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1:41: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药物治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11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8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12例,随机分两组,每组56例。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均给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支持疗法。两组均治疗1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缓解及病程时间。结果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治愈率为100.0%,未出现后遗神经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组治愈率达到73.2%,后遗神经痛患者7例。结论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物理治疗;疗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1],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因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而发病,春秋季多发,初起发热不适,食欲不振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成簇水疱沿神经干分布,排成带状,水泡之间的皮肤正常,一般为单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伴有神经痛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灼痛难忍,有少数患者疱疹愈后残留神经痛(PHN),短者半个月,长者达数月之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采用药物止痛、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等,对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满意疗法。本院对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和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112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常发生一侧胸部22例,腰背部33例,面部30例、臀部14例及下肢13例。将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女29例,男27例,年龄(28.36±8.62)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18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8例。对照组女24例,男32例,平均年龄(27.28±7.85)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20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6例。两组患者病程均在7d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也给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支持疗法。两组均治疗10d,10d为1个疗程。1.2.1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疱疹未破者,局部皮肤涂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1.2.2治疗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1.2.2.1半导体激光治疗:采用上海曼迪森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MDC-1000-3IBP特大光斑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输出功率350~420mW,波长650~810nm,光斑直径5mm,穿透深度达80mm。①疱疹皮损区照射:采用特大光斑复合探头对准病灶区多点照射,每次20min,每天1次;②神经根照射:激光光斑对准相应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照射,功率350~450mW,每点20min,每天1次;③穴位照射:耳穴双侧神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或阿是穴,功率300~350mW,每穴2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探头距皮肤约1cm,患者在治疗时,均佩戴专用防护眼镜,避免激光直接辐射眼部。1.2.2.2超短波治疗:采用南京医用仪器厂生产的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功率是100W,2个电极对置,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min。10d为1个疗程。1.3疗效评价标准。[3-4]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疱疹消失,皮损康复;显效:疼痛显著缓解,疱疹消退,皮损基本恢复75%;有效:疼痛减轻,疱疹面积缩小,红肿减轻。皮损见恢复≥50%;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疱疹面积缩小和红肿减轻程度及皮损恢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7岁~55岁,住院次数1~10次,诊断:精神分裂症56例,情感性障碍7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
1.2临床应用
首次发作、首次起病或复发、疾病加剧的治疗,均应视为急性期治疗。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做好常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口服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兴奋躁动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物或采用注射制剂(氯丙嗪、氟派啶醇等)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在体内生物学的半衰期长,一般1~2/d给药。药物的治疗剂量应个体化。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可有效的预防复发。维持治疗的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2/3~1/4、应是最小的有效剂量。
2护理
2.1服药前,用药前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病人讲明用药的目的、意义,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并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病人应给以耐心劝说,强调服药的重要性,与病人讨论不合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发药时亲自将药交给病人,看服到口,服后检查口腔,保证按量服药。让患都先去卫生间排空二便,回来后集体到指定服药地点准备好水怀和水,然后然后认次给患者服药,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口腔是否将药咽下,还要观察病人的异常现象,看有无藏药和吐药,服药后让患者休息一会。
消化道溃疡的药物治疗思索
1药物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病机制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多共同点。目前在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药物方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粘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应用较多的有日本进口的麦滋林-S;德国进口的胃必治、胃必妥;国产的乐得胃、胃速乐、胃康宁、三九胃泰、迪乐、得乐等。在粘膜保护剂的应用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没有什么不同,服药方法、应用剂量大致一样。副作用是有致腹泻的作用,服用时应向患者讲明。得乐和迪乐是通过所含胶体铋而针对幽门螺旋菌起作用的,麦滋林-S主要含有从绿色植物中提炼的某种氨基酸,有促进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作用,且药物的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氢氧化铝,除了具有中和胃酸的能力外,还有增加胃粘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胃粘膜使其免遭进一步的损害。2000年,第一个利用手性化合物氧化合成技术研制的纯左旋体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问世。此药物是一种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具有显著的生物代谢和临床优势。
2用药误区
2.1用药单一: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如口服庆大霉素、青霉素V钾片剂、红霉素等,若抗生素选用不当或单独使用,容易造成抗药菌株,为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
2.2打输液代替服药:治疗溃疡病无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口服药物的效果很好,且经济和方便。
2.3接力赛式用药:在多种正确的用药方案中,各种药物均应在1日内同时服用。然而,有的病人单服一种药1~2周,接着再服另一种药1~2周。这种接力赛式的用药方法效果差,且易造成抗药性。
高血压药物治疗论文
【关键词】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目前全世界已经被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半数未接受治疗,而在接受治疗者中,血压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也仅占半数。我国则更低,高血压的控制率还不足5%。如此低的控制率直接导致的是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药物的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则血压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年轻的、轻度的患者以血压控制在135/85mmHg(18.0/11.3kPa)以下,老年患者控制在140/90mmHg(18.7/12.0kPa);单纯收缩压升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18.7kPa)以下。血压升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血压的治疗也需要强调平稳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强化对心、脑、肾等器官的保护作用。
1药物选择
