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2:5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岩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岩溶地区隧道设计思索论文

摘要摘要:吉茶高速公路岩溶发育,如何确定岩溶区域围岩级别及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岩溶处置办法是在设计阶段应该考虑的新问题,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吉茶路岩溶区域隧道勘察设计期间得出的一点个人观点。

摘要:隧道工程围岩定级对比分析岩溶

0引言

在石灰岩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岩溶新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岩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经过化学功能和机械破坏功能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此区域的隧道建设应考虑岩溶的危害,评价其影响程度,才能决定合适的衬砌结构形式和溶洞处理办法。

1岩溶区域隧道围岩分级的思索

1.1隧道围岩分级的一般思索

查看全文

岩溶地监测方案

为准确掌握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最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建立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资源数据库和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满足岩溶地区的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提供准确、详实的动态信息,按照《关于开展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区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与任务

(一)检测目标

全面查清我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动态变化原因,更新石漠化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编制并提交石漠化监测图斑因子与图形调查成果数据,为国家及地方制定石漠化综合防治政策和有关规划,推进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任务

1、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结合区特点,以镇为基本单位,调查的石漠化土地的面积、程度、分布情况。

查看全文

复杂岩溶地基分析论文

摘要:复杂岩溶地基处理实例.

关键词:地基处理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广西某市中心广场拟建一座24层的贸易大厦,该大厦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土洞发育。基坑北5m紧邻七层高的图书馆及四层高的电影院,南面相距4m处为该市主干道。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大,施工中引进一些新的施工措施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该楼为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4~4.4m,采用一柱一桩独立基础形式,单桩最大垂直荷载21000kN。原设计为先开挖基坑,四周用毛石砌挡土墙,坑内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电影院、图书馆多处开裂,建筑物地基有向下滑移现象,同时挖孔桩没办法穿过多层溶洞,施工难以进行,造成停工。在此情况下,对该项工程进行了基础设计修改,采用冲孔和挖孔灌注桩相结合,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程序,以保证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及施工的顺利进行。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查看全文

岩溶地区岩土勘探方法

1引言

我国岩溶无论是分布地域还是形成时代上都有相当大的跨度,使得不同地区岩溶发育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岩溶,其共同点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了地下架空结构,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岩体强度,增加了岩体渗透性,也使得地表面强烈的参差不齐,以及碳酸盐岩极不规则的基岩面上发育各具特征的地表风化产物一红粘土,这种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地基常常会由于下伏溶洞顶板坍塌、土洞发育而形成大规模地面塌陷、岩溶地下水的突袭、不均匀地基沉降等,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岩溶地区勘察方法

2.1岩土工程的一般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的方法有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三类。钻探和坑探工程是直接勘探手段,能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工程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勘探手段,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的勘察中。由于它对一些重要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可能会误判、遗漏,所以也称它为“半直接”勘探手段,而坑探工程勘探人员可以在其中观察编录,以掌握地质结构的细节,但是重型坑探工程耗资高,勘探周期长,使用时应考虑经济要求。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可以简便而迅速的探测地下地质情况,且具有立体透视性的特点,但其勘探成果具多解性,使用时往往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2.2岩溶地区物探勘察方法

查看全文

岩溶隧道涌水注浆加固技术探析

随着近年来岩溶隧道工程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岩溶隧道施工质量及其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良好的涌水处理是保障岩溶隧道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必要措施。因此,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涌水处理方案做到足够重视,并通过注浆加固技术的合理应用来解决岩溶隧道涌水问题,为岩溶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整体工程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1工程概况

本次研究的工程是某大型岩溶隧道工程施工,该隧道总长度为2.58km,属于一双向四车道形式的隧道,轴线方向为107°,单洞净宽度是10.8m,净高度是6.8m,两隧道内侧的边距大约是22m。该隧道自西至东处于溶蚀槽谷以北的湖底,该湖处在两山峡谷腹地位置,属于喀斯特地貌,湖下方有两处溶洞呈线形。该隧道区域内的地貌发育明显受到岩性构造所控制,地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且谷岭相间。其海拔在1490m-1908m之间。在隧道区域的地表,已出露的地层是全风化岩层。该隧道在一河流背斜下穿,背斜轴部属于岩溶槽谷区地貌,主要有碳盐酸裂隙岩溶水和岩溶含水岩组。温泉背斜轴部的裂隙呈纵张发育,地表水和大气降雨会渗入其中,为地表岩溶的漏斗发育、落水洞发育以及洼地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对该隧道工程所做的地质评价可知,在该隧道工程中,K0+534~K0+614里程段属于雷口坡地层,不具备足够的自稳能力,存在大股的涌水或者流沙风险;K0+614~K0+718里程段自稳能力较好,但是依然有射状或者是股状地下水涌出风险;K0+K718~K0+K854里程段自稳能力比较好,但是依然有射状或者是股状地下水涌出风险。

