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5:54: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虚拟团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虚拟团队在传媒营销中应用论文
一、虚拟团队在传媒营销中的应用
在现实的营销工作中,营销人员不仅需要与周围的同事沟通,还需要与更大范围的其他人沟通合作,这就决定了传统营销团队沟通合作的时效、空间有限。而虚拟团队则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来满足人们跨时区、跨区域共享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由于虚拟团队在营销工作中具有传统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使之逐渐为传媒企业所认识并加以利用。
1.虚拟营销团队的特点
与传统营销团队相比,虚拟营销团队的组织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其成员可以来自组织内,也可以来自组织外部,甚至组织的顾客、供应商等合作伙伴都可以成为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在全球化的营销环境下,以分散性的虚拟团队为主要营销单位可以令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许多组织正转向虚拟团队,以满足新的商业环境的要求。此外,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还能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当发生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这时人与人的现实沟通渠道将受到种种限制,而虚拟营销团队绕过现实的阻碍,凸显其独特的优越性。虚拟营销团队通过使用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进行商务交易,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及互联网的即时联系方式信息和达成商业谈判。2.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应用
虚拟营销团队由于具备传统营销团队无法比拟的优点,得到许多传媒公司的重视。虚拟传媒营销团队使团队成员跨时空、跨区域合作成为现实。分散在不同时区和空间的营销团队成员,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来实现信息交流、协同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与此同时,虚拟营销团队的组建,对传媒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团队由传统的基于作业的过程管理转向基于成果的项目管理。由于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无法像传统营销团队那样参与整个营销工作流程,给传媒营销管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传媒公司对虚拟营销团队的管理不仅要研究保证虚拟团队绩效,还要降低虚拟团队的管理风险。另外,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对团队成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等。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在许多情况下还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
理论模型探讨国际虚拟团队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虚拟团队的理论模型研究;国外虚拟团队研究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一些组织开始引进虚拟团队,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国外对虚拟团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虚拟团队的生命周期(LifecycleModel)模型、影响虚拟团队管理因素的I(Inputs)-P(Processes)-O(Outputs)模型、基于动态能力和理论视角的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HRM)理论、评价虚拟团队的任务。虚拟团队的任务类型可以分为协调任务、计算任务和创新任务、评价虚拟团队的任务、完成虚拟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反馈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组织开始引进虚拟团队,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在虚拟团队中,其成员在空间分散,主要通过电子信息沟通技术(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来协调工作。而且,新的沟通技术的发展,例如互联网等,加速了这种趋势。目前,虚拟团队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R&D组织,客户服务、科学研究等。Hertel和Geister等(2005)认为虚拟团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至少有一个成员位于不同的地点、时区或组织;通过电子媒体(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视频会议等)来沟通和协调。
国外对虚拟团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95年以后得到蓬勃发展。其研究范围已经从虚拟团队的概念和定义探讨、虚拟团队的探索性研究发展到对虚拟团队的影响因素、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研究方法也从理论探讨、定性研究转向定量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王重鸣和唐宁玉(2006)认为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中,以探索性、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研究并不涉及到具体的研究环境,而更多基于个人对虚拟团队的看法和认识。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国外关于虚拟团队的研究文献,拟从理论模型研究上来揭示国外对虚拟团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虚拟团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以期帮助我们对虚拟团队的运行机制有更好的了解。
二、虚拟团队的理论模型研究
我国虚拟企业团队未来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已经出现。研究虚拟企业的特点、优缺点及促进虚拟企业发展的措施,必将有助于虚拟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企业优点困难对策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网上建立虚拟企业。例如,世界著名的因特尔公司、Boeing公司等都成功地实施了虚拟经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以每年35%的递增速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虚拟企业。虽然虚拟企业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但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的加快,虚拟企业必将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分析虚拟企业的特点、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促进虚拟企业发展的方法。
一、虚拟企业的特点
虚拟企业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迅速建立起来的跨地理空间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特点表现为:
1.虚拟企业运作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与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虚拟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讲,没有网络技术,就不会有虚拟企业的存在。
人力资源团队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团队构建研究评述;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新木桶理论思维下团队知识共享研究论文
[摘要]虚拟团队的优势来自不同团队成员间各自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成员各自专业知识整合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木桶理论和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探讨基于新木桶理论的知识共享如何在虚拟团队及其团队知识共享中应用,并提出构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新木桶理论
引言
木桶理论是管理学中比较成熟的理论,目前管理学界流行的新木桶理论则是在原来木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木桶理论更重视在管理过程中避短扬长,以自身的优势资源或者核心竞争力去博采众长,整合别人的优势资源,从而形成一个互补、协作、共享型的新整体,以达到共赢的目标。…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网络进行工作、沟通和管理的虚拟团队也日渐流行。如果说新木桶理论是一种优势整合、合作共赢的管理理念,那么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则是该理念在虚拟团队中的实践应用。本文拟就新木桶理论来探讨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机制。