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博通、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等。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肾功能、糖尿病等疾病所造成的合并症、死亡率和病残率。如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有预防卒中的指征时均应首选此类药物。但是,对孕妇、有肾脏动脉严重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则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1.2利尿剂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降低血压的药物,而且价格便宜,尤其是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这类药物有双氢克尿噻、氯塞停、吲达帕胺等。单用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有效率在50%左右。利尿剂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少数情况下会影响糖和血脂代谢。因此有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的患者要慎用。
临床药物治疗学PBL教学运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一种综合性和广泛流行的改革,全世界许多院校已经开始实行PBL教学[1-2]。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自2005年启动PBL教学以来,各个学科积极探索其方式方法。由于PBL教学改革是在某一班级的专业课程展开的探索实践,因此,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主流传统教学模式对PBL教学模式的影响作用巨大。作为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来说,临床药物治疗学是联系医学与药学的桥梁课程,它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及药物学等。其主要任务是运用药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发展过程,依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遗传学特征,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承受最低的治疗风险[3]。该课程与临床实际用药联系密切,以往教学中所有知识满堂灌的现象令学生学习相当吃力,缺乏学习兴趣,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针对此种情况,临床药学教研室对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实行P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总结了临床药物治疗学教研室的PBL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完善该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改革实践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70学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药理学、药剂学,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知识、药物的剂型已经掌握得很好,故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根据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总论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肿瘤及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总共分成14周,每周5学时来完成教学计划。由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相当迅速,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查阅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关于治疗措施的一些新的观点等。
(一)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分配时,把总论内容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周,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解释PBL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其具体规划,然后从总体上讲解关于总论中基础知识的难点,提出需要学生分组研究的问题。第二周和第三周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并且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设施,查阅关于研究问题方面的资料,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第四周,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关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在各论内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应用3周,其他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每个小组各选一感兴趣的命题进行研究,写出综述并对综述相关内容作出最后答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对部分关键内容作出指导,并在每一阶段辩论结束后,就相关用药问题作出补充及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纠正[4]。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模式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MTM)模式,观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MTM的应用效果。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干预组实施MTM,对照组自行按医嘱服药。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治疗前和治疗第3、第5个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服药依从性评分、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再入院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分析MTM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分和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有较大提升(P<0.05),ADR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且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BPRS评分较前有所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由药师主导的MTM模式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ADR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药物治疗管理;精神分裂症;药师;疗效;服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的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2019年,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患病率为0.61%[2],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精神分裂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仍是重要的治疗基础,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服药的过程。但由于多种原因,精神病患者对于长期坚持规律服药的认知较差,多达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未能按医嘱服药[3],存在自行减药、停药,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等问题。深圳市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龙岗区精神卫生中心)是深圳市龙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直属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全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管理等工作。至2019年底,在我院登记规律就诊的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1000余人。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相关药物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好等问题,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合理用药意识及药物治疗效果,成为我院面临的难题。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therapymanagement,MTM)是专业药师以患者为中心,对其提供用药教育、咨询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并培训患者进行自我用药管理,以提高疗效的服务模式[4]。在欧美等国家,MTM已经应用于多个临床专业,并证明了对药物依从性、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有积极作用[5]。专业药师能够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长期药物治疗管理[6]。国内医院相继推出MTM门诊,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病,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MTM,目前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报道深圳市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MTM服务,分析MTM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MTM模式的价值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选标准:经精神科医生诊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7],汉族,年龄18~65岁,患者或监护人能进行有效沟通。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器质性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或酒精依赖患者、无意愿接受MTM服务者、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等。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入组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由精神科社工根据事先制定的随机数表,按患者抽取的入组序号分入干预组或对照组。入组后,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评分[8],药师建立患者诊疗记录。