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3:4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瑶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瑶族文学研讨

湘南有60多万瑶族,叶蔚林、古华这两位作家的瑶族文学作品就产生于这一沃土。尽管叶蔚林祖籍为广东惠州市,但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湖南工作,之后长期下放于湖南最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他长期生活于这块土壤,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懂得到生活中的风俗中去寻找模型”。(《诗学•诗艺》,第154页)叶蔚林完全领悟了贺拉斯的这一劝告,因而他更专注于特定的地理风光与民俗风情的描写。“在描写乡土景物的诸多高手中,叶蔚林似乎技高一筹,堪称湖南作家群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师。”(罗守让《论湖南作家群小说创作的乡土特色》)曾有人对他有过“模仿”与“抄袭”的非议,但他所握有的那支得心应手的丹青之笔和他创造的人物性格韵致,是他“抄袭”的原作所望尘莫及的。他的《蓝蓝的木兰溪》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且后来长期保持着人们的好评,就是证明。如果说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湘南瑶族的中心和大县的话,那么,邻近的江永、蓝山、宁远和郴州地区的嘉禾县等地则是瑶族广为分布之地。古华的生养地嘉禾县虽与前面这几个县归于不同的城市,但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更近,在瑶家乡土特色上更紧密相连。古华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的盘青青,《姐妹寨》中的盘满牛和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就可视为同一瑶家的盘氏家族;古华《金叶木莲》中的赵金叶,《姐妹寨》中的赵玉竹和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中的赵双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赵良亦可视为同一瑶家的赵氏家族。坐落于湘南五岭山脉的盘氏家族与赵氏家族,仅仅是瑶族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家族符号,那里的风俗才是他们真正生活的内容。这里的瑶胞生活,正如古华在《姐妹寨》里所写的:“山里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人人亲善,山歌不离口、篾刀不离手的快活岁月。”他们人生虽苦,但却自强不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从解放前的十五岁开始,就饱尝着“天做帐,水做床”的放排生活,散排之后,赔木头和死人的威胁,“磨盘债”的重压,风吹雨淋、蚊虫叮咬的磨难,成不了家的寂寞与孤苦,使他过着一种无比沧桑的穷困生活。解放了近三十年,他理应有一个舒适的晚年,但他照样生活在险峰浪尖上。他已经习惯了,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他就从木排跳入潇水,享受着河水的缠绵、快乐和自由。

