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3:4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老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老制度也快速发展,人社部门和养老保险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保人数持续稳定的增加。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断保现象愈来愈严重,据统计仅在2014年断保人数便达到了380万人。“断保”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还影响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分析了“断保”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企业职工;断保现象;养老;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关乎人们的利益保障,更关乎社会和谐。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普遍存在,它不只是存在于部分企业或部分地区,而是具有社会普遍性。但“断保”现象依然没有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路途中,要加强对断保的重视,这需要政府、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
一、断保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员工意识薄弱。在进入企业后职工会与公司签订关于养老保险的合同,这时便创立了个人养老账户。在离职后,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还年轻,再加上麻烦的程序,会让他们放弃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再者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很多人会觉得缴纳养老保险会消耗自己的流动资金,对于很多下岗人群来说,他们缺乏经济来源,往往生活费用都无法解决,更没有能力去缴纳保险费用。另外很多员工对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一知半解。企业养老保险政策明确规定了领取养老保险的条件:1.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2.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3.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15年。但很多人对这个政策会又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只要缴够了15年便可以了,于是很多人缴够了15年便放弃了缴纳养老保险,但这时还没有到退休年,由此导致自己的账户变成了空账户。由于退休年龄的延迟,还存在职工认为缴纳养老保险划不来,缴纳三四十年的养老保险只能享用10年左右。这么算下来不如将前放入银行卡里或者用来投资。由于种种个人原因,“断保”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二)缺少有效的监督制度。在面对越来越严重“断保”现象时,政府并没有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现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也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险的基金征缴单位、执法单位还有经办部分间的责任不清,在发生问题后,谁都不想承担责任,工作分配不够合理、细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个人政绩便一味的纵容一些私有企业拒缴养老保险的现象。在社会上没有营造起透明的监督环境,导致很多企业趁机钻空。不利于公众的有效监督。政府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重要一部分并没有明确其责任。(三)企业管理不足。存在很多企业往往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对于发展经济以外的任务都会有所忽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企业内制度极为不完善。更有一些劳动性密集的公司为了谋求公司生存,存在不给员工缴纳或少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甚至不会在公司设有专门的社保专员。另外企业内部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构造及所有制构造都在加速转型,非公有制的企业数目都在快速增加,上述提到很多地方政府会纵容当地私营不缴养老保险的现象,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面对企业内部体制改革时,存在很多员工一次性买断工龄或者留职停薪等,企业对于这种无关企业利益的现象不会严加管理,致使断保问题进一步的严重。
二、断保现象的影响
区人保局养老保险参保登记通知
各街道(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和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决定从即日起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
时间安排为10月13日。对各街镇相关工作人员及协办员进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培训,传达学习全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动员大会精神,认真学习《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熟练掌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及参保登记工作中的各项业务。
(二)村级参保材料收集
浅谈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老龄化分布农村程度远高于城镇,这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由于中国农村一直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导致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一直不能稳定下来,还有老年人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但城镇的老年人情况没有农村老年人这么严重。在中国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城市聚集,农村家庭大多数都是空巢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破坏,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很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无依无靠,特别是高龄老年人体弱多病,导致很多家庭因照顾老人纠纷不断。
关键词:新农保;农村居民;养老质量;影响
国务院在2009年9月正式启动了新农保全国试点工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发[2009]32号)中规定,新农保目标试点是建立政府补贴、个人缴费以及集体补助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施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与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联系有家庭养老、社会救助、土地保障等,保证在农村地区生活的老年人群体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符合参保要求需满足以下条件:①非在校学生;②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③户口为农村居民;④16周岁以上。对于年满60周岁、在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一人一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意见》明确要求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逐步扩大试点,要求要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一、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研究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具有综合性特征,通过分层抽样方法,将我国28个省、市及自治区都纳入统计范围之中。CHALRS研究老龄健康问题,对45岁及以上中老年采用隔年追踪观察,从而获取高质量微观老龄健康数据,定期补充年轻样本(Chenetal.,2015),以此分析老龄健康分部。数据中对受访人员基本收入、就业能力、健康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说明,宏观强调了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一)有效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收入水平。从CHARLS获取的数据得知,在新农保中已经明确规定,60岁以上参与保险的老年群体能够得到每年900元的稳定收入。这一数值对于大多数小康以及小康水平以上的家庭而言或许无足轻重。但是对于生活中没有稳定资金来源、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农村地区老年群体而言,这便是一笔至关重要的收入。