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9:21: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虚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平面设计中虚实关系的营造

一、虚实关系概述

“虚实”原则作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原则,往往艺术作品通过它来创造出一种意境美和生动的意趣性。“虚实”关系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书法体现注重“计白当黑”;音乐强调“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革新和变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素养、美学原则、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和方式艺术体系。经过美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在中国传统的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具体的表现和应用,中国画家则巧妙的将道家哲学思想的“虚无”“有无”辩证思想融入到中国画的理论之中,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二、虚实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营造价值

设计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受众群体为客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都会知道优秀的设计作品会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和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虚实辩证关系来进行应用,来达到突出主题、创造气氛、影响氛围、缓解疲劳、引导视觉流程等目的。

(一)虚实关系有利用突出主题

为了主题形象的突出和主题内容的丰富,便于人们的记忆,可通过虚实关系来有效的传达。设计师往往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此目的,比如可以通过点线面的疏密对比、大小对比、面积对比、留白的布置、色彩对比等来形成虚实对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高速快捷的使受众理解主题内容及对版面创新形式的关注。在平面设计中虚实辩证关系有助于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版面井然有序,也是最直接巧妙和渐入佳境的关键,而这些与空白的有效布置是密不可分的。在编排设计中,空白是创造虚和意境及延展空间美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空白元素在版面编排中巧妙的运用,可强化版面信息,引导焦点、突出主题。同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虚实辩证的关系,亦可以产生一种意趣超妙、趣味横生的意境之美,这样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进行畅游和品位其中的奥妙。

查看全文

艺术虚实研究管理论文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按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查看全文

解放思想虚实结合交流

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许多思想与实践都具有创新性特征,而非重复性的思想与实践。同时,解放思想也有一个方法问题。为此,继续解放思想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疑”与“悟”的结合。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意思是说,悟由疑生,只有疑进去,才能悟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一个由疑到悟的过程。正是由于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三大疑问,我们党才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的大彻大悟。这样的敢疑善悟,应当成为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的楷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众多新变数、新挑战、新考验面前,一些同志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作风形象上与形势任务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果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失去了清醒,失去了忧患,失去了疑问,不找差距,不愿揭短,生怕否定自己,那么,就会阻碍思想的解放和工作的进步。长期以来,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忧患意识就是疑问意识。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也可以说,离开了反思、疑问,思想本身就难以进步。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反思自我,反省自我,反问自我: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面前,“我们有什么不适应、不符合”,“我们还被什么所束缚障碍”?发出了疑问,就找到了结合性、针对性、具体性和突破性。疑是前提,悟是结果。疑字当头,悟在其中。无处“问障”,何以“清障”?只有问疑束缚,才能开悟解脱。

二是“虚”与“实”的结合。解放思想首先是个思想路线、精神状态、理性先导问题。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浑然一体的,也可以说,解放思想的标准是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出发,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探求规律、升华理性统一起来。为什么我们有些同志解决了一件实事,能悟出三个道理;而有的同志解决了三件实事,却悟不出来一个道理呢?原因在于后者在解放思想当中割裂了“实事”与“求是”的关系,也就是忽视了“虚”与“实”的结合。当前,我们要特别强调克服那种不注重学习、不注重务虚、不注重“换脑”,以为只要“干”就行了的片面认识、简单之举。要想科学发展,前提是要通过解放思想把传统发展观置换为科学发展观。现在,谁也不会否定解放思想要落到实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实处,既是指实际的事物,也是指实际的思想。解放思想要落实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性、科学性上来。马克思曾经说过,光是思想力求趋向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应当趋向思想。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践的力度往往体现了学习的深度。做到了虚实结合,工作中会收到乘法效应。而那种虚归虚实归实、汤归汤水归水的思想认识,既不利于继续解放思想,也难以推动实践上的突破。我们只有在继续解放思想当中把虚与实结合起来,才能把许多真理性的认识内化为人格,内化为灵魂,转化为倍增的、明天的、持久的能量。

三是“破”与“立”的结合。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是除旧布新。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论述明确了解放思想当中破与立的关系,强调了解放思想当中破与立的结合。对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我们不能说此一时段只管破,彼一时段只管立。现实中我们时常感到某些旧东西挥之不去,某些新东西呼之不来。这种改革开放的纵深张力不够,原因就是思想解放的破立结合不够。当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破与立的结合,更加显得十分重要。试想,如果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体制机制、路径模式、政绩导向不被打破,适应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体制机制、路径模式、政绩导向怎能建立?旧模式的“板结”,严重挤压新模式的生长。科学发展强调统筹、协调、普惠、公平等等,必然触及到对一些既得利益的调整,而惯性又往往是顽强的。无从言破肯定无以言立。特别是推动科学发展大量涉及开发民智、调动民力、提高民享、普及民惠的内容,有大量事关公共性、群众性、社会性、统筹性的难题需要破解,只有注重并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少数意识变为多数意识,把部门意识变为公共意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会进一步成为现实。

