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9:58: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本研究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是中小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为组织者,以班主任为主导,由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把研究学生发展基础、存在问题、发展需求和潜能作为研究对象,为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有组织、定期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校本研究模式的建立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引导所有教师研究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且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形成合力,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校本研究;学生发展;制度保障
近一年来,在北京市密云县很多中小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利用本校的校本研究时间,教同一个班的老师们坐在一起,就这个班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研讨。由于大家都很了解这个学生,所以有共同语言,人人有发言权,讨论得比较深入;又因为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特点,对班集体的教育教学有影响,因此老师们感到这样的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定期开展这个“组织”的活动,每一位教师在对学生研讨、干预以及学生的进步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班主任走出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困境,尝到了集体攻关的甜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一组织活动就是我们提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提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已经形成了十分有效的基于学科教学研究的校本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的教师,就本学科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教育的落实,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在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中,学科教研组是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个活动,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学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因为对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所教的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因此在讨论某一个学生的问题时,只有少数教师有发言权。由此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学校还没有建立一个像学科教研活动那样的机制,为教师提供集体专门研究学生个性及对有特殊需求学生进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深入地研究学生,就必须要建立以研究班级和学生个体为专题的研究组织进行活动的新机制。
语言研究所研究论文
一
语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两方面的来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员,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抽调来的部分学者。建所初期,语言所规模不大,却汇集了丁声树、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傅懋勣等著名学者,他们领导了语言所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音韵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汉语语音研究等学科的工作。
1,现代汉语规范工作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对语文规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语法的热潮。语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围绕着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标而展开。如《语法讲话》的编写,方言调查工作的开展,《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以及《中国语文》杂志对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讨等。
1955年10月,由语言所负责筹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在开幕词里说:“我们所提出的汉语规范化问题,那就是要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组成成分尽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吕叔湘在会上宣读了他和罗常培合作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对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原则和需要做的具体工作项目作了详尽论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并就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计划、拟订汉语方言初步普查计划等工作形成了决议。这次会议的文件后来汇编成《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这以后,语言研究所的各个研究组分别就语法、语音、词汇、方言、词典编纂等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汉语语法研究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的困境,笔者从研究生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则: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导师引导育人原则,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思想状况,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面对多元异质的社会环境,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现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研究生水平研究论文
[摘要]重视学科建设与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集一流师资,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url]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东南大学信息科学[/url]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透析女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
摘要: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然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研究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女研究生因其自身特点就业问题凸显,本文就女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女研究生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群体也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6.89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人,2010年研究生将继续扩招5%以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多,研究生就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女研究生就业形势更是令人堪忧,女研究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特殊性面临着更多的限制和困难。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女研究生在求职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就女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女研究生就业现状
选择职业是研究生人生中继大学毕业后的又一次重要抉择,决定着研究生以后的生活道路。攻读研究生,本意是追求更为精深的学识,然而高学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担,根据对近年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除少数要求特殊技能的职位外,大部分职位不会特别针对研究生,而是打出“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招牌,这样的招牌后面常隐含着“本科生优先”含义。虽然很多企业的人事部门都不肯坦白承认这一点,并异口同声地答复,“我们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视同仁”。但研究生的高学历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就业上的高门槛。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陷入了进退两难中:进,是和本科生相同的职位和薪资待遇,且用人单位并不乐意;退,除非继续读博,他们已别无选择了。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也严峻考验。加之研究生大幅扩招后的毕业生不断进入就业市场,研究生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研究生的普遍关注。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毕业研究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其中,我们不难忽视一个弱势群体,那就是广大的女研究生。在许多招聘过程中,潜在的“性别差异”经常会凸现出来,一些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认为女生的知识、能力总是比男生低,条件最好的女生也比男生稍逊一筹。由于机会的不均等,女研究生就业总体情况呈现出“门槛高、机会少、待遇差”的现象。
电视研究研究论文
关键词:美国电视研究学科起源发展
[摘要]:美国“电视研究”,在新闻式批评、电视效果研究和人文艺术批评等三大知识传统的基础上,从196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从知识领域到学科的过程,至1970年代中期逐渐成型。电视研究的“学科化”,是在一种“合力”的推动下完成的,不仅表现为各类知识之间的交互影响,还表现为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话语协商。本文通过梳理这一过程,对美国的“电视研究”的起源与现状加以宏观描述,期以与中国“电视研究”的学术发展做横向比较。
Abstract:EmergenceofTelevisionStudiesinAmericafromtheendof1960’sto1970’swasahistoryofknowledgeablecorporationamongJournalismCritic,MassCommunication,andHumanismCritic.TelevisionStudieswasconstructedbythenegotiationofseveralforces,whichwantedtoinvolveinacademicdiscoursesaswell.Thepaperanalyzedhowthedisciplineemergedandhowtomadeevolutiontillnow.
