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牡丹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3:10: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药用牡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用牡丹栽培技术探究论文
提要本文报道了我国道地药材牡丹皮的原植物药用牡丹的生长习性、繁殖方法、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及产地加工技术。
关键词药用牡丹栽培技术
牡丹皮是一种常用中药,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及跌打伤痛。据研究,安徽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产的药用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ssp.lishizhenensisB.A.Shen的干燥根皮,为我国传统道地药材“凤丹皮”。在全国牡丹皮药材中,其质量最佳,产量最大。据唐代《四声本草》记载药用牡丹曰:“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据笔者考证,今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在唐代均为宣州辖境。由此可见,早为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唐代宣州曾有过野生药用牡丹分布。后来由于受到《四声本草》的宣传影响,加上牡丹皮为常用中药,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药用需求量而逐渐转为大面积人工栽培。据笔者调查研究,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一带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药用牡丹生长,并且以种子繁殖,其原植物形态特征稳定。
1植物形态
药用牡丹与原变种杨山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主要区别在于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达14cm,宽达8cm;小叶柄长达35mm;花较大,直径14─20cm,花瓣长7─10cm;骨突果5─8,长3.5─4.5cm;种子长9─12mm。
2生长习性
药用牡丹原植物研究论文
关键词芍药属;药用牡丹
药用牡丹新变种(彩图1)
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var.lishizheniiB.A.Shen,var.nov.
Avar.ostiidiffertfoliissaepeimparipinnatisvelbipinnatis,foliolisad14cmlongis,ad8cmlatis,petiolulisad35mmlongis,floribusmajoribus14~20cmdiam.,petalis7~10cmlongis,folliculis5~8,3.5~4.5cmlongis,seminibus0.9~1.2cmlongis.Anhui:TonglingCounty:FenghuangShan,alt.200~280m,roadsideonslope,19840417,ShenBaoanPB1017;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840418,ShenBaoanPB1018(Type,inHerb.WuhuMunicipalDrugBureau,Anhui;Isotype,inPE);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920421,ShenBaoanPB1088,PB1089.
彩图1为药用牡丹原植物
落叶灌木,高0.7~1.2m,有分枝。当年生新枝长达40cm,新枝的中部叶为二回羽状3~5小叶复叶,通常有小叶11~15片,稀9片,新枝的上部和下部叶有时为一回羽状5小叶复叶,顶生小叶卵形、倒卵形或狭卵形,长7~14cm,宽3~8cm,通常不裂,顶端有时2~3裂(裂片通常不再分裂),顶端尾状渐尖或渐尖,基部宽锲形、圆形或平截,全缘。两面近无毛或沿中脉疏生短毛,小叶柄长达10~35mm,侧生小叶卵形、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8cm,通常不裂,近无柄或有2~15mm长的小叶柄;总叶柄长达24cm。花单生于枝顶,直径14~20cm;苞片5~7,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0.7~2cm,无毛;萼片5,三角状宽卵形或卵形,长3~3.5cm,宽1.5~3cm,先端尾尖;花瓣10~15片,白色,有时内面基部带有淡紫红色晕,倒卵形,长7~10cm,宽5~8cm,顶端常2~4裂;雄蕊多数,长2~3cm,花丝紫红色,花药黄色;花盘紫红色,革质,全包心皮;心皮5~8,密生白色柔毛,柱头紫红色。蓇葖果5~8,纺锤形,长3.5~4.5cm,密生淡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形或卵圆形,长9~12mm,宽7~9mm,黑色,有光泽,无毛。花期4月下旬(谷雨前后),果期5~7月。