查看全文

虚实相生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摘要:“虚实相生”是我国道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东方文化的底蕴。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将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思想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探索属于中国的独特之美。通过对虚实相生理论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探讨虚实相生美学思想在现代平面艺术中应用机械、缺少文化底蕴的问题,可以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产生更多经典的设计作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关键词:虚实结合;平面设计;文化

虚实相生是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具有表达意境的重要作用,价值不容小觑。随着美学的发展,虚实相生思想除了应用在绘画、戏剧、建筑、书法等领域外,也在平面设计领域得到了应用与发展。西方的平面设计理论与中国道家的虚实相生美学思想相互碰撞,使设计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然而,部分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与虚实相生思想的结合运用还停留在表面,过于形式化,且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力,忽视了虚实相生美学思想背后的文化底蕴。而优丰厚的文化底蕴往往能够成就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为欣赏者提供一种意境美,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与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拉近距离,打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把现代元素和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促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艺术中的继承与创新,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现代平面设计的理论,成为当代设计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虚实相生论

(一)何为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意象,开拓作品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讲究意境的表达,“实”是指具象的实物、实景,是欣赏者肉眼可见的具体内容,而“虚”是画面中留白的地方,通过“虚”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打造出一种意境,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查看全文

艺术表现虚实研究管理论文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按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查看全文

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信息权利

本文的核心议题: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与建构。我认为,虚拟生活与网络交往和真实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伦理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够融合虚实两界价值判断体系,故我们首先讨论,在伦理层面上,如何将网络空间与真实空间、虚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结为一个价值整体,即寻求联结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

我认为信息权利是联结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网络空间实质上是一种知识权力结构,当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相互作用时,衍生的各种伦理问题都与信息的产生、占有、传播和使用权利的行使有关,我们将这些权利称为信息权利。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由于潜在的知识权力结构左右着显见的信息权利分配,我们应该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建构实现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和伦理协调机制。为此,我们将分别讨论现代知识权力结构与现代性伦理、网络的知识权力结构分析、网络信息权利及其诸向度和网络信息权力的伦理考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知识权力结构与现代性伦理

当思想巨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及技术这一话题时,他眼中的技术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具有异质性的、正在由科学武装的工业的主要组份。对此,他提出了极为深刻的洞见:"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i]在他看来,技术在带来人的解放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异化。他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ii]

马克思的论述几乎成为现代性的注脚。自启蒙运动以降,在"知识就是力量(权力)"和"敢于求知"的口号的鼓舞下,人们似乎找到了主体性的力量:控制自然、控制自我。自此,知识与权力相结合构成了支配社会资源和决定社会运作的知识权力结构[iii],其表现形式为资本-市场机制全面展开、"大科学"的出现和科层制度的建立,即社会体制的理性化。这一理性化的结果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运作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因为此种工具理性使主体自身成为"算计"的对象,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人们最为切近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宏观政治向度对工具理性带来的异化进行了揭示,知识权力结构被夸大为通过对"虚假需求"的满足进行全面极权统治的意识形态,故他开出的药方是仰赖于边缘群体的"大拒绝"──这一乌托邦式的解决办法。这显然无济于事。于是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开始流行,如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得出"客体"战胜"主体"的悲观前景。这些对现代性的关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以思想精英自居的反思者由难以消弭的"立法者"的心态为"大众"设置的应然的生活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他们的反思的确又是去蔽的,对"权力的诡计"做了虽偏颇但不失深刻的揭示。

查看全文

注重虚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今年暑假里,我们中心学校选聘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到中心小学任教,采用文化考试与课堂教学考评的形式选聘。我们负责对其进行课堂教学的考评,一连听了4天共16节青年教师的语文课,深感不安,觉得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正视。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影响新理念的渗透,影响新教法的采用。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查看全文

传统艺术在古筝演奏的表现与应用

摘要:合理应用虚实差异,妥善处理二者矛盾,是我国传统艺术理应遵循的原则。古筝演奏更需正确认识虚实理论,只有将“虚”与“实”的定义放置在演奏实践的不同层次上,才可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反复斟酌解读虚实概念,把握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将其贯彻落实到古筝演奏中,对这些问题加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解读与实践,创作出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应当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古筝从业者的基本任务与专业目标。

关键词:古筝;传统艺术;虚;实;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虚与实的概念贯穿始终,关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古筝是一种高雅的民族乐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古人精美的诗句传达了古筝演奏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不仅如此,古筝还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陶冶情操的作用和启智教化的功能,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目前古筝专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多侧重于乐曲个例分析、单一技法的运用研究,同时也有少量的筝派研究。虽然音色虚实的概念常被提及,但鲜有将艺术虚实理论与古筝演奏结合起来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以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观念为理论视角,以不同种类筝曲的虚实应用为研究对象,表达自己的一些初步见解,以期对古筝演奏有所启迪和裨益。

