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8:17: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寻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在平淡中寻找快乐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你们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在平淡中寻找快乐》。众所周知,秘书组的工作琐碎而平淡,多是台下幕后的小事,不显山不露水,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但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因1%的疏忽导致100%的失败。“蒋冯阎大战”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当年,冯玉祥与阎锡山联手对付,在中原大地上摆开战场,志在必胜。但由于冯玉祥的秘书粗心大意,拟订命令时误把约定会师的地点河南“沁阳”写成了“泌阳”,这一撇之差,方位可就差了五百里啊,结果阎锡山的部队开到了沁阳,冯玉祥的部队开到了泌阳,两军来不及会师,错失良好战机,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失败。由此可见,无论秘书工作是多么地琐碎、机械,甚至呆板,都要求我们始终以一种无比敬业的精神、一种无比细致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在“细”字上下足功夫,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找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在平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他们罢了。”那怎么才能找到工作中的快乐呢?澳大利亚的安德鲁作了最贴切的比喻:“快乐的感觉主要操纵在我们自己心中,面对一面落地玻璃窗,有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有人却只见玻璃窗脏了。”

因为秘书组的工作事小责任大,事杂要求高,刚到秘书组的时候,我也曾感到单调,也曾感到无所适从,因对业务不熟悉,也曾出过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但我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杂而不精,要求自己以一种快乐平和的心态工作,对工作多付出少索取,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忙碌中总结,不断探索本组室的工作规律。为提醒自己在做任何事时都脚踏实地,缜密细致,我为自己专门准备了一本差错本,以此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的精细程度犹如艺术家雕琢手中的工艺品。有人曾对我说秘书组一天从早到晚尽管忙忙碌碌,但因为都是忙些小事,杂事,就是不见有什么能摆在台面上的成绩。可我每天在尽心尽力地忙完工作后,心中就充盈着一种欣慰和快乐。人生追求不同,快乐自然不同。有人向往搏击长空的快乐,有人追求驰骋疆场的快乐,但我只想拥有问心无愧的快乐。一位哲人曾说过,人往往在忙弯脊背的时候,也把自己磨成了一把剑。这磨剑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中国的运动健儿们在训练场上无数次的努力,不也是单调乏味?但他们在品尝汗水滋味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在文秘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单调平凡的本职工作,就能找到奉献的快乐。

今年办公室明确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后,我的岗位职责被明确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机关各单位报告、请示的承办及领导批示件的登记、送阅及情况反馈工作;二是负责上级来文的登记、拟办、分发、传阅及安全保密工作;三是负责报刊杂志征订管理工作;四是负责上级和本级文件及有关重要资料的管理工作;五是负责秘书组的日常接待工作和内部日常事务工作。

在这里,我郑重承诺,请大家见证我的铮铮誓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结合本人岗位职责事小责任大,事杂要求高的特性,把严谨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把细致和勤奋放置到服务中来,始终保持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使我的工作让领导们放心,让基层和群众舒心,这就是我不懈追求的快乐。“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能做好一名称职的配角这也是我的快乐。曾有人笑着对我说“你们秘书组啊整天忙忙碌碌,就像是一面为领导服务永不停摆的钟,你们三人就是那永不停息的三根针:粗的那位是时针,长的那位是分针,细的是秒针。”作为秘书组的普通一员,我愿做那根滴滴答答快快乐乐的秒针,在单调乏味、循环往复中感受我的充实,延续我的快乐。

查看全文

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思考

【活动理念】品味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视角,是指人们引发、欣赏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以及以这种能力为基础的加工过程。它能够增强或延长个体的积极体验。具体而言,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正是品味的核心内容。“小确幸”指生活中微小但确定的、稍纵即逝的幸福体验。