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论文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萤星满目、血灌瞳仁、暴盲等范畴。DR常可出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严重损害视力,甚则失明。因此,DR的防治是糖尿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R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DR的发生多与阴虚燥热,肝、脾、肾亏虚,以及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DR中医病机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李华等[1]认为血瘀痰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病机。郭连川等[2]指出DR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阻、阴阳平衡失调所致。文小敏等[3]认为瘀血为DR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瘀血”的成因多为阴虚致瘀、虚火致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实火血瘀5个方面,并将瘀血所致病变归纳为目失所养、瘀阻目络,血不循经、瘀阻目络,浊邪壅滞3种。易细香等[4]研究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以虚为本”,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气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之根本,脾气亏虚,痰瘀内生是DR发生的重要机制,气虚证、湿证、瘀证贯穿各病程的始终。倪青[5]提出DR的病因主要责于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虚等,病机总由肝、脾、肾脏腑虚损,真元耗伤,气血在经络输布失常所致,病位主要在肝,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津皆相关。周水平等[6]则根据络病理论来研究DR病因病机,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典型的络脉病变,络脉瘀滞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础。目络瘀阻,日久不愈,血行不畅,精血不能濡养视衣,目精失养,神光失灵,则可出现视觉功能障碍。邪客络脉,营卫运化失常,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津液失渗,停聚络脉内外而痰瘀互结,则出现增殖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机化牵拉,导致视网膜剥脱而失明。
2治疗方法
2.1分型论治
高海拔牡丹种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获得了消费市场的青睐。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不适宜牡丹花卉种植,高海拔牡丹种植技术为南方高山地区牡丹种植提供了条件。分析了牡丹的花卉特征,阐述了福建省高海拔地区牡丹种植技术,为发展高海拔牡丹种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种植;旅游产业
1花卉特征
牡丹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花色艳丽,花朵大且香,拥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等美称,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价值。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属于落叶灌木中的一种,株植高度一般在50~150cm,枝条偏小呈圆柱状,偏向于条棱,在枝条的底部呈现出鳞片状鞘。牡丹的叶子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呈卵形状,一般情况不裂,侧生小叶基本与顶生小叶相似。牡丹的花朵是单生枝端,形状比较硕大,直径在10cm左右,花梗大约5~6cm;苞片呈椭圆状,萼片近似于圆形,颜色呈淡黄绿色;花瓣是重瓣,呈倒卵形,顶端会形成不规则的波纹形状[1]。牡丹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5月。与其他花卉植物相比,牡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喜欢温暖、凉爽、干燥的环境,既需要有充足的阳光促进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又要避免阳光暴晒,且冬季需持续在低温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否则会出现不能开花或者开花不良的现象。
2种植技术
福建省气候高温高湿,平原地区不适合牡丹花卉种植栽培。高海拔牡丹种植栽培是通过特定的高山自然环境改变牡丹的生长习性,从而实现牡丹南移栽培,为广大福建省消费者提供牡丹花卉观赏。选择高海拔环境。牡丹花卉可在年平均气温10~18℃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北纬28°~42°为相对应的地理区域。福建省位于北纬23°33′~28°20′,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纬度每减少1°,年平均气温增加0.6℃左右;海拔每上升100m,年平均气温下降0.6℃左右”的自然气候规律,福建省需要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牡丹种植,才能满足自然气候催花的需求[2]。合理整地施肥。牡丹根部发达,需要生长在土层肥沃的沙质土壤中,同时要避免根部长期浸泡于水中。福建省雨季长、雨量大,容易积水成涝,在种植栽培过程中时应通过挖深沟畦等方式提升排水能力。要想高海拔种植牡丹花卉,既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使土壤平整松软,又要结合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材料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生长发育。为了促使牡丹花苗更加茁壮成长,保障牡丹花的成花率,提升牡丹花花瓣瓣化的程度,还需进行开沟施肥。开沟施肥时要将平整的土地进行划线,划线最好是南北朝向,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牡丹花生长,距离保持在1m左右即可。开沟每条直线,并且在沟内施加有机肥料,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进牡丹花苗快速生根发芽。