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探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4:4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岩土勘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岩土勘探

谈论岩土勘探技术

1现场试验要点

现场试验是确定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可靠方法。云南地区最常用的岩土现场试验有标准贯入、动力触探等由于地方规范查承载力,主要是由原位测试的标准值所给出的,则原位测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报告质量好坏因此,在做测试时,应力求按操作规程执行。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粉、细、中、粗砂层。而在黏性土、粉土中做试验时,应避免加水(现在的钻机在钻进时加少量的水),否则,其测试击数将减少,不能真正的映地层的情况,而在做粉细砂时,应力求不做扰动,在水下做测试时,应能甄别异常值。动力触探试验,在云南地区适用于粉、细、中、粗、砾砂及碎石类土,有时粉细砂层的实际物理力学性质只能由动力触探真实反映,由于粉细砂的返沙,标贯试验无法判定其何时打在未扰动砂层中,故在野外钻探,应保证在砂类土中有两种测试方法。有时,为了分层的必要,在黏性土层中,也打一部分动力触探,可以做为分层的需要,因为肉眼是无法准确分软塑与可塑土的界限的,而动探数据却很清晰。

2编录工作

钻探编录则是工程勘察质量保证的基础工程地质野外编录应力求简明准确,抓住颜色、密实度、稠度、物质成分、风化程度等主要特征,准确地描述,并划分层位。野外编录首先应抓住分层的关键点,即“颜色变了必分层,岩性变了必分层,状态变了必分层”颜色是判定沉积环境的重要因素,浅色的如褐黄色,黄褐色,是氧化环境形成的,而深色的,如灰色,黑色等,是有水覆盖情况的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并且,褐黄色,红褐色,往往是Q3的地层,而深颜色的,往往是Q4的地层,所以,颜色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岩性是野外编录分层的重要依据,而有的勘察人,在编录时,总喜欢合层,比如定名中粗砂,粉细砂层等,其时一个好的编录人员,应该把它分开的,如到互层出现,就应该定名为中粗砂互层,不能在野外把它合在一起,只能在室内资料整理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合理,而在野外,应尽可能的详细。状态(稠度,密实度)是资料整理分层的一个重要依据。黏性土是根据其稠度分层,其分层虽然可以参考室内土工试验,但也应该参照野外的实际观测,而砂类土,就全部参照野外记录来分层了。

3土工试验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3.1粉土的划分

查看全文

岩土勘探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为建(构)筑物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然而由于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实行市场化,全面放开,一些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压价,致使勘察工作粗糙,勘察手段选择不合理等一系列不规范行为充斥勘察市场,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野外勘探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且突击性强,尤其是野外勘探作业。因此,勘探前如果没有综合周密的计划安排,等发现问题时野外勘察工作已基本结束,若重新补充勘探工作势必事倍功半。

1.1关于勘探点布设、勘探深度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16.1条对勘探点布设有明确规定。但混乱的勘察市场导致不规范的勘探点布设行为:有的把勘探探孔布在建筑物的中间,造成二排孔变成一排孔或变成一个梅花型或折线型孔;有的在复杂的山前倾斜平原中,也不管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如何,仍按方格网布孔。孔的间距定在规范允许的上限,造成控制不了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洪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和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勘探深度视基础形式的不同,如:一般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层框架结构住宅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勘探孔深度15m则一般不够。勘探深度随地层工程地质性质不同也有差异,如:埋藏较浅且工程地质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浅;而工程地质差的淤泥及松散杂填土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这就要求在勘探前对勘探区域地层大致情况有所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1.2关于原位测试问题

查看全文

人工填土岩土勘探

现代城市改造过程中,一般都经历拆迁、场地清障、回填、平整等几个过程,待地产公司拍得地块再开发时,可以说是“几经变迁”。往往场地浅部填土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大,成分复杂,还存在是否留有旧建筑的基础问题等等。而人工填土作为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特别是桩基施工、基坑工程施工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到工程造价,勘察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对这类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采用常规的勘察手段,已不能满足建设工程的需要。