【活动背景】由于学习任务的要求,高中生更多时候待在室内,每天面对课业、学习、人际等方面,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情绪支配。诸如“我很倒霉”“没有快乐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之类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闪现过。本节课将品味概念融入课堂,用“快乐就是幸福”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命题,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积极体验和积极事件,提高学生对于“小确幸”的关注和捕捉能力。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幸福事件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小确幸”更是时刻在发生,我们需要有主动发现的眼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品味和体会幸福事件的主动性,以“小确幸”提高对日常生活的幸福感体验。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从自身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幸福事件,体验幸福事件,分享幸福事件。

【活动重难点】重点:明白幸福可以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小事件,能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小确幸”上。难点:接纳“小确幸”的观点,激发学生主动地关注幸福、体验幸福、分享幸福。

【活动方法】活动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竞赛法、价值引领与澄清。

【活动准备】1.课件PPT、纸笔(每人一份)。2.课前调查得到的幸福事件视频、回忆音频、两分钟倒计时视频、八分钟倒计时视频。3.两块黑板、两只白色粉笔、两只黄色粉笔、一只绿色粉笔。

查看全文

试议服装设计寻找灵感的途径

一、服装设计灵感

服装设计灵感是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的构思过程开始的启发,是产生服装设计思路的指引,是一切服装设计的源头。当下社会中,服装种类多种多样,其在设计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元素与风格,而这些元素与风格的源头,即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服装设计灵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灵感往往会造就一件举世闻名的服饰。世界著名的法国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从大自然的花卉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一组如花似玉的花神女装。伊夫·圣·洛朗的设计作品风格新颖别致,这与他周游全世界综合东西南北各种设计风格的设计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代表作品中有热情洋溢的西班牙风格,也有庄重典雅的中国风格;有纯情奔放的非洲风格,也有高贵华美的俄罗斯风格;有色彩绚丽的毕加索式套装,也有蒙德里安简洁明快的色彩与线条配成的着装等等。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好的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的巨大作用。

二、服装设计中灵感来源的途径

(1)从历史文化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人类社会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已有二、三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五、六千年。各种文化及艺术源远流长。服饰历来反映它所处的世界,反映着时代价值,是时代的象征,直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所以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诱发出新的设计灵感。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炫美的壁画、大气的青铜方鼎、清秀的青花瓷韵、浑朴的书法、优美的国画等等。在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和审美趣味中,可以提取精华,使之变成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这种方法在成功的设计中不胜枚举,例如:取材于远古题材的获奖作品“秦俑”、“青铜时代”“战魂”等。

(2)从民间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奥妙之处仍值得现代服装的借鉴。世界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节日:“泼水节”、“女儿会”、“架桥节”等,这些风俗是民众生活中深层次的文化,它既反映了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群体的历史传承,即精神文化特征,而往往服装装饰就是这种反映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另外,民间的手工艺品也是服饰的来源,例如:贵州的蜡染、东阳的木雕、苏州的刺绣等,其中一个造型、一个图案、一朵绣花、一组配色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素材,经常给创作者以每秒的灵感,例如:第四届兄弟杯大赛中一举夺魁的金奖作品剪纸儿,该设计用羊皮和纸相结合,平面剪纸和立体剪纸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民间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3)从姊妹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音乐、舞蹈、建筑、摄影、书法等即为姊妹艺术,它们是服装设计最主要的灵感来源。艺术中的许多语言是相通的,尤其在这些姐妹艺术中,包含着许多服装上所需要的信息。姊妹艺术与服装的流行和发展有不解之缘,服装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绚丽的绘画”、“变幻的电影”等。在世界时装中心的巴黎,时装被列为第八艺术。在高级手工时装会中和著名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借鉴多种艺术形式而设计的力作屡见不鲜。有些设计师是学建筑出身的,他们往往做得很成功,那是因为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空间感知力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设计师的空间感知能力包括视觉空间判断、空间建构的空间方位设置等。这些能力是以其主体的大脑中的认知加工模式为中介的,无论是看到一种建筑物还是在设计一种建筑物之前,其头脑里就已形成了一个设想的建筑,这个表象是唯美的、合情合理的一种认知模型,当建筑师转向服装设计时,就会有意无意地以这种模式来设计服装,表现为良好的空间感知力。例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伊夫·圣洛朗先后推出的西班牙艺术的、俄罗斯古典艺术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系列服装,还有源于毕加索绘画艺术的套装,蒙德里安冷抽象艺术系列装和欧普艺术系列装等。在赫本从影的30多年里,纪梵希一直为她设计不同角色的电影服装,长期的合作,也使纪梵希不断从影视艺术里吸取灵感,用于创作。