然后在施肥沟的两侧起垄,垄的高度大约是30cm,最好能使整个牡丹种植区域的垄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方便后期的管理[3]。引进优质种苗。为了能更好地在福建省高海拔山区种植栽培牡丹,需要引进优质的牡丹种苗,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牡丹种苗最好选择重瓣满心的观赏品种,选择2~3年的实生苗为佳,这样可以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有利于后期的栽培种植。引种时间最好选择10月份,福建省在入秋之后,天气凉爽、干燥,此时的气温符合牡丹的生长习性,适宜种植栽培[4]。目前,福建省尤溪县汤川镇引进国内外不同种群的牡丹品种进行试种,种植区域在北纬26°13′,平均海拔超过900m,品种主要有玉楼春、红芙蓉、一品红、大富贵、富贵粉、洛阳红、香玉、赵粉、肉芙蓉、层中笑等68种,大部分品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态势。正确种苗定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种植需种苗定植,切勿种植得太过密集,否则会影响牡丹花吸收阳光和通风性,不利于牡丹开花,但也不能种植得太疏散,这样不仅影响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会影响牡丹花的产量和观赏效果,不利于牡丹种植产业发展。因此,对高海拔牡丹的栽培种植要采取正确的种苗定植。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株行距,二是定植深度。为了让土地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又不影响牡丹花的生长,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每垄大约种植两行牡丹苗最佳,牡丹苗之间的行距离大约是30cm,要留意行距垄边的间距,大约保持15cm即可。株距定植以每行50cm进行种植,要让两行牡丹苗形成三角形进行错位定植。另外,在种植的时候也要注意深度,最佳的定植深度是垄面和种苗顶芽有2cm左右的距离,以确保牡丹花苗根部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如果种植的牡丹花苗较大,可以先对牡丹花苗进行适当修剪,只需留下底部的一两个芽即可。如果牡丹花苗的根部过于旺盛,可以采取顺行斜栽的方式进行种植栽培。在牡丹花苗定植之后,要及时对幼苗进行覆膜和浇水,以确保牡丹花的根部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养分,保障牡丹花苗顺利成长。用白色的地膜把垄面全部覆盖,然后灌满水,让水分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吸收水分,促进牡丹花苗生枝发芽。定植后悉心管理。定植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悉心打理,疏于管理的牡丹成花率以及花瓣瓣化度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降低牡丹花的品质。定植后可以从放苗、追肥以及除草等方面对牡丹花进行管理。通常在隔年春季到来之时,气温已经渐渐回升,高海拔地区土壤复苏,前一年种植的牡丹花苗也开始发芽。之前为了保护牡丹花苗,在定植后覆盖了地膜。此时地膜会限制牡丹花苗的生长发育,牡丹花苗的芽会把地膜顶起来。如果不及时撕破地膜,就会影响牡丹花苗的成长。因此一旦发现牡丹花苗发芽,就要及时采取破膜放苗措施。在放苗之后,要对放苗口做好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伤害牡丹花苗。为了提高牡丹花苗的成花率,要定期对牡丹花苗施加肥料。追肥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浇水追肥,二是叶面追肥。对于垄膜栽培的牡丹,立春后第一次浇水不需要施加任何肥料,在进行第二次浇水和第三次浇水的时候,要施加三元复合肥,确保土壤有充分的肥料。在进入冬天之前,为了能更好地越冬,还需要再浇一次水,但是不需要追肥,避免因施肥过量影响来年生长。叶面追肥是在牡丹花的叶面上喷洒适量的肥料,喷洒的肥料以钾肥、磷肥为主,以补充牡丹花所需微量元素,有利于牡丹花朵开放[5]。除施加肥料之外,还要及时清理牡丹花园的杂草。为了避免杂草和牡丹花苗争夺土壤中的养分,需要不定时进行除草。除了手动拔草之外,还可以适当喷洒除草剂。第三四年的管理。高海拔牡丹花种植第三年和第四年的管理基本与第二年相同,都需要对牡丹花进行施肥和除草。但在浇水追肥时,可以稍微多施加微量元素,有助于牡丹花芽和花蕾的形成,使牡丹花生长的更加旺盛,有利于高海拔牡丹丰产。正常情况下,定植两三年的牡丹花苗,3年后会进入花期。因此可以在第四年10月中旬,连土一起挖掘移栽到盆中,可以带盆一起销售,确保牡丹的质量。福建省山地面积大,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山地海拔在600m以上,可用于调节牡丹的生长习性。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积温高。牡丹花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会导致叶子脱水枯萎,长时间光照会严重缩短牡丹花的花期,影响牡丹花的观赏性。因此在福建省种植栽培牡丹花时,在第四年需要搭建凉棚,适当地为牡丹花遮阴,避免过于强烈的光照,保障牡丹花的花期。为了提高牡丹花的观赏性能,可以适当地对牡丹花进行催花。一般是控制牡丹花苗生长环境的温度,使牡丹花朵提前或者延迟开花[6]。
药用植物在园林景观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但长期以来人类对其在都市园林绿化的利用却更多地从美学的视角加以选择,而当今中国正在构筑全球最大生态园林城市,人们如果能够科学、系统化地对药用植物资源加以选用,那么必然会营造一个功能更加完备的融健康、科研、人文、艺术于一身的生态药用植物园,这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中医药知识变得更加源远流长。文章中通过对药用植物的特殊性能以及代表花卉的阐述,描述其在特定庭园中的运用情况,并提出药用植物在园林中使用时应遵守的准则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为园林中绿化与药用植物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药用植物;特征;园林景观;应用
