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2:18: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简述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摘要】在人生成长历程中,幼儿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且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兴趣的最佳时期,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必须充分抓住这个契机,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改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运用,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此,文章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分析当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阅读教学运用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言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幼儿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阅读主要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为主,其次是侧面引导阅读。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幼儿阅读兴趣较低,且也很难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故当下必须打破常规性阅读方式,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阅读习惯培养,感受阅读的魅力。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幼儿阅读教学现状

在最新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阅读教学是培养幼儿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注重阅读教学,利用绘画、图书以及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幼儿对阅读、书籍以及书写的兴趣,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文字符号、简单标记的兴趣[1]。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限制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幼儿的有效成长。(1)阅读内容面向全体,阅读目的性较弱。在幼儿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教学视频和绘本阅读资料都是统一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同时降低对阅读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导致这种情况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阅读内容面向全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面式教学,且无法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性差异,盲目开展阅读教学。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普遍性存在这种问题,总是以一个大体相同的阅读方式开展阅读活动,不利于幼儿掌握对应的阅读技巧和合适的学习方式。(2)以个人时间为主,阅读持久性较低。在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主要是小团体阅读和集体阅读的方式为主,且教室有图书阅读角,全体幼儿在阅读角安静地阅读,但是转换幼儿阅读环境时,让幼儿一个人在家阅读,幼儿的自控能力就显得特别差,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阅读活动无法持续进行,同时幼儿的注意力也会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阅读持久性将变得越来越差[2]。(3)提供范围广,阅读层次性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满足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会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阅读刊物。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满足幼儿阅读的兴趣,但是无法了解知识内在的含义,对阅读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可谓是数量多、质量少,最终导致幼儿阅读层次性浅。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用的策略

查看全文

反复实践养成习惯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列举了当前中职生养成教育现状,分析了造成中职生缺乏良好养成教育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养成教育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是这么解释教育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一、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

学校养成教育大体包括心理养成、行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艺术兴趣养成和其他素质养成。心理养成。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条件相等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行为规范养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能力养成。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特长。活动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科目,学习书目,学习方法;综合课发展综合能力;实践课培养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服务性实践,家务劳动实践,公益劳动实践及其他学科性买践。总之,各种课程和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学习能力养成。

查看全文

行知文化推动师德养成

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有的教师工作中不注重个人修养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负责地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片面夸大社会负面现象,有的教师弄虚作假甚至学术腐败……这些行为抹黑了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弘扬高尚师德,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表明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师德建设。为了使教师更好地胜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之重任,创新师德养成机制,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已迫在眉睫。陶行知先生作为师德楷模,以其师德思想为核心的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知文化及其内涵

行知文化是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精神取向、思维意识及行为方式等的综合,其核心为陶行知的精神文化,即行知精神,行知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敬业奉献。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1],但他还是坚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2]的敬业精神,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他指出“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1],还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1],以此来引导广大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2.求真好学。陶行知将求真务实作为人生信念,他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3]他教育教师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学的博”[4]。“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1]。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必须好学上进的观点。3.大爱师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育人理念为世人所熟知,他认为教育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并以此教育广大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他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1],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格取决于教师的德才。4.实践创新。陶行知一生奉行“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1],因而教师要有实践精神,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真”知识,而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他还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来激发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行知文化的这些内涵对于新时代教育、教师、师德均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师德养成方面。

