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风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1:00: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演唱风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演唱风格

民歌演唱风格研究论文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仅就汉族中汉藏语系的民族就有30多个,其方言、土语有100多种,语言因素直接影响民歌的调式、旋律及歌唱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自古以来,各族之间的音乐,早就多渠道地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在中国各族的民歌中,又共同拥有东方的传统审美神韵。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生产劳动场地以及民俗、风尚、宗教、礼仪之别,在其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共性,又有相异个性。就地区而言,大西北各族的民歌,因地处高原,声调高亢、跌宕,而内陆平原鱼米之乡的音调则婉转清丽;江湖河海的水运号子伴随着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具有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的豪迈气概,其音乐节奏、旋律特点、情绪表现都与劳动条件紧密结合。又如山歌、小调,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抒情性强,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与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小调音乐风格细腻曲折,形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各层的生活、嬉戏、爱情等内容,因自然地理的各地差异,有的气势轩昂,有的则情长意深,大相径庭,它们总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精神风貌,并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及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风格特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民歌从演唱到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因而使民族声乐作品发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编、戏曲说唱、古典、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歌剧等方面内容,体裁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以及注入一些与时代接轨的风格特征,对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释,让人们耳目一新。在创作中民歌自由流变,并在流变中再发展、再流变、变有多种,可以移步而不换形,也可以既移步又换形,还可以嫁接创新,甚至涅再生。可有些人认为,现代民歌经过加工之后,注入了太多的现代风格,已没有以往民歌的味道、风格,感觉到“杂”不是纯粹的民歌了。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歌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原有的民族衍变的自由性,加上它的叙事性、抒情性、或因语言、声调、情调、情感幅度,以及演唱的时空环境的差异,都可能产生影响,发生变化。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可以“游”出许多不同的曲调,西北民歌《走西口》,可以“走”出许多声腔,像内蒙古的民歌《阳婆里抱柴嘹哥哥》它是蒙汉语言结合而产生的新腔,又如《孟姜女》这一曲调,不知填写多少不同的内容;大家熟悉的《东方红》,它原是一首陕北的情歌,经陕北民间歌手的配调,再经过东北文工团、专业音乐家们的整理,一首情歌变成一首颂歌,音乐的形象完全不同了,但是在原有的风格上,更有新意,被世人所传唱。在许多民歌中,有的因版式的调整,小调变成正调,如湖南花鼓戏的《双川调》,原是车水时计数的短小号子,后来变成花鼓戏中的正调,传统民歌,一般只有上下句,但经过专家的加工后,就变得极有风韵。又如内蒙古民歌《小路》,20世纪40年代整理出版时,伍雍谊同志增加了一句小花腔,给原曲增添了新意,情趣了,人物活了,至今曲仍是上乘之作,世代相聚的民歌,就是在这样那样的流传中变得为某些因素而淹没了原有的特点,但如变得不恰当,也会遭社会的淘汰。转

近年来,由于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教学、演唱中教材告急,因此,奔走求新,已成为普遍要求。有的曲作家,为了把民歌的内涵揭示得更加深入,因教学之需、因演唱者要求已改编了一些新曲。如王志信的《孟姜女》、尚德义的《今年梅花开》、于学友的《小白菜》、景建树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等,这些由民歌改编的新曲,不但原曲精髓如故,而且形象更加鲜明,情趣更为丰润,演唱技法也有所拓展。而让笔者更为欣赏的是这几年在青歌赛舞台上涌现的原声态民歌演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演唱民歌的场所从田间地头逐步发展到电视晚会的舞台上,如今的观众在各种晚会上看到大都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歌的演唱表式,而在青歌赛上听到的原生态民歌,其独特音乐风格,超乎世俗的声调,让人留连忘返,更加完美和形象地塑造了中国民歌的表演。

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歌方式,千变万化,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而民歌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音乐的创作者,也与时俱进地尝试把自己所向导的多种音乐元素加以梳理,将民族、美声、通俗、流行等不同的演唱风格加以组合,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创新,如2008年春晚的声乐节目中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及戴玉强和阿宝(民歌、美声与原生态)三种唱法组合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人耳目一新,一位是著名民歌演唱艺术家,一位是有着帕瓦罗蒂美称的美声“王子”,另一位是原生态唱法领军人,三人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又如周杰伦与台湾民歌手费玉清的“千里之外”,也把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个是流行天王,另一个则是民歌老将,两人不同风格相结合的演唱,使人们更丰富了听觉上的享受。新的演唱风格及完美的音乐是要靠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来完成的。

