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7:03: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演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琵琶演奏艺术表现
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生活及大众的追求,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而产生的。演奏音乐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效果的表现,而是通过音乐的这种形式来表现大众的心声,还有对未来美好意愿的向往。就琵琶乐器的演奏而言,艺术表现力和弹拨的技能技巧是整个演奏中至关重要的展示,而且正是要经过这种展示,真正体现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深刻内涵,体现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在演奏中则须结合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娴熟使用双手的技法,用“心”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演奏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也是演奏者不断学习提高、充实锻炼自己、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过程。
一、情
情,则是指情感、情怀、情绪、爱情、情结等,有很广阔的抒发空间。演奏者在演奏前的准备过程(排练期)要反复读谱,全面理解,体会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紧紧抓住乐曲的立意,正确理解处理音乐作品中每一章节的内容叙述。清楚地知道表达什么、宣扬什么、歌颂什么?自己还要编写一个演奏方案。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演奏过程中才能做到张驰有度、有条不紊,准确完整表现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每当你的身心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乐曲是有生命力的,它和人一样,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的“魂”,这个“魂”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一个成功的演奏者就是要把乐曲的“魂”与自己的演奏技能独特的演奏风格有机结合,使之一览无遗的展示出来、传导出去。一个成功的演奏者更善于用熟练的双手,加之与乐器的默契配合将静止在乐谱上的音符,瞬时变成生动感人、丰富多彩、铿锵有力的优美旋律。一个成功的演奏者不但能奏出音乐作品的主旋,还能拨动听众的“心弦”以琴颂情同生共鸣,让广大听众和音乐爱好者在欣赏、赏心悦目的音乐演奏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音乐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显示其共性——情。情是音乐表现力的关键。如果演奏员没有丰富的艺术情感,恰当的表演情绪,那就较难表现出好的音乐艺术效果,不含“情”的演奏是呆板迟钝的演奏,无“情”的演奏无法与听众交流互动,更难以与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在演奏乐曲时,一要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二要人琴合一、触弦生情,将“情”深深体合于心中,从而达到曲曲生情、曲曲动人的音乐艺术效果。
二、境
境,指的是意境、情景、环境、也包括团队等。在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并不是单纯地把一首音符输出去的简单过程,而是演奏者本人或是与同台演奏员密切结合细致分工、各心其责各显其能,统一指挥下完成的演奏过程。这个演奏的过程,既要考验演奏者的技术实力,又富有团队精神,还要求大家都具备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心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合作势必对听众产生较浓厚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共鸣。演奏者创造出的意境能够生动的表达出音乐作品的环境、情境。再加之演奏员精湛激情的演奏,二者结合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必将把听众带入美好音乐的境界之中。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涵盖着非常之大的内容。它不仅要真实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理念、情感,同时还要呼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非常具有时代性和时代气息。音乐作品中既包涵着意境和社会大环境的融合过程,也体现出音乐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达到了这种意境的时候,它便产生了浓厚的艺术渲染力,去感染他人,影响他人。意境不是抽象的物体,也不是静止的画面,它是立体的,也具有生命力,意境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失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我们在演奏一首乐曲的同时,不但重视对作品的学习解析,更重要的是要在脑海中充分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意境和演奏表演形式的结合,是十分严谨和重要的。
三、韵
手风琴演奏教学音乐美学与演奏
【摘要】手风琴自清末民初传入我国之后,便受到了许多国人的喜爱,其虽然是和声乐器,但也有着出众的表现力,方便携带且入门较简单。如今我国多所学校都开设了手风琴演奏这一专业,因此手风琴教学越来越规范。手风琴演奏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技术与熟练度,演奏者本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把控也格外重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音乐美学和演奏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美学;演奏教学