二、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养成的启示

1.文化在师德养成中的作用。相比传统师德建设,师德养成更注重教师自觉地实现师德的内化和提升。借鉴主体间性理论[6],师德养成是一个主体———客体———主体的过程。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具有能动性,所有理论、体制机制、管理措施等都要透过人的自我认同作用。具体而言,个体只有清晰地回答“我是谁”这一基本问题实现自我定位,才能真正厘清诸理论、制度、措施之于自身的意义,进而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定向,回答好“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从这一意义讲,新时代师德养成的关键是激发教师的自我认同,使其发自内心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将全部热情与激情倾注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取决于推力、拉力、助力、约束力、压力等形成的合力,其中推力主要指学校通过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建立的激励机制,拉力主要指明确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形成的牵引机制,助力主要指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而形成的支持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约束机制,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限定形成约束力,建立竞争与淘汰机制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形成压力,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师德。教师对师德的自我认同过程中,牵引机制和支持机制是非常重要又不易实施的。饱含师德思想的行知文化对师德自律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既为新时代师德提供标准即形成牵引机制,也为新时代师德养成提供指导和帮助形成支持机制。2.行知文化对新时代师德的启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四有”、“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等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标准,这些标准一脉相承、系统完整,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行动指南[7],也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1)“四有”好老师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8]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时,三次引用陶行知名言,体现了行知文化。他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时引用“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提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时,引用“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提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时,引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提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虽未直接引用先生的教育名言,但与先生“爱满天下”的大爱育人精神异曲同工。(2)“四个引路人”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四个引路人”是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行知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1],可见教师不能只教书,还要承担育人责任,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他教育教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1],体现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思想;他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1],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这与做学生创新思想的引路人思想是一致的;他说“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4],这与新时代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一致的。(3)“四个相统一”与行知文化高度契合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四个相统一”是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与行知文化有共同之处。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5],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他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2],是对教师修养的要求,也是教师“身教”的基础,说明教师不仅要“言传”,还要与“身教”相统一;他谈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统把它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2],体现了教师不仅要潜心问道,还要关注社会;他还说“大学里最重要的原则是学术自由。这学术自由四个字往往被人误解为自由主义的学术”[4],包含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思想。行知文化与“四有”、“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等新时代师德要求高度契合,用行知文化涵养新时代师德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以行知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养成

查看全文

把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营大户

走进常德市桥南大市场,顾客们会发现商场、店铺上挂着的醒目的“共产党员”牌匾。这些党员“挂牌经营”的商店,因为良好的信誉、周到的服务和红火的生意深受顾客欢迎,而这些加入党组织的个体工商户更是同行羡慕的对象——党员意味着会做生意,意味着你是大家的带头人,受到大家肯定。这些个体工商户党员的背后有一个家——个体协会党支部(下称“个协党支部”)。

湖南常德市桥南大市场个协党支部自1998年3月成立以来,创新工作,在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入党的同时严把质量关,56名个体工商户入党后,无一人有不良反映。这些个体工商户党员中,有的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有的入选全国百佳个体工商户,有12人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00多人次受到市、区各级党组织的表彰。2004年7月,被常德市委评为“基层党建示范点”。

大桥南市场个协党支部是如何保持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新意?

在发展个体工商户入党上,个协党支部坚持标准,坚持程序,做到三条:

一是积极发展。不搞关门主义,不定指标,不卡比例,把组织的大门永远向每个个体工商户敞开。早在1995年,当时的市场党组织就根据市场个体工商户的强烈要求,接收了3名有强烈入党愿望、经过6年以上时间考验、符合入党条件的个体工商户为共产党员。到1998年个协党支部成立时,他们已先后发展10名个体工商户入党。

二是慎重发展。不片面追求数量,严格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坚持发展党员程序。他们坚持“三看”:入党看自愿、发展看一贯、关键时刻看表现;坚持“三查”:原籍地核查、经营地调查、居住地暗查。通过严格把关,个别吸收,确保了党员的质量。目前,个协党支部有24名入党积极分子正接受组织培养。

查看全文

幼儿养成教育的研究

摘要:所谓幼儿养成教育,是指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养成教育受到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规范,并将独立自主的观念灌输到幼儿的思想中。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1前言

对于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课堂的意识;其次,教师再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幼儿在日后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

2关于影响幼儿养成教育的因素

2.1幼儿内在的因素

查看全文

养成教育情况打算

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办住宿实验班的特色继续把"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教育内容。以争创优秀班集体活动为导向"科研课题作为科研内容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的精神文明班级评比标准》为检查的准绳,全方位对我校青少年的文明行为、卫生习惯、良好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工作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其它领导教师齐抓共管。