在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在演唱和创作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歌,民族声乐作品则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在目前为此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了,民族歌曲百花齐放。但是近几年,许多作品给人一种模仿、雷同、克隆的感觉,这样的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歌的发展与传播。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是因为歌曲具有真挚美好的感情和优美旋律的运用。每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不同,所以也就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局限性,但无论是哪个时期,却没有离开中华民族这个大环,歌曲的选材大多是爱祖国、颂家乡、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样一种体现着中华民族美德的情感表达形式以及优秀的民歌作品影响和感染了几代中华儿女。建国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民歌作品。如《我的祖国》《草原之夜》《马儿啊,你慢些走》《新货郎》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内容贴近生活,并且准确而生动。近几年来,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例如《山路十八弯》《母亲》《藏羚羊的诉说》《飞天》等好作品,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而且每首歌曲的技法各不相同,体裁也不同,展现了民族声乐,即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格式的形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是中国民歌和戏曲、曲艺,随着外来音乐的流入,特别是外国声乐作品和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国的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歌和戏曲曲艺,同外国声乐作品、歌剧两者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歌作品,中国的创作歌曲很大一部分是两段体的结构特点,随着歌手演唱水平不断提高,两段体的歌曲已经不能完全展现歌手的演唱技巧,就出现了类似于歌剧选段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歌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等一系列“大型歌曲”模式。首先肯定的是,通过运用外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和旋律使中国的民歌作品丰富了,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但有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的作品克隆和雷同的作品极多,按照一种创作模式和特点硬套到歌曲中,使歌曲定格在一个模式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技法和曲式上雷同的作品不利于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和提高,人物的个性表现受到了局限,百花齐放也就体现不出来了。也有不少好的作品,值得学习,在青歌赛上涌现一改往日大型歌曲模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歌手的二度创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山寨素描》《飞天》《火把节的火把》《春雨》等,因此,民族声乐演唱只有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民族个性,才能走出创作上的克隆。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国民歌依然会以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在中华大地永远地绽放。摘要: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具有独特民族音乐风情的民歌演唱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我国民歌演唱风格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论述。

查看全文

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综述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对演唱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什么样的作品,在建立了正确的歌唱发声的基础上,如何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某些调整,既不影响美好的声音,又能够准确的表现作品的风格,良好的演唱风格的形成,是歌唱生理条件,演唱方法技巧,文化内涵,审美水平,情感深度等等的综合体,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并确立的有利于自己歌唱的形式,是艺术实践的结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把握风格;艺术实践

歌唱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旋律有机结合的产物,完整的讲,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的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它不仅是创造优美动人旋律的源泉,也是塑造丰富多彩音乐形象的依据。因此,歌唱艺术基本功训练除了发声系统的训练外,还包括咬字、吐字、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的表现必然不同

在歌曲演唱中,我们要对声乐作品的风格认识和表现,联系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情感表现层次来演唱,要研究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差异。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十七世纪的名曲。《我亲爱的》是一首爱情歌曲,它对爱情的表露显然是含蓄的,像《尼娜》和《爱情的喜悦》等都属于这一类。同样一首《我爱你》贝多芬的歌曲和格里格的歌曲就有很大的不同,显然后者比较热情,冲动,比较表露。

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声乐作品同样如此。延安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十分明显,抗战和民族解放是当时政治的中心,在这样一个民族从亡的关头,文化艺术必然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某种制约,所以文艺作品内容上是几乎相同的,歌曲也必然如此,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上也大多都是悲愤激昂的,或者是痛苦反抗的。

查看全文

威尔第艺术歌曲作品风格与演唱风格探讨

内容摘要: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及艺术歌曲,给众多歌唱家提供展示自我艺术才华的平台,特别是他的多部经典歌剧,更是带来歌剧艺术的盛典,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声乐艺术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威尔第艺术歌曲彻底打破了早期浪漫主义单一的创作主题——爱情,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题材,威尔第都实现了更大的突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对威尔第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威尔第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威尔第;艺术歌曲;艺术风格;演唱技巧

从1838年开始,威尔第开始了长达54年之久的音乐创作生涯。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伯托》,于1839年11月17日在米兰歌剧院斯卡拉剧院上演,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这并没有让威尔第心灰意冷。在不断学习、积累创作经验的同时,威尔第坚持创作歌剧及艺术歌曲,在随后的几年中逐年取得了更多的成绩,创作了《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等诸多经典歌剧。随着歌剧和艺术歌曲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威尔第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名声斐然。

