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3:1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药用植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论文

摘要:从技术步骤、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图1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略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

1药用植物新药研发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尽管已有一部分制药企业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组合化学、分子建模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但药用植物仍然是作为新药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好的药物中有大约1/4是来源于天然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4个药用植物来源的新药刚刚进入美国市场:蒿乙醚(Arteether,商品名Artemotil),为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Artemisinin),最初分离自我国传统草药黄花篙Artemisiaannua,作为抗疟疾药物使用;雪花莲胺碱(Galantamine,商品名Reminyl)来源于石蒜科雪花莲属的Galanthusworonowii,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它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结合和调节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而减缓神经细胞的衰退过程[3];尼替西农(Nitisinone,商品名Orfadin),用于治疗酪氨酸血症(Tyrosinaemia),它是将天然除草剂硝磺酮(Mesotrione)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最初分离于桃金娘科的红千层Callistemoncitrinus;噻托(Tiotropium,商品名Spiriva),是一种由颠茄Atropabelladonna中提取的异丙基阿托品衍生物(Ipratropium),它作为吸入性抗副交感神经支气管扩张剂,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4]。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很多与疾病相关的重要靶位点被发现,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能够直接以这些靶位点为目标对化合物进行活性分析,利用该技术对那些已经分离出来的活性成分重新进行研究,又有很多新的发现,这方面的例子有:靛玉红(Indirubin)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具有抑制作用[5],葫芦素(CucurbitacinI)可以专一性地抑制STAT3激活的肿瘤细胞JAK/STAT3信号途径[6],以及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通过激活p38而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7]。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与其普遍具有的结构特征(如手性中心、芳香环、杂环和不饱和性等)具有密切的关联,该特点使得植物来源的新药在作为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这也对人工合成技术提出了挑战,另外,利用组合化学技术建立天然产物结构数据库,也能使可供利用的化合物结构成倍增加[8]。

2抗癌药物研发

据估计,从1990年至今,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了约25%,当前全世界的癌症病例已经超过1200万,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最致命的4种癌症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和直肠癌[9]。目前,有40%的抗癌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其中植物来源的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源抗癌药可分为4类:长春花碱、鬼臼毒素(Epipodophyllo)、紫杉烷类(Taxanes)和喜树碱(Camptothecins)。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学教学创新与体验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后续的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的专业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院校的药用植物学就应该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采用本科教育模式,知识泛而全,职业技能不突出。笔者通过调研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深入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学等专业课程对药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见表1)。该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在突出职业性。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根据整合内容的不同分为4大教学模块,每一模块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对应,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

通过分析每一模块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对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购销员、中药质检工、中药调剂员等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找出关键技能进行专项训练,构建出“知识模块+技能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见表2)。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该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出比例应为1∶2.5左右为宜。通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并识别中药材的显微构造。能够利用药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中药材的性状描述和饮片识别。能够利用植物检索表等鉴定工具鉴定常见药用植物,从基源上确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突出了药用植物识别和为中药鉴定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突出了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3教学方法突出直观性

查看全文

甘草药用植物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为了对我国当前甘草药用植物的分布和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进行了解,并对不同甘草种植区域中植物的不同成分进行对比,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了走访调查以及田间洋房取样测定等实验方法,对甘草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质量评价

甘草是我国在传统医学之中使用较多的药用植物,在以往的使用中由于过度开发现象的出现使得野生甘草区域的储量不断减少,当前人工种植区和野生甘草区的面积和密集程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甘草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优化当前甘草种植行业的发展,提升人工甘草药材的质量,实现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方法简述