音乐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若单纯在演奏中突出技巧则无法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使得整场演出空有外表没有灵魂,只有当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感并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后,才能体现出音乐的独特之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手风琴演奏知识时不能只传授技巧,还要从音乐美学与演奏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演奏更加完善。
一、手风琴的基本演奏姿势及技巧
(一)手风琴的基本演奏姿势
常见的手风琴类型有键盘式手风琴、电子手风琴、键钮手风琴以及班东尼手风琴,虽类型不同,但其都有键盘和风箱。演奏方式一般为演奏者坐下,上半身自然挺直,两脚间距离与肩平宽、脚掌完全着地,右手在手腕不高或低于键盘平行线的前提下再把五指自然弯曲放在键盘上,而左手则要穿进风箱皮带内,拇指放松,再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自然弯曲,靠放在键钮上,左右手相互配合,进行演奏。
扬琴演奏论文
一、扬琴演奏中的力度要求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属击奏弦鸣乐器,它既有击弦乐器的一般共性,又有弦鸣乐器的个性。它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竹三部分构成,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扬动听,音量宏大,刚柔并济,音色具有颗粒性,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扬琴的发音,是根据杠杆原理,依靠人体及其上肢各部分肌肉、关节的整体运动和击发动作,通过琴竹将动能作用于琴弦,使琴弦得到充分振动,产生音响共鸣和声波对流。
扬琴的演奏是依靠手臂各部位肌肉关节的联合运动产生弹击力量,作用住下击琴,使琴弦振动发音,并通过琴码传递,引起面板和琴腔空气振动,产生音响共鸣。这种联合运动正确与否,对演奏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演奏时,是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竹法,依靠手腕伸屈,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
由于扬琴音色的特点,要想获得纯净、明亮、圆润、饱满、颗粒性强的音色,在演奏过程中就需要演奏者对力度均衡的控制,根据不同的曲风来表现乐曲的刚劲与柔美。
二、扬琴演奏中如何控制力度
(一)、正确的演奏姿势
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几乎所有键盘音乐作品,都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或“羽管键琴”所作。巴洛克原指一种建筑风格,特点是细致的雕琢,精心的装饰。音乐上也反映这一特点,作品有讲究的装饰音,复杂的声部。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作品时,要把握好纵横两方面的关系。横向的要点是声部清晰、连贯、特征鲜明与自然歌唱。纵向的要点是不协和与协和之间的矛盾、对比和解决。
巴赫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的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所以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而巴赫也被人成为“欧洲音乐大师”、“古典大师”。
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非常多,对于他的复调作品,评论家们这样评论:“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涵着的那种用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若想演奏好巴赫的作品,关键是掌握好巴赫的作品风格。具体的说,有以下八个方面:
1.巴洛克的速度,相对的缓慢: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想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2.严谨的节奏,适当的自由: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但严格的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严格节拍与自由节拍的两种不同形态。严格的节拍需要自始自终的统一律动。不能忽快忽慢。另一种则是自由而即兴性的部分,这部分音乐因突出其炫技的性质,因此需要适当的自由速度。
二胡演奏放松技巧
表演前的紧张与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尽管表演者平时训练有素,但参加正式演出时也十分紧张,如眼前发黑、手发抖、恶心甚至呕吐,即使是一些大师级的演奏家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要多出席正式的演出之外,心理上要消除怀疑自己的阴影,有坚定的信心就是成功的一半。帕尔曼说:“不行,他们一定会紧张的,事实就是如此。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紧张,就必须找出根源,分析导致演奏怯场、紧张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本人根据自己演出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增强自信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艺术教学则更有其特殊作用,因为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等认知过程,也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不少学生和求教者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心理因素所致,或者出于缺乏自信,或者急于求成,从而表现为焦虑、畏惧、紧张等等,使之不能轻松自如,成了演奏水平的提高重大障碍。