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福利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4:3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老福利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养老福利机构意见
为推动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进一步规范对养老福利机构的管理,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我市老龄化现状,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5.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7%。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另一方面,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空巢老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断增多,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加大;同时,我市的老年福利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截至20**年,我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福利机构20家,入住老年人1560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0.62%,低于全国0.9%的水平。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将做好老龄和社会福利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全民关怀,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效减轻养老为家庭带来的负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实现不同群体的互利共赢,促进社会稳定。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养老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
以国家兴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努力构建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养老福利机构为骨干的养老福利网络。目前,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9.6张,力争到2010年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15张床位以上,之后以每年增加3—5张床位的速度增长。
我国养老福利机构改革的问题
1我国养老福利机构改革的背景及进程
1984年民政部“漳州会议”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提出要使社会福利事业从单一的、封闭的国家包办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协办型福利事业单位。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逐步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明确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福利资源的社会化、服务队伍的社会化、服务设施的社会化、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的口号,同时国家了颁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规定个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福利机构的申请,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关政策的积极扶持。发展公办民营福利机构,使之成为有自我“造血”功能而非单靠“输血”的实体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福利事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福利机制滞后这一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福利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以徐州市养老福利机构为例:据徐州市民政局相关部门人员介绍,徐州在20世纪90年代就逐步贯彻我国福利机构改制的相关方针政策。目前徐州市养老福利机构共有32家,床位2483张,入住老人998人,6家为国办,占总数的18.75%;4家为集体所办,占12.5%;22家为民营性质,占68.75%。其中民营性质的福利机构基本上自求生存、自谋发展、自负盈亏,入住率有所提高,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财政负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目前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现状而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由政府开办的国营福利性社会福利院;二是私人承租,同时由徐州市民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的民营性养老机构;三是集体共有,同时由徐州市民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公营性养老机构。
目前政府经营的国有福利性社会福利院和集体共有性福利院,基本上只接收“三无”老人、五保户老人,只有极少数福利性社会福利院开展了自费代养项目。而由私人竞标承租的民营性质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充分借鉴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采取承包、联合、兼并、租赁、托管、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调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和兴办养老事业,逐步实现新的经营方式。社会福利院的人事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实行法人实体化管理。把福利事业作为产业来办,普遍建立起公平竞争机制和规范化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当前我国养老福利机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改制后的民营性福利机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已逐渐步入正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瓶颈”限制了民营性福利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阻碍了其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延缓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进程。
帮扶养老福利机构发展意见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趋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养老福利机构,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根据《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5〕17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政发〔〕1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关于加快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营造有利于养老福利机构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养老福利事业,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为构建和谐长沙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新建、改建和扩建市、区县(市)和乡镇三级社会福利机构,形成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功能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办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1000名老人30张以上,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数和服务的老人数分别达到总床位数和入住养老福利机构老人总数的50%以上。
民政系统养老服务学习材料
近年来,我们在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管理中,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的要求,不断提升办院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收、代养老人创造了颐养天年的良好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城乡养老福利机构的发展。下面,我将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养老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抓住机遇,提升养老福利机构硬件水平