查看全文

结束寻找替罪羊游戏

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于9月间访华之后,对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国际压力没有平息,相反,它正在迅速增强。

“斯诺从中国空手而归。”美国众议员查尔斯·舒默说,“光说说是不行的。”查尔斯·舒默、共和党议员林赛·格莱汉姆及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于9月下旬提起议案,要求将中国对美出口产品一律征收27.5%的关税——假如中国不改变人民币汇率的话。

用《亚洲华尔街日报》评论的话来说,“中国遭遇完美政治风暴。”美国大选在即加上美国就业乏力,使人民币汇率成为一个对于美国共和党和两党来说都很方便就能捡拾起来的主题。舒默议员及格莱汉姆议员发起的议案通过的可能性还很小,但人们注意到这是一个美国国会两党议员的联合提案;美国总统布什近日也开始讨论中国汇率政策的“不公平性”;七大工业国组织部长们也发表联合公报,督促“主要国家或经济体”在其外汇政策上“采取更多的灵活性”。

《亚洲华尔街日报》提请人们注意的是,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中国并未采取不正当手段“窃取”美国的工作机会,然而美国目前两党乐于在人民币汇率这个主题上敲打中国,“很可能将真的滑向采取行动。”

9月25日,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听证会名为“有关中国的产业、投资和汇率政策:对美国之影响”,其主题是中国加入WTO对美国所带来的经济与安全影响,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成为真正的主角。议员舒默和共和党议员格莱汉姆重述了他们认为应当对中国采取行动的看法。本文作者为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亦为本刊专栏作家,他在此次听证会上作为专家作证,证言如下。

全球经济的持续疲软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地带——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的多发路段。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政治周期的升温,寻找替罪羊的游戏已经开始。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挑出目标——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世界舆论在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重新估值的问题上意见越来越一致。在我看来,这样做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都将是一个莫大的错误。我认为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完全错了。

查看全文

寻找和谐社会的共识

中国的改革出现了历史的转折点。当前,每一项法规的出台,每一项改革的举措,几乎都会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争论。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我们应该反思中国的改革环境,重温“不争论”的历史教诲,继续循着过去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恰恰是改革取得的成果。如果留恋过去的时代,只管埋头拉车,不许抬头看路,那么,中国的历史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中国的改革正在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而市场主体在拥有改革主导权之后,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出现激烈争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争论,执政者既不能围追堵截,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在喧嚣中,重新寻找改革的共识。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执政党在深刻反思中国改革历程之后,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为中国改革重新确立的正确方向。和谐社会本身不是一言堂,也不是各自为政,和谐社会是在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并且按照民主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行动指南。当前的争论表现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制度层次的争论。各项法规的出台,总是会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因为法律的制定,从性质上来说就是利益的再调整。解决这类争论的办法是,在宪法既定的框架内,按照民主原则,通过投票表决,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从而形成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另一种是技术层次的争论。面对政府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不同的人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提出不同的意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按照行政决策程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并且将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价值层次的争论。这类争论比较复杂,它涉及到中国改革的方向问题,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执政党的法律地位问题。

