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3:29: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鄱阳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鄱阳湖文学地理研讨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地理条件相差甚远。自然条件的不同,相应导致各地居民生活习俗的差异,由此形成文化的不同。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地理条件对风俗、文化的影响。《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①所谓“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即是指各地民风、饮食与器械各不相同。中原与四方之人,“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各有适合自身的衣、食、住、用的方式。他们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各地气候、地理使然。《荀子•荣辱篇》也说:“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①越人、楚人与中原人并没有智力上的高下区别,只有习气风俗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地理的差异,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充分反映。由于地形地貌、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各地的文学风格也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先秦人在编订《诗经》的时候,就是按照地域将风诗分为十五国风。《楚辞》在汉代被编订成集,也是基于地域的原因。此后历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
如著名的《隋书•文学传序》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②南北文风的差异,自然与南北不同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而以地域来命名某一种文学样式或文学流派的例子在古代更是层出不穷,如“楚辞”、“江西诗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一直到现代文学,还有“京派”与“海派”之争。然而,过去的文学史偏重时间的描述,主要以线性结构展开叙述,对空间重视不够。在现有文学史的书写下,中国文学就是从先秦到当代呈现流线性发展轨迹。但我们的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显然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时间的层面。因而,作为人类认识并阐释外部世界的产物之一,文学也绝不可能仅仅只有时间这单一的维度,它必然涉及到对空间的体验、理解与表达。空间必然会在文学中留下重要的印记,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对空间与文学关系的书写,在现有文学史中是缺席的。因此,在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下,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并不断有新的理论尝试。“文学地理学”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对文学与空间地理关系的关注,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并有一些学者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些成果。可以说,文学地理学正朝着体系化、学科化的方向发展。关于文学地理学的定义,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对于我们来说,文学地理学并非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理论视野,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因此,我们所理解的文学地理学,其关键点就在于,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观照文学,以期呈现地理与文学的双向互动,进而揭示背后的深层文化语境。我们可以借用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理论来进一步阐释。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由四要素组成:世界、艺术家、作品与欣赏者。③这四要素之间的影响都是双向的。世界是由时空多维构成的。
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世界替换成地理,因而文学地理学便是研究地理与文学家、作品以及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一种研究视野与研究路向。这样看来,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大概可以分为三大分支:(一)研究地理与文学家的双向互动。包括研究文学家成长的地理环境,在外地求学与工作的地理环境,以及其游历的地理环境,等等。这些地理环境都会对文学家的人生记忆、世界观的形成、言说方式等方方面面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同时,文学家也可能会对某一种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最后成为文化符号的著名文学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大。(二)研究地理与作品的互动关系。包括研究地理对作品的体裁、题材、形象、意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也要注意作品对地理空间的拓展、想象、建构与异化等等。(三)研究地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包括研究地理对读者期待视野、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心灵净化与提升等方面的影响,也要研究读者对地理的接受、建构与异化等方面。而这三大分支的研究,并非仅仅为了展示某种现象,其最终研究目标则是为了揭示背后的文化生成语境以及意义生成模式。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鄱阳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江西文化、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研究鄱阳湖文学无疑对揭示江西文化与文学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文学地理学的三大研究分支,从四个方面展示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鄱阳湖文学研究构想。
一、研究鄱阳湖与文学家的双向互动
现有的研究证明:河流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最先的文明形态,往往都是沿河分布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一点早已为国人熟知。而近些年,学界对长江文明的地位愈来愈重视。现在看来,中华文化正是在黄河与长江的滋润下,逐渐繁衍与发展壮大的。在中国古代早期,沿着长江,分布有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当然也有赣鄱文化。而赣鄱文化发展的早期,也主要是沿赣江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周边分布的。作为赣鄱大地上的重要河流,鄱阳湖的地位十分特殊。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最后注入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正是这种连接江西主要河流和长江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鄱阳湖在江西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问题。在赣鄱大地上,虽然早有稻作文明,但赣鄱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唐以前,江西这片土地上虽然出现过陶渊明这样的大文学家,但经济并不发达,文化也处于十分滞后的状况。唐宋以来,江西经济与文化才逐渐兴盛起来。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与魏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的历程相关。魏晋以来,由于北方多次遭受战乱,南方相对遭受战乱影响较小,大批北方人口进入南方,甚至北方政权也相继南移,使得南方得到不断开发,经济与文化也由此逐渐兴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唐以前大部分地区处于长期未开发地带的江西,也迎来了不断发展的机会。大批北方人口的迁入,为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据记载,“自唐开元至天復年间,从外地迁入江西宁都县的至少有吴、廖、管、戴、朱、邱、严、卢、李、宁、刘、曾、温、何、宋、蒙、黄、孙、罗、杨等二十个氏姓”,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①宁都地处赣南山区,尚且如此,其他交通相对发达的赣北地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人口更多。