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原虹口区某机关单位所在地,历经拆迁、清障、回填,局部平整做为世博临时停车场,现某地产公司做商业开发。拟建建筑物包含1栋29层主楼,2层裙楼及3层地下室。根据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整个场地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填土成分复杂,局部还可能存在原有建筑地下人防等。整个场地填土厚度及成分,是否存在旧有建筑基础和人防基础,对工程桩基和基坑施工影响重大。拟建地块面积大,填土成分复杂,常规的小螺纹孔探摸方法已不适用。因此,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采用了地震映像、人工源面波工程物探结合钻探取样验证的方法施行。

2工作方法与技术

2.1地震映像法勘查

地震映像法勘查采集的是弹性波的波场,利用面波在地下不均匀体传播中有散射波出现这一特征,来推断地下不均匀体的分布、变化情况,可以对地下不均匀体是否存在进行定性解释。数据采集时选择合适的偏移距,利用小炮间距激发,将得到的单炮记录抽成共偏移距炮集剖面,并可以固定增益或Agc两种方式显示,经试验,采集参数为:检波器28Hz,采样率0.5ms,采样长度1s,前放增益36dB,震源人工夯锤,偏移距5m,道距lm、0.5m,12道接收,炮间距lm、0.5m。每条测线,可以抽l2条共偏移距地震剖面。

查看全文

岩土勘探技术发展

1引言

目前,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在设计和施工之前都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和其质量的可靠性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标准监督规定》、健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此都有规定。并于2000年开始实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对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各级检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勘察问题仍旧突出。当前,施工图审查主要集中于房屋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对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勘察单位来说,既是促进更是考验。因此,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减少勘察过程中的错误不无裨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岩土工程勘察体制。与前者相比,岩土工程勘察体制不仅要正确反映拟建场地或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还要结合工程项目的概况和施工条件进行一定深度的技术论证和分析评价。针对场地特殊的岩土工程条件,提出建议,指导设计选定基础与结构方案,对施工提出应注意和控制的技术要求,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的工程勘察体制的最大改变和增加的重要内容。因此,新的工程勘察体制——岩土工程勘察体制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和指导性,不仅要完成工程地质条件的探明,即反映和提供场地真实的地质情况、地基条件和地基岩土的工程性质,而且还要对拟建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技术措施提出指导性的结论意见,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依据。

2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措施

2.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土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高严,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平。

查看全文

谈论岩土勘探常见问题

1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2数字化勘察技术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查看全文

探索岩土勘探规范疑问及策略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各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可操作执行的要求。但由于规范中的个别条款过于笼统或与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存在矛盾,导致不同工程技术人员在应用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勘察工作的可操作性。本人将根据近20年来的勘察经验,分别从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勘探点数量及各类型勘探点比例、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取值等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岩土工程师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客观、真实地反映岩土体特征,最有效的服务于建设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的依据是: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以下简称“岩土规范”)的3.1.1条文说明对工程重要性等级的解释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将建筑结构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等级,都是从设计角度考虑的。对于勘察,主要考虑工程规模大小和特点,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由于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房屋建筑、地下洞室、线路、电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很难做出具体划分标准,故本条做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以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为例,30层以上的可定为一级,7~30层的可定为二级,6层及6层以下的可定为三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以下简称“高规”)将工程重要性等级进行了细化并分为甲、乙两个等级,与地基规范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基本相同。反映在规范中的内容归纳有“甲级包括: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超高层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乙级包括以上不属于甲级的高层建筑”。《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Y/T0053-2004)指出:油气田及管道重要性等级都为一级。通过上面的叙述发现同样的工程不同规范出现不同的勘察分级。如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在“高规”中定为甲级(即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而按“岩土规范”的规定,勘察等级应为二级。显然在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相同的条件下依据规范不同将会出现勘察分级的不同。因此,建议“岩土规范”继续引入“地基规范”的设计分级,并参照“高规”的勘察分级。将工程重要性分级的条文说明按以下理解并划分。一级: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二级:不符合一级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高度200米以下的高耸构筑物或较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多层建筑和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多层建筑;有一至二层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一层地下室的建筑。三级:6层及6层以下且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地下洞室、岸边工程、管道和线路架空工程、电厂、水泥工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应参照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