在湘南瑶族文学作品的民情民俗和地域空间色彩中,我们可以关注这样一些物象与细节:一是大筒车。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作者不厌其烦地给那一股劲缓慢旋转的巨大筒车做了反复的描写。这是我们家乡最为熟悉的事物,因而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它那旋转的声音一方面在呼叫着湘南五岭的地域色彩,又似乎在慨叹着这一地域脚步的缓慢与停滞。仔细寻觅,寓意极深,意境极满,让人叹味。二是苎麻绳子。叶蔚林短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那一根用苎麻搓成的绳子,不仅界定出愚昧、迷信和原始旧习的象征极限,而且表征着“地域愈南,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闻一多全集》第275页)的特色。三是《喜堂歌》的歌辞。在《芙蓉镇》里,古华专门介绍了山里坐歌堂的风俗:“原来芙蓉镇一带山区,解放前妇女们盛行一种风俗歌舞———《喜堂歌》”何止是芙蓉镇,凡是湘南的江华、宁远、蓝山、道县、江永和附近的嘉禾、临武乃至广东交界的邻县,所有赵氏、盘氏、黄氏、李氏等瑶家,凡是黄花闺女出嫁前夕,村子的姐妹姑嫂们一定前来陪伴。她们坐歌堂,轮番歌舞,唱上两三晚。歌辞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百十首。既有新娘子对女儿生活的回味依恋,又有对新婚生活的恐惧向往;既有山歌的朴素风趣,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既有反对封建礼教的内涵,又有迷信封建的色彩。整个歌辞包容性大,意味深长,洋溢着一种浓郁深厚的湘南瑶家气息。闻一多所说的“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从《喜堂歌》的歌辞可以看出。它们常常环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主要内容反复咏唱。再如古华的《“绿旋风”新传》,以“千古以来第一次”,“开天辟地第一回”为小说咏诵的中心,以“狮子林下,‘小洞庭’,一湖绿水一湖金”为主旋律,展开了一幅唯美生动,和谐安定的画面。古华的小说语言也是瑶歌形式的一部分。请看《芙蓉镇》的一段描述:“时间也是一条河,一条流在人们记忆里的河,一条生命的河。似乎是涓涓细流,悄然无声,花花亮眼。然而你晓得它是怎样穿透岩缝渗出地面来的吗?多少座石壁阻它、压它、挤它?千回百转,不回头,不停息。悬崖最是无情,把它摔下深渊,粉身碎骨,化成迷蒙的雾。在幽深的谷底,它重新集结,重整旗鼓,发出了反叛的吼声,陡涨了汹涌的气势。浪涛的吼声明确地宣告,它是不可阻挡的。猕猴可以来饮水,麋鹿可以来洗澡,白鹤可以来梳妆,毒蛇可以来游弋,猛兽可以来斗殴。人们可以来走排放筏,可以筑起高山巨壁似的坝堵截它,可以把它化为水蒸气。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它汇流巨川大海的志向。生活也是一条河,一条流着欢乐也流着痛苦的河,一条充满凶险而又兴味无穷的河。”(《芙蓉镇》第188页)即写世俗世相,又写人情人态。把世俗世相喻为河流,哲理且形象。它借比喻、象征与排比反复咏唱,为作品的生活描写布下了浓厚的背景。它不仅富于艺术意味,而且颇得民歌情韵。再看他的《金叶木莲》,瑶家山寨那种别具一格的“送亲郎”与“打伞妹”的花帕舞,该有多浓的民族情调。而《姐妹寨》中回响在悬崖流水间的“竹鸡调”,则更成了一种荡漾萦绕的瑶族民歌的深深情怀。还有一种情境似乎与瑶族的生活无关,但是它把瑶族地区的地貌写得出神入化。例如《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你在潇水上游航行过,一定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天地之间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鸟儿在水底飞翔,鱼儿游上山岗;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这种错觉的描叙,把潇水之上的高山峻岭放大了,把事物的特征突出了,从而使瑶山的地域色彩格外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

关于瑶族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特点,《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容量和深度是特别值得称道的。主人公盘老五的性格,就像一个巨大的深邃的迷。他出现时,很有点流氓的气息。他酗酒,骂人,满腹牢骚;他年轻时就勾搭女性,老了仍津津乐道于那种婚外情的“露水夫妻”。还有,《菇母山风情》中那个有点浑浑噩噩的李大树,由于贫穷、饥饿以及接二连三的打击,素来纯正的他竟然起了肮脏的心思,打起队里苞谷的主意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艺术中性格的美、深度与容量,正来源于人的这种现实性。也就是说,盘老五与李大树的生活习性与复杂性格的形成,是有其复杂的现实缘由的,比如“穷”与“饥饿”。既然要忠于现实,作者就不能回避。叶蔚林通过自己的慧眼看到了阴暗之下的金子的发光,他通过独特的社会关系发觉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于是,他饱酌激情,对这些像火柴般燃烧且贫困一生的芸芸众生发出了无限感慨,又特别着力的描绘了他们绿森林与潇水般的坦荡胸怀与纯洁心灵。盘老五与李大树让读者过目难忘。这一印象不是架空的,而是产生于他们艰难拼搏中的生活环境。丑生于斯,美也生于斯。李大树由于饥饿而上山偷苞谷,恰好遇上了阿九公公为烧蜂所引起的火灾。

