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4:2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老保险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养老保险制度趋势分析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养老保险制度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发展热点及未来趋势对于我国新时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选取中国知网近五年来发表的高水平文献进行统计,绘制直观图表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分析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逐年增多,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是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CiteSpace;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1951年建立以来,顺应时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快报显示,2017年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达40199万人,比2016年增长6.1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达51255万人,比2016年增长8.02%。随着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的增加,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同时存在着许多分歧与争议,研究者们从众多角度对养老保险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数据库来收集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新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1数据分析
1.1分析软件。本文采用CiteSpace5.0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CiteSpace是由陈超美在2015年开发的,其功能强大,可以对文献作者,出版机构,关键词,引用等进行聚类分析,较为直观的显示出文献的热点信息。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Key)统计,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提炼出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1.2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在高级检索中选取期刊检索。文献分类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Ⅰ辑Ⅱ”“社会学Ⅱ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四类。检索条件为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为了保证文献统计年份的整体完整性,我们选取2013年到2017年段,对近五年来CSSCI数据库中的高水平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检索,得到了294篇有效文献。1.3数据分析。1.3.1文献作者分析。我们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5.0,软件节点类型选择“Author”进行作者分析,阈值设置中选择“top50”,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并绘制图2,统计作者的发文总量。图1图2如图1所示,在294篇高水平文献中,丁建定,汤兆云和王晓东发文形成了小网络。如图2所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丁建定以及华侨大学教授汤兆云的发文量在近五年来较多,丁建定主要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制度从城乡分立到城乡统筹的今天,应当重点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汤兆云提出了建立相对独立类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其保险问题已经成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短板,应建立符合农民工自身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工切实享受社会福利[2]。内蒙古大学的王晓东注重研究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他认为在养老保险统筹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对现存的争议点进行了梳理[3]。应用整体性视角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4]。邓大松同样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统筹层次较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扩大投资渠道,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中青年人参与养老保险[5]。针对缴费过高,隐形债务等问题,他提出了“小统筹+大账户”的模式,延迟退休年龄等切实措施[6]。在国内外对比研究过程中,柳如眉通过对比金砖五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金支出问题,构建了模型,分析预测了到21世纪中叶五国的养老金支出水平。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金支出较多,老龄化较低的国家养老金支出相对平稳。并由此提出对策建议,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7]。通过研究对比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8]。1.3.2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分析文章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快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掌握发展动向。本文使用CiteSpace5.0对知网所下载的294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在软件节点类型中选取“keyword”,阈值设置中选择“top50”,网络剪裁“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themergednetwork”对合并后的网络进行裁剪。我们选取词频>=5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图3在图3中,字体越大的表示词频数越高,养老保险制度(89次)、养老保险(53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次)词频数排名前三,学者在这些领域还关注了人口老龄化,改革,城乡统筹,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延迟退休等较为具体的研究问题。为了高度概括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选择“labelclusterswithindexingterms”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11个类别,对这十一个类别进行分类,发现,养老保险领域目前研究分成四个主要区域:(1)制度的构建;(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城乡统筹。图4为了更加直观的显示时间轴上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趋势,我们选择“TimeZone”视图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图5如图5所示,2013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出现了大量文献,主要侧重于制度的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老保险领域开始关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市职工保险制度,到2017年,城乡统筹发展开始涌现。这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渐从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的二元化发展方式向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发展。
2结语
浅析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养老保险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而企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部分。涉及面广,资金规模大,收支平衡周期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就企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浅析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况
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是由国家对其进行统一收缴和发放,但这种方式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由于市场条件下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这也就脱离了企业的具体情况,成为统一而刻板的制度,虽然能保障广大职工的利益,但对于企业而言却是好坏不一,所以这种与经济发展不合拍的制度必然要进行改革。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确立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探索了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体系;二是扩大企业养老制度的覆盖范围,实现了从国有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职工的扩展;三是确保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权益;四是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初步形成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筹资的机制;五是解决条块分割矛盾,将行业统筹移交地方,逐步推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养老基金缺口严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由于“老中新”制度的不统一,如“老人”所需的养老金和“中人”所需的过渡性养老金并没有积累,因此他们退休后所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很大比例是来源于那些正在工作岗位上的职工为自己缴纳的保险费挪用至退休职工费用的发放上,随着供养的退休人员基数增大,目前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长此以往,必将给未来企业养老基金的支付带来严重隐患。