古代江西由于地理位置距中原甚远,加之交通不便,因而鄱阳湖这一连接江西与外地的重要通道,就成了中原文化进入赣鄱大地的主要渠道。这样,早期赣鄱文化主要沿鄱阳湖流域发展起来就顺理成章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鄱阳湖周边古城名镇星罗棋布,书院寺观和楼台亭阁不计其数,前人在这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和候鸟文化,形成了与‘金木水火土’等资源相对应的若干产业集聚中心,如瓷都(景德镇)、木都(吴城)、茶都(浮梁)、铜都(永平监曾由中央直辖)、纸都(铅山)和银都(乐平)等。”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也是如此。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东汉至东晋,江西大地见诸史籍的文学家,“只有陶侃、熊远、徐整、邓粲、喻归、熊默、邓忠缶等,且集中在豫章、浔阳二地”。东晋时期,江西出现了大文学家陶渊明,其也为浔阳人。从陶渊明到中唐,江西文学家见诸史籍的只有六人:新吴的刘眘虚,浔阳的陶岘,南康的綦毋潜,南昌的熊曜、熊暄、余钦。①可见,从东汉至中唐,除一人外,江西文学家大都集中在鄱阳湖周边地区。中唐以后至宋代,江西文学逐渐兴盛,进而臻于繁荣。有学者根据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辞典》、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以及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主编的《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对先秦至宋代江西文学家收录情况作了一个数据统计:“据《辞典》所录,江西文学家在西晋之前是空白;东晋录4人,在全国的排位是与湖北并列第六位;南北朝录6人,在全国排位为第九名;隋代空白;唐代前期录1人,与广东、广西并列最后,排位为第十三名;唐代后期录11人,与湖北并列,排位第十一名;五代时录3人,排位与四川、浙江并列第六名。……《辞典》、《分布》录宋辽金时期江西文学家156人,其中北宋、辽时期江西文学家录45人,在全国名列第二。南宋录江西文学家111人,位居全国第二。”不仅中唐至宋代江西文学家众多,而且分布的区域已经逐渐遍及全境。然而,在江西文学逐渐从鄱阳湖向江西南部扩散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在南宋,鄱阳湖地域(以今天的概念,这个地域主要包括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以及宜春市的部分县市)都是文学家密集的区域”。②由此可见,鄱阳湖流域在江西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正因为鄱阳湖流域是古代江西文学家密集的地区,历代江西文学家对鄱阳湖的书写也是经久不衰,成为江西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研究成长于这一地区的文学家以及异乡文人与鄱阳湖之间的双向关系,显得十分重要。要考察鄱阳湖与文学家之间的双向关系,我们首先要理清鄱阳湖流域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进而描绘出文学与文化的流变。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历代典籍的梳理、考证来还原文学家的历史分布。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就现有文献看,江西文化与文学呈从北向南扩散的运行轨迹,即从鄱阳湖流域向江西全境辐射的过程。先秦至中唐,江西文学家绝大部分分布在鄱阳湖地区,一直到宋代,开始逐渐分布全境。就鄱阳湖流域而言,文学家的分布也是以鄱阳湖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这些都与鄱阳湖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其次,我们要看到鄱阳湖作为文学家的生长环境,对其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会成为其人生记忆的符号,进而影响文学家对鄱阳湖的书写。以陶渊明为例。对于其出身,《晋书》与《宋书》都称陶渊明是西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然而,陶渊明却并非魏晋士族子弟,幼时父亲亡故,因而家庭贫困,童年是在鄱阳湖边的浔阳度过。鄱阳湖的风光以及农村生活对他影响巨大,也成为其童年回忆的重要符号。因此,在他面对长期混迹于小吏生涯,必须时刻逢迎长官的时候,便会回想起鄱阳湖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自由与官场的不自由形成强烈的对比,家乡生活的时刻召唤,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辞官归隐。其《归去来兮辞》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并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也就是说,浔阳农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人生记忆中始终清晰,在他因为生计为官的过程中,一直无法放弃重回家乡田耕的愿望。归隐田园的自由与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在他心里有一个是非判断,可见家乡的召唤多么强烈。因此,鄱阳湖风光不仅始终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最终使其辞官归隐田园,也令其使用众多名传千古的诗句来描绘鄱阳湖田园生活。而陶渊明也通过回归的方式回应了家乡的召唤,并用诗歌的方式建构出一幅理想与自由的世外桃园,给鄱阳湖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再次,我们要看到作为他者的作家与鄱阳湖的双向影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与水研究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与水的和谐是江西崛起的必然要求,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要把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有机地结合,把生态保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人水和谐发展体系,坚持资源多效益发展,限制人类的过度活动。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人水和谐相处。水资源政策是水资源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环节,对水资源生态保护效果具有广泛影响。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确处理人水关系,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鄱阳湖;人水和谐;生态
加快人水和谐建设步伐,必须持续采取多形式加大生态保护。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崛起的必然要求。针对人水和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之间人水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水生态环境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所必须的。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体现人与水的和谐
人水和谐要尊重鄱阳湖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意识。水资源生态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生态建设存在着一系列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实现的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生态、环境失调,要利用生态系统修复生物群体,发挥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优势,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基于鄱阳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要以改善环境为目标,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态系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体系。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效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鄱阳湖水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经济区,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要求。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和之间的关系,依据产业基础,在鄱阳湖内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协作,强化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建立机构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应该向集约型转变,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资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产业升级。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把生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模式。
2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水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培育
