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6:38: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言语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言语艺术

音乐老师言语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教师准确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作用,把音乐与学生沟通起来,使语言艺术成为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进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有声语言艺术

1.磨练基本的语言技能语言技能主要指发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包括:气息控制、语音辨别、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等。音乐教师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演唱厅指导训练,不但要求声音响亮,而且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语调变化和节奏处理也是显示语言魅力的重要手段,应在生活口语的实践中注意观察、体会,注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流畅、严谨,生动、形象。

2.做到课堂语言的准确规范,流畅自然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正确性、流畅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要做到音色优美,我们可以借鉴声乐中的正确发声方法,通过训练、调节,不断美化自己的音质,使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色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基础,还可以烘托出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精确无误、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正确与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理解、吃透教材,设计出既起伏跌宕、又有逻辑思维层次的语言,使教学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3.语言要精练概括,组织有序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高质量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的。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练的词汇引导学生,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否则将会破坏课堂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破坏艺术表现力。教学中切忌语言组织涣散、繁琐冗长,无目的反复和平铺直叙,内容东拼西凑、废话连篇、语无伦次。因此,为了避免此状况的发生,老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课时认真的组织课堂语言、认真的揣摩每一句话,删繁就简、言简意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啰啰嗦嗦、拖拖拉拉,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炼、概括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体现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其遨游于音乐的海洋。

4.利用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中的很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章,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要善于从学生活动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音乐教育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唱《两只小象》时,我们可以根据歌词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有一天,两只小象吃过晚饭,不约而同的来到小河边散步,他们走着走着相遇了,就扬起鼻子勾一勾相互问好,两只小象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大家都夸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学习小象,握手并成为好朋友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了歌词,还进行了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言语艺术研究

摘要:只有在教学中精炼教师的言语水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言语艺术交流;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大都懂得言语的重要性,但这并不等于他们能很好的运用言语艺术。在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善于驾驭语言的优秀教师,但更有为数人少的语文教师不能熟练地、艺术地运用言语。把本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或者虽有提高言语的意识,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言语水平,而且必须有一套提高自己言语水平的好办法。

1讲究言语艺术的必要性

语文教师的言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上课以及与学生交流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1)以选作教材的范文为有形无声的榜样;(2)以教师运用的言语为无意识的榜样。实践证明:学生受到有序、有理、有趣、有情的语文教学言语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反之,必然影响学生言语的健康发展。

2语文教师言语艺术的策略

查看全文

语文教育言语艺术综述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教师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无论时代怎样向前发展、教学手段怎样的现代化,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听一堂饱含语言艺术的讲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曲虽已终却余音在耳。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则如被磁石牢牢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往往是享受与满足的神情。教师要使用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去塑造学生圣洁的心灵,来实现教育教学的双重目标,就必须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总结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规范性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悬挂在校园内的校训,是对每一位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使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普通话的优美、动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规范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多用精炼的点拨语言,力避重复嗦;多用导演式的启发语言,让学生“唱戏”而不是“听戏”;多用引导性语言让学生体会学习,少用指令性语言使学生消极应对;多用商量性语言引导其思考,少用定性语言评判其表现。

二、语言的鼓励性

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兴奋,勃发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教师再因势利导,拟定出学习的目标,便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通常布置这样的任务:请说出描写“秋”的古诗句或四字词语,看谁积累得多。这样的训练就带有很大的鼓励性,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往往搜肠刮肚地去想、去写。老师再用“想得真全”“你真棒”等语言鼓励学生,最终就很容易达到训练要求,达到积累的目的。《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师者只要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真诚的交流,就可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三、语言的新奇性

查看全文

外语教学论文:外语教程中言语艺术的应用

作者:田迎玖单位:长庆未央湖学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因此,让同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带动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假如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丝毫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英语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课没人听讲,教师提问没人回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利用语言艺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情感体验。比如:在讲hometown家乡这一单元时,可以围绕家乡这个主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介绍和描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学习friendship友谊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品艺术和歌曲表现艺术,诠释一下大家对于友谊的理解,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愉快的课堂学习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具有情感性、幽默性、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艺术的运用

作为有声语言艺术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中包括:英语的发音准确性、吐字清晰性、语言表达的标准性和措辞的恰当性等,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较强的语言逻辑性和推理清晰性,要做到言之有理,层次分明。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以下几点语言艺术:

查看全文

语言交际的艺术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

1.言语得体

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例如怎样称呼别人,这中间就大有文章。两人见面,第一个词便是称呼,它既是见面礼,也是进入交际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对方会感到亲切、愉悦;称呼不当,对方就会不快、愠怒。

交际中言语也要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句都不说,说到的程度应视对象和交际目标而定。赞美对方,说他如何才华出众,聪明能干,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处,对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例如某人好不容易才发表了一篇作品,这时你表示祝贺,说他“吃苦”,“有毅力”,“有一种顽强精神”,这都可以,但如果以此便夸奖他“作家”,他就感到你这是嘲弄、讽刺他了。两人争论问题,对方从全局考虑,作出某种让步,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这时你诚意地称赞他说:“你的风格真高,实在难得!”这种赞美,往往适得其反。既是真诚地赞美别人,又何必加上一句“实在难得”呢!