由此可知,新农保的实施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的直观性影响便是能够直接提升参保人的生活收入,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预算,增强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等。新农保的实施是十分明显的“蝴蝶效应”,以900元的生活补助,转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节奏。(二)关于农村社保与居民消费影响机理的研究。1.收入预期效应。李云峰(2019)利用CHFS数据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对农村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在研究中看出,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阶段如若具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幸福感的表现与地理位置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我国西部、西北部地区的数据分析则尤为明显。王成勇(2019)在2015年CHARLS基线调查数据发现,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农保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且参加新农保的老年人幸福指数较高,其生活中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受到消费倾向作用影响,推动老年消费者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提升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对未来预期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个人集资、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保实行的。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顺利解决才能够转变积贫积弱、因病返贫的重要社会问题。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之一为农村医疗,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以国情出发,各地区呈现不同特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中需要以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为基础,正确认知这一制度取得的良好成效,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帮助众多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健康生活、小康生活的目标。此外,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内部劳动力不断分化阻碍农村医保的实施,医疗保险的需求和逐渐变化,建立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精准扶贫中医疗卫生环节的重中之重。2.再分配效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和社会稳定效应为农村居民就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条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劫富济贫”。政府的税收收入大部分来自高收入居民,而中央财政支付的地方财政供养补助和基础养老金则独立于参保人的收入,是政府对参保人的转移支付。社会协调作为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反应同一阶段中不同个体分配与再分配之间的变化。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显著功效是调节不同区间内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新农保的收入调节功能,协调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激发居民消费动力,从而减少代际转移和降低了预防性储蓄。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上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对于区域内的收入差异具有积极作用,促进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边际消费的转变,进而能够完善我国区域内的消费倾向,缓解人们的储蓄热情,扩大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3.风险的保障效应。农村老年居民的消费满意度增强,跟新农保制度的风险保障效应和土地保障效应有很大关系,能够降低居民的心理不确定性,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1]。稳定的资金保障能够降低预期消费的不确定因素,以理性消费和稳定消费为基础的消费活动能够实现农村地区资金流转;与此同时,也能够降低当下消费,增加农村地区居民存款,减少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不确定心理,以降低老年居民对消费需要的遏制,提高老年居民的消费预算和消费满意度。新农保中的个人存款效属于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一部分,指的是同一社会个体在不同时间阶段中的分配与再分配工作。在众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中,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预期收入并不能带来消费者稳定的消费理念,而是会出现“小心翼翼”的消费行为,但农村老年居民很满意稳定性收入所得效应、缺少长远消费观,加之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十分不稳定,我国相应的改革措施几经变化,导致老年人群体对预期消费的信心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促使老年群体增加储蓄金额,减少消费数目。
二、关于新农保与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养老保险“断保”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和拥有承包土地,进入城市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所谓的“断保”是指除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而不需继续缴纳保费的退休人员以外,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中断缴纳保费的现象。
关键词:农民工;断保;对策
据统计,中国有27395万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大多集中在二三产业当中,尤其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为主。其中1.68亿人在城乡间频繁流动,7867万人涉及跨省流动。截止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218万人,其中累计有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会保险。断保人群主要集中在灵活就业人员和建筑工人等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群体。本文就以青岛市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试图摸清农民工断保的原因与规律,以便寻求出降低农民工断保的措施。
1农民工养老保险从退保到断保
早在2009年,媒体就曾报道出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农民工“退保潮”。每逢春节返乡时,珠三角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主动将自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提取出来。这种将个人账户中部分养老金提取出来的现象被称为“退保”。但是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的正式实施,规定参保者只有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才可以提取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否则只能转移接续。至此“退保”现象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农民工中断缴纳养老保险,从此“断保”现象出现。
2农民工断保原因
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制发展新趋向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顺利开展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保制度供给不力,如相关制度未能及时修订等。当前,由于农民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在制度供给上也应针对不同农民实行分类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分类保障
2007年8月,劳动保障部联合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进行清理,理顺管理体制;对农保基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底数,并研究提出推进农保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自1998年以来停摆十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复苏”的迹象,探索低参保率的制约机制必将有利于农保的“复苏”。
