会这么回答:是因为中国“禁烟”。出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因为只具初浅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是不由自主地滑入误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为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不应当过快过早地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认识事件的本质。

第一步,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是,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鸦片的人。鸦片使他们“身体变得很瘦弱”,由于上了瘾,就要花钱去买鸦片,结果弄得家产耗尽,甚至做贼偷盗,败坏社会风气。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能有一定的认识。再讲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装生产”、“体质”、“军队”和“白银”四个词思考鸦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体质,军队战斗力削弱了,大量白银流到了英国殖民者手里,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中国的人民和国家都受到鸦片的严重危害吗?第二步,要求学生弄清楚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白银。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禁止鸦片的必要性。既然鸦片一害人民,二害国家,中国人民禁止鸦片,就是正义的行动,是必然的措施。学生应沿着这一思维渠道发展,形成憎恶鸦片、仇恨帝国主义的强烈激情。第四步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学生明白了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目的之后。公务员之家

再让他们仔细思考:如果不能走私鸦片,英国的目的还能不能达到?它会不会轻易放弃这个目的?如果它坚持要达到目的,还能有什么办法?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既然英帝国主义的罪恶目的是掠夺中国财富,一旦走私鸦片的办法行不通,它就要用发动战争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为了突破难点,可以打个比方:有一个坏蛋闯到你家中,他拿着破烂东西一定要你买,如果你坚决不买,他就拔出刀来要抢你家的钱。我们绝不能说,因为不买他的东西,所以他才抢钱。

英国走私鸦片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当我们禁烟,不准他到中国卖鸦片时,他就开军舰、派军队来挑起战争,目的还是为了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过了障碍,绕过了误区,加深了理解。这时,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完整地回答:因为英国不能用走私鸦片的办法来达到目的,就用战争的办法来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