更有甚者会出现职业病,愈练手愈僵硬,或者手痛,最后不得不终止练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找出他们的各自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心理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是一味强调苦练而不帮助排除心理障碍,就难以增强自信心,进而产生悲观或厌倦情绪。上台慌张的毛病首先表现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最弱部分。如果在平时练习缺乏足够的科学训练,就会造成技术体系的缺陷,对于那些对乐曲技术难点缺乏理智分析的演奏者来说,仅凭模糊的感觉,在舞台演奏时,这些技术难关便会造成心理阴影。演奏者为了演奏正确无误而小心翼翼,大脑就会紧张地指挥手,然而平时没有记忆足够清晰完整的技术信息,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惯性动作,这就会导致情绪高度紧张。对这种紧张情绪没有解决的捷径,必须首先解决技术问题。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只有通过充分的扎实的练习和对表演曲目的纯熟掌握,才能建立音乐表演的充分信心,克服临场紧张状态。
二、调控放松所谓放松,就是用最省力、最自然的方式奏出最佳的音响。这就要求将力用得集中、准确、均匀、适度、通畅,即达到所谓“四两拨千斤”的境地。要想克服紧张情绪达到放松状态,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演奏中的放松。通常意义的完全的放松是指肌肉处于休息状态,精神处于平和状态,演奏中的放松是一种协调的松紧有序的运动状态。演奏时要学会调节,做到有张有弛、忙里偷闲、节约消耗,注意劳逸结合。就是说在比较容易的片段时就该及时放松一些,它包括情绪、动作和心理。而在某些自己感到难度较大的地方,就要调动全部力量来完成任务,这时精神状态会非常紧张,思想也高度集中,所以运动强度很大,精神也是紧张的。这完全符合音乐作品的一般发展逻辑,即紧张———放松——再紧张———再放松。演奏者需要从理智上认识到这一观点。
三、投情演奏表演中,演奏家是否需要应对乐曲变化,投入情感,这在音乐演奏或者说戏剧表演中历来争论不休,并导致“激情派”和“形式派”两种演奏风格的划分。德国音乐家C·P·E巴赫主张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意大利音乐家布卓尼说:“假如一位艺术家想使别人感动,他自己就一定不能感动———否则在关键时刻,他将无法控制他的技术。”这个问题应该看演奏的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对于技术很难,又是首次演出的曲目,应该更多地保证演奏的完整性。四、适应环境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平时练琴时演奏得很不错,可一旦到了考场或演出时就紧张,结果导致失败。
有时在同学面前演奏的很好,到老师面前却不如意。引起这些变化的部分原因归根于环境的变化。从熟悉的、小的环境和突然到一个大的、陌生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环境里听到的琴声也很不同。给不同的人听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些不适应,往往造成心情紧张而影响到演奏效果。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对于不经常上台的演奏者,可以有目的地经常变换不同的练习环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五、语言暗示“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因素也可以是治病的一种力量。
钢琴教学演奏呼吸研究
【摘要】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极易受自身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导致其自身的呼吸状态也与正常呼吸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于学生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而在演奏呼吸教学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基于此,本文对高校钢琴教学中演奏呼吸规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演奏呼吸;规律
在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演奏呼吸是保证演奏作品流畅性、协调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表现演奏者对作品理解程度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除了对钢琴作品演奏技巧进行教学外,还应对演奏呼吸技巧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一、高校钢琴教学演奏呼吸规律研究现状
在进入高校接受系统的钢琴教育之前,很多学生往往已经通过一些培训机构进行钢琴的训练,培训机构对于学生的钢琴教学,局限性相对来说较大。在学生进入高校接受系统的钢琴教学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仅仅是对学生的演奏技巧以及作品把握进行重点教学,对于演奏呼吸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演奏呼吸作为钢琴演奏教学的一项最为基本的钢琴训练项目,如果学生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掌握演奏呼吸规律,对于钢琴演奏的流畅性以及完整性产生着非常不利的影响[1]。
二、高校钢琴教学演奏呼吸规律研究的积极作用
古筝演奏探析论文
器乐演奏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古筝演奏正是古筝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可见,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是将这些音响关系升华为瑰宝,还是将它们沦为俗物,是有关智慧的问题,是有关心地、技艺和天才的问题,是有关艺术敏锐感及其审美观的问题”①这里道出的正是演奏艺术的二度创作性质问题。
