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10:48: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研究生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策略探究

摘要:文章探究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策略,搭建适应“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中医专业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中医在医学体系中占重要位置,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凸显,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医医疗水平的提升,更关乎中医历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如何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超群且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及高尚情操的中医人才成为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及培养成效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与医疗事业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相关,以上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需要对中医研究生教育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二、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

(一)教学方法。在探讨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时,最主要的着手点放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将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学习,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创新应从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促使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目前较先进的中医研究生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1]。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在讲解某一具体的中医知识时,引入与之相关的真实临床案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观看相关课件进行预习。以组为单位共享预习资源并研究、探讨项目执行方案,最终进行展示并由导师总结评价。(二)管理方式。高校中医研究生管理方式分为集约式管理和松散式管理。例如,松散式管理以学院及导师为管理主体,配合中医研究生管理有关政策和规范。松散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分工明确,但传统管理理念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由相关学院负责,这使其在管理上存在空档,学生管理主动性及管理成效不足。在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优化建议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执行分级管理制度,学校、院系与学科三个管理级别相互配合,共同负责研究生管理。执行分层指导制度,学校、院系、学科及导师四个层级共同指导。其中,导师作为指导学生的核心主体,由学科进行辅助,院系和学校予以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上管理方式对中医研究生管理主体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使研究生管理更加全面、规范,进而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教材选择。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存在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教材版本更换频繁、教材编辑出版主动性不高、缺少针对性教材甚至没有教材等现象。然而教材作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论参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在教学模式优化中也应被高度重视。例如,以学科为主体,针对本校中医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教材的自主编写、选择。依照中医课程特点及医疗行业发展状态,针对性选择教材内容,并尝试编写教辅资料、教师用书、习题集等。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各高校中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学术研究报告及其他资料文献,跨学校进行中医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及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创新工作,并通过教材质量评估机制,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努力形成具备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校本教材,将中医研究生教材创新作为高校长期执行的项目,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撑。

查看全文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从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实践来探寻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Abstract:Inthispaper,thewriterreviewedcurrentsituationof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onnectedpractices,andputforwardsomeeffectiveapproaches.

Keywords: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urrent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查看全文

创新驱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负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入创新意识和革新精神。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内涵式发展,突出质量提升,培养和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改革发展

加快和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1.研究生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龙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因此,要依据“严格质量标准、突出培养特色、坚持分类培养”原则,结合自身特色、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优化构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体系。2.研究生教育要以科学研究为载体,研究生要以“研”为主。威廉和亚历山大·冯·洪堡兄弟在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时,就提出要把科学研究放在首位,遵循“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通过研究来进行教学”的原则,因此柏林洪堡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首次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研究生既要学习知识,更要研究问题,研究生是研究问题的学生。现在研究生最大的问题是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都是“伪命题”,如研究生开题时要么不知道写什么;要么给导师列出好多题目,什么都想写,但什么都深入不下去。因此,研究生教育要克服本科化的倾向,树立和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正确的问题意识。3.研究生教育要以社会服务为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地区发展。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大兴社会服务职能,使之成为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研究生教育不是躲在书斋中的教育,而是要发挥学科和人才的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4.研究生教育要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大学是文化的高地和风向标,对于文化,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正如总书记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研究生教育要在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作出贡献,革故鼎新,博采众长,贯通中西,古为今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探索和创新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思考

1.建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构建全校研究生整体课程教学系统,促进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打破跨学院选课壁垒。推动研究生学位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打造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化技术,促进优质课程体系的共享。同时,探索讨论班制度,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研究生讨论班。2.构建以提升研究生研学能力为支点的培养体系。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靠于学术研究和论文阅读与写作。其中,论文读写既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批判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培养过程管理困难、学生文献阅读量小、缺乏阅读引导等问题。研究生培养要从过去的单一专业知识学习向复合研究能力提升转化,帮助研究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应该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强化文献阅读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升,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强化文献考试环节,着重考察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数量和质量,促使研究生博览群书、开阔学术视野,开展“研究生学术大讲堂”、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等学术活动,实施研究生“暑期小学期”“名师带高徒”等帮扶计划,在研究生中树立“用心学习、刻苦钻研”的扎实学风。3.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导师应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应建立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将导师师德师风、学术活跃度、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要素。导师要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指导研究生阅读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文献资料,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打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生数字学习平台。将世界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对应课程适当纳入培养方案,将慕课资源引入课堂,对部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把慕课建设纳入常规教学体系,聚焦于课程背后大数据的教学研究,探寻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路径。积极实施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计划,建设研究生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推动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前沿教材”项目建设,使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直都追求卓越、守正创新。5.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弘扬良好学风,加强学术素养和诚信教育,大力培育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思想理念,包容并蓄、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开设“论文写作指导”“信息检索技术”“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或讲座,加强方法论学习和就业创业训练,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6.探索以选拔优秀拔尖人才为突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进一步加强选拔机制的设计,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核机制,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考察,进一步吸纳优质生源。同时,严格遵守和执行研究生招生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实行阳光招生,切实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追赶时尚而创新,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创新而创新,人是创新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因此,找准方向是找准“人”的方向,而不是“物”的方向。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人格塑造。因此,研究生教育创新要不忘教育的初心,要回归研究生美好人格塑造的本位。