于是,原本纯正纯碎的他与烈火进行了生死的搏斗,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青青的森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由于贫困与环境所致,他变得不那么“文明”。但是山里人忠厚善良的本性,让他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的时候,毅然担当起掌招木排的责任。明知随时都有被木头撞死的危险,但他坚决不让年轻的石牯与赵良掌招,因为他们家有老小,万不能“有个闪失”。盘老五和李大树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好看的外表和华丽的言辞,然而他们内心有光明圣洁的火焰。为了抗击大自然的肆虐,为了他人的幸福,可以忍辱负重,舍生忘死。这些形象的核心是人们的道德、伦理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牺牲精神。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瑶族所固有的善良、淳朴、诚挚和无私的品德。文学应该有“美”与“刺”的作用。可贵的是,古华与叶蔚林在刺讽丑陋的生活时,并没有陶醉在阴暗之中。他们善于从暂时阴暗的迷雾里洞见光明的火把,他们善于从往日痛苦的伤痕中看到健康的肌肤。历史沿袭的暗处,我们往往能够瞧见传统的美德。

查看全文

瑶族生态旅游发展研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必将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占我国GDP3.95%。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提高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0%;旅游业增加值将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的现象,导致了旅游地的地形、植被、景观和旅游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开发为理念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尤其是具有发展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查看全文

瑶族歌谣整理及艺术特色研究

摘要:全南县瑶族村是江西省唯一的能通行客家话和瑶语的瑶族行政村,瑶歌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吸收了汉族民歌的特点,又具瑶民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主要艺术手法有比喻、对比、双关、起兴等,它对过山瑶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南瑶族;过山瑶;民歌

一、民族视野下的全南瑶族

我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总人口200多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为213万)。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江西瑶族主要分布在全南。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森林覆盖率80%,与广东省的连平、翁源、始兴、南雄等县市毗邻,境内峰峦叠嶂,林海莽莽,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孕育了许多古朴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其中瑶族民族风情最有魅力。全南瑶民主要居住于龙源坝镇和陂头镇。龙源坝瑶族已随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迁到镇上集中居住,只有陂头镇瑶族村最有特色,其山寨分为上瑶(又称白芒坑)和下瑶(又称高围子)两个自然村组,是江西省唯一的仍能讲瑶语并保留较浓郁民族风情的瑶族村,距县城50多公里,距陂头镇20多公里。这是一支由广东省始兴县罗坝乡随狩猎迁徙而来的过山瑶,他们保留着自己民族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还部分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1958年政府还没有解决其定居生活前,他们居无定所,生活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过着贫穷孤单的游猎生活,每当所居山头野兽减少、耕作不利时,他们就卷起铺盖迁徙到另一座山居住,这种迁徙方式便称之为“过山”。“一把刀,一把斧,一支鸟铳”是他们与大自然搏斗、维持生计的主要工具,一般没有固定的土地,也没有严格的内部家族组织,主要靠打猎为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挖笋、采草药、养蜜蜂,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包谷、薯类成为主要食物。1958年响应政府号召,才在全南县逐步定居下来,现在其政治经济生活已大有改观。2008年3月调查时,瑶寨共有160多户、510多人,主要姓氏为赵、王、邓等,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12人,有正式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经过十余年,村民有的已外迁到县城或镇里,2015年9月有瑶民58户、307人;2018年有瑶民71户、328人,①2019年4月为332人。[1]人口的持续外迁意味着当地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需引起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能更好地赓续当地有特色的过山瑶文化。