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争论都属于器物层次的争论或者利益方面的争论,那么,价值层次的争论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争论。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不争论”,只是针对这一层次的讨论而言,而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谁都不能否认,随着中国改革的日渐深入,利益群体不断分化,器物层次的争论必然会上升到价值层次的争论,必然会触及到中国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回避矛盾,或者,采取打压的方式,限制公民的讨论,那么只会积压问题、激化矛盾,最终产生更大的动荡。当前,无论是新闻界还是学术界的一些人,在进行价值层次思考的时候,仍然心有余悸,他们害怕触及言论的底线,给自身带来伤害。其实,如果缺乏意识形态的共识,那么,关于器物层次的讨论将会更加混乱,有关制度或者宏观决策的争论,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改革的整体方向,使中国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少数决策者没有看到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仍然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手段来控制和管理社会舆论,并且希望通过高压政策,营造歌舞升平的假象。个别理论工作者缺乏直面真理的勇气,他们一方面希望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而另一方面又唯唯诺诺,害怕因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承担政治责任或者法律责任。在现代民主国家,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理论工作者只要坚持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遵守宪法,就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受到政治批判。

在任何国家,宪法都是公民的共同契约。宪法条款中包含着公民的基本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的共识。遵守宪法,萁实就是遵守公民业已形成的普遍共识。中国的改革过程,就是在宪法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约束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现公民权利回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宪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地加以改变。从1982年至今,中国已经进行了四次宪法修改,每一次宪法修改,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而宪法修改的结果是,在价值层次上重新凝聚了共识。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修改后的宪法内部是否和谐,宪法是否真正体现了公民的普遍愿望,是否找到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国宪法的修改,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各项工作的基本方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巩固政治基础的战略性决策。但是,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背后,却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少数特殊利益群体已经成为阻挠改革的绊脚石,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利益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在合法的外衣下,不断地谋求本部门或者本团体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平等博弈的机制,或者,没有通过制定法律,限制特殊利益群体将国家利益部门化或者小团体化的行为,那么,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背后,就可能隐藏着各种贪污腐败行为,整个社会的矛盾也会不断地被掩盖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形态的争论,最终仍然会演变成为制度层面或者技术层面的争论。如果把宪法的争论定义为意识形态的争论,并且拒绝公开讨论,那么,立法机关就不可能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行政机关也不可能通过科学的决策,限制既得利益者损公肥私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在重新确立自己的执政基础之后,必须学会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依法执政,排除少数利益集团的干扰,通过民主讨论,制定科学的法律制度,并且监督政府严格依法办事,从而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方针落到实处。宪法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而且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行动指南。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宪法为了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控制权力制度、公民权利制度、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严防特殊利益群体通过法律规则限制或者剥夺公民宪法上的权利,背离宪法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目标,将国家引入到专制主义或者军国主义的道路。

所以,关于宪法的讨论,不仅能厘清中国当前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现问题的焦点所在,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和办法,而且能够拨开思想上的迷雾,廓清各种错误认识,防止少数人利用宪法颠覆政权,或者挥舞宪法大棒,剥夺人权。2002年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颁布20周年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指出,全党各级干部一定要学会在宪法的框架内依法执政。总书记讲话的目的就是告诫少数党政领导干部,不要把宪法上的执政权看作是特权,利用宪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应该严格依照宪法办事,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查看全文

寻找同学们优点推进成长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唐僧有一颗菩萨心肠,西天取经的征途中他遇到了无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在他眼中都是善男信女。而孙悟空恰恰相反,遇见谁都用火眼金睛检验一番,仿佛每个人都是妖精.我欣赏唐僧的唯美主义,但不敢像他那样是非不分;惊奇孙悟空火眼金睛的精确无误,但我不认同他的苛刻!在十多年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觉得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拥有唐僧的心,孙悟空的眼,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美好的地方,精心培育,细心呵护,用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成长,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菩萨心肠看优点。

有一句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有的学生优点明显,人人都可以看见;有的学生缺点十分明显,还经常犯错,常给班主任添麻烦,所以做班主任工作就需要班主任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心——一颗像唐僧一样拥有大爱的菩萨心,用欣赏发现他们的小优点,用关爱忘记他们的大缺点,用智慧培育他们的好习惯,时刻激励学生奋勇向前。