一、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与设计产业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这一江西建国历史以来的首个国家战略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已纳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之中.江西的发展从此迎来了历史重大机遇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必须要有人才提供智力保障.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第一发展优势。未来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未来。|1J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高职设计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不断提升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挖掘设计人力资源.在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设计产业以其低成本投人、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鲜明产业特征.其发展对GDP的增长贡献和辉煌的市场发展前景赢的了来自全球的肯定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是一脉相传。另一方面。设计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娱乐、教育等多元化功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身就是经济、文化、娱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不仅能促进设计原创不断创新和江西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还有将成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影响力重要推动力设计及相关产业链必将成为区域内生态建设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目前区域内高职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区域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已步人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开设各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49所。设计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吸引生源的热门专业之一近几年国家更是加大扶持高职院校的力度.高校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广大的莘莘学子满怀信心迈进了设计学习的殿堂,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但一次性就业率却在下降许多企事业单位却苦于招聘到优秀设计人才而苦恼.普遍反映不少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实际岗位需求【2】‘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对渐深的矛盾如同一个魔咒困扰着家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技能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以及高职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就业局面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就是现有的教学体系。较多院校高职设计专业教学的岗位实践性不强、学科特色性不突出、教学开放性不够和培养职业性不明显。过于偏重课堂理论和校内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切断了与企事业专业实践的联系.学生长期脱离实际岗位实践之外.对于实际设计流程的程序和各个系统的联系了解甚少..毕业生质量自然无法完全适应用人行业的需求。综上所诉目前设计人才培养现状.与鄱阳湖建生态经济区的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与之相配套的高素质设计职业人才匮乏问题亦日显突出.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求.实施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对接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高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一)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是一个宏伟重大的综合性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的“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项目中都能找到设计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高职院校,把握这一机会至关重要.应滚动式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现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既要加大高端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又要加强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设计人才的实际需要。『31适时优化专业结构,以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需求零距离: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求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求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在具体改革中做到以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实施、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设计一线”,着眼于基础工作进一步鼓励兴办区域建设急需的设计专业、新设计专业,建立新设计专业发展基金,围绕新设计专业、加强与人才市场、设计行业协会、设计企业的联系,紧紧围绕市场办专业.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设计人才教育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它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契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发展的滞后必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经济发展系统的内在需求.以发展眼光抓好设计人才培养建设.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设计人才队伍,构筑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设计人才高地.江西崛起将获得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新跨越才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论文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想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环鄱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鄱阳湖核心区及周边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瑶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禁止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在五河沿岸2-3公里和鄱阳湖湖岸3公里滨湖12县(区)范围内组成的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优化开发区,南昌作为特大城市,应强化工业、金融、商业、物流、旅游功能,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要定位于大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有色金属、医药、电子信息、食品、旅游等产业。上述之外的其他地区为重点开发区,要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及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1.要符合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用地规模和产业选择必须有所限制,应以不损害区域整体形象,以不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产业布局形成必须符合区域发展目标,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2.要体现生态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体现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筑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人大代表孙晓山傅琼华谈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影响