一、威尔第艺术歌曲创作基本情况

1838年,威尔第开始了早期创作。这一时期,威尔第的创作技巧和人生经历都十分有限,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威尔第早期的题材内容大部分是描述死亡和痛苦的,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悲观情绪与威尔第失去女儿、人生不得志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1838年的六首浪漫曲集,1839年的《诱惑》和《流浪者》。这一时期作品数量较少,知名度较低,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1845年,威尔第艺术歌曲创作题材基本上开始选用诗文内容,在这一阶段,威尔第艺术歌曲创作了六首浪漫曲,1847年创作了《乞丐》和《回忆的诱惑》。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威尔第艺术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但是这一阶段威尔第的艺术成就主要是歌剧艺术。由于他担任了意大利议会要员,缺少创作时间,无心关注艺术歌曲的创作,所以这一阶段威尔第艺术歌曲的作品数量很少。主要有1858年的《诗人的祈祷》(《Lapreghieradelpoeta》),1863年的《蛋糕》(《Ibrigidino》)、1869年的《民谣》(《Stornello》),以及1894年创作的《主,请怜悯我》(《PietoSignor》),这也是威尔第创作的最后一首艺术歌曲。

二、威尔第艺术歌曲作品风格

查看全文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下,民族声乐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也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结合了西方的音乐文化,具有创新性、多样性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各民族的形象,又能够满足不同民族对音乐的需求。基于此,对现代民族声乐进行阐述,分析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以期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现代民族声乐是民族语言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繁荣、物产丰富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语言,各地的声乐作品更是为这些地方语言的演绎搭建了舞台,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民族不同的唱腔和唱法,为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现代民族声乐的概述

民族声乐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故民族声乐在我国艺术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关联程度不断增加,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拉近。这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艺术领域的交流,尤其是民族声乐领域的沟通。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现代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声乐既有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特征,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特征、民族性、科学性的艺术[1]。

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

查看全文

剖析如何准确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对演唱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什么样的作品,在建立了正确的歌唱发声的基础上,如何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某些调整,既不影响美好的声音,又能够准确的表现作品的风格,良好的演唱风格的形成,是歌唱生理条件,演唱方法技巧,文化内涵,审美水平,情感深度等等的综合体,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并确立的有利于自己歌唱的形式,是艺术实践的结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把握风格;艺术实践

歌唱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旋律有机结合的产物,完整的讲,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的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它不仅是创造优美动人旋律的源泉,也是塑造丰富多彩音乐形象的依据。因此,歌唱艺术基本功训练除了发声系统的训练外,还包括咬字、吐字、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的表现必然不同

在歌曲演唱中,我们要对声乐作品的风格认识和表现,联系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情感表现层次来演唱,要研究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差异。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十七世纪的名曲。《我亲爱的》是一首爱情歌曲,它对爱情的表露显然是含蓄的,像《尼娜》和《爱情的喜悦》等都属于这一类。同样一首《我爱你》贝多芬的歌曲和格里格的歌曲就有很大的不同,显然后者比较热情,冲动,比较表露。

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声乐作品同样如此。延安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十分明显,抗战和民族解放是当时政治的中心,在这样一个民族从亡的关头,文化艺术必然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某种制约,所以文艺作品内容上是几乎相同的,歌曲也必然如此,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上也大多都是悲愤激昂的,或者是痛苦反抗的。

查看全文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探究论文

民族声乐的概念为:以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表达中华儿女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形式①。作为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有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又有共同的演唱风格特征。

一、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方言文化丰富多彩,加之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要想唱好一首歌,一定要对它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演唱的气质、格调、情感等方面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根据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特点将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江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闽粤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中原色彩区、东北色彩区等等。这些歌曲在演唱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蒙古民歌,蒙古族世代居住在草原,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蒙古族人的性格豪放、直爽,具有大草原般辽阔宽广的胸怀,其民歌也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民族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蒙古民歌最具代表性的“长调”,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真假声并用,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再如山东民歌的特点是强悍、粗犷,诙谐、风趣、质朴、淳厚,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演唱中运用方言以及加卷舌音等,表现出山东人民的朴实、豪放。例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绘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的“低”要用加卷舌音的方言来演唱,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我国的戏曲有300多个剧种,曲艺也有260多个种类,各种民歌、创作民歌浩如烟海,不同的演唱风格灿若群星,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民族声乐还包括近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不突出任何一个地区特点,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风格、大气派的声乐作品和演唱称为民族综合风格②;例《黄水谣》、《我爱你,中国》等中国艺术歌曲,这种风格的音调基于全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民族综合风格类风格共性较多,但对外国来讲,依然是中国的特性。这些作品和演唱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了和仍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共同性