三、强化养成教育队伍建设

查看全文

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研究

摘要:曾经有位诺贝尔获奖者说过: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他在幼儿园学到了,饭前洗手,东西要放整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坚持睡午觉。由此启发我们: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对于农村幼儿教育而言,由于人们健康观念十分落后,教师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太重视。这就导致了部分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较差,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造成阻碍。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一、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1]对于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这一教育而言,幼儿教师不仅要提高幼儿对生活卫生常识的认识,也要使幼儿在这一教育中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幼儿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创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期作为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在认知还是在行为上正处于培育的重要阶段。生活卫生习惯这一养成教育,不仅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幼儿在健康教育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由此可见,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所在。

二、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

(一)环境创设。人们常说:“环境育人。”在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这一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干净、卫生的环境,通过感知现实环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例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健康生活”的小视频,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在看与说的过程中提高对生活卫生的认识。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文化”的建设,让幼儿进行“健康指南”的标语设计,通过思想的引导使幼儿获得基本的卫生常识。环境的创设可以让幼儿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得到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后,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或者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宣传健康生活、健康卫生、健康习惯的思想,通过思想意识的培养,来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二)游戏活动。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的辩论赛,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在平时是如何做到健康生活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成立一个评审团,让幼儿在自导、自演、互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健康行为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又如,在个人卫生习惯上,幼儿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洗澡、换衣服、剪指甲;保护自己五官,不乱挖耳朵、鼻孔、不用脏手揉眼睛等。在饮食习惯方面: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餐;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等。作息习惯: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在规定时间内进餐、午休、学习、游戏等。教师可以从以上方面让幼儿展开话题讨论,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行为习惯的规范。这样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达到培养幼儿习惯的目的,使农村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2](三)家校联合。对于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这一养成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就说明在进行幼儿这一行为习惯的培养时,教师要通过家校共育的形式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家校共育这一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家长对生活卫生常识的认知,让家长在家庭中督促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交流会”,让幼儿与家长就自己的生活卫生习惯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平台,进行幼儿行为记录的展示,让家长在平台中对自己孩子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家校共育可以让幼儿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教育好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

查看全文

浅谈员工安全行为养成

行为是文化的表现,也是文化引导的结果,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安全文化的主要目标。“安全第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安全已成为人类文化的范畴,也就是说安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生产及生活问题时的一种科学思维模式,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

一、为什么要开展员工安全行为养成训练

第一从我们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管理思想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近年来,我们公司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等综合管理措施,努力构建适合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日益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的时代潮流,面对国内外安全管理的先进水平,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们的安全工作,差距依然非常大。面对现状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安全还是没有把握?是领导重视不够?显然不是,我们各级领导在安全上应该是关注最多,花费精力是最大的;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投入不够、装备不行?都不是。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索,深深感到,我们安全现状之所以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关键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的问题。我们的管理制度虽然多而全,但这些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罚与整治,缺乏注重对人的自觉性的培养与启发。企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人的自觉,仅靠制度对1200多名中能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去年以来,我们的生产技术装备虽然有了大幅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人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机、物、环整个系统的本质安全仍难以实现良性运转。由此,我们感到,要真正实现公司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在管理思想上有一个新的突破。那就是:在加大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着手培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每一个员工从精神素质和行为规范上实现本质型安全,这既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又是十分紧迫的现实管理任务。

第二从我们煤矿的特殊环境和案例分析上看,对人的塑造迫在眉睫。煤矿是特殊行业,矿工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特点,不仅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着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走向。首先,从文化角度看,煤矿具有艰苦性、高危性。这种特性,一方面铸就了矿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特别能战斗的行业性格;另一方面对人的意识、生理、心理又是一种极大的压抑,逆反、恐惧、摆脱成为井下工人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职工队伍不稳定是煤矿企业特有的难题,煤矿的这些特性也形成了“搞煤矿出事故是必然”的错误观念,制约着安全工作向本质型发展。其次,从煤矿作业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对人的影响看。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必须不断的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它也给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大多数“三违”案例中几乎都显露着这种意识、作风和习惯。可见,培育煤矿安全文化,改善作业环境,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是何等的必要和迫切。

第三从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上看,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安全化。煤矿安全生产是涉及到人、物、制度、环境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导因素。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其他方面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在构成安全文化的各种要素中,人是不可否认的主体因素;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人是这种建设过程中的能动因素;在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上,人是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人是安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安全文化的实践者。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人负有将安全文化转化为安全生产力的能动使命。