查看全文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研究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文献,利用高级检索入口进行研究数据检索,通过对多个检索式进行组配检索的结果分析后,确定检索式如下:题名=graduateeducationOr题名=postgraduateeducationOr题名=post-graduateeducation,数据库为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CCR-EXPANDED,IC。通过限定时间跨度为十年(2003-01-01至2012-10-20),并且文献出版类型为Article或ProceedingsPaper对结果进行精炼,检索日期为2012-10-20(注:检索时数据库更新时间到2012-10-19),最后得到718条文献记录,对检索结果以全记录格式将文献题录数据进行下载以便分析。研究分析工具是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Ucinet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挖掘数据之间深层次关系的可视化工具[2],UCINET社会网络分析集成软件还包括一维与二维数据分析的NetDraw。CiteSpace是用来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JAVA应用程序,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该程序可用于探测某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变化趋势以及分析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为知识领域动态演进可视化研究提供新平台,并能在绘制的知识图谱中显示某个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段中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3-4]。

二、研究领域文献的时空分布分析

1.时间分布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及其规律与科学文献的增长及其规律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文献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化情况,科学文献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和某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尺度之一[5]。通过对某研究领域科学研究文献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文献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对于评价该领域目前所处阶段,以及预测发展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6]。近十年国际范围内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年度分布见表1。表1显示,近十年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文献数量变化大致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反映出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量逐年增长,也从侧面反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分析邱均平吕红摘要: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工具映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研究热点领域,该研究领域逐渐得到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人员的大量关注。近十年研究生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2007年的平稳发展期、2007~2011年的快速发展期、2011年以后的探索发展期。从2003年开始,该研究领域学术文献从42篇增加到2004年的60篇,然后开始较为平稳地发展,文献数量保持在60篇左右,一直持续到2007年;从2007年开始,该研究领域学术文献量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从2007年的67篇上升到2008年的88篇,再到2009年的109篇,2010年小幅度回落至87篇,2011年又开始大幅上涨到101篇(数据更新原因,2012年数据收录不全)。通过变化趋势来看,笔者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文献量可能会经历文献量相对稳定的探索发展期。需从寻找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视角作为突破口来进行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2.国家分布

查看全文

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和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高校研究生数量随之扩大。这使得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主要基于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的构建展开系统分析,并结合当前时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策略;构建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起,至今已有四十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也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18.4%;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更是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到21.8%,十余年来增幅最大。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策略,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结合国内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状况和现阶段的学生特点,本文对构建当代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进行设计,以期能够逐步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一、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主要因素

1.构建信息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为进一步结合现代化发展趋势,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高校可根据自身研究生招收情况,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专项信息库,用以进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专项研究,有效确保每个研究生各方面信息的完整性,方便研究导师借助学生信息系统制定可行的、完整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研究生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2.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体系。与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法相比,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更加偏向专业知识的定向研究。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需要高校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工科类专业,多需要导师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和深造;偏向人文科学类的专业,则需要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和研究,以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因此,对高校研究生进行教学管理时,需要构建综合性、科学性、合理化的研究生管理体系,注重日常专业教学的同时,适当兼顾其专业课题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3.构建系统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是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便后期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明确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方式。其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设计,主要是借助查课通报制度、课程教学过程监督、研究生教学质量调查、综合性实验课题报告等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环节的评估和检验,确保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导师认真按照教学目标和大纲进行系统、专业的教学。此外,对于内容的评估和检测,需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如果评估教师自身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体系,是无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信服的。对于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让研究生对专业教师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才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真实情况,以及存在的教学漏洞。通过此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也能让导师在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和调整,促进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的和谐发展。第二,研究生教学管理评估制度在设计和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经过有效细化后,可分为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一般来说,会根据最终总分进行教学评价标准的划分,按照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评估。第三,构建系统的高校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其目的在于能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确保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能够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需要对该项评估制度进行周期性优化,并及时汇总和处理实际评估结果,结合学生所提问题及时处理和完善,有效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结构设计