1新木桶理论与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分析
1.1新木桶理论分析
高层团队管理方向转变论文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电大远教团队师资结合研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远程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全国城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电大”)随着办学规模的发展,其多头、分级管理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迫切需要整个系统的师资队伍整合,构建系统内外教师更加默契的协同合作。在电大发展历程中,已有许多教育管理者在不同时期对远程教育师资整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研讨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如“中心教研组”模式、“课程教学团队”[模式等。本文主要拟从虚拟团队的角度,探索电大远程教育师资整合的新途径,以抛砖引玉。
一、虚拟团队的师资整合策略思路
虚拟团队的师资整合策略,萌于电大已有的师资整合实践和探索之启发,如“中心教研组”、“课程教学团队”等。所谓“中心教研组”,即把全国电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基于运行机制之角度,从教学全过程考虑和实施教学工作。其实质就是把全国电大系统形成一种教学研究协作体,是“大教研室”理念的种物化体现。这种组合模式,组织松散,活动次数不多,行政色彩较浓,成员构成往往受到层级、职务、职称等影响,实质上只是一个教研合作和经验交流的常设平台,整而不合。“课程教学团队”,则是基于课程建设,以任务为中心推动师资整合。该模式启动于2009年,目前看起来,团队目标相对明确,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整合,但其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此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改革角度的师资整合模式,即在各省成立全省电大师资队伍管理领导小组常设机构,以指挥协调全省师资整合。“虚拟团队师资整合”模式,是基于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之背景,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使位于不同地方、不同组织,不同知识、技能和信息的人才组织在一起,完成某项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复杂任务。其构思支撑依据,在于“虚拟团队主要特征”与“远程教育教学特点”。
1.虚拟团队的主要特征
(1)虚拟性虚拟团队是一种泛边界的“虚拟”组织,成员来源不拘于同一地区、同一组织。同时虚拟团队采用网络化结构,不同于传统科层制结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地位相对平等。
信管专业教学与实践设计研究
信管专业特征与项目制教学法的作用
高校信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信息管理人才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人才,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网络化的形势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更为迫切。由于当前社会信息化的业务过程主要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且对专业人才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信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是极其必要的,也是本专业特征内在的、自然的要求。事实上,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学、计算机、通信、物理、工程和管理学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知识,知识体系庞杂,许多课程理论性过强;同时,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并不像会计专业、人力专业、建筑专业等其它专业一样那么清晰,它实际上界于工科和文科之间的交叉点上,管理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管理;另外,本专业的口径过宽,行业归属、就业岗位的选择面较广,这些信管专业的基本特征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明确、职业规划难以清晰而持续。因此,目前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日益显现出一些不利于信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倾向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目标迷茫、跨专业乱考证、就业方向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信管专业作为一个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新兴专业,在目前的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轻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教学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能力评价欠缺,教学侧重点不明确、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引导教学不足等等。特别地,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仍然是只靠课堂的短暂时间,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填鸭式讲授,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独立思考与相关问题的课外解决,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这些教学模式如果广泛使用,将使得所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基于问题解决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形势。在信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全面引入项目制教学法,对于改变目前陈旧的教学模式、突出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项目制教学,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社会组织/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项目流程、业务目标、岗位技术能力需求,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塑造学生的职业理念,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逐步形成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规划,从而全面实现信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社会组织/企业信息化业务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帮助同学们从大学生自然过渡到社会人。通过项目制教学,还可以使得同学们在全面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锻炼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提升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水平、领导与沟通能力,培养制订整体系统方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文字处理和独立思考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基础扎实、能力突出、针对性强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统建设人才。
信管专业项目制教学平台的体系设计