药用植物除了具备防治病症、强身保健的功能,还具备绿化环境、减少城市绿化维护成本的功能。因此药用植物与庭园造景之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把药用植物适宜配置于公园绿地中,尤其是在人口稠密或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如居住区、校园、办公室、工厂、诊所等,既可增强民众健康,也可以较好地保存地方药用植物的品种资料。由于自然环境的逐步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日益下降以及各类传播性疾病的增多,药用植物在庭园造景中的使用前景将日益广阔。
1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药用植物种类
目前在园林造景中,使用比较普遍的药用植物大约有200多种,其中又以不同浓度的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
1.1芳香型药用植物
旅游文化助推县域旅游发展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不与旅游结合是“魂不附体”,旅游不跟文化结合是“灵魂出窍”。只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本文在分析垫江县旅游文化资源情况和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助推旅游大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思考
一、垫江县旅游文化资源情况
(一)富饶的自然资源。1.山水牡丹。垫江的“山水牡丹”,全国少有,重庆独有,集特殊的观赏价值与药用价值于一体,已有21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辽阔的神州大地有“华夏牡丹源”之说和“丹皮之乡”的美称。垫江旅游从牡丹花开始,并在此基础上“以花生花”,催生了茶花、芍药、白柚花、李子花、荷花、玫瑰花等。2.古城寨卡。号称“天下第一城堡”的鹤游坪古城堡,面积近167平方公里,周长100公里以上,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有36道大卡和72道小卡,城堡内有涪州鹤游分州治所遗址与48座古石寨,可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山寨式城堡,是天下奇观,世所罕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湖光山色。湖岛之乡白家,地处长寿湖库尾,有90余个半岛和岛屿,湖面长达10公里,水域1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一般水位)330米,湖西侧高耸岩楞如刀砍斧劈,高于湖面100米以上,站在岩楞上鸟瞰湖岛,烟波浩渺,巍然壮观。明月山市级风景名胜区,景观奇特、山峦叠嶂、森林茂密、山中有山。宝鼎山市级森林公园,海拔1060米,主峰周围,诸峰环绕,林木苍翠,风光幽邃。(二)深厚的人文资源。有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甘宁、明朝天官夏邦谟、刑部侍郎白勉、抗倭英雄胡帛、清代八大才子之一的李惺、为官清正廉明的监察御史程伯銮、近代著名化学家任鸿隽、现代数学家董泽清、著名作家刘德彬等诸多杰出人物,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三)丰富的非遗产品垫江酱瓜、永安咂酒、大石竹编、垫江角雕、开山号子、春牛舞、高峰薅秧歌、高安唢呐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垫江县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力度不足。目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未集中拳头统一出力。虽景区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注重资源简单利用,对综合开发,特别是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提升少,未形成核心吸引力,没有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有文化底蕴的4A以上景区。(二)项目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投入旅游产业的资金没有打捆使用,集中统筹安排的力度不够;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统一的旅游集散中心,精品旅游线路尚未形成,重点旅游通道缺失;文物保护和非遗扶持重视不够;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少。(三)宣传营销力度不强。垫江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突出表现为数量少、层次低、专业不配套,极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文旅融合、文化创意、文化经纪、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奇缺,“非遗”传承人,大师级工艺人才散落民间;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研究、精炼和提升不够,缺乏资源特色和市场号召力主题;未建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旅游宣传造势缺乏经费。五是旅行社数量少且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四)产业之间融合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未及时出台旅游企业发展、项目整合与产业融合、旅游商品开发、组团旅游等有关优惠奖励政策;部门责任不健全,未将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与各有关部门职能结合起来,合力尚未形成;协作机制不健全,管理、服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发展改革、规划、城乡建设、市政园林、文化、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思考