1.1走访调查。在本文的研究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调查方法就是走访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甘草种植产区的政府、科技站、林业局等国家机构进行调查走访,对该区域的甘草种植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之后调查人员会对药物公司和药材商人进行走访,对野生和人工种植甘草的种植面积、质量和市场环境等进行了解。并在走访过程中对甘草药材的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等细节进行了解。1.2样方调查。完成走访调查之后,调查人员可以根据获得的资源分布信息在周边分别寻找野生甘草生长区域和人工种植区域,样地应当按照实验规定进行选取,并使用GPS等技术来辅助调查样区的选择。在设定腕臂调查区域之后,调查人员可以对样地之中的甘草数量、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并采摘样品在实验室之中测定甘草中成分含量。1.3甘草中的成分测定。在实验室之中,实验人员可以对采集的甘草植物成分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实验人员会使用HPLC方法来对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在实验中将两种成分的平均值作为对比,对样区之中甘草的生长情况进行判断。1.4调查路线的设计。我国的甘草分布区之中均存在人工种植和野生并存的现象,在本文的调查之中,重点针对我国的传统甘草产区,包括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新疆地区等,在这些地区分别设置了40个调查样地,对这些产区中人工种植甘草和野生甘草进行了采集,并对这些区域的甘草种植情况和市场进行了走访。

2调查结果和分析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在园林景观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但长期以来人类对其在都市园林绿化的利用却更多地从美学的视角加以选择,而当今中国正在构筑全球最大生态园林城市,人们如果能够科学、系统化地对药用植物资源加以选用,那么必然会营造一个功能更加完备的融健康、科研、人文、艺术于一身的生态药用植物园,这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中医药知识变得更加源远流长。文章中通过对药用植物的特殊性能以及代表花卉的阐述,描述其在特定庭园中的运用情况,并提出药用植物在园林中使用时应遵守的准则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为园林中绿化与药用植物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药用植物;特征;园林景观;应用

药用植物除了具备防治病症、强身保健的功能,还具备绿化环境、减少城市绿化维护成本的功能。因此药用植物与庭园造景之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把药用植物适宜配置于公园绿地中,尤其是在人口稠密或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如居住区、校园、办公室、工厂、诊所等,既可增强民众健康,也可以较好地保存地方药用植物的品种资料。由于自然环境的逐步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日益下降以及各类传播性疾病的增多,药用植物在庭园造景中的使用前景将日益广阔。

1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药用植物种类

目前在园林造景中,使用比较普遍的药用植物大约有200多种,其中又以不同浓度的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

1.1芳香型药用植物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科学绘图教学探讨

1植物科学绘图课程开设简介

宋代苏颂主持编撰的《本草图经》,是我国最早附有植物图的本草著作,也是植物科学绘图的雏形[1]。始撰于上世纪50年代,后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共附植物科学绘图千余幅,凝聚了全国164位优秀植物画工作者的心血,也是植物科学绘图辉煌时期的真实写照。中间经过60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变化,由于诸多原因,现今全国从事植物科学绘图人员已不足300人[2]。目前全国开设这类专业性绘图课程的高校非常少,而笔者在生药实验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植物科学绘图在中药学专业相关教学及科研中的重要性[3],于2006年到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进修学习药用植物科学绘图,于2008年在本校开设了《植物科学绘图与艺术鉴赏》选修课,十年来学生选课积极性很高。该门课程主要以药用植物为对象,运用专业的绘图技法,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再现植物体宏观特征和显微组织的微观特征,是对文字描述的形象补充和印证,是表现植物、认识植物的一种重要手段[4]。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药用植物科学绘图》课程建设于2017年获我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17年《中药绘图》课程列入我校“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的培训课程。

2植物科学绘图的应用情况

在《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将所观察到的药材性状、显微鉴定研究结果客观地绘制出相应的药材显微图(图1)与药材图(图2)[5]。例如在讲解《药用植物》实验课,毛茛科黄连属植物特征时,需学生绘出药用植物黄连的原植物形态特征:根状茎上着生多数须根,叶基生,有长柄,三或五全裂,聚合蓇葖果,科学客观地展示出黄连植物器官间相互着生关系(如图3)。从而提高学生在野外对药用植物的识别能力,巩固加深所学知识,调动了通过十年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植物科学绘图在中药学学科教学中逐渐挥出其独特作用,同时在学校也获得了一定的声誉。2017年中药学专业认证期间,植物科学绘图学科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该学科也融入了贵阳中医学院社团活动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如校书法协会每年皆会举办的“现场手绘药用植物绘图大赛”,药学院不定期举办的“中药专业植物绘图培训班”,全校开展“手绘药用植物图开放性实验”。2017年师生利用业余时间经过几个月辛勤绘制,完成了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文化走廊”和本草楼内共百余幅药用植物挂图。见图4。

