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5:36: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虚拟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虚拟社会信息监管论文
一、中国特色虚拟管理模式分析
1.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
虚拟社会的运行主要由碎片状的信息、整合信息的各种运营平台、完成信息的生成、传播的用户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立体空间。因此,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也分为三个层面。
(1)信息——(自由流通-监督下流通-限制流通)
信息是网络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网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可获取信息的规模及途径。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以法制法规为规范,衡量信息的可流动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在分类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信息应给予不同的管理策略。
(2)平台——(门户网站-论坛-微博-SNS-搜索引擎)
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综述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非人性化的特点;虚拟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奉献精神、开放思想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但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因此,道德建设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构造文明虚拟社会。
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道德;生长点;负效应
当今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想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
网络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它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国家、各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国际互联网又称为因特网(Internet)。目前全球约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因特网,网民达1亿多人,并且每十个月翻一番。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及个人、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称它为“虚拟社会”或“网络社会”。
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在经济方面,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商贸信息迅速传递和经济单位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沟通,加强了生产的计划性和Et的性。在政治领域,网络使得“侯门不再深”,它有利于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密切联系,有利于扩大民主与增强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查询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在生活方面,人们的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通过网络发生改变,如在网上购物、求职、旅游、交友、聊天等。
小议虚拟社会与道德构建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非人性化的特点;虚拟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奉献精神、开放思想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但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因此,道德建设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构造文明虚拟社会。
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道德;生长点;负效应
当今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想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
网络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它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国家、各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国际互联网又称为因特网(Internet)。目前全球约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因特网,网民达1亿多人,并且每十个月翻一番。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及个人、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称它为“虚拟社会”或“网络社会”。
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在经济方面,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商贸信息迅速传递和经济单位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沟通,加强了生产的计划性和Et的性。在政治领域,网络使得“侯门不再深”,它有利于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密切联系,有利于扩大民主与增强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查询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在生活方面,人们的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通过网络发生改变,如在网上购物、求职、旅游、交友、聊天等。
虚拟品牌社群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虚拟品牌社群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新进展