查看全文

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思考

【摘要】声乐是以人声为基础的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类别,声乐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也有着多元化的演唱风格。随着艺术的不断创新,各种唱法间不断融合,从而也使得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就各种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风格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多元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受到歌唱方法、审美要求、音乐元素和民族语言等要素的影响,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声乐艺术的表现,声乐唱法把声乐划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这既是唱法的分类,也是演唱风格的分类。声乐艺术的表现需要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确保自身的演唱可以符合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音乐水准。

一、美声唱法的多元化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与其他唱法的显著区别是他是混合声区唱法。在声音上真声和假声混合运用,在共鸣上对所有共鸣腔体混合运用,从而使唱出的歌曲有一种特有的音响特色,形成独具味道的唱法。美声唱法既是一种演唱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并形成了美声学派。在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中,美声唱法对各国的声乐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西方的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与各国的声乐艺术融合,产生了俄罗斯学派和意大利学派两大美声演唱风格。对中国的声乐艺术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美声唱法基本上都是俄罗斯式美声唱法风格,而 80 年代后国际间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也得到了更新,更加倾向于意大利式美声唱法[1]。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也越来越多元化。美声唱法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就是对中外歌剧的完美诠释。除此之外还有英雄史诗风格,如《黄河颂》《延安颂》《英雄赞歌》《长江之歌》等;优美抒情风格,如《渔光曲》《大海啊,故乡》等。在美声唱法这个大的体系内,不同歌唱家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的演唱风格。比如著名的美声唱法女高音周晓琳、柯绿娃,在传统的美声唱法中融入了咬字技巧,从而演绎出别样的高雅与风情。在美声唱法本土化的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声演唱风格。比如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就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咬字行腔,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既朴实自然又圆润通畅。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主要受到音乐形式、体裁、音乐语言、题材、意境的影响,也就是说音乐风格既与音乐作品的形式有关,又与音乐作品的内涵内容相关,声乐演唱者只有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并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声乐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前,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艺术成就、音乐结构安排、作品主题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从而掌握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基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唱上的二度创作[2]。利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时,在充分理解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后,还要通过美声演唱的各种演唱技巧来完成自身的二度创作,音色、速度、语气等都是二度创作呈现演唱风格的手段。比如音乐作品《那就是我》,作品创作时采用了三段体结构,风格兼具含蓄、热情、奔放风格特征。歌唱家戴玉强在演唱作品时,就利用自身的演唱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段艺术处理。第一段利用自身宽广的气息和柔美的音色对音乐作品的演唱进行了艺术处理,通过自身的二度创作,成功地诠释了音乐作品的风格。中段音乐风格变得豪放,戴玉强在进行演唱时借助自身独特的音色,成功地诠释了作品的奔放风格。

二、民族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风格

查看全文

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摘要]“音乐诗人”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在其众多音乐体裁的创作中都颇有建树,而艺术歌曲创作可谓是该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所创作的作品无不透露他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情感充沛细腻、旋律清新优美,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并在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唱中广为传唱。本文以陆在易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结构、旋律、伴奏等方面来研究其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演唱风格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主要代表作品