二、全南瑶族歌谣的整理价值

江西瑶族研究,从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查,仅见5篇论文,其中有4篇为全南瑶族花棍舞研究,分别是:曹晓芸2011、[2]曹晓芸2013、[3]曹晓芸2017、[4]黄文华2014,[5]1篇瑶寨旅游研究:黄俐琴2017[6]。由此可知,江西瑶族文化研究至今显得非常薄弱,对全南瑶族歌谣的研究仍一片空白,亟需加强整理与研究。全南瑶族歌谣是全南瑶寨民间祭祖及节日活动时演唱的歌本,计手抄本6大本,约300余页,这是2006年调查客家文化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时所得。2018年7月去全南瑶寨调研时,村书记与村主任说都找不到了,2019年8月再赴瑶村调研时找到零散的几本,但目前并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整理与研究。当地唯一能唱全本的王天祥老人已于2017年去世,还有少数几位能唱片断,但都是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全南瑶族歌谣现濒于失传。歌本分“八永唱”“夜深深”“大说书”“小说书”“经书”“太原堂经书”“入席拜”等七大部分,独立成篇章,其中如“太原堂经书”(太原堂系当地王氏祠堂的堂号)等有其家族色彩,基本不同于已出版的瑶族《盘王大歌》《过山榜》《评皇券牒》等,而且里面有许多汉字书写的瑶语、当地客家话及俗体字、手写体字,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呈现“过山瑶”独特的文化样貌,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特别是与当地汉族中的客家族群文化)杂居时是如何接触、融合,并形成与传承过山瑶独特的民族文化的。这对散杂居瑶族的文化适应、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瑶族村寨的振兴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学术价值。整理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整理江西全南瑶族6本手抄歌本,这批歌本的抄录时间从“光绪二十四年夏孟月上浣”(1898年正月上旬)至1989年抄成,时间跨度大;初步梳理其内容与现有《盘古大歌》等文献有较多不同之处,带有“太原堂”王氏家族色彩,有必要先整理出来,梳理各本及各部分之间的顺序与联系,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里面主要是《盘古大歌》《盘古细歌》及祭祀用的经书。二是对歌本研究,考察其内容及与现有瑶族歌本特别是“过山瑶”支系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厘清江西过山瑶与始迁地粤北过山瑶之间的渊源关系及文化变迁;研究江西过山瑶歌本的深层内涵;三是进行田野考察,将歌本内容、背景、演唱与当地祭祀等民俗活动、仪式展演结合起来,将歌本置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与阐释当代江西瑶族民间文化,对其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提出对策建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在于整理过程中发现并挖掘歌本的深层意蕴,并与现有瑶族歌本比较,发现其异同并阐释其民族文化的深刻意旨,揭示粤北过山瑶迁徙到江西全南客家山区后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难点主要在于整理工作,因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歌本时间跨度长,而手抄歌本中大量使用了用汉字记录的瑶族语言,同时还有不少现在几乎不用的手写体字、俗体字,这些需要懂瑶语的瑶族同胞及当地老人家合作完成。这6大本手抄歌本主要内容是过山瑶历史来源、迁徙过程、家族组织与婚丧活动、祭祀祭祖仪式等。全南过山瑶来源于粤北南雄市始兴县,主要因经济原因而辗转迁徙;其主要姓氏现与始兴等地瑶族仍通婚,可依其族谱理清其脉络,查找粤北瑶族与近邻的湘桂两省瑶族的联系,进而将湘桂粤赣四省间的过山瑶支系的迁徙历史厘清,揭示江西过山瑶的完整来源;全南过山瑶自上世纪50年代因政府政策而定居,对外操全南客家话,有其文化适应的过程;对内仍部分操瑶语,这有利于瑶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借助当地仍然通用瑶语的现状,有助于手抄歌本的整理与解读;当地仍有祭祖等民俗仪式,歌本中的“经书”“太原堂经书”中的情节内容可与此对照,一方面将作为文本的手抄歌本内容置身于活态的仪式展演中去研究,另一方面对照之下发现其异同,研究瑶族文化在客家文化圈中的传承与变迁;当地还部分保持着“直灶”(灶口直通大门)、“柴序”(烧火时按整根树木头尾顺序烧)、“鸟胙”(猎物置于灶头上方木梁上熏烤)、吊脚楼等特色鲜明的过山瑶民俗文化特征,有过山瑶文化底蕴,可以进一步挖掘整理;当地独特的花棍舞一说源于生活形态(持短棍劳作),一说源于祭祀时所的点兵情节,现在当地文化部门介入,组织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者去整理、帮助编排,已成为舞台表演与迎宾表演的文化项目,结合旅游扶贫、文化扶贫进而发展当地瑶族经济,并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查看全文