虚拟品牌社群的概念与特征。虚拟品牌社群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下的品牌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Füller,Jawecki & Mühlbacher,2007)。虚拟品牌社群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成员彼此交流的能力远远大于非虚拟品牌社群。学者们通过研究后发现,在虚拟品牌社群中,消费者共享品牌信息和知识、表达自己对于品牌感情等,此类交流影响着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McAlexander,Schouten & Koenig,2002)。虚拟品牌社群以品牌为核心,但是其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来自于成员间的关系(Jang,Olfman,Ko Koh & Kim,2008)。综上所述,本文将虚拟品牌社群界定为“由顾客、企业或第三方建立或发起的,以互联网络为媒介,以某一品牌为纽带,由品牌爱好者及其他品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群体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互动而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集合”。基于此,虚拟品牌社群具有以下特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虚拟品牌社群提供技术支持(Kozinets,2002;Abdelmajid & Lionel,2004);以某一品牌为核心的、由品牌社群成员为连接点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虚拟品牌社群的本质(Upshaw & Taylor,2001);虚拟品牌社群的建立者可以是企业、消费者或第三方(Tsuyoshi & Atsushi,2003)。虚拟品牌社群研究的新进展——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社群成员间形成的社会网络是虚拟品牌社群的本质,品牌社群中的社会网络质量决定了社群组织的运作能力。因此,对虚拟品牌社群中的社会网络研究代表了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虚拟品牌社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随后学者们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经济管理学科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际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会形成一种资本——社会资本,这一资本对于社会的作用就相当于生产力的作用。在学术界,有很多学者给出了社会资本不同视角的界定。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指出社会资本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获取更多资源和利益。James Coleman在其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个体所在社会地位的差异性,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人力资本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物质资本受到个体出身所拥有的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社会资本受到个体出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Lin Nan的研究中指出社会结构是个人行动的基础,从理性人的行为角度来看,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同样都是为了获取资源回报而进行的一种投资,而差别就在于社会资本的获取是来自于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程度的高低。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种信任合作关系,是通过个体间人际连带关系发展起来的。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个体间的交流和协调成本,确保了信息等资源流动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在信息等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上升的时期,社会资本开始作为一种能够产生真实价值的资本变得越来越重要。《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61
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特征属性
以上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资本理论,发现影响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特征是多层面的,由此将社会网络的研究从单维度扩展到了多维度。结合品牌社群的特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维、关系维以及认知维三个不同层面来衡量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更为全面地考察社群中社会网络的质量水平。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结构属性。结构维度探讨的是社群内部呈现的交互形态。从个体角度来看,是社群成员个体在社群网络中的位置(Wasko&Faraj,2005);从整体角度来看,是整个社群呈现的交互状态,主要体现在网络成员之间的交互联结上(Chiu,Hsu,Wang,2006)。在现实品牌社群中,成员间的交互必须是实时的、在同一地域内的面对面的互动,造成交互频率和交互范围极其有限,而且成员间的交互还会受到成员现实中社会等级和阶层的限制(Schouten & McAlexander,1995)。但是,虚拟品牌社群克服了现实品牌社群的以上缺陷,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得任何阶层的成员都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与社群内的其他任何成员进行交流,在社群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Abdelmajid & Lionel,2004)。因此,虚拟品牌社群内不同位置的成员对于社群以及品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现实品牌社群,同时成员间交互联结的频繁性和交互的紧密程度以及交互的规模与现实品牌社群具有巨大差异。因此,从成员个体的位置和社群内社会网络交互状态出发来研究虚拟品牌社群的结构特征,能够反映虚拟品牌社群社会网络结构的本质属性。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关系属性。在虚拟品牌社群中社会网络关系维度的本质属性是成员们在进行互动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主要体现了在社群社会网络中成员通过长期互动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成员可以获得各种所需的价值,如达成社会交往的目的、得到所需的可信或专业的信息和知识、得到其他成员对自己的认同等等一系列需求(Granovetter,1992)。Nahapiet 和Ghoshal(1997)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网络中关系资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成员间的信任、社群中形成的规范、成员对社群的共同期望、成员彼此间的认同。社会网络关系属性与结构属性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即使在不同的社群中个体处于相似的位置,但是由于社群网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不同,该个体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同。Coleman(1990)的研究中提出在社群中存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或多或少的能够被社群成员控制的资源。这些资源中存在着特定的利益,因此成员为了满足各自的价值需求,相互进行资源的交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社群的社会关系。因此,不同的社群中存在着维度相似但质量不同的社群关系资本。综上所述,将成员社会网络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信任互惠关系的程度作为衡量虚拟品牌社群社会网络关系质量的变量,是能够反映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的。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认知属性。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对于群体认知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社群中的共同语言和愿景;二是社群中成员对于其他成员在品味、价值观、偏好等方面的认同,以及对于社群共同语言和愿景等方面的认同。