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4:1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老保险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养老保险模式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分析

一、前言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而我国在2000年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此外,根据《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的官方推断:2001—202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21—2050年为加速阶段,所以减缓人口老龄化任重而道远。[2]同时结合2017年的人口数据,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900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占比17.3%。再次验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缓反增,且有继续增长趋势。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已逐渐成熟的国外农村养老模式,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应然之举。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划分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按两类标准进行分类。(一)第一种分类。以养老金私有化和主体投入程度为标准,将现行国际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种模式。(1)“援助资助者”模式。强调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个体责任,政府和社会力量仅作为补充,该模式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2)福利型养老保险模式。主张全体公众平等,国家普惠,在制度设计上无“城乡”之分,一律平等看待,该模式以英国、瑞典等国家为代表。(3)自我投保模式。讲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基金来源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仅提供政策优惠,该模式以新加坡等少数亚非国家为代表。(4)养老金私有化模式。基金来源全部由个人承担,自主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管理,盈亏由个人承担,政府不再负责,该模式以智利等国为代表。(二)第二种分类。按照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制度目标、筹集发放、管理运作等标准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归纳为三种模式。(1)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养老保险模式。(2)以瑞典、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型”养老保险模式。(3)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的“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模式。[3]值得关注的是,第一种模式划分虽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但是划分依据标准口径较小,在实际运用中不具有研究操作性,所以学界多采取第二种划分方法。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社会保险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作为国际养老保险主流模式,社会保险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一样被各国广泛采用,成为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发展,是基于学界普遍认同的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这一基本假设和论断演变而来的。其模式的实现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考量农村与城镇的二元差异,针对农村现实状况单独设立独立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种则是不考虑城乡差异,直接将原有的城镇养老保险方式延伸至农村地区,在制度适用性上主张无差别对待,这一类型类似国民年金型的设计。社会保险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其一,将养老金标准与收入和缴费时间长短相结合,遵循“援者自助”原则,强调参保个体的主体责任,国家和社会力量予以适当补充支持,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个人+政府”缴费模式,由个人分担大部分缴费金额,少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其二,将现收现付与积累制相结合。其三,养老金的领取条件和前提是以参保个体达到适当缴费年限满足法定年龄为具体参照。这一特征在德国和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中最为明显。德国作为社会保障的早期建立者,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典范和样本。[4]日本作为农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其保险模式受到国内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独特的发展模式造就了其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见表1)。(二)国家福利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国家福利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发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上发展快车道。[5]该模式的理论渊源来自早期福利学派,主张国家和政府在农村养老中应发挥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政策设计原则上奉行公平均等的价值定位,倡导“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长时限的保障理念,将消除贫困和促进收入均等化作为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一模式下,农民与其他国民一样享有全面普惠的养老待遇,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成为公民的普遍资格和权利。尤以瑞典、加拿大等实现全民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为代表,但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只针对特殊老年贫困群体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如斯里兰卡、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国家福利型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养老基金筹集来源主要依靠税收,由政府支付大部分基金费用,参保个体基本不缴纳或者缴纳少量的保险费用。其二,实行“现收先付”制,即隔代供养。其三,设置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保者按比例定期领取养老金。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瑞典和加拿大(见表2)。(三)储蓄积累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储蓄积累型农村养老模式也称强制储蓄型模式,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1955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中央公积金法令》,标志着这一养老保险模式正式确立,此后发展日臻成熟,逐步被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所采取推广,作为这些国家实行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的一部分,成为主流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之一。[6]在储蓄积累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下,参保人员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参保基数投入到个人账号中,养老金待遇由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决定,参保人有权自行选择合法的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只是作为监管方,对资产配置进行严格限制。[7]其中智利模式相较于新加坡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其基金管理公司的主体是私营的、分散的,学界将其称为分散的管理模式,这种市场化的选择模式既取得了制度的经济外部性,也使基金得到了经济成长带来的福利,取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率。相较于国家福利型的国家主导,社会保险型的国家与个人混合参与,储蓄积累型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该模式主要强调个体责任,采取个人账户的模式,国家不进行投保资助,不负担保险费,仅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只承担最低养老金和基金最低回报率的补贴。其二,该模式私有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参保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基金公司进行相关运营管理并进行投资决策,到期领取比例收益,近似一种个人理财方式。其三,政府虽不参与具体运营,但行使严格的监管职责,并在其中发挥兜底作用。以下对典型国家新加坡和智利做具体分析(见表3)。资料来源:由笔者根据文献分析整理。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分析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正在不断削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二是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人;同时,这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加剧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现象的增加。