为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全面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教学培养效果,我们需要构建起信管专业的项目制教学实践平台,在此平台上,综合开展专业课程的项目制教学实践活动。这些项目制教学活动,以由专业学生组建的“虚拟企业”为实践主体,以社会企业信息化的各种实际业务需求为任务目标,以社会企业信息化项目实践流程为依据,在“虚拟企业”团队内部设置各种信息化工作岗位,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虚拟企业”开展并完成各种“虚拟的”信息化项目,从而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任务。这是我们对信管专业全面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这一平台我们称之为信管专业基于“虚拟企业”的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本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完善,本专业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实践能否成功,都与我们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及流程分析、相关课程的筛选与模块化实践、团队组建与运行、教学评价体系、教学项目设计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下面分别简述之。基于“虚拟企业”的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要求平台的设计者全面分析现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解构企业中信息相关的业务流程,以满足企业信息化的人才需求这一信管专业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目标、需求、环境及实施条件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其信息化项目的业务过程、岗位任务、项目控制及管理等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同时加以归纳与合并,以最终设计出适合项目制教学方法的项目目标、任务、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等项目管理指标,从而能够通过项目制教学方法,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融入到“虚拟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根据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已经充分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企业信息基础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企业业务过程与商务支持、企业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等四大方向(或者叫信息化职能)。信管专业的教学课程繁多,内容庞杂,口径宽泛。因此,在本“虚拟企业”平台上,将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得相关的课程集成在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并开展相关的、模块化的项目制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相关课程与实践的相互衔接程度,提高教学与实践环节满足企业实际信息化需求的针对性;同时,专业主干课程的模块化也有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主要职能、内容、业务要求和方法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能力基础。我们将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按照企业信息化需求分为四大教学模块,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企业信息化职能:(1)信息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专业英语、C语言设计、信息经济学、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VB)和微机原理等课程;(2)信息系统建设类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设计(.NET)、网页设计与制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站设计与规划、JAVA语言和项目管理等课程;(3)业务处理与商务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生产运作与管理和商务谈判与推销等课程;(4)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信息存储与检索、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市场调查与预测和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等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对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分析,我们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化项目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分析,考察了不同模块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以利于从专业整体层面合理地设计教学项目体系。同时,我们从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筛选出了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规划、网络营销、各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ERP、信息存储与检索等适合引入项目制教学的信管专业主干课程,加以慎重的论证,并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前期项目制试点教学。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水平是成功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关键,也是“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核心。课程项目设计就是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提出企业需求,设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或管理过程的业务项目,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要求,详细制定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及其任务等教学指导材料,并设计出合理的项目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在此课程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各“虚拟企业”团队围绕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学习与实战的各种训练活动。在基于项目制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求各课程所设计的项目制教学任务的数量不少于3个,每个项目中的岗位设置一般在3-4个为宜。例如,在“网站设计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针对班级内各个虚拟企业团队所运营的网站,我们设计了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商务网站的制作、商务网站的测试与、商务网站的推广与管理等4个大型网站实施项目;同时,对于不同的项目,虚拟企业团队内部设置不同的业务岗位,如首席信息官(CIO)、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软件开发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网站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网站营运经理/主管、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站架构设计师、Web测试工程师、邮箱开发工程师、邮箱测试工程师、页面开发工程师、PHP开发工程师、JAVA工程师、页面视觉设计师、IP工程师、软件工程师、Net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UI设计师/工程师、Flash开发工程师等等。该课程项目教学的整体要求是团队内不同岗位上的同学各自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每一个项目方案制定与实施,并最终完成本虚拟企业网站的建设,达到能够上线运营的教学目标。“虚拟企业”是项目制教学实践的载体,它既是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方,也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因此,组建与运作适当的“虚拟企业”团队组织是信管专业项目制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和物理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虚拟企业”团队的组建与运作策略如下: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在新入校的专业教学班内组建“虚拟企业”团队,每个团队5-6人,并适当配置男女比例、城乡生源比例、成绩优劣比例,团队负责人(即企业总经理,在实际团队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效果改选)以自我推荐、团队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每个团队配备一位专业老师(名义的企业董事长)全程指导,同时配备一名优秀的大二学生作为团队顾问,内部成员依照企业组织架构进行部门分工和岗位设置,分别对企业运营中的不同业务部门负责。例如,2009级的一个专业班级,共有31人,其中女生17人,组建了5个“虚拟企业”团队,分别建设和运营一个旅游在线网站、网络导购网站、绿色食品在线土、特产网站、大学生就业推广网站;另外一个2010级的专业班级,共39人,其中男生22人,共组建了6个“虚拟企业”团队,分别建设和运营一个民工求职网站、、网络导购网站高校商圈在线网站、绿色食品在线、旅游在线网站。按照本策略组建的“虚拟企业”团队,将在他们的整个四年专业人才培养进程周期中持续运行。