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8:3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循证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循证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循证医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一定的医学科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经过多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计划中体现循证医学思想的建立,应当将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由此,我校成立了循证医学教研室,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的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循证医学》是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至今已开设超过十届学生。经过十余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我校《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教学的基本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两个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在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专业限选课。从开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循证医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因此各专业均安排在《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以利于学生理解。在课时安排上,除预防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均为24个课时,而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本身已经系统学习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教学也更加深入,其课时量相对更少,为16个课时。以24个课时来看,刚好可以系统讲述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及循证临床实践等必修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探讨
摘要:循证医学以现有的研究实证为支撑,强调将决策最佳化。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融入循证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并从宏观上推动全科医学建设。循证医学教育包括观念的引导和技术的培训,应以创新与批判意识、检索与整合能力、组织与协作精神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一种旨在优化诊疗效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医学研究方法[1]。与病理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相较,目前循证医学尚未被纳入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常规教学[2]。虽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院校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合并设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循证医学部分的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层次,缺乏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极为重要。住院医师是主治医师之下的初级职称,主要负责完成各项基本医疗工作[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人才从理论迈向临床的必经之路。对于全科医师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实践[4]。近年来,全科医师教育的试点工作稳健实施,在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临床与科研偏重失衡、全科与专科界限不明[5]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全科医学发展背景及全科医师自身特性,对住院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综述。
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比较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医学一般采用“经验医学教学模式”[6],在诊疗思维和操作方面,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托年长医师的带教以及对国内外指南文件的解读,因而其之后的诊疗思维和操作会表现出相对鲜明且固化的“师承”特点。传统“填鸭式”医学教育过分强调带教教师的权威性,学员自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则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可联合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7]、督导式教学模式[8]、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模式[9]等其他先进教学范式进行实践,在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鼓励其在有效检索文献资料及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发研学[10]。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诊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员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独立思考,进而优化调整诊疗策略。从教学思路看,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时通常按不同的器官、系统及疾病类别划分课时;循证医学则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安全与疗效的基础上通过证据评价建立逻辑范式[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医学模式[12],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尊严及地位受到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即充分进行医患沟通,合理考虑患者需求,在医患双方协作努力下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无论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还是协调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循证医学相比传统医学都展示出明显的优势。
2全科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价值
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技术新应用的普及,人们对康复医疗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整体康复教学存在规模小,系统性差,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综合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的现象,不能满足康复临床发展,因此培养高水平、专业化、拥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有重大意义。循证医学是科学思维模式,又是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本文综述了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概况,为循证医学如何应用于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循证医学;康复医学;教学规范化;临床思维
循证医学是20多年前在临床医学实践方面新兴起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系统的医学模式、一种临床科研手段和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其更好地结合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成熟,并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医疗方案的决策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在国外[4],循证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被最早提出,被理解为是一种医学概念或模式——以证据为基础。直到1992年,第17期的JAMA中发表了一种观点——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规范,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慢慢渗透于临床医学实践的每个领域。在国内[5],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近20年来,康复医学正由传统的经验模式向以循证为依据的临床实践模式发展[2]。本文将就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简要叙述,现总结如下。
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定义为[6-7]:谨慎、准确和明智地选择目前可以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兼顾患者的意愿,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依据医师专业知识、参考患者诉求,制定最佳医疗决策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将临床医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决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其核心思想是[1,5,8-9]:医疗决策应尽量遵循现有的客观研究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自愿选择,而非医生的主观臆断,即将综合得来的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的核心[1,10]是将最佳外部证据(有选择、有批判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所获得)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个人选择的偏爱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应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以便继续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循证医学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及系统评价,而系统评价是搜集了世界范围内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是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医学生在实习或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容易自觉运用[1]。因此,其实质是一个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是新型高效、可以终身学习的临床模式[1]。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关键,高水平证据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基础为最佳的研究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流行病学知识、患者参与;实践是提出问题、搜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4个步骤[12]。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骨科临床循证医学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08级、2009级实习的本科生随机分为循证医学授课组和传统教学授课组,分别为78人和82人,其中男性138名,女性22名,年龄为21-24岁。两组学生性别及理论课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两组学生的骨科实习授课教师一样,且带教的4名教师在整个授课期间的内容无变动。
1.2循证医学授课组
分为8个小组,每组9-10人,首先由带教老师根据实纲要求,串讲骨科单病种的主要症状,病史采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查体需要注意的阳性体征,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让学生们制定讨论纲要,拟定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参考书或文献,查询需解决问题的方案及依据。然后由学生和带教老师讨论并制定诊疗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对循证的结果进行小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
1.3传统医学教学组
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以安徽理工大学临床专业实验教学为例进行探讨。文章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考核标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思维在生物化学的作用
1在生化教学中以循证理念为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