3、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致养老更是奢望。而且现在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农民所得到的只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4、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出现家庭小型化倾向,农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其中农村约占老龄总人口的68%;中国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27人。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改革;模式;制度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正在不断削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二是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人;同时,这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加剧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现象的增加。

3、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致养老更是奢望。而且现在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农民所得到的只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4、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出现家庭小型化倾向,农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其中农村约占老龄总人口的68%;中国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27人。

查看全文

诠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研究

摘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但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本着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原则;模式

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传统的做法是将其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交由子女耕种,耕种收获基本能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可见,土地又承载着养老保障的功能。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传统的、稳定的养老保障。因此,探讨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模式,不仅是保障失地农民养老无忧的迫切要求,也是赢得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1.养老保险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是失地农民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调查显示,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8.3%。失地农民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仅靠“自觉”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是很困难的,政府在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应加强引导,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还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确保失地农民养老无忧。二是个人缴费比例过高。调查显示,39.9%的失地农民因为个人缴费比例太高,而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失地后,一方面由于非农就业技能缺乏等因素使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粮食、蔬菜等自给条件丧失,生活支出普遍上升。失地农民的缴费能力极为有限。不少地方在设计失地农民缴费比例时认为个人负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支付,但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险费用,即使部分地区的安置补助费能支付也会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各地在确定个人缴费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现实,使他们不致因负担过高而无力投保。三是保障水平过低。调查表明,有22.1%的失地农民因为保障水平太低,政策缺乏吸引力而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多在二、三百元,有的地区不到一百元,这种养老金水平在当前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刚刚能维持温饱。另外,农民失地后最终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转化为城市市民,城市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远远高于农村,靠这点微薄的养老金要想在城市实现“养老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的保障水平过低,不能真正保障失地农民安享晚年成为制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的原因之一。四是保险层次单一,满足不了失地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比较富裕的失地农民希望将来的保障水平能高一些,即使个人负担的绝对金额高一些也无所谓,只要能真正实现养老无忧;经济状况较差的失地农民则由于受个人缴费能力的制约,只求将来能保温饱。但目前各地养老保险大都缺乏层次性,致使部分失地农民因保险层次过低不愿投保,部分失地农民又因缴费负担过高无力投保。

2.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降低了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一是宣传不到位,影响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有高达43.3%的失地农民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54.2%的人表示了解一些,仅有2.4%表示非常了解。可以想见,即使当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确实能够保障失地农民利益,43.3%的不了解这一政策的人恐怕也不会从腰包里掏钱出来买保险,政策的实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所了解的人群中,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仅占43.8%,近六成的人则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这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了解不全面的可能性。二是养老金不能足额、准时发放,影响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不可否认,56.5%没有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中,有一部分对此是持观望态度的:如果这一政策实施情况良好就参加,否则继续观望或转而求其他。调查表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有32.7%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40.5%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这表明拖欠失地农民养老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到老年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会挫伤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三是实施过程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因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放心而拒绝参加的占受访人数的25.7%,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失地农民养老观念滞后、政府又未能很好的宣传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中,失地农民被剥夺了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放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保险度”产生怀疑,影响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查看全文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探讨

摘要:在经济下滑和金融债务危机冲击下,一些国家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积极改革养老金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增强财务可持续性、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等成为各国养老金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建立养老储备金作为应对老龄化风险的举措、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延长退休年龄等。其中开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促进基金保值增值是西方国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当前我国亟需探索和实施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投资收益;模式