即针对本“虚拟企业”信息化项目的业务需求,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进程,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团队化的学习、讨论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全面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多项项目制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将项目制教学进一步拓展到相关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参加专业方向的各项技能竞赛和本企业信息系统及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实施。在“虚拟企业”团队四年的运行期间,要做好“虚拟企业”团队的管理与控制,还需要制订有效的团队运行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完善团队监督与约束机制;这些制度与机制,将可以使得“虚拟企业”团队能够长期、有序、高效地运营,真正地做到与信管专业各主干课程的项目制教学实践活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从而最终达到“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程的评价绝大部分依然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模式,只要出勤率、作业与实验报告达标,考前两周突击看一下教材,考试过关不成问题,故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应对也比较自如;因此,这种“以考代评”的静态教学评价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基于问题解决的人才培养要求与需求形势。为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的实际内容与过程,设计出有本专业主干课程以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环节和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期望引导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专业学习和能力成长的核心目标,以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为学习重心。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再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有些课程将取消考试这一评价环节),较大地提高平时各种项目制教学任务(如多个项目的方案制订、设计、实施、调查研究报告等)完成效果的评价比重。同时,本评价体系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团队成绩由团队内每个成员的个体任务效果评价综合处理后得到,再由团队成绩与成员的个体任务效果评价综合处理后才能得到该成员某一课程的最终评价成绩,从而强调了团队的协作水平评价,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水平。例如,在“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取消了理论考试(即期末考试)环节,其团队及个人成绩评定由下述公式决定:①团队成绩=AVERAGE(团队答辩成绩+∑成员信息方案成绩);②个人成绩=AVERAGE(个人出勤及协作成绩+个人信息方案成绩+个人综述或论文成绩+个人答辩成绩+团队成绩)。说明:1.上述公式为简单的算术平均,可以对不同评价指标指标给予不同加权比重;2.上述公式中的信息方案为本虚拟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或建设方案,包括本虚拟企业的信息搜索、信息采集、信息备份、信息存储、信息容灾、信息部门规划、行业市场调查等7个方案,每个成员必须完成其中1项方案的制订、设计或实施。这种基于“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了本专业学生未来在相关专业岗位上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考代评”的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使得本专业的项目制教学与实践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对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合理的项目制课程教学起着关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我们在长期项目制教学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管专业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方案,并构建起四年一贯制的基于“虚拟企业”的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3年来,我们在3个专业教学班中进行了教改实验,共组建了16个“虚拟企业”(项目团队),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规划、信息存储与检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中设计了近50个信息化项目,时间跨越了大二、大三及大四上等共5个学期,基本上贯穿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部分周期。经过近三年来的教改实验和不断地完善,项目制教学方法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3年来,这3个专业教学班学习与研究氛围浓厚,绝大多数同学学习目标明确,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专业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的契合度较高,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同时,这3个班还成功申报了22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3项省级课题,其中8项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组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等竞赛活动并获5项奖励;已毕业的班级还取得了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项的成绩。本文所构建和设计的“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是以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目标、以虚拟企业为平台载体、以项目制教学实践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任务评价为考核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学改革方案,也是一个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理念。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信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本“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平台能够提供更加良好而完善的环境,它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本文作者:黄传峰卢冰原田华金卫健夏勇工作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管学院
临床危机管理平台构建与实践
[摘要]医学生对临床危机情景的识别和处理以及临床技能的提升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虚拟仿真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
[关键词]临床危机管理;虚拟仿真;教学
临床危机管理的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急、危、重症,达到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减轻痛苦和减少各种因素对机体的损伤,而这个特点就需要医师按疾病的自身规律来规范操作及抢救流程。临床上很多急危重症,比如急性心梗、肺动脉栓塞、酮症酸中毒、脑梗死、中毒、多发创伤等,都需要临床医师进行快速识别和反应。这也是医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要素质和技能之一。但是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矛盾日益剧烈,同时临床医学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而临床危机资源管理方面尤为短缺。医学生对临床危机情景的识别和处理以及临床技能的提升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危机资源虚拟仿真教学为临床教学工作的展开开辟了一种行之有效途径。虚拟仿真创设了一个视觉感知、触觉感知以及信息交互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更加直观地认知和理解复杂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能让医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反复模拟诊治流程,对危机情景迅速反应和操作处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危机情景的管理能力,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传统临床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1.临床危机资源短缺。医学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医学生需要更多机会去面对临床危机情景来提升自身医学经验。但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生保护观念的提升,很少有机会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更何况在危急情景下,因此相关的临床资源相对缺乏。2.危机情景相对较少且不全面。由于地域及季节的限制,疾病谱分布不均匀,且临床危机情景可遇不可求,无法反复演练。临床危机资源仿真教学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反复模拟,便于医学生反复学习和操作。3.繁重的临床工作与教学任务冲突。面对危机情景,临床工作者疲于应急处理,无瑕分身应付教学任务。目前大部分医院晋升仍以和临床工作量为衡量指标,而临床教学成果难以衡量,往往未纳入晋升标准中。