摘要:牡丹作为中国原产的名贵花卉,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以牡丹文化为载体建立并发展的旅游业,具有地域分布明显、旅游形式单一的特点,目前还存在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管理体制方面的诸多问题。积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对现阶段牡丹文化旅游体制和相关产品进行完善与开发,有利于实现牡丹文化的放大效应,并能够为牡丹集中旅游区带来较大经济效益。
关键词:牡丹文化;旅游;生态牡丹
作为中国原产的名贵花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其独特的花形与花色与秉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观赏价值。以牡丹文化为载体建立并发展的旅游业,吻合了人们欣赏园林、园艺及生态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节性的局限,也使相关旅游业具有地域、季节性及形式单一的不足。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对完善现阶段牡丹文化旅游体制和相关产品进行升级,为牡丹文化旅游地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生态审美特性及文化旅游价值
(一)牡丹文化的发展历程。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国人对牡丹的开发利用和观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文化的起源从《诗经》就开始了。诗经中对牡丹的赞美赋予了牡丹高贵的品格。“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1](《诗经•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托情感、企盼幸福的风俗。牡丹作为观赏性的园艺植物开始栽培的时间大约始于东晋。顾恺之在他的著名画作《洛神赋图》中就画到了牡丹。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建西苑,牡丹开始被人工栽培进入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为吟咏对象的诗大量涌现,名诗佳句层出不穷,传唱不绝。至北宋,牡丹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种植观赏牡丹的民俗。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作品大量涌现,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等,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谱》、清人汪灏的《广群芳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园林园艺事业的发展及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牡丹文化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也被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取向。牡丹药效的开发利用,也很早就有记载。早在东汉的医简中就有对牡丹治疗“血淤病”的处方记载。药学经典《神农百草经》中也描述说:“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牡丹在逐渐融入人们生活领域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文文化。以牡丹为主体的多种产业兴起,在丰富牡丹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二)牡丹的生态审美特性。作为旅游观赏的植物,牡丹的形式美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形态美。牡丹的花型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等,每种花型都有不同轮的花瓣和不同枚数的花蕊,花姿或直上挺立的怒放,或雍容闲适的下垂,抑或侧向一面半开绽放,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姿态。对牡丹的形态美,古人有很多描述,舒元舆在《牡丹赋•有序》中写道:“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1]司马光描写牡丹盛开“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2]。李白写牡丹“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3]。可见,牡丹的形态美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第二是牡丹的色彩美。牡丹的花色十分丰富,基本色分为九大色系,代表性品种有“白雪塔”、“豆绿”、“姚黄”、“赵粉”和“魏紫”等。每一种颜色有着深浅不一的变化,同一株牡丹的花瓣各部位颜色也有深浅之别。王建诗《同于汝锡赏白牡丹》中写道“月光裁不得,苏合点难胜。柔腻沾云叶,新鲜掩鹤膺。”[4]用月光、白云等意象比拟牡丹的白色。乾隆诗:“碧蕊青霞压众芳,檀心逐朵韫真香”,则是描写绿牡丹怒放的景象。第三是牡丹的嗅觉美。牡丹还拥有馥郁花香,享有“国色天香”的美誉。皮日休夸赞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5];李山甫咏牡丹“数苞仙葩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5]更有人称赞牡丹的香为“冷香”、“狂香”、“清香”等,如薛能的牡丹诗句“浓艳冷香初盖后,好风乾雨正开时”[6],张淮的牡丹诗句“芳兰气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锦样真。”