古筝演奏者作为审美对象的创造者,应不断地累积、挖掘和研究具体的演奏方法、技巧、音色以及对乐曲的处理、音乐形象的塑造等各个环节,以期达到演奏水平的完善。可以说,古筝演奏者本身的知识结构、音乐感受、艺术修养等等方面对于其整体演奏水平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演奏事实上是一个过程,一个发展和相互关联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然后便是登台演奏的瞬间,最后是演奏之后的总结阶段。这三个阶段总是作为一个循环体而出现,第三阶段实则是再次演奏前的准备阶段,这样的循环伴随了古筝演奏者演绎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始终。
一、演奏苗阶段要做到对于音乐作品本质、风格的思考与把握
在这个阶段中,演奏者要完成“将乐谱标记转化为个人的内心听觉”,再“把个人内心听觉化成为实际音响”的双重任务。
在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中,首先需要演奏者去认真倾听乐谱,完成将乐谱转化为个人内心音乐的第一重任务。演奏者会遇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筝乐在其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及客家五大流派。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的半个世纪中,古筝艺术更是不断从新乐曲的创作到演奏技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大力寻求创新,直至达到今日“多元化”的新格局。因此,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地域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作品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这是演奏者倾听乐谱之时必须经历的思考分析过程。
浅谈文化素养琵琶演奏影响
琵琶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琵琶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一首琵琶曲子的演奏过程也是琵琶演奏者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奏成功与否不仅要靠娴熟的演奏技法丰富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发挥了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演奏者技法掌握全面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但演奏结束,使人有音消意失、淡而无味的感觉。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上。二度创作的个性是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思想品格、生活阅历、思维特征、性格趣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交叉组合而形成的在这里,我们只就文化素养对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怎样才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决定其长久的审美价值,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曲作者个人的人生感受、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高度凝聚论文。因此,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来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从历史的角度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在充分再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演奏者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发挥个人对作品的独创性理解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特有的认识及审美情趣,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音乐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二、文化素养的积淀孕育了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二是对想象思维的影响。而这两点恰恰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技巧动作的趋势都是从意识中能动地反映出来的。在各种复杂的感情表现中不同的情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感反映的细微差异便形成技巧动作感应中最生动、最形象的外在表现因素。如喜情可根据不同的感情变化强度分为“欣喜”、“欢喜”、“惊喜‘’等不同的心理状态悲情也可根据不同的心境分为”悲痛‘’、“悲伤“、“悲愤’‘等情绪反应。这些不同情绪的心理反应潜存着不同的动作意识的雏形。在演奏过程中各种动作感觉通过不同情绪特征的反射联系使动作意识和情感心理不断地在新的、更高的感觉层次中交融、巩固和完善从而达到技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脱离了思想感情的技巧,演奏将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琵琶演奏是演奏者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整体而内心情感的丰富或匾乏和个人的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讲文化素养高的人内心世界广阔情感比较丰富对作品的内在韵味、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较深因此在二度创作时就会自然地把蕴涵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体现在技术技巧的动作意识之中。不同的文化素养,使演奏者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赋予了演奏者不同的演奏风格、气质和个性。