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20:11: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需要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需要理论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理论创新

结合农村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总结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而形成的双层经营理论,突破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了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构想,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历史证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次理论的大突破都带来实践的大发展。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离不开理论创新。 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实践中的新问题要求在理论上做出新回答。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有世界眼光,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增强改革意识,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努力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尽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要用工业的理念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有战略思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只有通过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才能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村矛盾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处在爬坡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其中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要解决农业的问题,化解农村的矛盾,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新思路,寻求新办法。理论上有了突破和创新,认识就容易统一,问题就容易搞准,办法就容易找到。

繁荣农业经济学科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近些年,农业经济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对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与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创新不够,有的疏于对鲜活实践的关注和提炼,有的还不能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走出来,还有的盲目照搬照套国外学说。发展“三农”理论、繁荣农业经济学科任重道远。只有突破旧框框,推进理论创新,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整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

抓住创新的重点

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三农”理论创新的难得机遇期。理论创新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贴近农村的实际,服务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前,应着重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查看全文

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呼唤理论创新

中国2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适应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由“国家—单位制”向“国家—社会制”的转变,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项目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并逐渐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职工,做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逐步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社会保障理论提供了充足资源。

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存在偏差,不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而是仅仅从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与原则、内容和目标、结构及功能、标准与覆盖面等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议。而这又反过来直接制约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实践,使得我们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展缓慢。

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20多年来我们对社会保障理论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只重视西方现成的社会保障理论,不重视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常常采取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困难为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制定各种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没有努力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

忽视理论建设的另一面,就是过分强调社会保障的实用性,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社会设置中具有独立性质的制度安排。于是,当经济结构转型导致大量下岗职工时,我们才考虑对这部分职工进行生活保障;当老工业基地出现大批离退休职工而原有企业又无力提供相关保障时,我们才意识到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当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出现许多社会问题时,我们才考虑如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以及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当部分群众看不起病时,我们才考虑如何健全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分重视实用性的社会保障,必然带来实际工作中的被动。缺乏理论上的前瞻性,就没有实践上的主动性。

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摸着石头过河并不否认改革需要理论指导

“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命题,也是认识最混乱、歧义最多的命题。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没有理论指导,走到哪算哪;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摸不着石头掉河里淹死;也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摸石头的手是被控制的,不是想往哪摸就往哪摸;如此等等。这些观点,有的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理论指导,有的流露出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则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景的迷茫。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大胆“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必须对这个命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确立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即“过河”,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一直在苦苦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却没有找到前进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成功与挫折的探索,最终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就可能会在“河”的一边绕圈子,使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就可能因看不到“石头”盲目下“河”而被淹死,使改革开放事业受到挫折;就可能因放弃可能解决问题的路径或经验而向其他方向去努力,使改革开放事业走弯路。

其次,“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解决了“过河”的基点,即“石头”,这个“石头”就是实践。应该说,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理论或模式可资利用,没有成熟的经验或方案可以借鉴。尤其在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艰辛历程,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当代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依据,发扬同志提倡的“亲口尝梨子”的精神,坚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理念,一切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敢于走新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次,“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找到了“过河”的基本方法,即“摸”,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概括新理论、用理论指导新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纠错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摸”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加以概括、总结、提高和推广,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而自觉的活动。

最后,“摸着石头过河”告诉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改革开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反对简单模仿别人的经验和方案,反对盲目照搬书本和模式,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研究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决不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恰恰相反,“摸着石头过河”,更加需要在“摸”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就难免因为瞎摸乱闯而呛水甚至被淹死,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受到挫折。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像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实用于国情需要的设计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设计管理的科学性;设计管理的系统性;设计管理的艺术性;设计管理的社会性;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早在人类开始学会建造的时候,就已经在寻求一种和谐的沟通与协作,而设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这门学科传到中国,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设计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联系也很密切,需要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管理、艺术创作的精神和社会普遍的认同。通过对设计管理知识的研究,使其更实用于中国国情的需要和发展。

[关键词]设计与管理系统性科学性社会性艺术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Michael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DesignManager),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Gorb(1990)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也是手段(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调整公司的观念)。

查看全文

餐饮市场营销中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11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3905.1亿元,同比增长24.9%,环比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我国的餐饮企业发展迅速,而且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并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但是,中国的餐饮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餐饮企业如何选准目标市场,突出特色,占有一席之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餐饮市场营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基本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安全保障的需要,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免受潜在的危险威胁,如不受到切合威胁、避免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人际交往、友情、相互帮助和信任;(4)尊重需要: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5)自我需要实现: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餐饮市场营销

查看全文

马斯洛需要理论提高行政效率论文

摘要: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于充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和有效激励体系,是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的科学选择。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查看全文

餐饮市场营销中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11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3905.1亿元,同比增长24.9%,环比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我国的餐饮企业发展迅速,而且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并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但是,中国的餐饮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餐饮企业如何选准目标市场,突出特色,占有一席之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餐饮市场营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基本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安全保障的需要,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免受潜在的危险威胁,如不受到切合威胁、避免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人际交往、友情、相互帮助和信任;(4)尊重需要: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5)自我需要实现: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餐饮市场营销

查看全文

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对其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体认同、接受并转化到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中去,则取决于其接受动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多种多样,而最根本的动力就在于接受主体的需要。

一、需要理论的界定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因此,需要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阈中,所谓需要就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必须首先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首先考虑到接受主体的自然需要、低级需要和合理需要的满足,然后才能促使其社会需要和高级需要的提升。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首先是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存在也是不以个体的意志力为转移的,既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意识,也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只是被个体意识到以后,它才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心理意愿或心理倾向。

2.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查看全文

马斯洛需要层次对阿尔茨海默病护理论文

【关键词】年龄老化

随着人口年龄老化,老年人在人群中比重越来越大,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跨入老龄国家,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危害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病变,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丧失和后天获得知识丧失为特征,病程发展最终导致患者完全性丧失生活能力[2]。

1马斯洛需要层次概要

护理中,最常用的需要理论即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它的核心内容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功能必须满足一些基本需要,并将其需要按重要性和发生先后顺序排成五个层次,可用“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见图1)。

图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示意图(略)

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需要理论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对其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体认同、接受并转化到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中去,则取决于其接受动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多种多样,而最根本的动力就在于接受主体的需要。

一、需要理论的界定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因此,需要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阈中,所谓需要就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必须首先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首先考虑到接受主体的自然需要、低级需要和合理需要的满足,然后才能促使其社会需要和高级需要的提升。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首先是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存在也是不以个体的意志力为转移的,既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意识,也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只是被个体意识到以后,它才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心理意愿或心理倾向。

2.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