查看全文

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院发展历程中,历届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学科则是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这里汇集了华东地区各高校的精英,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级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基地、增强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民经济[/url]建设和科技发展中都有所作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明四等奖1项。1988年起无线电工程系不断扩大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每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数居全校之首。这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我

院不仅在全校和全省确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国同领域中也享有了较高声誉。

二、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

查看全文

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训研究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应考虑到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要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很好的接轨,必须要求每家单位和个人认真执行临床轮转的培养计划,并在毕业和进入基地时提供切实可信的临床轮转经历依据,招生基地在入门和结业考试资格审核时必须严格把关,保证培训工作的公平、公正。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结合沪上三家医学院校相关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情况来看,临床型学位对于临床轮转均十分重视,在3年的培养阶段,均有一半以上时间用于临床工作的积累。而同时也看到科研型学位的研究生在培养中临床工作并不是其培养重点。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分开是国家学位委员会一直以来的制度与政策,因为其培养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其初衷是非常明确的。而近几年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高学历层次的人逐年增多,很多单位在聘任制度上与学历学位的挂钩日趋紧密,故很多医学生开始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学位而忽视临床工作。然而,临床工作是一项需要时间积累,而且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在临床一线工作,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住院医生。而研究生学位培养与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培训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此次调研,我们发现以/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0的原则来整合学位培养与住院医生培训体系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即将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临床工作计入,予以抵扣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从而适当缩短其在住院医生的培训年限,体现高学历高学位层次人员的优势。

(二)保证研究生临床轮转质量

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医学是/经验科学0,最能反映临床能力的是平时受训的量和积累的经验及证据,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不可能在临床上独挡一面[1]。如何保证各家院校和单位切实落实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临床轮转,如何监督其完成值得思考。据了解,一些院校对于硕士和博士毕业的要求比较高,这给众多研究生带来很大压力,导致其将更多时间花在实验室以完成毕业要求,而原本可能进行的6个月临床工作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并不强求一定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所以大多数的医生都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少部分从事过基础研究一般是完全脱产出来从事研究工作[2],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缺乏有效的体制来规范和制约导师和研究生的行为,亦无客观的评估体系评估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毕业仅靠考试、论文答辩、数量来决定,即使有各科室出科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或真正反映研究生的临床独立工作能力。临床研究生一下科室就沦为廉价劳动力,导师有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社交活动,无法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既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也不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在培养期间不安心,分配上难如意,而且培养目标也不确定[3]。我院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轮转质量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把研究生临床二级学科轮转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必要条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接轨,要求临床型研究生参照瑞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第一年的标准,管理床位、书写病史,病房值班以及完成各类操作。每轮完一个科室,由该科室负责带教的老师组织出科考试,出科考核不合格或未切实执行轮转计划,或有1/3缺勤者,由学生和导师提出补考和补轮转的申请,轮转完成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论文答辩。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查看全文

研究生教育管理转变对策分析

〔提要〕本文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因谈起,提出几个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希望能给正在面临这些问题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模式;二级管理;对策分析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一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二是二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的二级学院、教学部、教学中心、研究所等二级单位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围绕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在学校研究生学院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从一级向二级转变过程中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只有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缩短过渡期,早日建立完善的二级管理体制,实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少数高校的个别行为,而是高等教育的共同认识,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明确的政策要求,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1.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方式日益增加,促使管理模式发生转变。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增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64.5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在校研究生191.14万人,比上年增加6.37万人。就单个高校而言,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由从前的几十人、几百人扩大到现在的近千人,甚至上万人,培养方式又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工程型等等。原有的研究生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无论从管理人员数量,还是工作机制体制上都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大规模、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促使各高校必须通过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变来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力量,分散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寻求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2.二级管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2013年,教育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招生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监督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二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将研究生学院的职能转变,使其从繁琐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去,不断提高全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同时《意见》还指出要重视基层学术组织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二级管理来逐步推进,不断落实。3.二级管理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学科建设的水平既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标志。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各单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和学科特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对学科结构、培养方向、招生规模进行及时的优化调整,提高培养质量和学院实力。4.二级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精细,责任落实更加到位。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生的日常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二级单位的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教辅人员、辅导员等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同属于一个单位,沟通协调更加顺畅,业务流程更加熟悉,工作标准趋于一致,可以各司其职、精细分工。

二、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查看全文

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探究

[摘要]研究生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未来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从生源质量、科研能力和人文关怀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实行保障生源质量、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和就业指导等措施。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科研能力;人文关怀研究