1、班主任要从不同的角度辨证地去看学生的优点。

以分数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是班级管理的惯性,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误区,但更多时候我们要从学生的身体,思想,兴趣等不同的角度多元地看学生的优点。比如我班的A同学成绩很差,上课不爱听讲,作业也不爱做,考试总考不好,学习很吃力,家长很着急,同学们也瞧不起他。但我仔细的观察后发觉他是个很善良的孩子,很孝顺父母,个子也长得很大,也很爱干家务活,我想他在学习上也许不是个出众的孩子,但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个让社会放心的人。我把这样的看法与家长交流,在同学间评说,让大家认同我的看法,评他为我班的“好孩子”,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用长处催化短处,促进转化,从而增强了该生的学习劲头和信心,呈现良性发展的好势头。

2、班主任要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看学生的优点。

查看全文

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

整个亚洲之中,各民族各国有它们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今日亚洲各族人民所面对的各种严重问题,却有高度的共同性,那就是被外国独占资本和与之相结合的国内支配阶级的掠夺所产生的贫困和不发展(Underdevelopment)。从19世纪的旧殖民地时代以后,贫困在古老的亚洲大地上一贯地再生产着。几百年来,贫困的差距、穷人的数量,在广阔而古老的亚洲只有愈加恶化的倾向。

新殖民主义荼毒下亚洲

二次大战后亚洲前殖民地的“独立”,其中绝大部分并不真实。因为今日的亚洲“国家”,许许多多都是过去西方殖民地主义直接的产物。如果亚洲不曾被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入过,亚洲人民所建造的国家,肯定和今天的国家在性质和形式上完全不同。亚洲的贫困之再生产,基本上是这历史上新旧殖民主义本身所再生产的,新旧殖民主义,对于亚洲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构造往往不是加以现代资本主义的改造,而是依据殖民主义的利益,时而和传统的社会构造体相温存,巧加利用;时而竟加以固定化。今日广泛存在于亚洲的半封建甚至封建的殖民时代大庄园制度和其他的落后而残酷的生产关系,便是显著的例子。契约栽培、保税加工特区和企业农庄等巧妙的手段,是今日外国和本地殖民地统治阶级,超越了国境的限制,经由其“国际的结合”而完成的。

透过国际借款、援助计划、合作计划、引进外资以求“发展”的过程,在亚洲地区几乎毫无例外地是以压制人民自觉选择和参与;以强权的暴力抑压人民在这被迫的“发展”计划中遭受损害所引起的反抗的过程。“绿色革命”的技术改革过程,由于没有和农民充分沟通、讨论而强加于人,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害。在生产性比较落后,无法吸收“绿色革命”技术改革的偏远山区的稻作农民,因无法生产廉价的稻米,而被迫从市场原理中剥离,陷入更严重的饥饿与贫困。马来西亚的稻作农民和橡胶农民的遭遇就是例子。

急于透过资本主义改造而追求发展的亚洲,由于殖民主义掠夺机制残存,不但没有创造出均质的、主动积极的工人和农民,反而从工人和农民的分离解体中产生更多的贫民。统治者利用亚洲复杂的文化、人种、宗教和语言的矛盾,使这些穷困的人民互相对立,互相敌视。穷人歧视穷人,穷人敌视穷人。亚洲新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累积过程所大量产生的贫困,因贫困人民间的矛盾而掩蔽了贫困本身的剧烈痛苦。

