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8:2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循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器械循证采购综述
循证医学(亦称:求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倡导“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和价值,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出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的理念,已经在全球医学界普遍达成共识,并且已经形成临床医学实践的一种新模式[1]。循证医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循证医学的实践在国内蓬勃兴起,并迅猛展开已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种医疗设备、诊疗仪器、防病治病的新措施、新药物等是否有临床价值,均需要从疗效、安全性、卫生经济、社会适应性和伦理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评估,合格者才能被接受和推广应用。为达此目的,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医疗设备采购进行评估、实践、管理及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循证采购的意义
1.1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在保证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循证医学资源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参与循证医学的实践工作。
1.2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选择各种备选方案,始终以最优选择的标准有效地控制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等方面的投入,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手术室循证护理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对病患疼痛程度的影响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100例,将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病患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常规组,另一组病患给予循证护理设为循证组,每组各50例病患,对两组病患的术后疼痛程度以及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循证组病患VA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P<0.05);循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总体护理满意度为96%,常规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总体护理满意度为82%,循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减轻病患术后的疼痛程度,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促进病患的术后恢复,从而提高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疼痛程度;手术室护理;循证护理;不良反应
目前疼痛已成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多数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术后均会出现疼痛的情况,而较为严重的疼痛既能够增加病患身体上的痛苦与不适,同时也会使病患心理上出现焦躁等不良情绪,此外还可能导致病患出现血压升高、失眠等情况;另外,由于在疼痛的作用下,可能导致病患术后不愿下床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可致使病患出现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病患的术后恢复情况,需要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患的疼痛情况[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探讨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对病患疼痛程度的影响以及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100例,将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病患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常规组,另一组病患给予循证护理设为循证组,每组各50例病患,其中循证组病患男24例,女26例,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3.5±9.5)岁;常规组病患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3.5±8.5)岁,比较分析两组病患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规组:给予本组病患常规的护理,主要包括手术注意事项叮嘱、生命体征监测、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常规护理等。循证组:给予本组病患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循证小组:由手术室的医师、护理人员等组成循证小组,同时将手术室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通过各种正规途径尽量多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以往的临床经验,制定出手术室的循证护理措施,最后还要请教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已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最大程度保证循证护理措施的完善,然后实施循证护理措施[2-3]。②心理情绪护理: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多数病患术前由于对手术的恐惧、错误认知等原因,导致病患出现焦躁、不安、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病患的焦虑情绪越严重,其自身机体的痛阈值越低,同时处于高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时,病患的疼痛敏感性会增高[4-5]。因此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病患进行沟通,为病患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使病患能够正确认识手术治疗这一手段,同时为病患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以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病患被推入手术室之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患进行交流,亲切询问病患的状态,为病患简要介绍手术的流程以及相关事项,同时为病患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调节病患的心理状态,协助其以良好放松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手术[6-7]。③无痛护理: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病患出现疼痛,因此手术医护人员在手术前一天,需进行病房巡视工作,评估病患的穿刺部位,叮嘱病患注意保护皮肤干净无油,为病患讲解穿刺的目的,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手术前半小时,护理人员在病患的穿刺部位涂抹卡因胶浆,层厚1mm左右,半小时后将其清洗掉,给予病患常规消毒后再给予病患静脉穿刺[8];其次,导尿术会刺激病患的尿道黏膜,使病患产生疼痛等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可在全麻诱导后给予病患导尿术,同时术前应给予病患仔细的指导工作,从而取得病患的高度配合,以最大程度减少病患的不适感[9];针对需置入胃管的病患,护理人员需提前为病患讲解胃管置入的目的及意义,同时术前给予病患胃镜润滑胶浆口服,在将胃管顺利插入之后,可给予病患适当的盐酸地卡因,防止病患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10-11]。④感染的预防护理: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导致感染出现的原因与病患的汗液刺激、无菌操作的规范性、穿刺操作等因素有关系;护理措施为:术前静脉穿刺,应避免对病患进行反复的穿刺,同时各项手术操作均应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保证病患敷料、床单、衣服的干燥整洁。⑤术后护理:术后主动询问病患的疼痛情况,协助病患更换体位缓解疼痛,或者是给予病患自控镇痛泵以控制疼痛,针对严重疼痛的病患,可遵医嘱给予病患药物止痛;同时指导病患进行正确的饮食;另外,可指导病患进行正确的咳痰咳嗽方式,并叮嘱病患咳痰以及更换体位时注意轻压创口,避免牵拉创口导致疼痛出现[12-13]。1.3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病患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患的疼痛程度越严重。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总分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79及以下为不满意;总体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对比两组病患的VAS评分、总体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对照组中(n=34),护理纠纷率为10(29.4%),护理差错率为11(32.35%),积极行为参与率为22(64.7%),家属的满意率为23(67.65%);而在实验组中,护理纠纷率为3(8.8%),护理差错率为1(2.94%),积极行为参与率为31(91.18%),家属的满意率为30(88.23%);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积极行为参与率以及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能够减少护理的出错情况,降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纠纷,提高患儿的参与率,让患儿的家属对治疗的结果更加的满意。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实践
循证护理是最近几年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主要表现在明确客观的概念上来完成工作。现在,循证护理咋我国正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治疗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市某医院收治的68例儿科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29例,幼儿的年龄范围为0.5岁至5.5岁之间;有26例患者腹泻,有27例患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炎患者5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例,肺炎患者有3例,有2例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者类型等方面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中具有统计和分析的意义。