所以说情感体验是形成二度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同时,琵琶演奏也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认知活动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琵琶演奏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假为真‘’的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说演奏者要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的积累在脑海中浮现出乐曲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形象。要把想象的思想空间转化为现实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演奏者要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对音乐作品作出处理诊释。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通过对右脑创造智能的开发激活与直觉、联想、想象、激情相关的创造心理要素从而在人脑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过程中获得创造灵感和想象力。知识和能力给这种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演奏者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会从深层次去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沿着作曲者的意图和构思去发挥无限的联想。文化素养高的人见多识广,想象空间开阔意境想象丰富容易达到‘’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地即‘’神游气化‘’的程度。可以说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就不可能有独特、鲜明的二度创作个性。中国琵琶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每首琵琶曲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琵琶演奏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深层次探究作品的内蕴美及其文化价值,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准确、完美地畅达乐思。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这两首曲子,虽然描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但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却迥然不同。《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表现的是激昂、高亢的情绪。《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项羽“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勇悲壮表现的是慷慨、悲切的情绪。如果演奏者了解这段历史就会把握住这两首曲子的不同风格运用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把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剑弩声、呐喊声、马蹄声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把楚霸王别姬时痛楚的情感抒发出来把这两首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音乐作品准确地表达出来。又如琵琶独奏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在上世纪年代创作的“人生篇‘’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的风格新颖别致刘德海先生在一度创作时从挖掘个人内心世界、对生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象征寓意性的构思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曲中通过描绘天鹅伤感多情的心绪隐喻作者艺术道路上的坎坷通过描绘天鹅从容、自由地浮游在湖面上的情景和它们在湖中嬉戏、游水、扑食、追逐等美丽多姿的形态隐喻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通过描绘天鹅高飞低翔的各种姿态歌颂正直者纯朴善良、不怕艰险、勇敢无畏的精神等等。这首极具寓意性和哲理性的乐曲为二度创作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奏者要凭借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深层次去领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窥见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信念这样才能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把作品表现得恰到好处。再如《诉》,是吴厚元先生因长诗《琵琶行》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诗中白居易运用汉字与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人类思维的领悟性让读者感受潜藏在音乐形象中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以及音乐性的渲染诉说身世从而构成了文字与音乐的美感结构使人们在解读这首长诗时能够获得诗歌与音乐的双重艺术享受。但是这种享受只能在想象中满足因为音乐的直观意味被文字的抽象所替代了。而吴厚元先生创作的《诉》则用音符对长诗进行了解读。曲中,作者注重乐思与诗思的相互转换,使乐与诗的自然意境、意象、联想等因素相融合用音乐的旋律塑造了古代琵琶女的形象,用委婉的曲调将人们的情绪带入了悲凉的意境中。