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Nahapiet,Ghoshal(1998)提出在社群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可以利用共同的语言、社群内的共享规则和网络内部所特有的交流方式,来提升社群内部的社会网络的共享交流效率和情感的形成。Portes,Sensenbrenner(1993)的研究发现在合作中,当个体形成对于他人品味、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认同时,能够促进他们形成合作的共同体,向共同目标努力。Ghoshal(1998)提出群体中的认知应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群体成员形成的共同规则、语言和成员们在共同经历的过程中形成对彼此品味,价值观、个性等的认同,这两方面的群体认知可以推动个体向着群体整体利益的方向迈进,形成群体行为。Berger,Luckman(1966)的研究认为,群体内共享的语言不但能够对于知识的流动和接收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还能够影响成员的认知。Bateson(1979)提出在群体中成员们拥有共享的文化和经历,并且能够彼此认同,在这样的群体中,成员们愿意且能够主动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而且在交易过程中会做出主动提供信息和获取资源渠道的有利于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群体中信息和沟通方面的交易成本,提升了社群的运行效率。
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会网络要素
中心性。作为社会网络理论分析领域重要维度之一,中心性主要用来度量网络主体,也就是网络中的成员所构成的节点,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它反映了网络成员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差异。Rogers和Kincaid(1981)的研究指出成员的中心性越高,就越容易对于组织形成规范和期望,对组织做出的贡献也就越大。Bavelas认为对于社群网络中相对中心位置成员的研究,对于整个社会网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Thomas等人(2004)指出在社会网络沟通的过程中,成员们都倾向于和掌握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的成员建立联系,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换。因此,这就导致这些掌握丰富资源信息的成员位于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Wasserman等学者们发现,在社会网络中,成员的中心位置能够反映其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研究社会网络的著名学者罗家德(2005)发现,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代表了其社会地位,使该成员在社会网络中具有他人没有的优势。社会交互联结。在虚拟品牌社群这一社会网络的内部,由成员构成的节点彼此间进行交互的频度、密度和广度以及节点之间联结关系的强弱,反映了该社会网络的交互联结程度。社会交互联结在形式上体现为组织内的成员作为节点所形成的特定形式的社会关系是成员间的重复性联结,而且在这些联结不断扩展延伸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网络。Burt等人(1992)认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间的交互密度和联结关系都是集体行为的重要指示。Krackhard(1992)指出如果组织中社会网络的交互联结是密集的,并且成员间大部分是强的、直接的联结,那么这样的组织就越容易形成集体行为。Marwell和Oliver(1988)指出如果在社会网络中成员间能够有规律地进行接触,那么就越容易形成合作习惯和集体行为。Wellman和Wortley(1990)指出在社群中社会交互联结越频繁,就越有利于社群内的信息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品牌社群中社会网络的社会交互联结对于社群的价值形成和成员的需求满足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任及互惠原则。从虚拟品牌社群中社会网络关系角度来看,成员通过长期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的信任互惠,是一种公平的相互间关于品牌(产品)认知的交流规范,是一个用户对于自己与其他成员之间形成关系的认知,而且Chen等人(2009)认为这样的关系能够对成员的社群价值获取以及对社群的贡献具有重要影响。从虚拟品牌社群的特点来看,成员对于社群的参与和退出是自愿的、无限制的,成员之间并不熟悉,成员对于自身在社群中提出的问题和参与的话题的回应,以及回应的质量都是无法控制的。同样,帮助他人的成员对于自身能否获得回报也是不确定的。这就是虚拟品牌社群与传统现实品牌社群明显的差别,在传统社会网络的互动过程中,成员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社群的规定和期望对成员的约束程度较高。因此,虚拟品牌社群中,为了保证社群中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社群的活跃度以及社群的交流效率、成员间形成信任互惠的关系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将其作为虚拟品牌社群社会网络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变量。成员自我概念一致性。虚拟品牌社群在建立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拥有相似品味、相似气质、相似教育水平和相似生活形态的人聚在一起形成的。正如Bourdieu(1984)关于营销的研究中提出的“品味”一词,品味可以将不同的社群区分开来,具有类似品味的人们可以相互认同,并通过形成社群来寻找自己的同类,从而形成自我肯定。例如,当初搜索引擎百度公司把搜索同一个词的人归类到同一类人,于是就有了百度贴吧这一品牌社群的雏形。贴吧的形成开始仅仅是因为某一类人共同认同的一个产品,或者是拥有共同的需求。但是将人们聚合在一起的需求或产品能够在贴吧中进一步过滤,最终将具有最为相似的爱好、需求、品味的个体聚集在一起,从而将每个人的需求放大形成一种整体的需求,这就为企业带来了最为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不但能够使企业最大程度地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获得市场价值,而且还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为自己专门定制产品的消费价值。因此,本文以成员的自我概念一致性来代表虚拟品牌社群中社会网络的认知维度,来研究成员对于品牌社群整体层面上的心理感受,以揭示虚拟品牌社群重要的本质属性“聚合性”的作用。
小议虚拟社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从整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关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四个方面探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虚拟社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探索
摘要:从整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关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四个方面探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剖析虚拟实体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衡量论文
摘要: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虚拟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虚拟世界的出现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同时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虚拟世界的兴起,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已从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代之以主一主平等交流的格局,构建起一个主体间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和谐景观,最终让人物化或者让物人化。