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其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创新水平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各大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多,并逐步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国家的创新型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虽然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但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探索改进。

一、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本科生出国读研比例的增加,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国内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变得参差不齐。研究生生源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影响研究生阶段整体的科研水平和科学素养,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全局,需要引起重视。虽然目前国家推出了推免制度来提高研究生的质量,但是在2014年后,教育部发文不再有推免生留校限额[3],在本科中学业优异获得推免的学生可以选择去一流学校读研,而非一流学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则普遍下滑,甚至很难招到优质生源,这就使得国内高校之间研究生生源质量产生差异,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各高校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推荐免试资格主要是根据学生本科期间的学业和学生工作来评定的,很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细致考查。在学业方面,因为各个学校的考试难度以及监管力度不同,会有很多学生通过刷题甚至作弊来获得好的分数,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活学活用;而在学生工作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占着学生工作的资源,却并没有真正履行应尽的义务,甚至利用学生工作的权利来为自己谋取便利,在大学四年中积累了很多看上去很充实的学生工作经历,并获得相关学生工作证明,最终获得了保研资格。虽然这些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去更好的学校读研,但其真实能力却很难达到和周围学生同样的水平,这使同一高校中生源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二)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研究生在其专业方向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衡量高校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国家教育部门的管理机制、导师的管理方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都有所关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4]。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能力上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录取机制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录取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学本科优异的表现获得保研资格并通过专业面试后,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另一种是参加每年的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在考试总分和各科分数达到所报专业分数线后,再通过专业面试才有机会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这两种方式虽然都有面试环节来更加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在面试中的问题大多也是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只不过在考试中是写出来的,而在面试中是说出来的而已,很少会包含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反映学生科研能力的问题,故是否录取的重点实际上还是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同的是推免生是主要凭借本科期间各门功课的成绩,而统考生凭借的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和刷题来提高考试分数,但却忽视对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在真正投身到科研项目中时,往往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手,甚至连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并总结所需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都很欠缺,就更不指望其能带来创新性科研成果了。2.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生阶段,教师在课堂中仍是按部就班地单方面灌输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听讲,往往只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考点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方式很少能锻炼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5]。并且在课堂中所学理论内容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在进入课题后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很难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来研究科研项目中的创新点。并且由于每个研究生都会有一名导师对其进行指导,所以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会过分依赖导师,将问题抛给导师,导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认为导师说的一定就是有道理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来解决问题,没有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缺乏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挖掘和研究的科研能力。3.缺乏科研意识。很多研究生适应能力和思维转变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研究的意识,在进入研究生学业阶段后,仍保持着本科生的思维习惯,往往没有认清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本质差别,认为研究生只是学一些相对本科较难的课程,最后完成一个相对本科毕业设计较难的科研项目,写一篇论文就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在这样的意识驱动下,其自然缺乏对科研的热情以及探索的动力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学位以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并不是想着为推动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做出贡献,其在读研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在企业实习,以充实自己的实习经历来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完全将重心放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上,对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自然也只是应付交差,没有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缺乏一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科研意识。且有些研究生自制力较差,在读研之后就开始放松懈怠,沉迷游戏,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只等着混到毕业,科研能力没有丝毫进步。(三)导师缺乏人文关怀与就业指导。如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与国外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对工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输送了大批研究型高技术人才,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工科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有重视学术和专业水平而轻视人文素养的问题亟待解决。人文素养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道德品行,导致很多研究生不具备勇于探索和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充满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缺乏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差,严重者还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和人格不健全的现象,缺少人文素养的研究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也必然很难与同事合作与相处,发展的高度受到了很大的制约[6]。研究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且已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其经济仍未独立,依然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并且绝大多数研究生不具备社会生存经验,从小到大都在学校和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在就业时被不怀好意的人欺骗,签订不平等合同,浪费大好青春。且由于家庭对研究生就业的期望普遍较高,研究生自身对自己也有更高的就业要求,其在择业时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但会对研究生科研和就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使研究生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其健康成长[7]。

二、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查看全文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考