诗中用文字描摹音乐乐中用音符诊释文字,这种诗境与乐境的对应给琵琶演奏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理解《琵琶行》这首长诗就无法理解《诉》这首乐曲更谈不上奏出让人荡气回肠的音乐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最初学弹奏这首曲子时年龄还小对曲中所表现的内容知之甚少弹奏时找不到感觉家里人说,听我弹这首曲子如同喝白开水后来我索性就不练了。可是当我在语文课中学习了《琵琶行》这首诗以后引起了重练《诉》的兴趣,而且越练越来劲越练越觉得有味儿。在演奏时脑海中浮现出瑟瑟秋风中漂泊的小船、琵琶女怀抱琵琶缓步走向船头的身影仿佛看见她“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神态听见她用弦声如泣如诉地讲述自己的半世人生感受到她悲怨、凄苦的心情。意境的联想和情感的体验启发了我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灵感直到现在,我对这首曲子仍情有独钟,因为它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素养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谈论二胡舞台演奏
二胡是我国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音乐种类,既长于抒情,又具有歌唱性特点,适合舞台表演。二胡表演艺术包括大量的演出曲目和丰富的演出实践,二胡音乐的表演艺术要求很高,以情韵并茂、气韵生动为主要标准。
1在乐曲与“情”中体味表演
现代二胡演奏艺术和传统的艺术样式相比有了一些变化,由于大量西方音乐元素和教学方法的加入,二胡在演奏技术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元素拓宽了传统二胡的内在表现力,观众更加喜闻乐见。演奏者在出场之前,对一首以往未演奏过的乐曲,先要客观地分析作品,将自身思维模式和乐曲联系起来,业内称为“二度创作”,以乐谱为依据,结果自身的思考,体味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此同时,演奏者在热身时必须严格按照曲谱及其标记进行视奏,力求能够准确、忠实地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随后的练习表演中,使自己对乐曲的把握臻于成熟,由此演奏进入熟练状态。要想在舞台表演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忠实的再现,必须对乐曲呈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在二胡的舞台演奏中,积累了一些表“情”的经验。
舞台演奏的前提是音乐表演者美好的舞台形象和良好心理素质,这样能够保证演出的正常有序进行。当然,演奏者的舞台形象不是最主要的表现成分,除了演奏者在表演时要做到体态端庄、自然高雅之外,就要注意娴熟的演奏技术了。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未开始弹琵琶就已经让观众动情了,实属艺高一筹。现场演奏时,演奏者必须要努力做到一点:尽快投入准备阶段业已安排好的音乐情境和音乐角色,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除此之外,演奏者要把握分寸,除了深深投入感情,依然要记得演出的第一要义,保证技巧的日常发挥。
既要把握准自己的情感分寸、也要把握好音准节奏,更要锤炼曲谱间的情感起伏。忘我和唯我二者要做到统一,所谓“忘我”是指演奏中必须要把精神和情感不遗余力地投入音乐,而“唯我”是指曲谱,听众,舞台等元素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二胡以及其他音乐种类的特殊性在于,听众到达现场,表演者和观众就呈现一种互相观看的模式,这和在家听音乐或者在后台苦练不同,听众和表演者在演出的维系下成为整体。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生成了新的需求,那就是艺术感染力的极大膨胀,对于二胡表演,无论是“演”出的神情还是“奏”出的琴声,听众都急切需要一种艺术感染力,而演奏者,需要投入感情,才能给予这些感染力。而感染力一旦生成,听众愈加陶醉,对感染力的需要变成一种良性循环,由此形成了现场音乐表的最佳境界。
2在乐曲与“韵”中体味表演乐曲的另一要素是内在韵律。
电声小提琴演奏
音乐教学小提琴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西洋乐器,被称为乐器中的“王后”。现代小提琴的出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音色甜美、鲜明而富有光泽,富于歌唱性,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其音域宽广,既可独奏又可合奏,在管弦乐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发展已是比较成熟、完善。如今谈起小提琴,大多数人的观念还是停留在木提琴上,一般人学琴也都使用木提琴。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代电子音乐与小提琴这一古老的弦乐器结合成为电声小提琴,诞生仅仅几十年就因其颠覆传统的百变造型与带电子味的独特音色,被越来越多的时尚年青人所青睐,在公共演出场合中应用广泛。下文从发声原理、作品、演奏技术等方面来介绍电声小提琴。
一、电声小提琴的物理原理
在弦乐器中,有多种激发弦振动的方式,如用弓摩擦琴弦,用于提琴(大、中、小、低音提琴)、二胡等;敲击琴弦,用于钢琴、木琴;弹拨琴弦,用于吉他、三弦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乐器结构是由拉弦和共鸣箱(或共鸣板)2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将小提琴分解成拉弦和共鸣箱的部份,来说明电子小提琴的发音原理。小提琴的拉弦系统相当于信号源。
电子小提琴由无共鸣箱的实木琴架、琴弦及提琴配件构成琴体,在琴弦下面装配有电磁传感器、电路装置盒等装置。当琴弦被牵动发生位移时(琴弦是铁磁物质),电磁传感器中即刻产生感生电动势,电动势经过前置放大、滤波整形,再经过二次放大,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当载有弦振动的电声信号经接收器接到后,会被送到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然后经电声换能器驱动共鸣箱发出声音。显然,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对电声小提琴而言,其音质的来源是琴弦的振动,与传统小提琴不同,它们没有琴箱体的共振带来的音色。电声小提琴在不接入电源,不接入音响时的音量只有木提琴的八分之一,因而需要更多的后期电声效果器设备的支持。
二、电声小提琴与小提琴电子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