2.企业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手段单一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部分累积制,但目前我国并未从立法上保证基本养老基金运营手段的多样化。长期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但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很难获取高额的利息收入,难以达到保值的目的,更不用说增值了。3.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还存在诸多缺陷一是将单位缴费部分全部划入社会统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缩小了个人账户的规模,而计发办法中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的计算分母变大了,这一小一大,对个人养老金水平影响很大。二是企业养老金替代率过低。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是退休职工领取的企业养老金占其退休前工资收入的百分比。企业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企业养老保险金同劳动者退休前收入的相互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客观上还体现了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收入差距,并影响企业养老保险的财务收支状况。适度的养老金替代率要依据许多因素而定,包括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养老金给付的指数调节、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65%左右。从我国现行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养老金替代率分析看,定位较低,在工资水平保持稳定,不升不降的理想状态下,缴费年限35年的男职工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是59.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35%,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24.2%;缴费年限30年的女职工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是44.8%,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30%,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14.8%。如果考虑工资增长等因素,养老金替代率将会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个人账户由于工资上涨其养老金替代率下降。4.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有扩大趋势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员工的退休金都由国家财政负担,退休金水平以退休前工资为基础,以工龄长短为计发依据,而企业职工按照一定比例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费,个人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作为计发养老金的依据。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确定。从2000年到2005年,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年平均增长13.07%和11.48%,同期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年平均增长仅有6.92%。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1080元,事业单位月人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则是企业的2.1倍。
三、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
1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差异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正式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90年代逐步进入正规,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离退休人员急剧增长,养老金支出也同步增长。据统计,1978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仅为314万人,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0.3,养老金费用总支出为17.3亿元。而到了2001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己增加到3381万人,在20多年里,增长了10倍,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1,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省己达到l:2.5,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2321亿元,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而国外是在积累相当的养老保险基金,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快。
(3)法制体系不健全。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养老保险制度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基金是否积累,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二是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在现收现付制中,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前工作一代来负担,体现的是一种代际转移关系。基金积累制中,养老金待遇水平取决于个人退休前所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与历年的投资回报率有关。缴费确定型是指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外生的,而待遇水平是内生的。待遇确定型是指养老金待遇水平要么是固定的常数,要么与指定的变量挂钩,变量可以是社会平均工资或者是个人以前的收入和缴费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内生的,根据人口结构和工资增长情况而定。但是,实际上,无论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这种内生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能过低、缴费率也不能过高。另外,目前也有文献(Lindbeck和Persson,2003)根据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是否含有精算成分进行划分,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精算型和非精算型:从宏观层面讲,如果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维持长期的财务稳定,我们称之为“精算平衡”(actuarialbalance);从微观层面讲,如果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的现值和其养老金收益的现值相等,我们称之为“精算公平”(actuarialfairness)。
一般地,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具有以上提到的多种性质。例如,它可能既是现收现付制,又是缴费确定型,同时还具有精算性质。但是,无论如何,区分这些分类方法对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是非常有帮助的。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养老保险促使财富在同一代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或代际之间的转移。简单来说,收入再分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代内再分配(intra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和代际再分配(inter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现收现付制无疑具有代际再分配的功能,但其代内再分配的效应取决于具体的缴费办法和养老金计发办法,即需要考虑其是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如果养老保险采取固定缴费率、待遇水平一视同仁,这必将产生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如果采取累进的缴费率,这种收入转移的效果就更加明显。如果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即具有精算性质,那么现收现付制的代内再分配功能将减弱。基金积累制一般不具备代际再分配功能,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也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如果是建立个人账户,强调个人所有权,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很弱;如果个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基金转换成年金形式进行发放,则其可以使财富从寿命短的人向寿命长的人转移。
二、改革前后的基本内容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这个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框架。根据此决定,所有的参保人员分为三类:“老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新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后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中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参加养老金计划、实施后退休的人员。针对不同的人群,具体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也不一样,详细情况见表1。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这种“统账结合”模式遇到了重大挑战。具体表现在:1.由于国家想利用统筹基金来消化制度转轨成本,导致统筹基金负担过重,收不抵支,不得已只好借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条件,透支个人账户以确保当期养老金的发放。这就引起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形成“空账”。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失败。2.将会导致个人的严重“搭便车”行为。按照规定,只要个人缴费满15年以上,基础养老金都按照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计发。这样就很难激励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必将引起严重的“搭便车”行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按照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如果坚持此计发办法,无疑将会引起个人账户基金的收不抵支。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建议:打造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