2006年以来,为改变我城乡养老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服务水平落后的状况,我们以实施“幸福家园”工程和“5.12”灾后重建等为契机,加大了养老福利机构的建设推进力度,全养老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政府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指导思想。在建设设计上,力求达到省一级敬老院和城福利机构的标准;在建设规模上,力求达到满足本地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70%以上的需要;在基础硬件上,力求达到有标准化卧室、健身娱乐室、医疗卫生室、休闲庭院等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将养老福利机构建成集生活、娱乐、休闲、康复等为一体的高标准福利设施。先后筹措投入资金4.2亿多元,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26所,城国办福利机构13所,床位数由2007年的由3560张增加到目前的14120张,实现了县县有国办城福利机构的历史性突破。城乡养老福利机构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三无”人员实现“老有所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提升素质技能,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将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入养老福利机构领导班子,并按照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1:10的标准配备了工作人员,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积极组织养老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鼓励到省内外养老机构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服务经验。2010年5月,全集中举办两期福利机构院长培训班,对全136名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全面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发展院办经济,加强造血功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既是改善供养对象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补充,也是丰富院内生活内容的重要内容。耕地问题是养老福利机构发展院办经济的重要基础,我们在规划新建养老福利机构时,要求各地为其调剂提供发展院办经济所必需的土地。目前,全城乡养老福利机构共有耕地面积达628亩。养老福利机构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供养人员利用耕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在院前院后荒山荒坡上种植瓜果,在院内发展养殖业。目前,近40所养老福利机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蔬菜、水果、肉类等自给率达60%以上。院办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养老福利机构的资本积累,为促进养老福利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养老机构经验交流
**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06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275.62万,占总人口20.1%。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高龄化形势对养老福利服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以社会福利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养老福利设施,目前,全市养老机构505家,养老床位59735张,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2%。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直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管理,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增强功能,以此带动全社会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市、区县两级政府直属的养老机构28家,养老床位6322张,占全市养老总床位的10.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明确直属养老机构的定位
在社会福利领域,我们按照政、事、社分离的原则,明确直属养老机构的工作定位。实行“管办分离”,局职能处室主要加强宏观管理、行业监管;组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将原先由局职能处室直接承担的市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职能剥离出来;成立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强化行业指导,行业自律。各区县和街道(乡镇)也按此思路逐步实现了“三分开”。
同时,我们对直属养老机构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要求其注重质量,强化内涵,坚持把市属养老机构建设成为全市养老服务的品牌,为各类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示范,在行业协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为养老福利的国内、国际交流提供平台。各区县的直属养老机构也为本地区的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提供示范。这一职能定位为直属养老机构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创造了体制和机制条件。
二、强化标准化管理,改进直属养老机构的运作方式
我们强调福利机构要改变行政化封闭管理的状况,借鉴和采用企业管理的成功管理手段和经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在社会福利领域导入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推行目标化、定量化、指标化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并结合日常三级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行业的各项工作标准,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塑造,使管理和服务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经过2年多的普及推广,全市直属养老机构实现了全覆盖。在直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领下,许多街道、乡镇办养老机构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也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随着直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名牌”效应,等候入住的老年人众多,以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常年等候老人一直保持在200多名。
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工作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
为了推进全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维护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9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政发〔2**4〕1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在我市依法审批登记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扶持意见:
一、扶持对象。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养老院(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护理院、康复中心、托老所)、福利院、孤儿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
二、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优先划拨用地;应当采取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地的,可参照工业用地相应标准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若改变土地使用用途,则需按新用途补足土地使用费用;对征用或者使用集体所有的非耕地建设社会福利设施的,免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地籍测绘费。
三、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城镇)总体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福利设施纳入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市政府酌情减免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
四、减免社会福利机构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有关费用;免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
区机构养老调研报告
一、我区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和基本实践
目前,我区有养老服务机构十四家,其中一家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区社会福利院,拥有养老床位150余张,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其余十三家为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市政府的一次性新增床位补贴和每月床位运营补贴)。截止目前统计总床位数90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26张,超过*市“养老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2张的标准),入住老人632人(其中自理341人、半自理205人、全护理86人分别占入住老人总数的54%、32%和14%)。参照20*年底*市实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和收费标准的相关文件,我区福利机构的主要分级为二级四家(区社会福利院、*慧恩老年公寓、颐和老年公寓和南山园老年公寓)、三级四家、四级(含无级)六家。三个级别养老机构每月对自理、半自理、全护理老人的收费标准平均定格在1050元、1250元、1450元,850元、950元、1200元,700元、800元、1050元,基本符合全区老人和社会老人的收入状况和养老需求。截止20*年底的粗略统计,赢利机构有8家、年利润平均在5—15万,微利机构(稍有结余)3家、年利润平均在1—3万的,亏损机构有3家(主要原因是新建、改扩建、宣传和交通等因素)。
我区养老机构的发展和规模,客观地说比不上本市的玄武、鼓楼、白下和秦淮等兄弟城区。但近六年来,区政府随着*市河西开发建设的步伐,及时准确定位机构养老的工作目标和相关举措:用好政策、鼓励民办、三先三后(先办后规范、先办后扶持、先办后示范)、善借东风(主要是紧跟全市建设步伐和借市福利服务协会之智获得支持)、区域特色(主要标志是以迁址到江心洲后的区社会福利院为特色,打造了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品牌服务为一体的六家养老机构:区社会福利院、*慧恩老年公寓、颐和老年公寓、江心之家养老院、康良养老院和祥和养老院)。突出实践了“政府主导、民间组织操办、市场化运作”工作思路,基本实现了我区机构养老多样化服务的工作目标。