两会看点
三峡工程建设完工是2006年举国关注的大事,但对江西而言情况稍显不同。江西省水利厅长孙晓山日前表示,三峡工程的建设已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对鄱阳湖区的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科研院副总工程师傅琼华称,去年鄱阳湖枯水现象非常严重,应该引起国家及江西省相关部门的重视。
为此,腾讯网3月15日上午10:00-11:00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科研院副总工程师傅琼华作客,就病险水库和三峡大坝对鄱阳湖的影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消费增收等话题在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全国人大代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
性别男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金融支持探索论文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当务之急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生态湿地,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最大的“大陆之肾”。鄱阳湖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区内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科技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鄱阳湖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严重影响了鄱阳湖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这不仅影响到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因此,立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这个大视野,将鄱阳湖地区建成一个生态经济区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当务之急。
首先,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的需要。这些年来!由于受乱砍滥伐、垦山毁林造地、论文围湖断水为田、小城镇盲目发展、乡镇工业粗放生产等人为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显著延长,逐渐在丧失天然蓄水泄洪等调节功能,而且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污染日见严重,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所幸江西山江湖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地保护了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鄱阳湖水暂时与国内其他大湖之水相比水质较好,我们有责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鄱阳湖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总理近期在视察江西时曾动情地指出: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温总理的指示意义深远,我们应当坚决贯彻落实。
其次,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促进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鄱阳湖地区六市有极好的生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012占全省012的一半以上,人均012则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四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储蓄余额等重要指标均远超全省总量的3’4。有相当好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几乎集中了江西省工业的全部精华;拥有本省最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交通系统。此外,鄱阳湖地区科技人员数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约5’4,而且还有极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因此,无论是从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经济指标看,还是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力看,鄱阳湖地区在江西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端重要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将能有效促进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改善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需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的水质呈现出中营养化,便给长江中下游造成了较大生态压力,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经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年012的)34,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因此,建设生态和谐的鄱阳湖有利于构建“健康长江”,维系长江生态平衡,促进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改善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存在融资瓶颈
地方生态经济区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
一、引言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主要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6个设市区以及周边的11个县市,本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方面都具有类似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水陆结合的自然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策略,必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
生态经济区旅游营销现状及策略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示范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充足、多样。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基于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营销现状及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梳理鄱阳湖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分析目前湖区内营销现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创新营销模式,以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保护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2009年起,国务院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区,打造其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近几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及营销策略,是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如何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何让其成为符合国家战略层面的示范区,这是目前鄱阳湖经济区的重点工作,值得政府和广大学者积极参与。新型市场营销模式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举足轻重作用,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增加动力,促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
1鄱阳湖湖区自然资源优势