2勘探点数量及各类型勘探点比例

“岩土规范”的4.1.20的1条“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该规范的4.1.17对高层建筑指出“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但对其它建筑没有指出控制点的要求。而“高规”指出“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一方面“岩土规范”与“高规”在控制点数量上面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岩规对控制点比例没有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把握。本人认为,在勘探点数量及比例上的处理措施是: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单栋建筑的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5个,乙级的不应少于4个,丙级可适当减少勘探点,密集建筑群的勘探点可相互共用。不同类型的勘探点宜均匀布置,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对于甲、乙级勘察每栋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丙级不少于1个。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3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

查看全文

岩土勘探问题及对策

岩土工程勘察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基础,主要是为建筑物设计、地基处媸和旌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而岩土参数的合理提供关系到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解决和处理建设工程中与岩士介质有关的问题,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复杂的岩土地形地质条件下,搞建筑工程建设,面临的就是难字,特别是在勘测设计初期,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岩土工程勘察的埘象是建筑物场地的岩土体,属自然界长期形成的产物,受区域地质环境、自然条件和人工活动影响较大,其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然而,查明岩土工程区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是勘测人员的要任务,也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基础工作。如何在复杂的岩i二地形地质条件F查明建筑工程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是地质工作苕一直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进展及热点

1.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上=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L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高严、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室内t工试验中高压同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另外,土的动力性质的试验也曰益增多:桩的动力测试已经列入有关规范、规程和手册中;表面波速法也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岩土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来。

查看全文

数字化岩土勘探运用

岩土工程勘察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现代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数字化应用主要包括新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该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做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2工程勘察中的资料收集

2.1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一般5层~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ITI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则勘探孔深度15m一般不够。可依据原则为一般性钻孔的勘察深度应能控制主要受力层,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面言,一般性勘察孔应达到基底以下15倍~1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的地层,并满足控制性钻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对于钻孔间距除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2001要求外,对于若采用端承型桩基础,若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适当加密钻孔加以控制。

查看全文

岩土勘探技术问题及对策

1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21世纪岩土工程技术作为近代科学中的一部分,是实践性很强的门年轻学科,发展至今还是不够严谨、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技术学科,因而难度大,潜力更大,需要广大岩土工程师的继续努力和不断实践,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遛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查看全文

岩溶地区岩土勘探方法

1引言

我国岩溶无论是分布地域还是形成时代上都有相当大的跨度,使得不同地区岩溶发育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岩溶,其共同点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了地下架空结构,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岩体强度,增加了岩体渗透性,也使得地表面强烈的参差不齐,以及碳酸盐岩极不规则的基岩面上发育各具特征的地表风化产物一红粘土,这种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地基常常会由于下伏溶洞顶板坍塌、土洞发育而形成大规模地面塌陷、岩溶地下水的突袭、不均匀地基沉降等,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岩溶地区勘察方法

2.1岩土工程的一般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的方法有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三类。钻探和坑探工程是直接勘探手段,能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工程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勘探手段,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的勘察中。由于它对一些重要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可能会误判、遗漏,所以也称它为“半直接”勘探手段,而坑探工程勘探人员可以在其中观察编录,以掌握地质结构的细节,但是重型坑探工程耗资高,勘探周期长,使用时应考虑经济要求。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可以简便而迅速的探测地下地质情况,且具有立体透视性的特点,但其勘探成果具多解性,使用时往往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2.2岩溶地区物探勘察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