1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1壮医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我校在推进中医药教育的同时不断地对特色少数民族医学进行研究与挖掘。对壮医学教育开展相对比较早,早期主要以讲义的形式开展壮医学有关课程的选修课。自2002年起就开展了中医学(壮医方向)的本科教育,该方向学生在修读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壮医基础理论》《壮族医学史》等12门壮医药特色课程[1]。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壮医药的各项科研成果以及诊疗技术渗透到中医学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壮医药知识,吸引了大批热爱壮医的学生。2005年10月壮医药学院成立,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独立的特色诊疗教学实验室等,从此壮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壮医学本科专业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使壮医学进入医学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壮医专业独立招生与培养。至今已经培养了包括中医学(壮医方向)和壮医学本科生近300人。目前我校壮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将近300多人,这不仅极大地促进壮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为开展民族医学硕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生源基础,是未来振兴壮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群体。1.2师资队伍。广西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教育起就积极地建设壮医药的师资队伍。80年代中期,班秀文教授作为壮医药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及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民族医学硕士教育的先河[2]。壮医药学院成立后更是加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涌现了黄瑾明、黄汉儒等壮医名师。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部学位办的批准,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取了民族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增设民族医学(瑶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2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广西名中医、广西优秀青年中医、广西十百千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民族医学硕士生导师队伍。1.3教学条件。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壮医药研究室、壮医门诊部,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成为了壮医药教育教学中心。自2005年壮医药学院成立以来更是建成了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壮医诊疗实验室、壮药实验室、壮医药标本室等。2011年政府出台了壮瑶振兴计划政策,我校顺应形势成立了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教学研究条件日臻完善。这也极大地满足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学与教育,从此民族医学硕士生教育更上了一个台阶。

2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迎来的机遇

壮瑶医学作为广西的特色民族医学,近年来也不断迎来了其发展的机遇。2.1社会认可度及需求不断提高。首先,随着近年来不断地对壮瑶民族医学进行挖掘整理和积极推进研究,壮医学从理论到科研均趋于成熟,在临床方面,不仅壮医学的药线点灸、经筋疗法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受到患者的肯定,而且瑶医也凭借其独特的医理用药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痛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的疗效也不断得到患者的认可,壮瑶民族医学的社会认可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广西拥有丰富的壮瑶医药资源,“医药不分家”不管是医药的理论挖掘整理还是临床研究应用都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民族医药人来完成。近年来壮瑶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从市级三甲医院到各县级医院也逐步兴起,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仁爱分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玉林、梧州市等中医院均有壮医瑶医专科门诊或特色医学门诊等等,社会对各层次民族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次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是紧缺。此外,为做好老一辈专家学术传承也需要更多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才,不断重视及加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实现壮瑶民族医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2.2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在学校层面上,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医学的学科建设,在加大对民间优秀民族医学文化调研整理与总结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立志打造我校以壮瑶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学品牌。当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中医院等十几家医院均设有壮医(民族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极大满足了本科乃至民族医学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政府政策层面上,广西区政府大力支持壮瑶医药的发展,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并出资兴建作为我校第三所直属附属临床与教学医院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以壮瑶医为特色的医院,也是继金秀瑶医医院、武鸣区中(壮)医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等县、地级市医院以来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民族医医院,将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该院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学校及政府加大建设我校特色民族医学学科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为我校民族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民族医学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做了最好的铺垫。只有学科为社会认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我校民族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

3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西医在社会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1生源问题。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亚民族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专业为中医学而非壮医学等民族医学范畴的专业)的学生,这一生源占很大部分;二是本科专业就是我校壮医学专业这一民族医学专业范畴的学生,由于我校壮医学专业学生基数比较低以及学生报考兴趣等方面原因,这一部分生源只占一小部分;三是“亚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这一生源也占一部分。结合往年报考数据统计可知,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往往大于报考人数,特别是在民族医学(瑶医方向)表现更加突出,与报考激烈的内科学专业相比,民族医学生源间的竞争几乎没有,相当比例的招生人数还需要靠调剂来完成。综上可知,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生源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容乐观的。3.2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导航”“引路人”的作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科学术问题等[3],其学术素养等时刻影响着学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导师制[4],“导、学”关系是学生与导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的[5]。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9名,笔者通过与在校部分民族医学研究生交流发现部分导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导师忙于行政或科研项目,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导师“难得一见”;②学生读研期间需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或讲座是学校倡导的,而自己导师却很少给自己上课或做报告讲座;③导师对学生撰写论文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或指导等。3.3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研究方向与内科学专业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呈现出一定的“内科化”现象,平时课程大多是各专业一起上的公共课为主,除了学术学位学生有一些自已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课程外,专业学位学生基本是没有这些课程的,这就体现不出民族医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应有的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仍亟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此外民族医学也面临着中西医学边缘化的危机,社会认知度及认可度也有待提高,尤其是民族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面较窄,就业压力仍较大这一社会因素,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觉得学习它根本用不上,从而消极对待民族医学的内容,这也不利于专业的培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