瑶族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不仅要写教学论文,同时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二、创设“多层次”的竞争机制,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查看全文

瑶族服饰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基于非遗文化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视角,将广西瑶族服饰文化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发展。分析瑶族服饰和文创产品的现状,探讨研究价值,再从瑶族服饰纹样、色彩、工艺3个方向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用户的真实需求类型,提取相应文化因子的视觉形态,并运用于瑶族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以达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也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用户需求;文创产品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尤其是通过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不仅满足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心,促使游客达到文化旅游的目的,同时还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瑶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服饰文化是瑶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1]。为丰富非遗旅游中的文创产品,将广西瑶族服饰文化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让瑶族服饰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1研究现状

1.1广西瑶族服饰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礼节性的仪式和象征,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广西瑶族居住地点偏僻,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导致文化经济基础薄弱,人均知识储备较低,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弘扬者;另一方面,由于瑶族传统服饰制作复杂、工艺精致,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越来越少的人关注精美繁琐的传统服饰。同时,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走出去”求学或者就业,不愿意学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他们“引进来”的外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服饰文化。

查看全文

女书对瑶族女性的影响论文

摘要: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女书产生,更彰显瑶族女性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女书折射了当时瑶族女性缺失性需要的短缺,展现了瑶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认知需要,是瑶族女性成长需要实现的途径。可以说,女书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从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分析女书,为更深层次的探索女书其中的心理内容拓宽了新视野。

关键词:女书;需要;动机;女性心理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一种精神魅力,那就是瑶族女性在创造、传承、使用、发展女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尊、自强和创造精神及团结互助、达观的博大情怀。女书所体现的心理内容无疑是丰富的。从心理学著名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来看,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其“需要层次理论”为全世界熟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分属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随着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马斯洛又提出两种基本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一、女书产生的动机理论解释

关于女书的起源,目前研究界一般从以下方面考查,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证。心理学强调人们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和诱因而产生。马斯洛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合理的动机理论应该考虑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文化等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但这必须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该理论从研究人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的动机和行为。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瑶族古灵精怪的节日

二月初-赶鸟节

每年二月初一,湖南江华山区瑶族要过赶鸟节。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瑶族人民,用歌声吸引鸟雀,保住刚播下的包谷种子免遭鸟雀啄食,取得丰收的历史。

全族青年对唱情歌

这天不论晴天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青年都要聚会在白头山。他们身着瑶族节日盛装,头扎彩帕,脚穿绣花鞋袜,撑青布洋伞,在白头山上或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对坐青草坪、岩头上,依偎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唱到月亮升起,直到夜露湿透头帕,才男送女、女送男,走一程唱一程,依依不舍地告别。

鸟仔粑把鸟雀咀壳黏住

当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觅知音时,老人们则在家中把连夜舂好的糯米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堂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任凭小孩与鸟雀取食,说是「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黏住,再不会糟蹋五谷了。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

摘要:舞蹈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一门艺术。而瑶族长鼓舞来源于广西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群众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其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将瑶族长鼓舞这种传统舞蹈艺术传承下去,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通过深化舞蹈教学改革,增强民族舞蹈的教材建设,致力于瑶族长鼓舞的开发、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传承路径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生产活动和神秘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化而来的,它再现着一个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其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不一样的文化内涵,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光彩。