2岩溶隧道注浆设计

在本次注浆加固施工中,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现状、岩体完整度、岩体综合渗漏系数、水量、水压以及涌水位置,确定通过控制性的压密注浆技术来进行注浆加固处理。2.1钻孔集水。钻孔之前,首先做好工作面的清渣处理,并将股状漏水明显的点位找出,按照实际情况,将股状漏水明显的点位作为中心来进行引水孔布置,其数量为1-2个,孔径在70mm以上[1]。将自制的封孔器安装在引水孔内部并做好加固处理,以此来达到明水集中效果。2.2散水治理以及钻孔布置。按照岩溶实际的发育情况、实际注浆范围、注浆段的实际长度、含水层的实际分布状况、单个注浆孔实际的作用范围、钻孔钻进实际要求以及隧道断面的实际尺寸在进行注浆钻孔的合理布设。在对区域散水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注浆钻孔应该通过深浅结合的方式布置成梅花形。本次施工主要分A和B两个区域,从洞口位置朝着掌子面进行施工。其中,A区域是K0+858~K0+868里程段,此处漏水情况比较严重,开挖和爆破都将对其造成严重影响,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将此处的钻孔布设为长短交错形式的梅花形;B区域是K0+838~K0+858里程段,与A区相比,这一区段的漏水情况比较轻,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将此处的钻孔同样布设为长短交错的梅花形,但是钻孔布设距离与A区不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有效避免裂隙水在注浆过程中被引入到洞孔内,在B区钻孔施工中,将与洞口外延临近的两排组钻孔深度分别增加1m。同时,为了让爆破施工对注浆区域产生的影响得以有效降低,在与掌子面临近的初期支护边缘位置进行了两排斜孔布设,其深度依然按照3m和5m来交错布置,且每一个斜孔都和初期支护面之间保持10°的夹角[2]。2.3一次成孔和从上至下分段注浆。所谓一次成孔以及自上至下分段注浆,就是一次性将注浆孔钻进到规定的深度,然后通过钻孔内部的分离器设置来将注浆按照若干段进行划分,通过这种注浆方法,可有效避免反复注浆以及反复扫孔情况,实现注浆孔口密封效果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钻孔缝补承压能力的显著提升。图1是一次成孔以及分段注浆的施工流程示意图。

3岩溶隧道注浆加固施工技术的应用

查看全文

谈岩溶勘探高密度电法运用

高密度电法是一种阵列式电阻率测量方法。该法可以实现电阻率的快速采集和现场数据的实时处理,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提供的数据量大、信息多,并且观测精度高、速度快,是进行岩溶勘察的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1高密度电法的原理

1.1高密度电法工作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层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是地下介质问的导电性差异。和常规电阻率法一样它通过A、B电极向地下供电流J,然后在M、N极间测量电位差△、,,从而可求得该点(M、N之间)的视电阻率值,见图1。根据实测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确定异常地层等。高密度电法工作原理图如图1。

1.2高密度电法的设备组成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统3部分组成[1]。目前国内外高密度电法仪器可分为2类:一类的设计思想源于集中式的地震仪,特点是均需在电缆和仪器之间连接一个多路转换开关(相当于地震仪的覆盖开关),设计原理简单,造价较低,由于一般采用普通多芯电缆,抗干扰能力较差,须加大供电电流以提高信噪比。另一类设计思想源于分布式地震仪,国内以吉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E60BN、E60C为代表,电极通过各自的智能开关共用九芯电缆与主机相连,可以把这类仪器称之为分布式高密度电法仪。特点是轻便,由于电缆只有9芯,可以做成屏蔽电缆,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整套系统简洁可靠(见图2),工作时除主机(实时彩色剖面)、一块24Ah电瓶、9芯电缆、电极、再不需任何其他辅助设施。此次工程使用的即为E60BN。

查看全文

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与处理策略

【摘要】隧道工程在受到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下,极容易导致隧道岩溶突水涌泥等问题的发生。现阶段,要加强对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提高隧道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本文首先对突水涌泥的危害、成因做出分析,并结合工程案例对该问题的处理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涌泥;原因;处理策略

在进行铁路、公路等工程的建设期间,经常会遇到岩溶突水涌泥问题。对于突水问题而言,主要是指水流量超过了0.1m3/s,涌泥指的是地下水中泥沙的含量大于50%。一旦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突水涌泥问题,不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而,岩溶隧道建设前期要加强地质水文勘察,并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加强对突水涌泥等病害的防治效果。

1突水涌泥的影响因素与危害性分析

1.1突水涌泥问题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导致岩溶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突水涌泥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对于自然因素而言,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埋深、长度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另外,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对岩溶隧道的突水涌泥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1.2突水涌泥的危害性分析。岩溶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将对隧道的正常施工与后期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岩溶隧道施工时,出现突发性突水涌泥现象的概率较高,由于突水量大,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因而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还存在着设备冲毁的危险。其次,由于突水涌泥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泥沙,使得土体内部的空洞区域越来越大。在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可能出现沉降或塌陷问题。此外,随着突水量的不断增大,隧道附近区域的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将可能出现下降的问题。另外,在突水过程中,施工现场大量的泥浆等物质将会被水流带走,进而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突水涌泥还可能影响到隧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导致工程延期等问题的出现。