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观念

在中国众多传统文化艺术中,虚与实是一对极其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妥善处理二者矛盾,是我国传统艺术理应遵循的原则[1];虚与实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促进了祖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和繁荣[2]。虚实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为人津津乐道,例如书法与绘画中常用来表现虚实的留白,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舞蹈中的动静结合等。虚实相生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哲学层面上,虚与实是一个关涉宇宙世界观的形而上问题。中国最早的虚实论可上溯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有无论[3]。对此文艺评论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推论。一派为“老庄”,一派为“孔孟”。老庄派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源头与起因,没有虚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繁衍生息,更侧重于无中生有。“孔孟”派则以“实”为美,但认为事物的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实的层面,而是要以实传虚,从而形成神妙的虚无意境。老庄与孔孟虽分两派,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虚实相生[2]。中国古代绘画讲究视无形为有形,常以虚实对立的绘画视角进行艺术创造[4]。虚实对立可理解为客观形象的描绘与画面所传达意义之对立,也可理解为笔画紧密处与留白之对立,充实之美与空灵之美之对立,更可理解为笔墨之痕与笔墨之下气韵之对立。古代绘画立足于“实”,而追求“虚”,充分展现了“实”与“虚”之间的艺术张力。书法是更广泛、集中表现虚实相生的艺术。例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是指字与字之间的参差错落、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布局、字体本身的上下结构、笔画之间的疏近远离、不同字体的变换、字体大小的搭配等。作书时,若可因字生势,合理安排虚实,就可以使整幅作品协调美观,字与字就可以相互呼应。而对于习书者来说,一幅作品中黑色的字为“实”,隐藏在黑色字体下的留白与不同字形之间的搭配为“虚”,只有在黑与白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情况下,才能使整幅作品共耀风神,达到一个阴阳结合、虚实相生的整体效果[5]。中国传统音乐中,虚实相生最典型的范例大概就是“余音缭绕”与“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们可以全然感受到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领略到音乐创作中虚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无声”似“有声”之中的无声,同时又以“无声”填补了“有声”,有余音绕梁之感。琵琶女将整个音乐的“无声”运用到了一个极其高妙的境界,将“虚”的概念上升至整个演奏过程中,“无声”也成为乐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听众留下无限遐想空间[6]。进入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古筝艺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数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样的发展趋势要求古筝从业者必须具有更加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专业的教学能力。而虚实观念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就是一项极其专业化的要求,需要古筝从业者加以重视与研究。

二、以实传虚———运用音乐之声传达思想与意境

查看全文

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虚拟仿真实验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我国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情况,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特征以及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势,并探讨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这将为提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医学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1]。因此,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生持续扩招。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17.7万,较2020年的110.6万人增长了7.1万,增幅为6.42%。据统计,我国近十年研究生平均扩招增幅在7%左右[2]。②实验平台和师资等资源相对不足。实验平台建设难以跟上研究生人数的扩张速度,实验教学师资与研究生比例失调。③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教学模式固化,实验项目单调,实验内容过于陈旧等[3]。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的研究生实验教学条件有待改善,教学模式亟须深度变革。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以电子学习为目的的数字交互学习资源,其中虚拟仿真实验被广泛地运用在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具有高质量学习资源的开放平台,以进行研究型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实践。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注入新活力。目前,虚拟仿真实验也开始被我国教育中心重视起来,而且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占比也越来越高。然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目标并不完全一样,不能简单地套用。因此,合理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为例,对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为提升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我国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情况

虚拟仿真实验是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虚拟实验场景、实验内容和操作对象的实验平台,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可以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极大地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2017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2018年,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同时也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列为五大金课之一。自此,国内各大高校掀起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热潮。我们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网站查阅到的最新信息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国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已经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2个学科大类,61个学科类别。截至2021年底,在iLAB平台上申报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共3250项,其中728项已通过国家认定。在所有学科类别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量排名中,基础医学类以124项位列第四(前三名依次为:管理类221项,机械类175项,艺术学类169项)。这说明虚拟仿真实验在基础医学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2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特征

查看全文

“古韵壶”的设计美感与艺术风格

摘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紫砂壶的造型,都非常讲究点、线、面的设计美感。设计者以人为本,在壶器中加以人性设计,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鉴赏者而言,首先要观察壶体的造型是否优美,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进而认识紫砂壶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紫砂;古韵壶;设计美感;艺术风格

古韵壶紫砂壶采用了全手工的制作方法,首先讲究壶体造型的艺术性。制作者往往在不规则的壶器造型中求稳重,在装饰的变化之中求规律,充分显示壶器作品的艺术设计特点。紫砂壶的制作讲究形态变化、艺术提炼与精神内涵,这就要求制作者具有精湛的制作水平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一把好的紫砂作品不但要求造型好、工艺好、使用功能好和烧制效果好,还要求艺术构思好,壶器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现以紫砂“古韵壶”(见图1)为例,谈谈此壶的造型及其设计美感与艺术风格。

1紫砂“古韵壶”的造型特点

紫砂“古韵壶”造型饱满、大方得体,壶身圆润饱满;壶腹略有筋纹,将壶身分为六面;壶底圈脚圆而平整,平盖与之对应,盖面上的菱花典雅大方、古韵悠悠,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壶嘴衔接精湛、婉转,纤细的壶嘴与壶把恰如飘舞的丝带,多了一份温婉,少了一份深沉。紫砂“古韵壶”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既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2紫砂“古韵壶”的设计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