基础医学教育,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基本的人体知识,其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医学生的学习习惯、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基础医学知识与形象生动的临床知识相比,内容繁杂,概念抽象难懂,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循证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解决问题为目的,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设置问题,推导及解答问题,初步树立起为问题求证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循证能力和力的有效途径[3]。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物质代谢及调节特点、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进而从分子水平揭示化学变化及生命活动规律,是医学科学基础中的基础。生物化学的知识与临床及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入与每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和临床病例,集中对本章的理论进行循证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和教学程序。例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生物化学“酶学一章”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还涉及到一些理化知识。传统的教学直接从定义开始讲授,其次分析各种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及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办法,使其很难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各类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从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或者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发生结合,使酶的活性下降。在这一教学中,可以以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例如设置下列问题: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消炎机理、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理,氨甲喋呤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辅助手段去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原理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2在教学中依照循证程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循证医学教育是随着EBM的普及,逐渐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最佳的外部证据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者的选择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4]。其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5]。可见,循证思维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锻炼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证据,不断推动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那么,教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循证医学这一思维模式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手段是不断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提出问题,并刨根究底寻找解答的方案。因为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只能从某一层次和某一深度给予解答,而对于这一问题更新层次和更深深度的认识,师生可以通过共同查找资料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寻找证据中展开学讨论,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在问题的指引下,经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在上述实例中,以“细菌感染”这一典型病例为切入点,首先提出问题:竞争性抑制的定义是什么?其与“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理”有何关系?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循证思维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细菌感染的主要发病机制,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总结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使医学生初步学会用EBM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程序去解决基础医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其循证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性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EBM,使医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断接受EBM的思维和方法,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度发展的时代,教科书的理论更新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进步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的矛盾迫使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落脚点,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更新的文献资料,加以评价后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每一堂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来精心备课;并且掌握与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理念,克服自身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自我,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做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性。
儿科护理循证医学教学研究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课程及教材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教学过程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评价方法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结果
理论考试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表1)。学生评价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
3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循证医学背景临床研究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趋势,循证医学的基础是证据,而证据来源于医学期刊的临床研究。在循证医学背景下学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循证医学意识,充分认识到循证医学和医学期刊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口腔医学》杂志为例,讨论循证医学背景下临床研究质量的评价及常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促进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章的发表,有利于循证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循证医学;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1]。所提到的客观研究结果一般是临床研究,而医学期刊作为临床研究发表的载体,具有重要作用,最佳的证据来源是医学期刊。在循证医学背景中如何发挥医学期刊编辑的作用是我们要关注的新问题。提升了医学期刊编辑的EBM能力也促进医学期刊中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而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提供更佳的证据,推进医学的进步[2-3]。所以循证医学和医学期刊相辅相成。
1医学期刊编辑的循证医学能力要求
首先,医学期刊编辑应该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明确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本。而证据来源于医学期刊,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期刊和循证医学的关系。医学期刊应该尽量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使临床医生在进行医疗决策时能获取更多高质量的证据,这是循证医学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4-5]。发表存在学术质量问题的临床研究不仅不能为循证医学提供高质量的证据,还会错误引导其他临床医生的医疗决策。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要把好临床研究的质量关,促进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医学期刊编辑来说,应该掌握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这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也是编辑评价临床研究整体质量的一个标准。作为临床研究论文也就是证据的编辑者,要了解临床医生所提供证据的分级,才能从整体上评价文章的价值和科学性。所以掌握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应该是医学期刊编辑的一个基本能力。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依据按质量及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6]。Ⅰ级证据:所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Ⅱ级证据:样本量足够的单个RCT的结果。Ⅲ级证据: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Ⅳ级证据:无对照的病例观察。Ⅴ级证据:病例报告及专家意见。这五级证据中,前三级中由于设置了对照组,所以证据质量较高。本文对0年《口腔医学》发表的12期杂志中临床研究质量进行了归纳总结(表1)。研究结果显示0年共发表临床研究类文章6篇,证据分级Ⅰ~Ⅲ级证据共18篇(26%),期刊发表以Ⅳ证据为主,共36篇(%),此类文章仅有病例组,未设置对照组,证据质量一般。目前医学期刊缺少高质量证据的发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医学期刊应该尽量刊登高质量的证据,医学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可以根据证据分级,筛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章。
2临床研究中常见的循证医学问题
循证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1循证医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
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医学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通过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理念,使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于循证医学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是指通过临床经验的推理及总结,使相关经验转化为以RCT以及系统评价等模式的新型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循证医学是医疗工作者的基本思想,通过临床实践、个人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医疗决策的核心内容。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并不是对传统的医疗理论知识进行否定,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循证医学关注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病情的优化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形成最佳的医学证明以及优秀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是科学性医疗事业的集中性体现。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取代传统的医学模式是临床事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传统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也与循证医学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个模式决定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因此,在现阶段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对相关的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疗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改变发展的观念。首先,将传统的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医疗工作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合理地运用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次,相关的学习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性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型的发展观念,同时也将这种基本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再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改变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积极学习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将这种短期性的学习模式变成终身性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循证医学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医疗人员的思维模式,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模式。
2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2.1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其基本的体系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补足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型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型的教育模式三种。其中补足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没有具备完整性学历资格以及专业护理技术的人员而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相关培训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提高型的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以及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而言,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相关医护人员成为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骨干,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在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具有丰富性临床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也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了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充分融合循证医学中的基本原则,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2.2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引进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论文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男349例,女279例),年龄19-23岁,其中A班241人、B班238人、C班249人,均系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完成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学生。
(二)方法
1.分组。A班实施传统方法教学,B班实施EBM+CBL,C班学生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方法教学,剩余章节(各论)采取EBM+CBL。
2.案例准备。针对除去绪论和疾病概论余下各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读,甄选设计合适的案例,深刻剖析,提炼要点和难点并构思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