二、我区机构养老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地政策制约着养老机构的持续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已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无疑迎来巨大的机遇。2000年,国家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但由于这些政策涉及发改、国土、税务、电力等多个部门,又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政策。在我区打造河西新*、新城区的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是不可能的,优先供地同样也是不现实的。自2006年至今的近四年中,已有近五家较大规模的投资商因用地问题,取消了在我区兴办养老机构的计划。
2、管理体制上应做到归口管理。作为日溢壮大起来的民办养老机构队伍,有其自身的政策和发展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归口管理。笔者建议,市级民政局应设养老机构管理处、区级民政局应设养老机构管理科或者说最起码的也要配有专职干部,改变目前老龄和社会事务(处或科)齐抓共管的局面。来实现对养老机构管理的队伍上做到专职专用、专业对口,提高机构养老工作的针对性。目前我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已从局老龄科调到社会事务科,同样也是没有做到专职专用。
加快养老服务业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探索和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浙政办发〔20**〕8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20**年末,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5.3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5.92%,老年人口系数居全省第三位;据预测,到2010年,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7.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以上,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2.18万,独居(空巢)老人家庭、无子女照料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总数的80%左右。广大老年人曾经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了重要的奉献,今天,他们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明确目标,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市老年人口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由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兴办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调查报告
一、我县社会养老服务的基本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截止2009年底,全县人口总数387330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63803人,占人口总数的16.5%;65岁以上40936人,占人口总数的10.66%;80岁以上7117人、90岁以上751人、100岁以上6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21299人,占老龄人口的34.4%;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13310人(享受农村低保3037人、城市低保1414人,五保2120人,领取养老金6100人,享受新农保老人63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医疗保险的老人53696人。根据现状推测,我县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的比例快速增长,到2015年可达76250人。我县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即“未富先老”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明显特征。
(二)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近几年通过抢抓“福星工程”建设机遇,城乡福利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保集中供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县建有福利院21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060人,入住率50%,现有床位1375张,电视机210台,健身器材8套,沼汽池18个,洗衣机50台,冰柜60个,太阳能12组,空调2台,电脑1台,投影仪1台。福利院建筑总面积18.6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到5.1平方米。现有生产基地465亩,其中经济林95亩,年饲养出栏牲猪500多头,折合经济收入25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200元。部分福利院还办有柑橘厂、茶厂、养猪厂,所有福利院基本实现了蔬菜和肉食自给。
(三)政府扶持和投入情况。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初步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58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97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3万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3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800元。百岁老年人长寿补贴金每人每月200元。在资金投入上,2006年至2009年,省、县级财政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养老机构房屋和设施建设经费800多万元,新农保养老金300多万元,“五保”老人供养经费1415.7万元。
二、当前我县社会养老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空巢留守老人养老十分困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使得一些老人只得独居。经过调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子女有59.89%的人给父母生活费,但同时将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抚养,所给生活费,大多数还不够第三代生活、教育费开支,还得由老人补贴。有40%在外务工子女不给付老人养老费用。老人患病,身边需有人照料时,能回家照顾老人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3%。调查中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忧虑经济困难、生活无助,怕看病难、看病贵,怕精神感情孤独寂寞等问题。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存在“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养老十分困难。当前对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而言,保障温饱、有基本的经济收入应对养老和疾病显得尤为迫切。
老年福利科学发展观交流
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在遭受“”阻碍破坏,80年代重新起步一路走来,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较之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他社会各项事业(诸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的长足进步以及国外先进水平已远远不相适应。以南京市为例:一是规模小(200张床位以上的老年福利机构仅1家)、二是层次低(机构养老只解决吃住问题,缺少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三是覆盖面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福利床位数仅为12张)、四是发展不平衡(上档次的只为少数,相当一部分机构因陋就简,有的勉强维持),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
一、老年福利事业资金筹集一是投入量的不足,尽管已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总体增幅不大。二是投资人、投资方式单一,基本上还是政府一家花钱搞建设,建好后还得花钱养人、养机构。
二、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沿用计划经济套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两耳不闻市场经济“窗外事”,一心躺在国家怀里守着“大锅饭”,捧着“铁饭碗”。
三、偏重机构养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扶助”倡导推进不力,没有资金投入和支撑,普遍存在应付上级检查评比,作表面文章的现象,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仅有意识没有对策,所谓大力发展社会办的非公有制老年福利机构还停留于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既没有计划性的统筹安排,又没有实质性的扶持措施。
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还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进程、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促使老年福利需求剧增,并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等条件与环境,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机遇难得,机遇也稍纵即逝,只有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利用社会、民间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打开碌碌无为、观望等待的被动局面,才能发挥应有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