陆在易,国家一级作曲家,浙江余姚人。从小学习民族器乐,热爱中国古典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深厚的文化底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系统地学习钢琴、作曲,因成绩优异,顺利被直接录取到上海音乐学院大学部作曲系,1967年毕业后便留校任教。1972年调至上海京剧院,参与十余部京剧与舞蹈音乐的创作工作,在此期间汲取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营养。1981年调入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造就了陆在易显耀当世的艺术人生。经过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多年创作经验的积累,到80年代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该时期的主要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祖国,慈祥的母亲》(1981)、《彩云与鲜花》(1981)、《桥》(1981)、《盼》(1988)、《家》(1988)、《最后一个梦》(1988)。这些作品所选题材平凡朴实,感情真挚,充满阳光,把灵魂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是对美好生活的赞叹与歌颂。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作曲经验的不断积累并日趋臻熟,对音乐的感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化,从90年代开始,他迎来了第二个创作的高峰。该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带有更深层次的意蕴,豪放中透着抒情,激情中透着稳重。他对人文思想的深层思考和对祖国发展的哲理性审视,这种忧患意识不知不觉地带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使得该时期的作品充溢戏剧和悲剧色彩,主要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我爱这土地》(2001)、《望乡词》(2003)。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1.题材与歌词的选择。通观中国经典艺术歌曲题材与歌词的选择,不难发现艺术歌曲创作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主题、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突破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开创带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让艺术歌曲赋予新生命。陆在易所选题材大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歌词既富有诗意又通俗易懂,从“小我”出发,透过内心真挚淳朴的情感,抒发出对生活的美好歌颂,对家乡的魂牵梦绕,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例如《桥》《家》《盼》《我爱这土地》《祖国慈祥的母亲》《望乡词》等等无一不体现出他那音乐诗人般的“大爱情怀”。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词有机结合的产物,好的歌词会激发出作曲家的灵感,再通过作曲家对歌词的深层理解,用音乐去赋予歌词新的艺术生命力。在艺术歌曲《桥》歌词中,“石板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陆在易正是把握了这样的创作技巧、途径,才创作出一首首经典的艺术歌曲,由此可见,题材与歌词的选择对87艺术歌曲的创作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水乳交融的词曲结合。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重要所在,也可说是一部音乐的灵魂所在,是受众最容易感知的部分,当艺术歌曲创作达到词曲交融,必将广为流传,酿为精品。中国汉字语言自身便带有吟诵性,而古代的诗词曾都以诗歌的形式被传唱,陆在易正是把握了这样的规律,按照歌词的平仄变化和音韵走向,用优美婉转的旋律赋予歌词高贵的气质和新生命。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擅长把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其中,例如倚音、琶音、波音等,这些极具中国色彩的音乐元素使作品的情感更加浓厚,特色更加鲜明,开辟出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独特化、中国化艺术歌曲创作道路,让艺术歌曲变得雅俗共赏。3.精雕细刻的钢琴伴奏。有人说,艺术歌曲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唱”,钢琴伴奏是与声乐演唱同时呈现给听众,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同塑造艺术形象。陆在易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以丰富的织体语言、多彩的和声运用、鲜明的层次感与人声歌唱合而为一、交相辉映,引起受众的共鸣,一起去诠释、表达艺术歌曲的内在情感。例如,在艺术歌曲《桥》的前奏中,他运用具象模仿的创作手法,连续使用琶音织体伴奏,再加上充满离调色彩的和声效果,模拟小桥驾于波光涟漪的水面之上,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江南水乡那小桥流水、水网纵横、山明水秀的画面,给演唱者和受众无限遐想并引起共鸣,激发出演唱者的歌唱欲望。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为歌曲的意境刻画和音乐艺术形象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辟了钢琴伴奏写作形象化、艺术化的新道路。

查看全文

浅议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

【摘要】当前我国不断推崇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属于我国歌唱艺术当中最为经典的两种风格,都拥有深厚的音乐底蕴和长远的历史。歌唱形式各不相同,对两种音乐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音乐文化;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

艺术歌曲即一种抒情表意的歌曲形式,采用古代、近现代诗词,用钢琴伴奏的形式演绎。并且作曲家为诗词谱写专门的伴奏织体语言,形成一种氛围较强的室内音乐。而歌剧咏叹调则是具有综合性较强的音乐艺术,演唱模式多样,独唱、合唱、重唱以及宣叙调、咏叹调等。加入不同的艺术元素,变得更富有舞台艺术表现力。本文针对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区别进行相应的阐述。