江西省鄱阳湖属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发展重绿色、污染少,是中国目前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之一,鄱阳湖湖区内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有待于推向全国及世界,急需大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构建可持续发展前景。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国家发展与创新为前提,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开拓新的发展模式。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将作为中国大江大湖区域开发的典范,鄱阳湖生态区发展的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法也将会作为其他区域发展的优选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共38个县市,其中以景德镇、南昌、九江等县市发展更为突出,占地面积达7500万亩。鄱阳湖湖区内水质优良,与长江水流交叉紧密,每年流入长江水流占长江水流量15%以上,高达1500亿立方米。鄱阳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鸟类达到310多种,其中包括54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0是世界级濒危鸟种;珍惜鱼类、植被也多不胜数。农田、城镇、草洲、林地、沙地、各种景观种类繁多,物资丰富。可供选择的旅游模式繁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鄱阳湖、彭泽桃红岭、铅山武夷山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龙虎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南昌、景德镇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浮梁县瑶里镇、婺源县李坑村、汪口村、鹰潭市上清镇被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明镇明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点数量多、质量高,是国内外旅客的首选之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江西省旅游资源的集中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优越,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地,如何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和改善营销策略,一直是广大学者的研究重点。在鄱阳湖湖区现有独特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营销新模式,创新营销策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结合赣鄱地域特点,分析了鄱阳湖水产品的国内市场现状和鄱阳湖水产品市场前景及其VI设计的意义,根据科学合理且富有艺术品位的包装设计理念,提出了关于鄱阳湖水产品VI设计的设计策略,以此来宣传鄱阳湖独具特色的水产品,打造赣鄱生态品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提高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赣鄱生态水产品;VI设计;设计策略
1引言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汇集赣江、修水、鄱江、信江、抚河等不同地域的水流,所以其中所蕴藏的水产品种类繁多。鄱阳湖优质的水质和空气也决定了鄱阳湖水产品一流的质量。而近些年,由于缺乏大型企业整合市场,进行水产品贩售的小贩缺乏品牌意识。长此以往,原本拥有良好口碑的鄱阳湖水产品,成了没有好的包装和好的销售策划的菜场地摊货,导致本来可贵的鄱阳湖水产品丢失了其原本的价值。“绿色”是鄱阳湖水产品的特色之一。所以,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对鄱阳湖水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以此带动赣鄱地区经济发展。
2赣鄱生态水产品
2.1赣鄱生态水产品概况
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及发展对策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投资优势,主要发展模式有生态养殖产业群、生态农业示范群、生态旅游产业群、乡村旅游产业群。当前面临的不足表现为区域经济有待发展、相关制度有待健全、公共设施有待完善、品牌效应有待形成。区域应树立生态理念,发展区域经济;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产业集群;完善公共设施,推动招商引资;并发挥整体优势,打造品牌效应。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公共设施;品牌效应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早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到2020年,构建地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这对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和保护周围环境,提高附近人们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整合当地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学术界对其内涵已达成共识: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相似且具有差异的旅游资源分工和协作,不同旅游资源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集中,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1]通过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竞争优势,主要类型包括资源型、政府驱动型等(见图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省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拥有以下优势。(一)区域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中游,京九铁路、武九铁路、沪昆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从附近经过,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发达。靠近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优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二)资源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同时,区域内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面积多,为农业发展创造便利。区域内森林面积达27.6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高,达到31.8%。总之,区域内资源丰富,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良好条件。(三)环境优势。鄱阳湖总面积达4125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复杂,物种繁多,历来就有“候鸟乐园”“珍禽王国”的美誉。湖中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浮游生物266种、鱼类122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鄱阳湖候鸟有300多种,其中水鸟115种,珍禽50多种,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区域内盛产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有石钟山、湿地公园、老爷庙、大孤山、南山秀迹、吴城古镇、天鹅湖、鄱阳文庙、长山群岛等,近些年来,当地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兴起并取得较快发展,吸引广大旅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有利条件。(四)投资优势。根据《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到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将达到3400万,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同时,区域内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这为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条件。除国务院颁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外,江西省政府还制定《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注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落户。此外,还注重改善区域内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吸收并利用外资。[2]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不仅有力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还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