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7:55: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熏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熏陶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艺术熏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艺术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论文
内容提要: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初中生民族音乐熏陶体会
[摘要]初中生音乐基础还较为薄弱,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积累不够。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生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学会唱好民歌;以音乐实践为活动,让学生学会再创作;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让学生学会爱国。
[关键词]音乐课堂;初中生;民族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课标的内容,刻苦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针对初中生音乐基础还较为薄弱,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积累不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生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新课标还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审美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而欣赏则是听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程度的具有我国民族特点、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教会学生怎样去聆听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在聆听音乐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会细心聆听音乐的旋律。因为旋律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其次,要求学生要集中精力,认真捕捉作品的特点。如,在让学生欣赏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前,介绍阿炳的凄惨遭遇,而且多次分段聆听和学唱主题音乐。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阿炳的痛苦人生,从而联想到贫困地区的儿童,联想到汶川大地震的悲惨等。听后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悲剧音乐的美。通过逐层深入的教学,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感受音乐,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学会唱好民歌
让艺术熏陶优化学生的人格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论文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受体育文化熏陶,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锻炼得当,健康一生,体育教育从启蒙抓起,使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养成锻炼习惯,可使其终生受益。
论文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养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阶级性对法学的熏陶与体现
阶级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生活、国家政治长期研究所取得的一项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之一。它科学的分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本质,揭示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所谓阶级性,便是阶级的意志性0[1],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因此中国法学深受阶级性的影响。在建国初期,中国法学在阶级性的影响下,对巩固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的法学理论发展至今仍然强调阶级性,这就/把马恩的个别理论绝对化,并搬到阶级对立已经不存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0[2],因此对中国法学从立法、司法到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国法学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却又是根深蒂固的。
一、阶级性对中国立法的影响巨大,降低了立法的科学性
在立法上,中国一直缺乏对旧法的继承,我们的观念是,旧的法律制度,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意志,是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旧法是反动的、是反人民的。这种观念的结果产生了对旧法全部废除的态度。而实际上/法的继承性表明了法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是指新法对旧法有选择吸收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符合唯物辩证法观点。0[3]而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法也包含了很多民主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内容,甚至有的资产阶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已经成为各国法学界所公认的原则,成为世界法学中的立法基础。而在阶级性的影响下,我国立法中缺少对旧法的继承,使中国立法工作从零开始,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立法进度和立法质量。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由于阶级性的影响,使中国的立法工作者认为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为的是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因此,为了/体现无产阶级的意志0,在立法中,党的政策便成了立法的依据,一切社会关系的确立,都是由政策首先确定的,最后再由法律确认。这样严重影响了立法活动的独立性,造成立法工作中重阶级统治,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规范。由于突出阶级统治这一性质,弱化了法律所倡导的平等、公平的基本原则,也会在立法中出现/行政0偏重)))即偏重于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忽略了法律的价值取向。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立法要快一点,可以粗一点。这种立法形式对我国的法制社会化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形式所制定的法都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所指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致使以后出现大量的司法解释,从而影响了法律的稳定性、持久性。这也有阶级性影响的因素。
二、阶级性使司法过程出现了行政倾向
在司法过程中,阶级性则表现为对敌专政,要求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治安,防止敌对分子的破坏,在这其中提及的保护人民民主、维护公平、平等的社会关系却没有明确的指出,使人们觉得民主与人民权利在法律上是空洞的。实际执法中也的确如此,在阶级性影响下的执法活动,侧重于政府权利的行使,侧重于/刑0与/罚0,而忽视了人民权利。/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是国家权力的渊源0,忽视了人民权利也就是打击了法律的民主性,而且,阶级性所强调的/敌对反动阶级0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从而使/对敌对分子专政0变为/对变为敌对分子的社会主义公民专政0和对/将要变成敌对分子的公民专政0,这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基本原则。同时片面强调法律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忽视了法律对社会生活和创造平等的社会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执法者就难以以平等公平的方式执法。/阶级性还为司法实践中执法不严、破坏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0[5],它使司法者认为:法律是对敌斗争的工具,凡是有利于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那么法律的作用也就被削减了。八届全国人大列出我国1993年到1997年5年间的152项立法概况,虽然法律制定的很多,但由于阶级性的影响,出现了/有法不执,执法不严0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法的科学性,/其背后是一条通向法律虚无主义和个人独裁专断的歧路0[5],使中国法制又回到了/人治0阶段,出现了/以人代法、以言代法0,政策、文件、指示大于法,法律失去了其权威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在阶级性影响下,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监督体系得不到重视
区域规划对房地产的熏陶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供产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小议大学生选课心理与熏陶
摘要:影响、制约学生选课心理的内部制约因素包括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外部制约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受周边群体影响、学校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选蹀自由度等。提高群体选课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要针对选修课程进行动态监测.并且进行快速、小范围的网络调查智能分析,指导学生科学选课。
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可分为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形式、运作思路和思维习惯的突破,优化配置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功能。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形成互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形式创新,就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属性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把工作对象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待,研究和探索实现互动的形式。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同,教育形式也应不同,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内在地要求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探索“兴趣引导”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用兴趣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接受教育。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在把握其兴趣的基础上取得共同语言,既便于增进沟通了解,也有助于减少排斥和逆反心理。在“兴趣”的引导下,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使其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探索“需求满足”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工作,以走进其内心世界,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群众,首先应考虑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然后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
探索“快乐体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让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中受熏陶。当人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自己是一种思想管束和制约时,便会对教育产生隔膜,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放到一系列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体验的活动中,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去。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探索“群体感化”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群体氛围促进个体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个体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放到群众环境中进行,通过群体仪式使受教育者得到感染。探索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规范化、程序性仪式,增强教育、感化的氛围,可以达到用环境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