关键词:物化人化虚拟世界双重影响
一、消极影响
1.物化
这里是指代人的物化,指操作者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模拟、仿真、变形、缩微或扩张后,产生出一个凝聚着人的意识因素的虚拟世界。尼葛洛·庞蒂忠告我们:“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虚拟世界的出现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并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它在上述领域也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并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造成了人的物化。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的网络隐私,也是虚拟空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隐私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隐私是人独有的生存特性。隐私是个人的私生活,而且是重要独享的私生活。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因此,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但是人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却自己物化了自己,让自己活在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虚拟时空及对人类影响
一、时空及其分类
时空是重要的哲学理论范畴,不同的学派和学者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起了自己的时空说。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到牛顿、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对时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马克思看来,时与空是不能分开的,也不能离开人和物质来谈,“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突破了传统的唯心主义时空观的局限,明确指出时空并不是抽象的精神理念,也不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更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物质运动和社会历史的时空观念,而是与人类活动、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相互联系,是属于人的时空,是人的生命尺度。它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空的发展也相应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革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对时空的分类,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我们根据时空所包含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理时空、虚拟时空和过渡时空。如图1所示:物理时空是指与人类现实活动和物质密切相关的各种载体,是物质和现实活动的存在运动形式。从各种自然存在到人的各种现实的社会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都是以物理属性的方式存在与发展。所以,承载人的现实活动和物质的物理时空的显著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在现实世界中,物理时空具有极强的中心性,相应地也存在边缘性。人的生命是以物理属性的状态存在的,从而也决定了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物理时空中。与物理时空相对应的就是虚拟时空。虚拟时空是指人类虚拟活动及虚拟物质的存在运动形式,一般表现为以数字或符号形式的信息流或载体。赛博空间(cyberspace)、信息时空(informa-tionspace)、数字时空(digitalspace)等都是对虚拟时空的另类表达。从本质上说,虚拟时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脑意识或人的空间想象力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带来的结晶。但它不是人类的想象空间,也不是子虚乌有的抽象空间,它是客观存在的,能够为人们展示或呈现出大脑意识图景,能够为人们虚拟建构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场景。虚拟时空是对现实世界的投影或者说是镜像,是对现实物理时空的延伸发展。因此,虚拟时空的存在必须以物理时空作为基础,只是不同的是,在虚拟时空中的人的活动或物质都被数字化或符号化罢了。在物理时空与虚拟时空之间还存在有一个时空,它既含有物理时空的属性,又带有虚拟时空的特征,我们把这一空间称之为过渡时空或灰时空。众所周知,大多数的人类虚拟活动是在虚拟时空中完成的,但是这些活动或物质所依赖的物质性基础设施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物理时空中。同时,大多数的虚拟活动也要通过物理时空中的现实活动才能达到最终目的,才能最有效地满足人的需求。于是,人类活动经常处于一种既虚拟又现实的境况,经常滞留于物理时空与虚拟时空之间。所以我们把这一空间形式统称为过渡时空。没有身处北京,也没有现实地去游览故宫,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虚拟紫禁城”平台,突破物理时空的局限性,跨时空去感受故宫文化、体验皇宫生活。作为主体的我们现实性地存在于物理时空中,但所从事的活动却在虚拟世界之中,整个活动过程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和谐顺畅的过渡时空是从物理时空转向虚拟时空的必经之道,是联系两种对立时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融通性。无论是物理时空、虚拟时空还是过渡时空,都是人活动的时空,缺少了人的存在,任何时空就会变成绝对的抽象的时空,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无论我们讨论的是物理时空、过渡时空还是虚拟时空,都应该与人、与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二、虚拟时空的特征
其一,非聚集性。非聚集性又被称作“去中心化”。在传统的物理时空中,人的活动或物质的存在往往是聚集在一起,其中总是形成一个鲜明的主体身份,主体是群体或聚集物的中心,其他的人或物处于边缘或客体的地位。比如说,我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就是聚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虚拟时空中,这种聚集性得到了改观:事物没有了中心和边缘的划分,人们也没有了高贵与低贱的差别。这些人、活动、物质既是中心,又是边缘。另外,虚拟时空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片面性,而是全球化的,正如阿尔文•托夫勒在三十多年前所预言:“我们可以把工作带回电子住宅,更会鼓励这一双重焦点的观念,许多人留在住家附近,不常移动,为了娱乐而旅行,不是为了工作,然而心灵和思想却横跨整个地球,进入外太空世界。”[2]193虚拟时空所具有的非聚集性特征,使虚拟世界变成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世界,人类活动空间由有限向无限的方向延伸,人类活动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虚拟时空的非聚集性,还彰显了人的个性特征。在虚拟时空中,主体不再依附于某一个体或集体,被动地接受他者的给予,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自由地自主地选择和分享,选自己所爱的,挑自己所需的。比如浏览新闻,你可以选择今天的新闻,也可以阅读去年某天的“旧闻”,你可以浏览中国的新闻,也可以选择巴西的新闻,“因特网时代社会时空的个性化使得时间成为可选择的,而这种选择意味着在因特网时代时间成为人们选择的空间。”