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截止到××年底,全国有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亿元,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的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软肋
1.制度的整体设计未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二,保险费通常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第三,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而现行《方案》因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2.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是,这种管理办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般而言,保险系统的覆盖面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一些与保险有关的统计指标的差别很小,这就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须的不变成本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征。
3.筹资模式的缺陷。《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情况
(一)公职人员的界定
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公务员与我国的国家于部已不是同一口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传统国家干部称为事业单位人员,诸如各种教育、科研、卫生人员和军人都未包括在公务员范围内。政府公务员与其他干部在基本岗位、职务系列和各方面待遇上,均有法律规定的区别,这种情况使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在养老保险立法与管理上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又有交叉性。故在本文中,将公职人员的概念定义为实行几乎相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即公务员(含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由国家财政全额供款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二)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1.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现状
(1)现行的退休规定
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为确保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的足额征收和养老金的足额发放,保障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本市的实际情况,特作如下规定。
一、本市范围内城镇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缴费单位),应当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
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照本规定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三、缴费单位应当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不得拒绝、隐瞒和谎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为缴费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四、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追缴其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可加收滞纳金,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缴费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补缴,加收滞纳金,并可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德国的养老保险机制,学习和借鉴德国在该方面的优点。并且能够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养老保险机制起到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本文通过几个部分对德国的养老保险机制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德国的养老发展的历史和德国养老的结构来进行探讨。并引发对中国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德国;养老保险;启示
我国进行养老机制起始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是在1980年开始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这项制度对我国保障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真实的情况,对我国的养老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德国养老保险机制的特征
德国每年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大的,在2018年,德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收入的1/6。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开始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全民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主要的好处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国的养老保险主要有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要的方面构成,基本覆盖全部公民,同时政府对养老保险的支持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企业雇主在该方面也是提供了非常大比例的贡献。其次,政府在对养老保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对于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划分,对于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体给予非常大的义务补助,这样就使人们在对养老保险进行享受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权力义务保障,使人们生活更加有保障。
二、我国养老保险机制中的不足之处
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条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14号)和市政府《印发蚌埠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蚌政〔2007〕9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被征地农民是指,在我县行政区域内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耕地或征地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
在我县行政区域内,征地公告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由统筹资金和个人帐户资金组成,按照由农民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的原则确定具体标准,纳入财政管理,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统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帐户资金统一由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县社保局)收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资金来源:
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养老保险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二是由企业一方负担转变为国家、企业、职工共同负担,三是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转变。四是由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向多层次转变。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政府行为,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统筹模式。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保险。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第二层次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第三层次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职工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投保、投保的水平和选择经办机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发展
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影响下进行的,是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是按劳分配,退休后不再从事岗位性的劳动,但却领取养老金,这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与此相应的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养老金支付即是该观点的体现,养老金支付往往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只是在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弊端日渐暴露,一是养老金费用没有预提,企业无法估计未来应付养老金数额:二是成本和收益不相配比,使得企业各期的损益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