循证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循证医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一定的医学科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经过多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计划中体现循证医学思想的建立,应当将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由此,我校成立了循证医学教研室,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的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循证医学》是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至今已开设超过十届学生。经过十余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我校《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教学的基本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两个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在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专业限选课。从开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循证医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因此各专业均安排在《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以利于学生理解。在课时安排上,除预防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均为24个课时,而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本身已经系统学习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教学也更加深入,其课时量相对更少,为16个课时。以24个课时来看,刚好可以系统讲述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及循证临床实践等必修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探讨
摘要:循证医学以现有的研究实证为支撑,强调将决策最佳化。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融入循证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并从宏观上推动全科医学建设。循证医学教育包括观念的引导和技术的培训,应以创新与批判意识、检索与整合能力、组织与协作精神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一种旨在优化诊疗效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医学研究方法[1]。与病理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相较,目前循证医学尚未被纳入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常规教学[2]。虽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院校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合并设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循证医学部分的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层次,缺乏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极为重要。住院医师是主治医师之下的初级职称,主要负责完成各项基本医疗工作[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人才从理论迈向临床的必经之路。对于全科医师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实践[4]。近年来,全科医师教育的试点工作稳健实施,在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临床与科研偏重失衡、全科与专科界限不明[5]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全科医学发展背景及全科医师自身特性,对住院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综述。
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比较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医学一般采用“经验医学教学模式”[6],在诊疗思维和操作方面,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托年长医师的带教以及对国内外指南文件的解读,因而其之后的诊疗思维和操作会表现出相对鲜明且固化的“师承”特点。传统“填鸭式”医学教育过分强调带教教师的权威性,学员自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则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可联合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7]、督导式教学模式[8]、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模式[9]等其他先进教学范式进行实践,在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鼓励其在有效检索文献资料及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发研学[10]。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诊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员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独立思考,进而优化调整诊疗策略。从教学思路看,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时通常按不同的器官、系统及疾病类别划分课时;循证医学则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安全与疗效的基础上通过证据评价建立逻辑范式[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医学模式[12],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尊严及地位受到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即充分进行医患沟通,合理考虑患者需求,在医患双方协作努力下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无论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还是协调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循证医学相比传统医学都展示出明显的优势。
2全科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价值
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手术室循证护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的18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观察组中,男性51例,女性41例;年龄21~66岁,平均(45.52±3.24)岁;其中普外科手术32例,骨科手术28例,胸外科手术14例,妇产科手术13例,泌尿外科手术3例,其他手术2例。对照组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19~67岁,平均(45.87±3.41)岁;其中普外科手术33例,骨科手术27例,胸外科手术13例,妇产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2例,其他手术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及手术种类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并进行护理协作,处理好护理中的突发事件。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术前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预定程序、细节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护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往案例寻找循证支持,找出适合护理问题的证据,对已经制订好的解决方案、病房与手术室的衔接也给予类似处理;最后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护理经验制订出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模式。术中护理的所有细节问题也要寻找循证支持,找出最佳护理模式,同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并作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进入手术。在术前1d及术后1d进行SCL-90量表评分,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标准
循证护理对产妇焦虑影响
产褥期妇女不仅面临着机体方面的恢复,心理及角色方面的转换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处理不佳不仅对其母亲角色的转换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极大地影响到产妇的生存质量[1-3]。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对产褥期妇女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10月~2011年11月的150例产褥期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为单胎足月。对照组的75例产妇中,年龄21~41岁,平均(26.9±4.2)岁;初产妇70例,经产妇5例;剖宫产31例,顺产4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6例,大专以下49例。观察组的75例产妇中,年龄21~42岁,平均(27.0±4.1)岁,初产妇69例,经产妇6例;剖宫产32例,顺产4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大专以下5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生产方式及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75例产妇以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包括对饮食、环境、机体恢复、哺乳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疏导方面应予以加强,通过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状态予以针对性疏导。观察组的75例产妇则以循证护理的方案进行干预,首先根据产妇的产后情绪状态、接受能力及机体上存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其中发现的问题采用循证处理的模式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解决性方法从国内外的权威医学数据库中的相关问题解决方案中提取,并结合平时的经验,将多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融合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其中对于每例产妇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均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并且这个方面是整个护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的方面,另外对于产妇出院后的相关指导问题也予以强化指导。后将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2周SCL-90量表中的焦虑、抑郁评分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情况进行比对。