一、当前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主要区别

(一)关于音乐体裁方面。艺术歌曲多是言传于十九世纪时期的诗歌,在浪漫主义热潮中,创作了大量抒情性且文学性较强的诗歌作品作为歌词,为诗词专门谱写相应独特的伴奏织体。艺术歌曲是诗情和音乐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产生了富有独特气息的艺术作品,诗歌原本含义在配乐的作用下得到了更好的抒发。虽然歌剧咏叹调也和文学艺术有着连接性,但歌剧咏叹调则是将舞台表演和乐队融合在一起。大部分的歌剧都是根据国内外名著、圣经和历史事件当中取材创编形成。歌剧拥有较强的故事性,在演唱咏叹调的时候,需要对歌剧的具体内容和不同角色的人物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二)关于形态结构方面。艺术歌曲在形态结构方面多数是将诗歌和伴奏结合在一起,以室内乐的形式进行演唱,演唱者对歌词与伴奏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其进行演绎。反观歌剧则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每一段内容都是息息相关,需要演唱者声音与演技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歌剧需要每个角色相互配合完成,艺术歌曲多数是单人形式演唱。(三)关于演唱风格方面。艺术歌曲多数是将诗词的意境作为主要的内容,诗词音乐内容较为婉转相对理解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文学和美学基础,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较晚,与广大听众产生较大的共鸣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发展的时候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艺术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将其细腻、温柔的演唱风格,含蓄的将歌曲的诗意表达出来。而歌剧咏叹调则是将不同的故事情节表演,配上多样的音乐伴奏,才能够更好地将其实际内容和情感表达出来。需要演唱者拥有良好的气息支撑较大音量,因为配乐多数气势洪亮,所以演唱者太过于含蓄,音量控制较弱,则容易被配乐所掩盖住。(四)关于表演形式方面。艺术歌曲主要的表演形式是音乐会,音乐沙龙。需要表演者对声音进行良好地把握以及掌握柔和地表达。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通过自身的声音、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将歌曲进行演绎。这样平平淡淡的表演,无疑显现了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克服了更多的难度。需要拥有较为深厚的演唱能力、生活阅历以及心理素质,才能够将歌曲完美的表演完毕。歌剧咏叹调多数在剧院当中进行表演,拥有较大的舞台以及更为多样的表演形式。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加上相应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的表演工具等等,更好地让自己的演出更加完整,并且故事性鲜明。更加活灵活现便于听众融于其中。(五)关于音区方面。艺术歌曲的演唱多数需要将歌词明确的传达出来,细腻又温柔。因此,演唱者多数为较窄的音区,这样在处理歌曲的时候可以更加精准和细腻。艺术歌曲选择音区较窄的演唱者,虽然音量较小,但是却能够将歌曲的艺术感较好的表现出来。比如莫扎特的《摇篮曲》、舒伯特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等等,这些艺术歌曲的音区基本都是在9到10度之间,更适合音区较窄的演唱者发挥。歌剧咏叹调基本都属于大型的戏剧作品,主要是将故事内容丰富的表现出来,通过埋下的伏笔形成矛盾,再进行鲜明的对比。而这些内容都少不了音区的部分。准确来说,只有演唱者对音区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才能更好的演绎歌剧。比如在普契尼歌剧作品《燕子》中玛格达的咏叹调《谁能猜出多蕾塔的美梦》演唱的时候,就需要从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音区跨度达到两个八度。音区较窄的演唱者将很难对其进行较好的演唱。

二、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查看全文

李双江演唱风格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的演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把美声唱法有机地融合于自身歌唱之中,发展了中国唱法。他具有独特的声音表现力,能演唱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作品。明亮、辉煌和金属般色彩的声音特色,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军旅生活也孕育出真正的军旅情感,使其演唱军旅作品时再现了战士情感。

关键词:李双江中西合璧歌唱技法表现力军旅情感

李双江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有独特的风格特色。人们喜爱他的歌声,不仅是由于他金属般明亮的音色和娴熟的歌唱技法,更为他那充满激情的演唱所表达出的情感所感动。他那富有个性的声音特色,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他那情、声、字、味相互交融的演唱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评论界称他是声情并茂的柔情男高音,把他的演唱称为“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歌唱艺术”。四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他以独特的演唱风格发扬着我国的声乐表演艺术。他演唱风格的形成对我国歌唱技法的拓展和我国军旅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合璧的技法

李双江演唱的作品《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被专家们称为“声乐艺术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①在这些作品的演唱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歌唱技法,又不乏西洋美声歌唱技法的色彩。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被誉为中西歌唱技法结合的典范作品,李双江对此曲的演唱是在美声唱法“呼吸、共鸣、发声”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唱法和民族风格特色而完成的,歌曲的演唱中大量运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技法的吐字咬字技巧。“我(w-o)”从字头“w”到字腹“o”,到下面的“爱(a-i)”“五(w-u)”“指(zh-i)”“山(sh-an)”……其演唱的每一个字,准确的字头和饱满的字腹以及恰当的归韵,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的规律。然而,在体现民族歌唱技法的同时,也吻合了美声唱法中所要求的“字正”“腔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