1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增值

1.1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归纳起来,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政府部门投资运营模式。一些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这类模式,这些国家在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上已经积累起了规模相当可观的收支结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联邦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西班牙的“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英国的“国家保险基金”以及爱尔兰的“社会保险基金”等。这一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以国债尤其是中央政府债券为主,主要由政府部门或下设机构进行运营管理,因此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多,投资方式比较保守。第二种模式是专门机构投资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数分布在北欧和东亚一些国家,各基金的管理机构基本上都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具有明显的商业机构特征,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最大化提高投资运营效率为根本宗旨,同时也与政府保持了相对距离,有效地防止了政府的过度干预[1]。有代表性的如瑞典的“国民养老基金”、加拿大的“养老金计划基金”、芬兰的“国家养老基金”、丹麦的“劳动力市场补充养老金”和韩国的“国民年金基金”等属于这一模式。第三种模式是市场机构投资运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市场化投资程度最高,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最远,例如智利、秘鲁、墨西哥、乌拉圭、哥伦比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拉美地区和东欧地区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属于这一投资运营模式。[1]1.2进行专业化、市场化投资运营。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基金经过改革后,基本上采用市场化投资运营方式。例如,在瑞典,历史上先后成立的四家国民养老基金都要分别成立董事会,对机构组织运作和基金投资管理负有责任,董事会有权指定资产管理专业人士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家国民养老基金都要制定投资运营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投资活动只受法律约束,政府有监督责任但不能对基金日常管理的投资运作下达指令。灵活的投资政策使得各家养老基金在市场化投资中不断增值,到2012年国民养老基金总额已经增长到9480亿瑞典克朗,比上一年增长8.65%,自2001年成立并开始投资运作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16%[1]。瑞典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股票投资比重在50%-60%,债券投资比重为30%-40%;二是国外发行股票的比例是国内的2倍;三是在债券等固定资产收益类方面,国内外的配置一致。高效的管理运营和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为瑞典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此外,日本在2006年成立了一家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公共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将存入大藏省信托局的公共养老基金进行专业化管理,在执行投资政策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政府非市场化运营干预。加拿大建立了强制性缴费的公共养老金计划“CPP”,并于1999年启动市场化投资运营,之后迅速进入资本市场。丹麦成立了一个名为ATP集团的法定养老金计划,该集团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机构,专门负责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管理和投资运营,并设立多家子公司,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这些子公司在集团内部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对一些专业性强又不具备优势的领域,采取委托投资模式进行运营[1]。这些国家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在运作过程中控制风险、科学配置,获取最大收益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财政压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必须独立于政府和政治团体之外,不受政治干预。此外,还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在公共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1.3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投资范围。一些国家在养老基金投资范围和渠道上,采取政府严格监管的方式,实行养老金投资产品风险评估制度,投资产品只有经过政府认可的风险评估公司认定后,才能确定为养老基金投资的对象。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基金投资范围,优化基金资产结构,实现投资产品多样化,以实现更高的投资收益。以智利为例,其养老基金投资去向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国外部门,具体领域为国家、政府机构及中央银行发行的固定收益率投资产品,投资比例为9.8%;其次,投资于当地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占27%;金融机构债券和股抵押支持证券和定期存款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8.5%;投资国外市场的基金比例为43.8%,此外,智利政府还启动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慎监管模式。为了应对未来的老龄化危机,加拿大成立了一个专门组织即“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负责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运营,该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规避了政府的不当干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在市场化投资运营过程中,不断加大在公开市场的股权投资,拓展投资渠道,投资范围扩大到私募股权、基础设施、不动产等领域,而且2005年取消了海外投资的最高限制规则。各国受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其投资结构存在差异,但相似之处在于投资范围在不断拓展,例如,墨西哥2002年改革了投资规则,允许投资海外证券市场;澳大利亚股票和债券比重分别是54.4%和12.8%,而美国、芬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养老基金资产中占有较高比重的资产为股权,均达到了40%。即便对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拉美国家,其养老基金投资领域也不仅仅限于定期存款和国家债券,而是广泛涉及到政府证券、金融债、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外国债券等。1.4鼓励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养老基金与经济增长互惠。一些国家在扩大养老基金投资范围的过程中,不只关注当前的投资收益,他们把眼光放在未来,重点关注对未来有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基础设施领域。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应该鼓励养老基金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如清洁能源、电信、物流、交通等,这些领域从长远看能够实现基金增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在实践中,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好的投资发展空间。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退休基金、巴西通体基金、爱尔兰国家养老储备基金、澳大利亚退休基金等几个养老基金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均超过10%。爱尔兰国家养老储备基金专门委托爱尔兰基础设施基金投资,其中,战略投资基金囊括了许多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基金,包括基础设施基金、中小企业融资及风险投资基金等。澳大利亚自2007年2月开始,政府共将价值92.1亿美元的澳洲电讯公司股份转移给未来基金理事会,为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做好了准备。