循证医院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对2014年年3月~2015年3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政策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和总结提高医院管理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结果
2.1循证医院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有关情况
在实施循证医院管理之后,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实施循证医院管理之前要高,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2循证医院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循证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1循证医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
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医学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通过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理念,使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于循证医学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是指通过临床经验的推理及总结,使相关经验转化为以RCT以及系统评价等模式的新型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循证医学是医疗工作者的基本思想,通过临床实践、个人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医疗决策的核心内容。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并不是对传统的医疗理论知识进行否定,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循证医学关注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病情的优化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形成最佳的医学证明以及优秀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是科学性医疗事业的集中性体现。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取代传统的医学模式是临床事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传统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也与循证医学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个模式决定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因此,在现阶段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对相关的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疗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改变发展的观念。首先,将传统的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医疗工作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合理地运用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次,相关的学习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性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型的发展观念,同时也将这种基本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再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改变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积极学习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将这种短期性的学习模式变成终身性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循证医学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医疗人员的思维模式,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模式。
2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2.1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其基本的体系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补足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型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型的教育模式三种。其中补足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没有具备完整性学历资格以及专业护理技术的人员而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相关培训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提高型的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以及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而言,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相关医护人员成为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骨干,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在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具有丰富性临床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也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了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充分融合循证医学中的基本原则,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2.2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引进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
议循证医学合理用药研究
摘要:循证医学是医生的临床经验,高质量的证据和患者愿望三者完美结合的科学,积极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有利于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应充分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克服现存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以此推动临床用药更加趋于合理。
关键词:循证医学;合理用药;临床药学
在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不仅造成药品资源浪费,而且也是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合理用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药不断开发和问世,制剂不断翻新和改进,给临床医师提供有力帮助的同时也使医师用药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和更加复杂,使医师在面对大量的药物信息时往往难以对用药方案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如何更好的解决合理用药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诊治决策时,将经验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患者积极参与决策,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因此,循证医学的理论体系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很有意义。
1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和追求证据的医学。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r教授在2000年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对患者的治疗措施。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在临床实践中,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依据为证据制定患者的诊治决策,但并不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主张证据和个人经验有机结合,同时更加强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不仅要关心近期疗效,更要关注远期效果;不仅要考虑治疗作用,更要考虑副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多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案,使治疗效果满意。
2合理用药的现状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