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6:4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央行货币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关键问题:央行货币政策为何失调?
原因分析:1基于货币银行学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美元泛滥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供应量循环增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悬念
汇率政策不合适新环境
2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环境
论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关键问题:央行货币政策为何失调?
原因分析:1基于货币银行学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美元泛滥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供应量循环增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悬念
汇率政策不合适新环境
2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环境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近期,央行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连续多次调整,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盈利能力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指数和股市成交金额作为相应的代表变量,在建立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价指数;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1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一是货币政策。主要指标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虽没有定论,但大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自1996年以来,政府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控制指标,每年提出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预期目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也可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我们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
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可用GDP相应指标来表示,但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月度数据不可得,而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至2007年股价的变化情况,时间段较短,季度数据不够,因而我们采用了另一些相关的指标代为表现,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之所以选取这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在于两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特别近两年CPI和RES成为人很十分关注的指标,颇具代表性。
三是股票市场本身。股票成交量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将它引入模型自然无可厚非。
央行货币政策实践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中央银行难以有效控制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备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又经历了十多年时间、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的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我国的M2和货币当局外汇资产变量之间具有高达98.13%的正向关系、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含义、1984-1997年间我国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表现、1998-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表现、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政策工具、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摘要:为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我国应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削弱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市场。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并未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备是这一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甚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果货币供给内生性政策时间不一致性
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自1998年中央银行决定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到现在,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又经历了十多年时间。这一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3%,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不利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总体经济经历了较大的波动,GDP波动的标准差达到4.25%;此外,针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的措施,仅2006年就两次提高基准利率,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从2007年1月到7月更是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发行惩罚性定向票据。但这些货币政策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高达18.48%,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创自2001年以来的新高,达到20.94%,而2007年前7个月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量也高达2.7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那么,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王国松(2008),蒋志芬(2008)等从货币政策独立性角度出发,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强使货币政策效果发挥不理想。杨桂根(2008)等从货币政策的工具入手,通过分析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所存在的缺陷是货币政策无效的重要原因。盛朝辉(2006),潘耀明、胡莹(2008)等则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顺畅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失效。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仅仅强调其中一点是不全面的,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一些缺陷。
探究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论文
摘要: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我国连续多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增发基础货币致使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在内外失衡时的作用受到影响。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实证检验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货币冲销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规则;货币冲销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文献中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即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涌入、巨额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连续多年持续双顺差,内外失衡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干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央行货币冲销的效果。为了应对当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金融市场不健全、利率市场化缓慢推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选择余地很小,必然限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研究文献回顾职称论文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应考虑在具体货币政策操作中,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陆军、舒元(2002)采用两步OLS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我国有效,同时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都影响产出,货币政策对产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上存在非对称性效果[1]。彭方平、展凯、李琴(2008)应用非线性STS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为流动性过剩度量指标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明显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调控能力,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能力,反而有所加强[2]。谭旭东(2008)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其有效性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央行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最优[3]。徐亚平(2009)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分析得出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4]。殷波(2009)引入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对一般最优利率政策模型进行扩展,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原因在于央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忽略了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从而使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系统性的反应不足,导致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效果不佳[5]。范从来、赵永清(2009)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数量M1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货币政策丧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显示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并没受到系统性制约[6]。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Cover(197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而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减少作用[7]。本文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运用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归纳优化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深究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文献中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即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涌入、巨额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连续多年持续双顺差,内外失衡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干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央行货币冲销的效果。为了应对当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金融市场不健全、利率市场化缓慢推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选择余地很小,必然限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研究文献回顾职称论文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应考虑在具体货币政策操作中,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陆军、舒元(2002)采用两步OLS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我国有效,同时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都影响产出,货币政策对产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上存在非对称性效果[1]。彭方平、展凯、李琴(2008)应用非线性STS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为流动性过剩度量指标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明显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调控能力,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能力,反而有所加强[2]。谭旭东(2008)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其有效性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央行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最优[3]。徐亚平(2009)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分析得出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4]。殷波(2009)引入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对一般最优利率政策模型进行扩展,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原因在于央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忽略了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从而使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系统性的反应不足,导致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效果不佳[5]。范从来、赵永清(2009)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数量M1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货币政策丧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显示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并没受到系统性制约[6]。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Cover(197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而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减少作用[7]。本文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运用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归纳优化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二、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而把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如何发挥功效[8];了解央行在连续时间段内,其资产负债业务量上的增减变化及资产和负债项目中子项目变化对各自项目的影响,从而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有效性;通过资产负债表结构和项目的变化,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状况及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加以分析和预测,形成央行货币政策规则。
论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
摘要:在我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从计划手段为主到市场手段为主的转换过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信贷和商品物资实行严格的币央集权控制,无所谓货静政策效果问题。本文在分析影响货盼政策效果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研究
一、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角色、方式还是其发生的作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等经济目标的作用也今非昔比,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无论是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进行调节,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都没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央行政策如泥牛人海,悄无声息地消融在各种制约因素中,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有待改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制约因素主要有这些:
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健全中央银行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常常受到政府的干涉或影响,因此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使其在隶属于国务院的情况下真正独立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议和措施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独立性的争议。为战争筹措军费而放弃中央银行的自由原则和独立性,以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金融会议,一再强调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控制而独立。战后各国纷纷组织独立的中央银行,有的中央银行法中列有维持独立性的条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性思潮再起。中央银行既要按照宏观经济目标满足财政筹措资金的要求,又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理应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督。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再次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其理由主要有:政治家缺乏经济远见,干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府为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致使相互的措施矛盾对立。中央银行作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当的独立性。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立法与惯例不同,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独立性较强的如德国、美国;独立性居中的有英国、日本;独立性较弱的有意大利。
票据业务制度框架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融资性票据是形成当前贷款和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构成潜在风险;巨额票据游离于M2的调控范围之外,也对全社会的资金流动及货币政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建议:再贴现政策适时转型,改革票据利率体系的目标框架,将“票据融资”列入“有价证券及投资”的统计口径,同时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列入M2,并适时推出附息商业承兑汇票。
关键词:票据;制度框架;货币政策;口径;再贴现
一、票据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调整策略
1.大幅增长的融资性票据对银行信贷构成风险。
近年来,以商业汇票为主体的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商业汇票已成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短期直接融资方式。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年累计签发量和期末未到期金额年均增幅超过40%,票据贴现量和贴现余额年均增幅超过60%,2006年一季度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更是高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68%;但代表实体经济中运行的货币量M1的3月底余额(10.67万亿元)却低于2005年末余额(10.72万亿元),显示这些新增的票据贴现后的资金有相当多部分并没有流向M1,而是流向代表虚拟资本的M2(2006年3月底M2余额较2005年末余额增长1.17万亿元),由此表明,融资性票据是形成当前贷款和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因素之一,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了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2.巨额承兑保证金虚增了存贷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