2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运营的物质基础,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也是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和缓解财政压力的储备资金,因此,只有经营好这项储备资金,才能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永续发展。据统计,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基金,在近二十年中保持了快速的增长,1993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只有245亿元,到2017年已经迅速增加到了4万亿元,可以支撑16个月的发放,如此庞大的基金储备如果仅用于购买国债或存放在银行,无疑将会遭受贬值的风险。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份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而宁夏还迟迟未起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金积累规模小,另一方面受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尚不能拿出存放在银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但是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开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思路:2.1由专门机构开展养老金投资运营。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体的设立,多年来在讨论中形成了四种可供参考的模式,第一种是借用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主体;第二种是建立省级法人机构为本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体;第三种为统一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第四种是建立国家法人机构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体。综合分析,第一、第二种方案比较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但是不利于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和均衡发展,而且主要对经济发达、社保基金积累规模较大的省份有利,而宁夏作为欠发达省份本来基金积累规模就小,加之地方政府对基金使用方面的干预和缺乏基金投资运营经验,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案显然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参保人的权益,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第四种模式,即统一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或建立国家法人机构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体。首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以来,通过投资运营已经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操作,面临的阻力也会相对较小。第四种模式:建立国家法人机构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体,作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和战略管理,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驾齐驱,同时形成一定的竞争格局,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可作为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来进行考虑[1]。目前,国家改革相关政策已经开始陆续出台,宁夏应抢抓机遇,主动适应国家人社领域改革政策,国务院《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已经对全国印发,2017年全国已有8个省市委托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宁夏应尽快推进这项改革,今后可以每年从结余基金中拿出一部分委托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2.2制定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一是坚持“稳、慎”的投资策略。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国发〔2015〕48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行为,文件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迈出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仍然要遵循稳之又稳、慎之又慎的策略,在制定投资政策时要兼顾基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原则。在市场化的运营体制下,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运营体制,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和审计制度,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基金安全运行。二是坚持基金投资收益性原则。在保证基金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提高基金的收益率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的初衷。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和专业化的投资运营尽最大努力提高投资收益率,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抵制通货膨胀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贬值风险,最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三是在投资方向上坚持社会性原则。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缺乏有效的工具产品和投资渠道,不能保证稳定的收益水平。从社会性原则出发,应投资于盈利前景良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以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为国家公共投资事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维持了经济增长速度又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从而形成良性发展格局。2.3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和科学化的资产配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是分散风险、获取高回报的合理选择。近年来,很多国家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战略中选择多元化投资模式,这在投资组合中会降低风险,以最佳资产配置实现高回报。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本市场发育情况,目前可选择的投资产品有短期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以及具有投资价值的实业投资工具等,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政策的放宽,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会逐渐扩大。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除继续保留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考虑企业债券、投资基金、股票、金融债券以及实业类投资等工具。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研究表明,实行谨慎投资模式的国家,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投资组合中股票占有一定比例份额。因此,我国在投资资产配置上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采取多元化配置资产的方式,以一定比例投入国内股票及海外股票,从长期看可提高基金投资收益。将适当比例资金投入股票、事业、信托计划、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资产品种上,从而分散单一品种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促进并分享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制度框架论文

摘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改革;模式;制度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改革;模式;制度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查看全文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改革;模式;制度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查看全文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模式探究论文

一、山东省莱芜市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情况

1、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基本情况。山东省莱芜市政府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等四区及22个乡镇(办事处)、1058个行政村;2006年总人口124.48万,其中农村居民869056人、5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261477人。截至2007年8月29日,全市农村居民参保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共计214464人,参保率82.02%,共发放65周岁以上参保农村居民存折77829个,发放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4669740元。

为完善现有的保险体系,2008年9月18日莱芜市市委市政府又颁布了《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补充规定》。

2、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实施思路。莱芜市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低点起步:将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个人交费起点低,采用趸交方式最高720元,最低360元,80岁以上的不用交费;6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从2007年7月份开始,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30元。《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补充规定》中进一步补充规定,2008年以后统一收取720元/人,每年10月份参保一次。

(2)全面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居民只要年龄达到50周岁,人人可以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