对照组患者按照医嘱自行服药,定期回院复诊并收集其相关资料;干预组患者接受MTM服务。1.2MTM工作模式的建立以我院已取得深圳市MTM药师培训班结业证书的药师为主要工作负责人,在精神科医生及社工的配合下,结合患者现状,建立MTM工作方案,为期5个月,工作流程如图1。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与患者一起制定列表文件(MAP),包括:①用药基础知识指导;②用药依从性教育;③ADR识别及自我应对方式;④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最后与精神科社工确认患者的门诊复诊计划,登记下一次MTM时间。1.3评价指标1.3.1BPRS评分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实施MTM)5个月后,由精神科医生评定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统计量表总分值(18~126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前后总分变化反映疗效好坏,差值越大,疗效越好。1.3.2服药依从性两组患者均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第3、第5个月进行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MAS-8)[9]评分,满分为8分,得分小于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1.3.3ADR发生率收集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用药相关的不良事件,由药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10]评定其关联性,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可能”“很可能”“肯定”的视为ADR并进行统计,计算两组ADR发生率。1.3.4再入院率记录两组患者因精神分裂症加重入院的情况(排除因其他疾病及事故入院),计算再入院率。1.3.5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第5个月就诊后,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药师的礼貌及专业素养、药师对药物副作用的讲解质量、药师解决用药问题的努力程度、药师承担药物治疗的责任、药师的整体服务、药师的热忱度、预约后的随访服务等工作的评分,评分标准:5分:非常满意,4分:很满意,3分:满意,2分:不满意,1分:非常不满意[11]。比较两组患者对药师工作的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论文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内科治疗等不再赘述,仅对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证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结果显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国也对2110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时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化学结构相似,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这类药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5],应需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选择。建议药物用量: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顿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复合剂,2次/d。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药物的治疗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药物治疗分析
阴道出血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出血部位位于阴道、宫颈或子宫,出血量和出血时间因人而异[1]。目前,对于阴道不规则出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消炎止血治疗[2],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药物治疗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38.2±10.8)岁,病程1-21周,平均(12.5±4.7)周。纳入标准:①符合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症状诊断;②发病后首次诊断治疗;③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②合并患有心、脑、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③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疾病类型、出血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对出血原因进行确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使用常规止血和消炎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宁栓药物治疗。所有治疗均进行3个月的观察。1.3观察指标1.3.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判标准: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不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身体各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周期情况基本正常,身体各指标恢复正常;③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有所好转,月经周期出血好转趋势,身体各指标基本正常;④无效: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或病情加重。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3.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分。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以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χ2(%)以及t(±s)检测,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45例,痊愈16例,有效11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60%;研究组45例,痊愈30例,有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88.9%。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治疗前(63.8±6.1),治疗后(92.7±3.2)*;研究组治疗前(64.2±6.3),治疗后(80.6±4.5)*(组内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药物治疗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在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校120名临床药学随机分为2组,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进行授课。结果采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临床药学生较采用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笔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结论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模拟教育;标准化病人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用药,为其将来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性学科。然而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药学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与患者在交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医患矛盾,这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1]。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是近年来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研究热点,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3]。我们尝试将模拟教育和SP引入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授课中,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校120名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60名。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授课。1.2方法。1.2.1参与人员及课前准备课程中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授课教师为具备5年以上工作及教学经验的临床药师或临床专家。SP来自本校医学生志愿者,应选择守时、忠实于模拟案例的志愿者。由本校资深临床教师及临床专家设计本课程所需的案例,对SP进行正规的专业化培训,确保SP的质量。案例应具备针对性,符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大纲,难易适中、治疗过程适宜(8~15d)、药品使用数量适宜(4~10种)。上课前1周,授课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讲义让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由学生扮演药师进行一系列模拟情景训练。1.2.2课程设置设计了9次课程,每次课程3个学时。课程内容涉及沟通技巧、用药咨询和用药教育、药物经济学评价、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特殊人群用药选择、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合理处方处理等问题。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临床药学本科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课程一:门诊药房窗口咨询。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处方)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门诊病历。SP携带门诊病历和药品到门诊药房进行咨询,药师当场回答SP的问题,对其进行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2)课程二:不合理处方的修改。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处方。SP携带医嘱到门诊药房取药,药师发现处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告知患者不能发药,并与医生沟通对处方进行修改。