KeyWords:TelevisionStudiesinAmerica,Discipline,Emergence,evolution
“电视”是不同知识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传播学考察电视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艺术学探讨电视的影像艺术,批评家细读电视文本,管理学钻研电视的产业经营。因此,“电视研究”是一个庞杂的知识领域。但同时,也存在这样一种趋势,“电视研究”总试图确立一个相对专门、自足的范围,惟其如此,相对于其他学术领域,它才能彰显出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稳定的知识门类。面对纷繁芜杂的学科交互性和自足性追求之间的矛盾,笔者提出两个概念予以区分——作为“知识领域”的电视研究和作为“学科”的电视研究。前者是广义上的,指所有从不同视域关注电视的知识;后者是狭义的,主要指以一些人文批评(如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文化批评)学者,在新闻式批评的基础上,与传播学研究展开充分对话,而形成的新的学术传统。美国电视研究从知识领域到学科的“学科化”过程,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至1970年代中期逐渐成型。本文通过梳理这一过程,对美国的“电视研究”的起源与现状加以宏观描述,期以与中国“电视研究”的学术发展,做一个大致的比较。[1]
美国“电视研究”的知识起源
研究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一、我国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自1978年我国开始恢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研究生的年均招生人数成倍增长,随之产生的就业问题也愈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教育部于1989年11月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了“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2]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在读的学生休学创业。再者,随着高校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涌进,大学职能也由追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转向侧重于高校服务于社会,不单单只向社会输送研究型人才,还要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用以更好地建设和服务国家,这样既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以创业带动就业,还可以活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书呆子”,转变培养有理想、思维活跃、充满创新力的优质青年。
二、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尚存的问题
(一)高校办学定位不明、培养目标单一。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然成为热门议题,部分高校为争“一流”甚至忘记自身的办学定位。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规模成“泡沫式”急速扩大,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型大学并未真正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职业院校不研究如何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而强调学习钻研学术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并没有引导、开发学生从事其他渠道的就业。(二)就业思想固化、公众参与度不足。研究生作为社会层次较高的人群,将毕业后进入高校、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工作视为唯一的就业出路,在校期间缺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容易导致无法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情况出现。部分研究生对“创业”心存偏见,认为创业是无法就业的最后一条退路,主观意识上否定了创业教育。此外,社会公众也表现出对创业教育的不认同,公众力量的参与程度明显不足。(三)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开展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典型的实践机构,如创办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能够指导部分研究生进行实践、自主创业,但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明显脱轨,并未完全改革现存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这些创业实践机构仅仅是增加部分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仍然侧重于引进企业招聘、推动研究生就业这一层面。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则沿袭传统模式,理论研究往往超过实践演练,缺少真实鲜活的创业案例,有经验的、专业的、优秀的师资匮乏,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主要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讲解。
三、欧美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经验
美、英、法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国家,其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回顾借鉴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改革经验,能够有效地为推进我国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现实建议。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MylesMace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认定为美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兴起的萌芽。美国开办的创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创业教育体系则全方位地涵盖初等到高等教育。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经验是: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校院级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这一门全新的课程。英国开展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为目的,将创业视为学生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其开展经验包括: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从校内、外两个层面高度重视制度化的工作网络建设;兴建科技创业园区,同时设立研究生创业项目。法国在改革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则更为激进,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为办学目的,让学生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做好择业和创业的心理准备。开设创业教育学科,设置创业教育与就业的指导课程体系;颁布《创新与科技法》法案、设立“创业日”,注重多学科相互渗透,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拓宽基础性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高校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
政治学研究主题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
一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们都关注着如何为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思索着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问:政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能够做什么?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所以美国政治学说史专家乔治·萨拜因正确地把政治理论家称为“超级政治家”。①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当一个政治文化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时,政治学家总结了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理论遗产。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关头,政治学家们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他们的理论指导了一个时代。当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时,政治学家们体察到时代的深层脉动,以其理论准备着一个时代。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
二
生活德育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②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我校现代生活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1996年始,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现代生活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由于该研究涵盖面广,“九五”期间,我校重点展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研究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研究,为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要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仅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还不够,所以“十五”期间,我校在继续完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同时,将研究的重点向生活德育转移,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