相对于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行为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的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严重的事故暴露出来,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蕴藏在其后。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为控制上,把责任分配给每一个人,使人人都对自己的安全和工作区域内所有人的安全负责。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至上是本质型安全人的基本准则。

查看全文

教育戏剧品行养成实践研究

当前,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渗透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品行养成教育。但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对学生品行养成教育的方式与载体均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二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更不能入脑、入心、入行。因此,必须创新学生品行养成教育方式,创建具有现实感、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感的教育载体。

一、概念内涵与研究依据

1.概念内涵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为手段培育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即通过情景再现、戏剧游戏、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并将其浸润于戏剧情境或情绪氛围之中,使人获得完整的道德体认和为人处世的经验。儒家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新五常”是由儒家五常转化而来,由“礼、孝、仁、智、信”构成。“新五常”教育意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戏剧课程中,以培养学生做懂“礼”(文明礼貌)、知“孝”(孝敬感恩)、讲“仁”(团结友善)、明“智”(明辨是非)、守“信”(诚实诚信)的现代公民。2.研究依据一是基于教育发展的趋势。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我们需针对“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现象,“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课程”,以“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二是基于对教育戏剧价值的认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并实施具有教育戏剧特质的课程和学生活动,将戏剧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及各方面、各学科之中,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是对传统模式化的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在途径和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育戏剧促品行养成的模式

学生通过听、说、演等感知教育戏剧,即入境;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启动同理心,产生情感共鸣,即入情;在感悟过程中发现蕴含其中的道理,即入理;最终在思想转化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即入行(见图1)。学生通过感官体验、理性认知、情感共鸣、行为转化,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品格,即在教育的“戏剧”过程中实现品格、心智、审美、兴趣和能力的综合提高,塑造良好行为。

三、教育戏剧促品行养成的实践

查看全文

养成教育盲生运用

关键词养成教育盲生作用

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人们凭借视觉感知物体,获得空间表象,所以人们一般靠视觉认识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视觉世界中,而盲人——视觉缺陷者,由于缺陷原因,程度不同对其身心正常发展产生一定的特点,由于先天性盲和后天忙盲这一缺陷原因,使得脑合和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智力、体力,均回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降低。我们都知道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心灵宝座”。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心理品质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或促退作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得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而这种前提关键是要在健康心理状况之才得以完成的,显而易见盲人要想完成这一过程,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做为一名盲教育者如何对盲人进行补偿,这在盲生的思想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教育则有效地针对这点进行了补偿,盲校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对盲童青少年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既能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也能成为有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者。培养盲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文明习惯尤为显得重要。其中的“养成”教育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得一部分。什么“养成”教育主要实指道德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常常用不着借助记忆或做深刻的思索,就然而然地能发挥作用。道德习惯是一种自动化道德行动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集中表现德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无论任何原因致残的盲生由于长期封闭在家,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家长们往往又忽略了或不重视对此类孩子思想的教育,针对盲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使盲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让他们顺应“社会”这一大课堂,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今天的青少年将在21世纪生活与工作,在一个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相互依存和变动加速的世界上生活和工作。他们面临社会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真理与牛误,美好与丑恶、纷繁多、变化莫测的事物,令人演花撩乱的价值观念等等,使青少年要比他们的父辈面对更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压力,而对于盲人当中的青少年面临的又是何等的挑战那更是难上加难。做唯一名盲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环境和氛围,给于理性得指导、引、辅导帮助他们逐步确立与正常任一样德正确观念,道德品质,去适应这个纷杂的社会,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养成”教育对盲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而我在盲生思想教育中积极地应用了这一手段。受到了好的成效,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主要以叫、学生守则》为纲要,贯穿“养成”教育的实施,为良好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名盲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对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恰如其分对其进行评价和感化。例如:全盲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能力差,在感知客观事物上,困难大,他们的情感、意志、格性的发展受到压抑,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有一定的视觉功能,活动能力强,但在认识活动中受到一定的障碍,弱视生,是真正的盲人他们适应不了以视觉为主来认识事物,与健康学生相比有自卑感,与全盲学生相比有优越感,心理活动与有一定的障碍。采取不同的补偿措施,充分应用“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