3植物科学绘图融入学生素质培养

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画给全校师生带来美的享受,也展示中医药院校的风采,《药用植物科学绘图》课程是将植物学、中药专业知识与艺术绘图有机结合的课程,它在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熏陶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观察、科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美学观[6]。《药用植物科学绘图》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还须不断提高,力求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促进中药学相关专业学习。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学教学分析论文

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1.1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论文

【摘要】从技术步骤、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图1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略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播种育苗技术探讨

摘要:短梗五加是北方地区地道的中药材,发展前景广阔。介绍了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重点阐述短梗五加播种育苗技术,为相关生产和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短梗五加;特性;种子;育苗

短梗五加[Eleutherococcussessiliflorus(Rupr.&Maxim.)S.Y.Hu],灌木,是北方地区地道的名贵药材。具有祛风湿,补肝、补肾,强筋骨,活血通脉等功效。药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腰腿痛,神经衰弱,跌打损伤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和调理作用。对于身体疲劳乏力,失眠健忘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对于身体的免疫低下,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具有最佳治疗效果。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安神,强壮身体等保健作用。种、根、皮入药,简称“五加皮”,治疗脾肾阳虚、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具有治疗痛风、祛湿、健胃、健脾、利尿等功效,短梗五加的种、皮、根也可调制成“五加皮”药酒,或制成“刺五加浸膏”,其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早春时节,短梗五加嫩叶又是人们喜食的名贵山野菜“刺五加叶”。短梗五加在东北地区是优质的经济树种,是药用、食用兼备的保健食品。东北地区广泛人工栽培,其发展前景广阔。

1形态特性

灌木或小乔木,高1.6~6.6m。皮深灰色,具裂纹。枝浅灰色,具小刺。叶纸质,长椭圆形,长6.4~16.6cm,宽2.3~8.5cm,先端较尖,基部楔形,无绒毛,边缘具锯齿,叶柄长1.6~11mm。圆锥状花序,直径1.7~4.1cm,花多数,顶生,总花梗长0.3~4.3cm,密被绒毛,花无梗,具白色的绒毛,边缘具锯齿,花瓣5,椭圆形,深紫色,长1.2~3.1mm,具绒毛,子房2室,筒状。果实球形或椭圆形,深黑色,长0.8~1.9c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2生长环境

查看全文

药用植物鸡骨香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鸡骨香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MallotucinB(Ⅰ),Cyperenoicacid(Ⅱ),Ent-spathulenol(Ⅲ),Cyperenol(Ⅳ),Lupeol(Ⅴ),β-Sitosterol(Ⅵ),Stigmasterol(Ⅶ)。结论除化合物Ⅱ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鸡骨香根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鸡骨香提取分离化学成分

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别名千人打、土沉香、黄牛香、鸡角香、透地龙等,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我国南部地区,越南、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其根可作药用,性苦、辛、温;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消肿、燥湿等功效[1],国内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和风湿骨痛。泰国学者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2]报道,该植物有抗癌活性。关于鸡骨香的化学成分,在20世纪80年代,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该植物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即cyperenoicacid,acetylaleuritolicacid,β-amyrin和chettaphanin-Ⅰ,在国内尚未有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补充和丰富该植物的研究内容,为该植物的药用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进一步对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柱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100-200,200-300目硅胶;薄层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G,60H,GF254型硅;凝胶SephadexLH-20为瑞典AmershamBiosciences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工业纯,经过重蒸后使用。

质谱由VG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电离条件为70ev;核磁共振谱由BrukerAM-40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在400.13MHz下测定,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在100.6MHz下测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