许多亚洲自觉的政治经济学家认识到:这亚洲贫困的再生产进程,同时也是富有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富裕的再生产进程。北方的先进国家固然也有贫富阶级的分化,但透过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从广泛第三世界吸收的财富,使先进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镇静化和缓和化,是不争的事实。对大多数的亚洲社会,由于殖民体制的残留,使得工业部门的现代工人阶级、自营农民阶层、城市白领阶层的产生受到扭曲,而使贫困更为尖锐和严重,从而在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强化了由西方支持的、“政府”的权威主义的个人,使亚洲各地人民的民主、人权和自由,遭到严重损害。在过去40年冷战的时代亚洲法西斯军事政权,以反共国家安全之名,以经济快速成长为饵,进行对于亚洲人民长期独裁、腐败的支配。另外,还透过军援、贷款、合作开发……向亚洲大地渗透新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使亚洲国家在输出市场、资本、技术、半成品……方面,无可自拔地依赖外国资本。先进国繁荣富裕过程,成了亚洲第三世界贫困停滞的过程;先进国“民主”、“自由”的过程,也和贫困国家专制、戒严反共法、国安法结成密切的关系。

查看全文

小议意外中寻找宝藏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它学科大,操作结果经常会出现背离教师预设,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对于这些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还未给与充分的认识或处理,使得有些资源被忽视、搁置,未能“生成”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态资源生成性资源教学意外事件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当前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所谓生成性资源,本文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

很多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本内外收集和设计了大量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一些对外的优质课、公开课、大比武,每位上课的教师都可谓挖空心思设计,希望能够上出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用预设引导学生,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是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他学科大,教师或学生的一些操作经常会出现背离教师事先预设的结果甚至于出现错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很多老师太在乎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和进程,对这些实则很有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都一笔带过,没有充分利用。

查看全文

困境中寻找教改新路

常宁七中语文“四能一体”训练教改实验进行了五年,其间我到该校考察、学习了多次,感受很多,而最深切的有两点:一是七中教师的改革与实干精神很值得钦佩。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大都刚从师专或师范毕业,生源素质在边远的常宁县居于中等偏下,然而从学校领导到教师,认准一条道,拧成一股绳,锐意改革,百折不侥,终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由此我想,好些学校搞教改的条件比常宁七中要好,有的要好得多,如果大家都增强教改意识,那一定会大有可为。二是“四能一体”实验针对性强,路子对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减负”、“高质”是这一教改实验的要旨,课题的确立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费时多、负担重,而又收效微、质量差这一积重难解的症结。针对当时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首先从“减负”入手,在实验班里便出了“三严”、“三不”的硬招:严格控制课时,坚持按计划开课,不搞加班加点,不利用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各种参考、复习资料,学生不再订购“配套用书”、“同步练习”之类;严格控制考试,除期末考试之外,不搞其他任何检测。从而把师生过重的工作、课业负担减了下来,同时也有力地排除了干扰,让师生聚精会神地投身于教改实验,从教改中找出路,向教改要质量。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而对这一工具的掌握、运用如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应是主要标志。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以往只重读、写,忽视听、说,给学生的语文素质造成了很大的缺陷。而这项实验致力于实现四能一体,四能并举,这就全面落实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任务,符合新世纪的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实验的总体设计上,从纵向说,将初中语文整套教材按“四能”的培养要求分别编制出训练系列,犆恳幌盗芯汕橙肷睿瑺循序渐进;从横向说,每册教材中“四能”训练的“能力点”有分有合,相互交叉、融汇,从而形成立体的训练网络,促使四种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法的操作性强,各种课型有章可依而又不拘一格。教学目标集中、单一、具体,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并促使他们将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自觉形成大语文观,懂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四能训练的场所。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的提高便能如虎添翼。

至于实验的效果,当初有的同志不无担心:这样的语文课,过去的程式彻底打破了,课文分析大大淡化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似乎都没有位置了,作文也不全批全改、更不精批细改了。这样能不能保证质量?但是,连续几年的中考大捷使人们疑虑顿消,而从市教科所对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抽样调查看,该校学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同时,老师们还惊喜地发现,随着语文能力的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上升了,语文教改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学科本身。

语文“四能一体”训练教改实验是开创性的,但已经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但它毕竟从语文教学长期的困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我相信,它必将有着壮阔的前景。

查看全文

剖析寻找农民旅游契机研究论文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