二、临床危机管理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了虚拟现实再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模型,最终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育;VR课堂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是一种由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和人机强大交互体验的技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落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技术研发和前沿布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发展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同时,5G的发展和推广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更加稳定,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发展,并且尝试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公司和组织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classvr、Unimersiv、Nearpod等多个基于虚拟现实的教育平台。VR具有高度的交互性、沉浸感,将VR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将VR作为线上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我们旨在探究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1.2基础理论研究。1.2.1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依据。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依赖于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专用设备四个理论。模拟环境就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具有双视点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这不仅包括三维视觉,还包括三维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的逼真[1]。图像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技术构造出来的。感知是指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备人类一切的感知能力,不仅只有计算机图形学形成的视觉感知,还应具有味觉、嗅觉、触觉等,这也被称以为多感知(MultiSensation)。自然技能是指计算机处理与将人在虚拟现实环境的一切行为动作,包括手势、眼珠转动等相适应的数据,同时做出回应。专用设备是指各种三维交互设备,包括立体头盔,三维手套、摄像机、传感器等等。1.2.2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虚拟现实自提出以来,有不少学者对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现较为普遍的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和模拟法则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虚拟的现实情景下学习,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构建主义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VR的沉浸性去除了参与者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为个人了解世界创设了一种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VR学习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观点,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2]。模拟法则理论通常运用在工程邻域,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适用的是物理模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设计与原型相近的模型,将难以完成的实验重现,捕捉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等等,让学生切身发现其中的规律,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2效果
VR应用于教育中时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同时学生也能在VR教学中有更好的主动性。这样的优势来自于VR本身的沉浸感,这样的沉浸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在VR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拥有更高的参与度,这也让学生自己能够很好的融入整个学习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虚拟现实研究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学习方面的教育效果会有所不同。传统使用PPT的教学更加擅长于记忆需要通过文本和图片记忆的特定知识,如特定的数字,而VR教学则难以完成。但虚拟现实对于原理或者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于问题的主观感受上有着更好的结果。目前VR可以作为一个用于补充常规授课内容的理想工具。虽然VR游戏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也取决于某些变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于教育是一个有所贡献的工具。在大量研究已证明虚拟现实有主意学习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游戏中,学生能够在使用VR进行游戏的情况下有更好的注意力。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的VR教育依然存在体验感较差、难以获得高精度的人体运动等问题。对于交互性很强的课堂,虚拟现实的效果并不理想。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教育学院的ZahiraMerchant团队研究发现当学生单独进行游戏而非小组进行游戏时,学生的游戏成绩会有所提高[3]。来自美国的LeiZhang团队发现当VR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程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收获影响并不明显,同时也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中等水平的互动性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益。对于需要一定想象力的学科来说,虚拟现实可以从全方位模拟一些普通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场景。AftabAlam团队通过模糊逻辑的方法定量测定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并将其用于改变3D虚拟学习环境(3D-VLE)内容的适应标准,以解决3D-VLE的自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为学生定制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虚拟现实应用于科学教育时是否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VR课堂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接受传统教学的对照组要好不少。除此之外,教师也能通过VR教师的记录制定教学策略,更好的纠正学生的弱点。OlgaLópezRíos团队利用VR模拟真实过程,并以此完成不同场景下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本科工程专业学生在统计方面的思维。研究的结果证明接受VR教学的学生在统计学思维方面会有更好的认识。研究团队还认为,学生能够在VR的教学中收获相关领域的一些技能。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VR更适合于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的传授,而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则不便于通过VR传授。由于在VR画面中放入一大段文字也很难有学生愿意阅读,因此VR也并不适合传授文字一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