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21:19: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咬文嚼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论文

“咬文嚼字”这一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用。“死扣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固然不对,但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来一番深究,悉心品味,领悟个中奥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写月光下的树影的句子:“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落下”是平常的词语,一般人并不注意,但仔细一咀嚼,“落下”这一词语用在这儿非常确切。它的好处,一是能化静为动,有宋朝词人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意味而又不似张词那么纤细;二是使“高处”两字有了着落,灌木在高处,影子自然应当“落下”。可见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月影”的描写,得力于“落下”这个看似平常的词。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有“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一句,这里“点破”是什么意思?“寂寞”常用“打破”,怎么可用“点破”?改一改如何?细一分析,这里用“点破”,与上文的“痣一点”,与“点缀”,与“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的描述紧紧相扣,是十分确切的运用。如用“打破”,即破坏了整体美,破坏了这一幅宁静、幽静、精巧的图画。

实词可以咀嚼品味,有的虚词也值得探究。如鲁迅《祝福》中写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联系上下文,“然而”表转折,前句有祥林嫂“食物不论,力气是不错的”,使鲁家“竟没有添短工”的话语,可她对辛苦的劳动反而很“满足”,“有了笑影”、“白胖了”就是明证。这是为什么呢?认真作一分析,便知祥林嫂往昔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然而……”显示出祥林嫂善良、勤劳、本分,又有可怕的麻木的性格特征。

总之,要深得文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领会不了文章的内涵的。我们在阅读时要引起重视。

查看全文

语文语感训练管理论文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李文未展开论述。笔者以为,新大纲虽未出现“语感”字眼,却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和提示了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依据大纲、凭借教材严格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二、要严格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三、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2.联系上下文体会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查看全文

小学一年级语感训练

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查看全文

阅读学习法课题组管理论文

近十余年来,我们在中心学习法课题实验教学中,本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根本性教学目标,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阅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语文教学年度、学期课时的教学计划中。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关键之关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相应以培养这两种能力为重点训练项目。其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如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如何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我们课题实验教学的研究重点。

一、培养学生“手到”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的探究性

古人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应再加一到,即“手到”。所谓手到,一是指阅读过程中,读者要用笔在文章中圈、点、画、注;二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以积累词汇,总结阅读经验,评价阅读材料。

实验教学前,实验班的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半学生未养成阅读“手到”的习惯。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这个问题未引起重视,仅仅在教学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而没有对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在如何“手到”方面进行细致的引导、指导、训练和检查。

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要养成学生阅读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认识到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行精心的指导、训练和检查。教师设计了统一的读书卡片,定期发放,定期收回检查。对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传阅,或展览,或刊载,以强化学生在阅读时“手到”的意识,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查看全文

课题组实验教学论文

近十余年来,我们在中心学习法课题实验教学中,本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根本性教学目标,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阅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语文教学年度、学期课时的教学计划中。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关键之关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相应以培养这两种能力为重点训练项目。其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如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如何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我们课题实验教学的研究重点。

一、培养学生“手到”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的探究性

古人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应再加一到,即“手到”。所谓手到,一是指阅读过程中,读者要用笔在文章中圈、点、画、注;二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以积累词汇,总结阅读经验,评价阅读材料。

实验教学前,实验班的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半学生未养成阅读“手到”的习惯。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这个问题未引起重视,仅仅在教学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而没有对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在如何“手到”方面进行细致的引导、指导、训练和检查。

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要养成学生阅读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认识到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行精心的指导、训练和检查。教师设计了统一的读书卡片,定期发放,定期收回检查。对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传阅,或展览,或刊载,以强化学生在阅读时“手到”的意识,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查看全文

深究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翅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职校语文教学却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作为职校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充满赏识,这种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诱发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再次,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

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导语,诱发兴趣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咬文嚼字》这一课中,运用谜语导入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猜一个谜语:“小老鼠看书———打一课文题目。”然后再向他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也能做一只肚子里有墨水的、有品位的、会咬文嚼字的小老鼠。这样,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自然而然就了解到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听起课来也加倍认真了。

查看全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教育中培育学生质疑能力举措

古往今来的学者都高度肯定和十分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欠缺,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着老师团团转。教师仅仅是鼓励学生提问,并没有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敢问却不善问,提出的问题要么鸡毛蒜皮,要么不着边际,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整个课堂看似思维活跃,实则是信马由缰,效率低下。到了课外,勇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愿提出问题。学生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种种顾虑。二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其原因有:1、“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传统教学中,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要用绝大部分时间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所以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2、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一般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只要能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再循循善诱,对发展他们的智力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之间因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辩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争论中,问题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样,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热情。

二、要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效率的提升方法

摘要:为了优化文本解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文章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错位现象,然后提出了文本解读效率的提升策略,即关注学情,差异引读;咬文嚼字,深度细读;知人论世,深悉内涵;人文关怀,培育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人文关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学的基础。文本解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必须精选有效解读形式,创新实施文本教学,强化文本解读方法的实践运用,增强教学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文本解读效率,这是文本教学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而缺乏了必要的文本解读指导,其他的语文教学技巧和活动都将只是空中楼阁,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将无从谈起。利用有效解读策略,优化文本解读教学,对促进读者、文本和作者间的深度对话与融合,增进学生文本理解能力,提高文本阅读水平,培养应有的语文学科素质等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笔者基于高中语文文本教学实践,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并从关注学情、咬文嚼字、知人论世、人文关怀等角度总结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错位现象

通过对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非常讲求课堂组织技巧,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师生的课堂互动、课堂教学的评价等,但忽视了文本解读的有效指导,甚至无视学生参与文本学习的实效,在文本教学中常存在着解读错位现象。

(一)文本解读浮于形式

查看全文

名著读后感:《母亲的心》读后感

我爱好阅读文学作品,不久前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亲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于是,我不管那位朋友是否正在阅读,硬是把这本书借了回去。捧读这本书,起初我还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所以,只得就此打住,请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吧!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欣赏这本书,得到更多的收获。

为了使这本书锦上添花,成为精品中的精品,我想指出书中还存在若干处编辑、排印的失误,例如在译者序言第2页第8行"丧夫"误为"丧失";在"永远"这一章的154页第9行"严重的考验"应为"严峻的考验";有几个地方"坐""座"不分;等等。虽然这些仅是微不足道的疏忽,但让喜欢咬文嚼字的读者看到,多少会觉得美中不足的遗憾,希望再版时都能订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