一、农保低参保率的直接原因:制度供给不力
以什么样的制度规范农民参保会有不同的效果。以“新农合”和“农保”相比,前者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拥护,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后者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制约农民低参保率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制度供给的匮乏无疑首当其冲。
第一,《基本方案》未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责任,制约了农民参保。当前我国农保实施的根据依然是1992年由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其规定“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也就是说农保缴费主体是农民、集体与国家,不过后两者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强大的乡镇企业经济体。但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大多改制为民营企业,这就导致农保中“集体补助为辅”在许多地方成为空话,“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也没了载体,结果农保成为农民的自我养老保障。这严重地阻碍了农保的发展。从现存5000多万参保农民大多具有集体补助也可反证,仅靠农民自身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保的发展。
灵活就业养老保通知
各市、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根据《省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苏政发[**]40号)有关规定,现予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3782元。
二、**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即月缴费基数为1982元。
三、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按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确有困难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月缴费基数可适当下浮,但不得低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0%,即月缴费基数1387元。
四、各地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4号)精神,落实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的参加社会保险有关补贴政策。
推广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诸多困难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变迁过程,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性进行了分析。但是,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又面临一系列障碍,需在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时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责任,制度衔接
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全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大约1亿。截止到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也为559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10%,2008年底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相当于全国仅仅有5%左右的老人领到了退休金。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是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历程
我国正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早是由民政部负责的,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民办发[1992]2号),我国开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98年,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担。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当时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将其过渡为商业保险。至此,涉及亿万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收缩徘徊状态。200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31号),提出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工作的指导原则、办法、试点选择。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政府和集体经济有能力对农民参保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地方开展农保试点,为其他具备条件地方建立农保制度积累经验。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范围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新农保”制度的创新点
养老保险转移衔接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衔接,根据《泰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泰政发〔2008〕192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对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居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企保”)相互转移衔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
按《*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兴政发〔1995〕56号)参加“老农保”的人员,符合“居保”参保条件的,本人自愿,可将“老农保”关系转移参加“居保”。
(一)未享受“老农保”养老待遇人员,本人可申请退出“老农保”,参加“居保”。将“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按“居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向前折算缴费年限,折算的标准不得低于转移当年最低缴费标准;若按最高缴费标准折算后,“老农保”个人账户仍有余额的,余额部分一次性退给个人。到达享受养老待遇年龄时,按“居保”规定计发养老待遇。
(二)已享受“老农保”养老待遇,年龄在70周岁(含70周岁)以下的人员,本人申请,可将原计算“老农保”养老待遇时的个人帐户积累总额减去已领取养老金本金后的余额,作为参加“居保”的缴费额,按上述“折算”的办法参加“居保”;个人帐户所剩余额不足转移当年“居保”15年缴费额的,由参保人补足。
不愿转入“居保”,也可以在保留“老农保”关系的同时,再一次性以补缴15年保险费的方式参加“居保”。办理养老待遇领取时,二种待遇分别计发,同时享受。
城乡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论文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特点
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①农民工在转移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但转移接续需求巨大从2008年至2012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8%、7.6%、9.5%、13.9%和14.3%。近五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虽然从9.8%提高到14.3%,但是参保比例仍然较低。根据农民工数量测算出,2012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约有2336.05万人。而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跨省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约有114.7万人次,转移基金约178.6亿元。②从以上对比可看出,外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工作量巨大。
(二)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③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农民工重复参保,转移接续利益受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养老护理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