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1:1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研究性学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
一、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促使基础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列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操作都是有序和周密的,都必须有严格的课程计划、课程组织、和课程考核。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是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置的一种现代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成才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涵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点,“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活动的核心取向。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锻炼了知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与传统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放性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社会生活。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恢复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培养的学生也一定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2)实践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过程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4)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在这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是“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也是必修课。与传统课程的区别主要是:(1)传统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教材,有专职教师,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措施;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是有待学校开发和建设的“自留地”。(2)传统的课程是学科性课程,其教材是按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是多学科的,是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学生“会学”的能力。确切地说,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门课程。
论数学研究性学习
【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数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的群体性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群体性“指导者”、潜能的“挖掘者”、研究的“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构建起的人脑加电脑的新型学习机制,以及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过程所架设起的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将使数学研究性学习既实现再现数学知识产生、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又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真正切入到21世纪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师生关系;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教育观念就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已促使课堂教学在落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课题,亲身去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表明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模拟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数学研究方法,“再现”数学研究及应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对数学学科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审美精神以及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在这种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模仿”、“运用”和“再现”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客观世界中的数学神奇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美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毅力、科学精神、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在探索中塑造了人格,在创新中发现了自我。这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数学学科科学研究的“模仿”、“运用”和“再现”,正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特征。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是最近三四年才受到普遍关注的,特别是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颁布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成为教育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各种报刊上已经发表的论文、文章几近千篇,出版的著作有十多部。为了更好地引导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发挥更大的功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和梳理显然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像它的目标、特性、类型、组织形式、实施步骤等。关于这些问题,在第一阶段有一些不同看法,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意见基本统一到《指南》上来。《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尤其是2000年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观点,大家可以参看瞿葆奎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一书的第十六部分。这里主要将近两年来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做一概要介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观点,一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观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主要的观点有:
1.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样就把大多数学科教学排斥在研究性学习之外,严重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广泛深入的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如果舍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也就不存在了。就课程形态而言,任何学科都应该由静态的知识传授向动态的探究学习转变。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却不应该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所独有,它涵盖所有学科课程。
2.研究性学习给学习方式带来了十大变化
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论文
一、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育目标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基本依据。研究型课程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研究型课程的非国家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结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学及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钩,为研究型课程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方便。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选择是:
更重视过程
传统的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重视的是学习结果,通常的形式表现为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分数。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更重视应用
德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