查看全文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人与人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以及情感表达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很早之前,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英语文学,许多英语文学鼓励了大批的知识学者勇于文学艺术创作。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某一个时代客观存在的现象。本文就针对于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特点来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交流,所以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实生活,在英语文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曾有人说,语言艺术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重要灵魂。所以,想要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就必须从文学的语言艺术着手,只有一定程度掌握了作者在语言运用工程中的变现手法,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

1.意象性

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通过或平凡或者激烈的言语,以及惊悚或紧张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构建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为了使作品主体更加深刻,作者一般会通过借助背景描述以及环境氛围渲染,包括在故事情节中,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以及外在形象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效果来使读者产生快乐、悲伤等各种情感。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用来简单的供人们拿来排遣时间以及感受虚构的世界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它承载着某一阶段内的政治事实以及社会现象,作者通过文字来寄托自身的真实情感,批判政治现象。雪莱的著作《西风颂》中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现代至今影响深远,不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西风颂》是一首长篇长诗,其一共分了五小节在这首诗中,雪莱是美国诗人,他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西风拂过平原山川、划过大西洋上空,进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首诗中,他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相对来说激昂,通过万物神圣灵来抒发自己积极、无畏的精神。又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名丹麦国王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始终相信世间的美好,直到父亲遇害、叔父篡位、亲母改嫁等一系列事宜最终让其彻底崩溃,他的内心充斥了满满的仇恨与复仇,从此哈姆雷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人生发生巨大转变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的性格,他可谓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士比亚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一个高贵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王子人生的忽然转折,进一步吸引读者理解整个英语文学作品。

2.生动性

查看全文

语言暴力大学体育论文

1.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内涵说

体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虽不等同于身体的直接暴力,同时表面上看起来语言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没有伤害,但这种暴力实际上对大学生的情感、自尊和心灵伤害非常深,学生需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伤害对学生的危害程度与身体暴力产生的伤害可能更严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2.大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类型

大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隐性的语言暴力,虽其内容上未必涉及暴力方面的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强行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所以,课堂中隐性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在思维逻辑上玩的花样,因此更为隐蔽性,表面上难以察觉到。从而可看出,有时隐形语言暴力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谩骂更伤害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显性而言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言语在意义上暴力指向明确,言语多带有攻击性,如贬低压抑型、侮辱粉刺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等表现类型。

2.1贬低压抑型和威胁恐吓型

大学体育课堂中有的体育教师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教育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尤其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如“已经练习这么久了,还是老样子,你有没有带脑袋啊”、“笨手笨脚的,能做什么啊”等,这些贬低性言语通常会使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低能力的错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大学体育教师倘若对大学生一味固执贬低的态度,不但在精神上和心理伤害了学生,而且会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会降低大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威胁恐吓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威胁恐吓性的语言,这也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主观意识上产生恐惧情绪,不但在教学中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严重地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艺术语言模糊性分析

摘要: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变异语言,其模糊性是由言说客体的模糊性、言说主体的审美情趣的模糊性和接受者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的模糊性决定的。艺术语言模糊性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是以神话思维的混沌性为基础的,心象思维作为艺术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心象思维的模糊性就映射在艺术思维中,以艺术思维为底色的艺术语言必然带有模糊性。