一、瑶族长鼓舞的引入之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意义

鉴于瑶族长鼓舞在我国舞蹈艺术中的独特性、地域性和传承性,通过在瑶族地区开展地域性的民间舞蹈课程来加强对产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丰富舞蹈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教学实力。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种,是对国家统一舞蹈课程的有效补充,是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提升学校舞蹈教学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教改的方式引入瑶族长鼓舞,不仅能够壮大民间舞蹈队伍,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传承我国民族精神,更能够以开设瑶族长鼓舞课程的形式有效培养长鼓舞的后继人才,为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强有力的保障。第二,促进大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了解,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当瑶族长鼓舞被编入高校舞蹈课程后,大学生便会在了解长鼓舞的基础上,进而了解瑶族传统文化,增进其与瑶族人民的沟通交流,激发民族认同感,也能增加瑶族学生对本土文化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高校舞蹈氛围。

二、地方高校在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平面设计白裤瑶族服装元素运用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其男子身穿及膝白裤而得名。白裤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黔桂地区深山老林之中。受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他们的生活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其服饰仍保留着传统式样,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简史”。其服饰伴随着白裤瑶人民的生活历程,是白裤瑶人的族徽,服饰上的装饰图案是其民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文化审美理念的反映,其服饰造型、用色、形式构成等元素可以被借鉴或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一、独具美学特征的白裤瑶服饰

1.狩猎生活,式样产生

白裤瑶的服饰特点,主要与其族群的崇山峻岭的生活环境、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联系。为方便狩猎奔跑,男子便穿“灯笼裤”,以保证运动时两腿有最大的活动空间,裤管紧裹膝部既能防止荆棘刮伤皮肤,又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再缠上绑腿,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荆棘丛生的乱石山中行走奔跑而无碍。白裤瑶妇女的背牌装,也蕴含着文化色彩。这些精心的设计让我们不得不敬佩白裤瑶人的聪明方锫白裤瑶人对传统服饰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其服饰自制,式样统一,以腊染和刺绣为主要制作工艺。男子穿黑色蓝边、高领、对襟、无纽扣的上衣,系绣花腰带;下穿白色及膝灯笼裤,裤腰大、裤裆宽、裤脚小,黑布镶边,膝盖正面处绣红色“五指印”。这种装束也称“猎装”。妇女衣色蓝黑,有短衫和背牌两种,短衫与男子相同,但为净色,夏季穿的背牌装分前后两片,两片布料松散地系连在一起,背后有染绣四方形“瑶王印”图案;下穿浅蓝色齐膝的百褶裙,裙面绣染环型图案,裙边镶红色无纺蚕丝片。男女均缚绑腿。

2.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具有实用目的,又有审美装饰的用意,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了民族集体的智慧与创造,甚至是民族的性格、精神与尊严。0白裤瑶是不忘感恩的族群。恩,来自于自然万物,也来自于艰辛万苦创造和保卫家园的祖先。白裤瑶的男子猎装是该瑶族支系的标志,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灯笼裤在近膝盖的地方绣有五条长短不一的红色直线花纹,仿佛是红色的手指印,这红色的“五指印”是绝对不能少的,这与白裤瑶人对祖先的感恩有关。他们的先民首领为保护族人安居乐业的瑶寨,顽强抵御外来侵略,用粘满自己鲜血的双手撑在膝盖上,直到轰然倒下,原本长至脚踝的裤腿也只剩下膝盖上的半截。后来白裤瑶人为了感念这位英雄,从此只穿只有半截的白裤子,并在裤口上绣了象征血手印的五根红色花纹,这是白裤瑶服饰纹饰中的深层文化意义,象征着族人把内心的感恩放在了坚韧的膝盖上。

查看全文

瑶族学生中学阶段语文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文化底蕴欠缺,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创设“多层次”的竞争,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瑶族学生;教学民主;树起自信心;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效率;“多层次”的竞争;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耕作,水电路大部分地区还是解放初期的原状,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语音浓厚,普通话水平极低,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与其他同学不易合群,适应集体能力不强。但突出的表现是民族自尊心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