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3)课程三:困难患者药品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家庭困难患者。药师根据药物经济学和患者情况,与医生及患者沟通,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药品。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4)课程四: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模拟病种及使用药品,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药师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询问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说明书和循证药学等证据确定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并判断是由何种药物引起,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5)课程五:特殊人群用药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妊娠妇女及老年患者。药师通过判断SP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妊娠分期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根据说明书、循证药学等证据选择合理的药品。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6)课程六: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SP询问药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方式及用药注意事项,药师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状况,现场回答相关问题,建立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及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7)课程七: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用药情况)和模拟病种,由不同SP扮演非理性患者及家属。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考察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8)课程八、九: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生理参数。药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病史,选择抗菌药物,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病理状况,药师根据患者生理病理及症状体征的改变,考虑是否更换抗菌药物等。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每次课程安排2~4名SP,教学过程采用自由讨论、模拟诊疗、师生互评、课堂总结等形式。诊疗过程由学生自行掌握进度,必要时可暂停,让教师予以一定指导。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课程总结,纠正学生沟通行为及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总结不足。1.2.3课程考核2组均采用采用笔试和结构化考试来考核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学习情况。笔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结构化考试主要考察案例分析能力。笔试由临床药学室教师出题进行统一考核。结构化考试由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负责人组织,考核流程包括案例汇报、专家提问、学生答辩和专家评分4个环节。案例汇报由SP和临床药学生一起完成。考核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设计,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一共设计2个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对SP进行培训,确保考核的质量和同质性。考核前,考生随机抽取一份案例,进行准备阅读,一般为5~10min,然后进入考场,询问SP基本信息及病史情况,询问完成后向专家进行案例汇报,包括患者主诉、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诊断、初始治疗方案,对主要的治疗药物进行评价,提出初始用药监护计划,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药物疗效,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调整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更新用药监护计划,指出患者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及需要进行的用药教育,该环节20~30min。案例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根据案例和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提问,一般为10~15min。提问结束后,专家对学生的汇报及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并评分。
2结果
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革新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人体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19世纪以前,临床药物治疗长期处于经验主义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临床药物治疗学的研究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总论部分介绍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对病人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治疗风险。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使多数医生对疾病的了解比较透彻,但对药物学、临床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远不能满足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需要药师的协助;但药师面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和千差万别的个体,对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并实施个体化用药以往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基础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该课程实用性很强,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令学生掌握知识点十分吃力,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总结了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一些今后完善教改的见解,以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改革实践
1.1合理选择开课时间与教学内容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三的第二学期,教学时数为36学时,大三的学生已学过了药理学,初步掌握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的理论知识,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选定教学内容为教材的总论部分,主要有: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给药方案设计、临床药效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时间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老年人、儿童、围产期等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以及新药临床研究与设计等。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在教学准备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目前已修改过三次教学大纲。讲授内容注意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动态、研究成果等,不局限于教材知识,例如将临床药效学内容更新为“PK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内容有机相连;因临床药师制度及新药的临床评价规则不断有新政策出台,教学中将“药品审批管理与评价”的内容整合到“新药的临床研究”内容中,同时介绍欧美药学教育及药师制度概况;增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新的、更加丰富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将来作为临床药师的职业认识。
1.2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该课程学时数不多,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如果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失误,影响学生理解的深度。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中充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纲要图片、关键词句图片,节省板书时间,同时动画图片能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反应停致海豹胎事件、苯甲醇注射液致臀肌挛缩等,利用图片将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用语言深刻描述,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深切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用多媒体显示数据、图表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印象,增加数据的对比力度,例如药物经济学一章中,充分利用图表对比说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四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确切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确信一些重要的命题和结论,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1.3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国外临床药学发展主要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临床药学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药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新进展,适宜采用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