[6]牡丹的幽静花香能让游人体验到心旷神怡、身心愉快的感觉。(三)牡丹的文化旅游价值。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具有极高的生态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利用牡丹种植栽培与人文景观的相融性,提升牡丹景观的文化效应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实践活动,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改造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7]。“旅游业既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8]我国现阶段的牡丹文化旅游业是以牡丹文化内容为中心,以各种旅游形式为载体。其中,牡丹的审美文化旅游是最基本的形式。牡丹的艳丽色泽、雍容华贵的姿态和浓郁袭人的香气,本身的自然属性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吸引游客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关键性因素。另外还有牡丹观赏园林、牡丹书画展览、牡丹花会集庆等为主的人文文化旅游形式,再有牡丹菜肴、牡丹糕点、牡丹茶等实用价值开发的饮食文化。河南省的洛阳市、山东省的菏泽市等地是历史悠久的牡丹种植区。在当地,与其相关的旅游产业也随着牡丹的栽培与种植逐渐兴起,走出了一条以牡丹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牡丹文化产业化之路,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国牡丹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药疗效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中药临床应用,其疗效的发挥有诸多因素决定,主要有辨证因素、患者因素和药材因素三个方面,在药材因素中又涉及到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配伍、剂量及剂型、给药途径等,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关键词:中药疗效;影响因素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
一、药材品种
中药计数的传统单位称“味”,而一味中药的来源虽然有人主张一物一名一基源,但实行还有困难,目前一味中药的来源既有只涉及一个品种的,也有包括多个品种的。
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
巴戟天研究论文
1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
巴戟天药材的植物来源争议甚大,前人考证其植物来源多达7科13种植物。巴戟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形态和产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称
古代巴戟天的名称,除《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记载外,西晋·左思《蜀都赋》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这是考证巴戟天名称及产地具体年代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凡有“巴”、“蜀”字头的药均指产于四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巴戟天的释名和集解都以产于四川为名,即以出产地点得名。因此,巴戟天来源于四川是极可能的。“戟”是一种兵器,或作刺激解释。“戟天”可能指其形态,藤蔓攀附它物向上,唐《新修本草》[5]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蔓草”可说是小型藤本,故其名是指该植物生长习性而得;又或指其效用,该药刺激于人,可治头顶之病。
12古代巴戟天的生药
对巴戟天生药形态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6]中有简单描述:“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唐·《新修本草》[5]中则有稍详细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肉厚者为胜。”之后历代对巴戟天性状的表述均主要从外观加以文字描述,记述内容基本一致,如宋·苏颂《本草图经》[7]亦载:“叶似茗,经冬不枯,一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有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者皆同,以连珠肉厚者为胜,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明·陈嘉谟《本草蒙筌》[8]:“宿根色青,嫩根色白。用之功相若,但选肉厚连珠。根原有心,干缩自落。人或投影摘,中亦空虚,非自有小孔耳”。但因缺乏现代植物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以上描述均过于表象,不利于实际鉴别。直到宋代才出现手绘图谱,如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9]。在清代见于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0],书中有“滁州巴戟天”和“归州巴戟天”两种手绘图谱。但因是手绘,不排除有绘图失真的可能。这些都不利于巴戟天的鉴别确认,也可能是造成巴戟天原产地与历代本草记述相左的原因之一。因此,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