关键词:艺术语言;模糊性;思维

一、艺术语言

骆小所先生1992年9月出版的专著《艺术语言学》,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和方法上另辟蹊径,创立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艺术语言学是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一切表现手段。例如:电影语言包括戏剧语言在内的一切艺术表现形式。有人总结王家卫的电影特点时说“村上春树味儿十足的台词、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加后现代文艺腔作风。MTV似的恍惚镜头、街头流行的酷表情、古龙式的醒世格言、浓浓的怀旧情调……”[1]电影中的台词、镜头、表情、情调都可以作为广义的艺术语言来理解。而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语言的变异,也即变异语言,又叫破格语言。它是通过拉大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来超越科学语言的一种言语艺术。如:“积淀的淡而不逝的莫名的沉重和悲哀”,这个句子的表层形式上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也是悖于理性表达的,但是从其深层内容上却可以体悟到言说者特定心境的一种“无理而妙”的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情绪。艺术语言是重在表达情感的一种情感语言,它更多的是借言说者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来实现语言艺术化表达的效果。语言的功能就是语言的表达目的,不同的表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言语形式,而艺术语言就是为表达情感而创构的。情感的表达是一个对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认知的复杂过程。因为受感情的牵制,言说主体对言说客体的认识常常是若明若暗的,有种若隐若现,若是若非的感觉。这种感情不比抽象的概念清楚,反而比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更为模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的模糊性。[2]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用精确方法分析观察事物,而且也用模糊方法去认识一些复杂的事物。在汉语的言语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的方法来传达信息,提高交际水平。如:《红楼梦》中对黛玉外貌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笈烟眉,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具体描绘不出来的。读者可以在这样的模糊语辞中,想象出黛玉的与众不同的美,这就是艺术语言模糊性的魅力所在。

二、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美国科学家查德在1965年提出了“模糊集”,从而产生了模糊语言、模糊逻辑、模糊数学之类的学科,李小明认为“无论在人类任何的认识领域中,非定量、模糊和不确定的认识形式和因素不是例外而是常规。”而这种模糊性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模糊语言。比如“高”“矮”“胖”“瘦”这样的形容词,它们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确定的外延。而正是这种不能精确划一的模糊语言,形成一些边缘不清的、复杂多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集合,使得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具弹性和可扩展性。语言的模糊性更多的是侧重于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即概念边缘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其中心区域,此一概念和彼一概念还是清楚的”[3]艺术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始发于心理的模糊性。心理的模糊性,是一种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趋势明确、知觉上朦胧混沌的模糊。心理的模糊性一般都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上的准确,具有明显的自动性,而这种自动性只要摆脱人的主观性,就是一种非自觉性的行动。在直觉和灵感的相互作用下,这种自动性就成为一种冲动,随之激情自然喷涌,直接为被人的天性制约着。[2]心理的模糊性直接通过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出来。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仿拟艺术运用策略

新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独特窗口,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人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因此,“新闻报道只有先引起受众的注意,并维持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谈得上让受众接受,而新闻报道在题材上的新颖,表达手法上的不落俗套,正是引起受众注意的重要条件”。正是为了留住那些在各种媒体上匆匆浏览的目光,新闻工作者们在精心组织内容的同时,对言语表达也格外重视,雕词琢句,匠心独运。而以新颖独特、幽默风趣为主要效果的仿拟也就成了他们手中一大法宝。“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性新说法的修辞方法。[2]它在满足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新闻报道的相关目标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然而,纵览当今国内新闻传播中仿拟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新闻传播中仿拟应用的艺术,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在新闻传播中运用仿拟辞格应力求实施“求同”“求异”“求简”“求趣”四大策略。

一、求同法策略

所谓求同法策略,“即努力使仿体接近、类似本体,努力保持本体的基本面貌,以充分显示本体和仿体之间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使仿体能较快地被受众辨认出来,并使人们能较容易地从本体身上推出仿体的含义”。如:例1.消费者:从文盲、法盲到营养盲(《青年时讯》,2006-03-03)例中的“营养盲”虽是一副“新面孔”,但由于它和本体“文盲”一词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读者只要借助对“文盲”一词的认知,就能很快类推出“营养盲”的含义。实施求同策略,一是可以提高受众对仿体这个新言语形式的认知度,二是可以加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拉近新闻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让受众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甚至有一见如故之感,从而产生解读的兴趣和信心。实施求同策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本体的求同———习见性

任何仿体都是依附于本体才得以“存身”的,它们的语义、语用乃至情感意义,都必须借助于本体的引导、提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本体越为人们所熟知、所习见,其仿体就越容易为人们所认知、所接受。如:例2.《好马也吃回头草》(《中国教育报》,1994-07-18)该例的本体“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则流传已久、为人们所习见的俗语,因此,一看到仿句,人们自然就会联系起本体,进而对其间巨大的语义反差产生强烈兴趣。当然,习见性并不一定就是指具有历史渊源的词句。且看下例:例3.一捆废纸引发的血案(《钱江晚报》,2006-03-01)人们也许还记得,2005年末,胡戈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剪辑制作了一个视频幽默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时间,“馒头血案”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片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知名度也借助网络一路飙升,几乎达到了无人(网民)不知的程度。于是,“一个XX引发的血案”也成了人们群起而仿之的本体,例3显然正是其中之一。正是由于作者选择了具有高度习见性的言语形式为本体,该新闻一刊出,就因标题沾了“馒头”的光而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因此,新闻传播者在运用仿拟辞格时,可尽量选择一些“知名度”、流通度较高的言语形式来充当本体,如成语、熟语、经典名人名言、畅销书书名、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词、电影片名、经典台词等,以获取“名语效应”。