2突水涌泥发生条件

查看全文

对水利水电基坑岩溶涌水策略探究

一、基坑岩溶涌水条件

基坑发生岩溶涌水的基本条件:一是岩溶发育,发育有与基坑连通的岩溶管道、溶蚀带或溶蚀裂隙等;二是岩溶水动力条件,基坑低于汛期岩溶地下水位。

1.岩溶发育条件岩溶发育程度、规模及形态等,决定岩溶涌水的类型与规模。以下部位为岩溶涌水的重点部位,应加强分析预测。

(1)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非可溶岩一般为相对不透水或弱透水层,其构成了岩溶发育与岩溶地下水活动的控制边界,岩溶水往往沿此接触带汇集、径流和排泄,易形成溶蚀带、岩溶泉或暗河,易发生涌水。

(2)可溶岩中的不整合界面、断层带、断层交汇带、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形成的构造破碎带。岩溶地下水也往往沿其集中径流和排泄,是岩溶涌水的主要部位。

(3)岩溶管道系统或暗河系统。在岩溶发育地区,岩溶管道系统往往纵横交错,岩溶地下水接受水平和垂向补给,地下水位以下的管道或暗河常年有水,水量随季节和降雨量变化大,涌水量大,处理难度较大。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学法在岩溶土洞处理的应用

摘要:依托岩溶、土洞灾害反向案例和校内新建学生公寓岩溶、土洞处理全过程的正向案例,针对龙岩地区广泛发育的岩溶土洞问题开展课程案例教学法构建,将埋藏于地下十几米至几十米的岩溶土洞问题具体形象化,用同一项目串联不同章节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学效果,进而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和能力要求,为当地建筑产业培养地基基础人才添砖加瓦。

关键词:岩溶;土洞;案例教学法;地基;基础

1课程的背景及特点

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属建筑地下隐蔽工程,情况多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地基基础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应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在施工现场最早遇到的分部分项工程。地基的选择或处理是否正确,以及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区域特点且较为抽象。在教学上要将地基基础问题分析清楚,就要把握规律遵循原则,结合项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中国岩溶面积分布广泛,岩溶区的面积约为344.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5.86%。福建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是龙岩、三明地区。岩溶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对当地工程建设产生诸多不良地质影响[1]。在受限于岩溶的隐蔽性和现场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和建筑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构建,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探究案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于19世纪20年代首次提倡,在经济学、法学、工程学等学科应用较为常见[3]。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直接将较为抽象且实践经验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具体地展现在课堂上,发散学生思维,剖析项目的技术要点,进而突破课程重难点和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岩溶区域的特殊性,岩溶和土洞通常埋藏较深,安全隐患大,岩溶治理要从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全过程把控质量。因此,从反向案例出发引出问题,再结合全过程的正向案例教学,在加强课程内容串联的同时,更能契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点,为当地建筑产业培养地基基础施工人才添砖加瓦。

查看全文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在岩溶区隧道建设的过程中,突水突泥灾害频繁发生,对工程建设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以马口排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了引发突水突泥灾害的关键性影响因子,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二级指标划分,提出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相结合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模型,得到相应结论。

[关键词]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

随着高速公路网逐步建设,在岩溶区修建隧道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但因岩溶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勘查难以准确无误,使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系统的研究浅埋偏压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的影响因素,并制订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实现灾害预测与化解的目的。因此,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详细探讨马口排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加权平均法建立多因素–单一评价体系,通过开挖结果与评价结果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能较好地指导施工,以避免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降低施工风险与经济损失。

1工程概况

1.1隧道线路概况。马口排隧道设计为小净距/分离式隧道,双线四车道,双洞单向行车。隧道内纵坡为人字坡,左洞纵坡2.4%和–1.00%,变坡点在进洞后约490m处;右洞纵坡2.55%和–0.95%,变坡点在进洞后约515m处。本隧道路面横坡±2%,无超高路面。1.2地形地貌概况。隧址区为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单元区。隧道穿越山体呈南北向延伸,地表植被发育,山体两侧自然斜坡总体呈东陡西缓,山体中发育有槽谷,地形平缓,表层为残坡积红粘土覆盖,岩溶漏斗、岩溶塌陷及落水洞多有分布。隧道进口位于英红镇朱屋村,地形为向东倾斜山湾内,相对高差约为270.76m;隧道洞身段为岩溶槽谷,地形相对平缓,走向与山体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隧道出口侧自然斜坡总体向西侧倾斜。1.3地质条件概况。据隧址区工程地质测绘及钻孔成果,隧道进、出口地形平缓地段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层覆盖,出露基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C1ds)地层。隧道区所处地层情况为马口排背斜,背斜轴呈北东南西向,隧道穿越背斜两翼及轴部,枢纽略有摆动。1.4水文概况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以两种类型存在。第四系土层分布于隧道进、出口自然斜坡及洞身段溶蚀槽谷中,其孔隙水雨季含量较高且变化较大,对表层覆盖土层稳定性影响较大;碳酸盐岩类分布广泛,岩溶水的富集状况与隧址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2综合评价总体技术路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