(二)仿体的求同———形式趋同

查看全文

以艺术逻辑思维培育艺术教学审美

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对象化、物质化艺态,是形式美的体现。艺术就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通过人的美学理念表现出来,艺术构成的表象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出来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象,可供人欣赏的作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思维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思维的发展。艺术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地以审美的印象概括性认识的过程。艺术思维的特点就是间接性与概括性,艺术思维是以抽象的艺术语言为工具来反映思维的审美意识,艺术思维是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理论思维所建构而成。另一方面,艺术思维也蕴涵着科学的逻辑思维。两者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复杂的行为活动。[1]艺术的始发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实践,人类在劳动实践之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原始人类逐步开始进行艺术性的活动。例如:岩画、舞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审美能力逐步提高,由此人类开始研究艺术、研究艺术思维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者孔子在其著作《论语•述而》中就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而现代艺术和早期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艺术以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言语艺术、综合艺术等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艺术人文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管理学、艺术逻辑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语言学、艺术民俗学等纳入艺术研究的体系。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传达形式,包括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的艺术传达形式,包括工艺美术、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语言的艺术,包括文学等。艺术活动的建构又是什么?这是艺术研究的一个重点,艺术活动是由艺术客体的世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这四个因素建构而成。客体世界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人与艺术客体世界的关系就是艺术活动的审美实践与审美印象,概括而言就是感知美、记忆美、创造美。客体世界一方面是指多数人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工作者所遵循的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基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经验,而产生的审美意态的灵动,任何一种单纯的艺术活动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是艺术家个人的表现。

艺术家由此开始使用自己的视觉语言作为精神交流的媒介,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可以概括为是通过不同的符号所实施的文化形式和宗教形式的社会性行为,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是符号元素既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象征,所指是意会。由此艺术创作内涵的感性与开放性特征就处于游离的状态和相依状态。艺术作品是艺术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物质形式成果,在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后,就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受众。

一、论艺术外延之美的性质

在自然界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大部分都是由直接的感觉形式引起的。人们反复地接触这些自然美的形式,便能引起美的联觉,人们对外界环境、声音、气氛和色调的和谐组合形式不断记忆,就会产生一种形式美的感受力,逐渐将这种感受力分解成细小的分子进行外延,对每一个细小因素的感受加以判断,然后,综合得出一个总括性的记忆表象。那么美在何处?在人类由劳动创造美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了人对各种形式构成因素的印象,包括声音、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延分子,这些外延分子人类已逐渐掌握了这些形式因素的各自特点。视知觉可以打通各种感官,调动更多的感受参与美术形式的体验。[3]如对声音这个要素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是泛泛的停留在声音本身的结构之中,而是指向声音内部更深的层面。当人听到强烈的噪音时,不仅不能引起美感,而且会烦躁甚至造成听觉的损坏;当人听到优美、柔和、的乐曲时,人们就会进入热情自信心境,而当人们听到凄凉的乐曲时,就会产生一种悲痛、压抑的感受。这就说明音乐的穿透力是极强的,音乐的特性就在于音波的运动,声音的运动是随着旋律的移动,人的感情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随着声音流动。声音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情感的东西是非常深刻的,声音的美感就在于声音流动的形式既外延分子的流动,是美的形式感的集中表现。

二、论造型艺术之美的性质

在绘画艺术之中,美的外延符号就是线条,线条是线在空间状态运动而得到的轨迹。图形的线条看得见,中国书法艺术已超越了实用性,书法已充分展现了线条的变化奥妙,笔调、行走、妙运形成书法的形式感,好的绝妙的运笔行走给人一种雄健的感受,书法已成为一种美的艺术。曲线表现柔和,波状线表现轻快流畅,辐状线表现奔放,交错线表现激荡,平行线表现安稳。绘画就是以线条为主的,突出线条,用线条勾勒出世界的景观,一幅画中表现的挺拔的松树,用直线才能表现出它的气势和力量,直线在这里就很美。石头雕刻充分展现了雕刻之功,其实就是刀随线条运行的轨迹,就是一件充分展现形式感的美的作品。线条的运动要先有一个意境,行走有神,有气势,有韵律,勾勒出的图形就是让人进入形式感之美的体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