非聚集性的虚拟时空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快乐。其二,非确定性。物理时空将人类活动存在于相对稳定的某一时空中,进行有限的交往和实践,对于物质而言,也只有在固定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和灭亡。物理时空的确定性虽然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靠的真实的图景,但在一定程序上也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作为新型的虚拟时空却打破了这种确定性,让人类虚拟活动和虚拟物质的存在与发展处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人们突破地理条件的局限、国家边界的封锁,进行跨文化、跨国界的交往和学习。人们的工作也不仅仅局限于白天,睡觉休息固定在夜晚,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适当的空间进行工作。虚拟时空的非确定性,颠覆了人们习惯的那种固定不变、相对狭隘的时空观念,摆脱了现实条件对人的发展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虚拟时空是流动的、可变化的,人们不但可以生活在“当代”,也可生活在“远古时代”,还可以选择生活在充满奇异的未来。在“虚拟紫禁城”中,平台开发商设计了一些场景,再现了古代皇宫的生活情况,比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等,我们作为游客可以“冷眼旁观”,也可参与其中,与他人比试一番。由于虚拟时空的非确定性,大大地节省了人们的长时间、远距离的活动成本,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无论你生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高效率即时化的交往和沟通,“互联网使人们的各种交易时间大为缩短,从而拉近了交易距离,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交易量,更多地‘消灭’交易空间。在互联网上,除了物流、配送等以外,交易各方所在位置和距离远近,已经几乎没有差别。可以说,在当代虚拟社会和虚拟实践中,马克思的‘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一命题被证明并发挥到了极致。”[4]182非确定性的虚拟空间为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和名号盗窃他人信息、攻击他人网站,影响了我们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这是规范虚拟时空的难题。其三,非独占性。在听神话故事时,大家可能最羡慕神仙的分身术,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时空与不同的人或物发生关系。在虚拟时空中,即使你我不是神仙也同样可以活动于不同时空,分享于不同世界。在同一时间,我们可以处理不同地点的虚拟活动,在同一地点,我们可以进行不同时间的虚拟活动。在虚拟世界中的我们,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常有的事。这就是虚拟时空的非独占性。在传统的现实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无论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都需要处于同一时空中,也就是说,时空对于活动主客体来说是唯一的、被单独占领着,二者密不可分,表现出时空的独占性。在虚拟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切都变成了数字化、符号化的形式,体现出共享性特征,解脱物理属性的限制,主体与客体发生分离,越时空、跨地域在虚拟时空中自由自在地存在和运行。如此一来,人类活动在虚拟时空中由原来直接的唯一的方式转向了间接的多元的形式进行,主体可以“三心二意”地作用不同的对象,客体以共享性的方式与不同的主体发生着关系。虚拟时空的非独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主体方面看,同一虚拟主体,可以同时与不同的客体进行完全不相干不类似的虚拟活动,即“分身术”,“他在此处,决不意味着他不在彼处,他完全可以与多个人进行交谈或约会,这就犹如他同时占据着多个空间。”[4]183二是从客体方面看,虚拟世界中的客体可以同时被作用于不同的人或主体,也就是说不同的多个主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同一客体。虚拟客体可以被复制、可以被粘贴,不再是为某一主体而存在,也不是为某人所拥有,共享性成了虚拟客体的最大特点。三是从中介方面看,智能化自动化的虚拟中介不仅解除了主体繁重且复杂的活动、增强了其掌控活动的能力,而且可以同时为不同的活动主体所复制、所共享,提供差别化的服务。所以,虚拟时空的非独占性增强了人们的交往能力,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自由度,为人类展现了一个“诗意栖居”的新时空。但是,虚拟时空的非独占性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一种更容易隐匿的空间,比如说黑客可以同时入侵多台主机并远程安装攻击工具,而监管部门却无法确定和知晓他所藏匿的地方。其四,非封闭性。人类虚拟活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业已完成农业和工业技术条件下“体能型”活动形态向当今虚拟现实技术条件下“智能型”活动形态的转换,颠覆了在物质技术条件下仅能依赖单一途径选择生存发展可能性的旧模式,打破了环境条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使人的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双重变革,使活动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不可能性变成了可能性。虚拟时空不再是封闭的、分割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系统,它不断融合人类世代沉淀的经验和智慧,吸纳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工处理,创造性地拓展了人的活动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多样性。过去稳定的单一的活动空间被开放式的虚拟活动丰富了,相对稳定和单一的活动途径也被丰富了。所以,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基本上不受种族的差异、文化的区别的影响,都可以在虚拟时空中进行自由自在的活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冲撞与融合,也成为可能面对的事实。虚拟活动的非封闭性,让活动主体拥有了足够的时间和多种的途径进行创新发明,活动条件也在多元的比较中臻于完善,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游戏的出现和发展,针对网络游戏出现的纠纷频繁发生,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成为纠纷的焦点之一。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针对此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加快进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以保护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游戏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发展较早,起初法律规定禁止虚拟物品的交易,而地下交易活动不断。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随后有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网络财产的性质与银行帐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我国台湾有关部门也作出规定,确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务和帐户多属存与服务器的“电磁记录”,在诈骗罪及盗窃罪中均可看作“动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一部分。在网络游戏中窃取他人虚拟财务被视为犯罪,最高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本人在文中通过对我国网络虚拟物品的现状、虚拟财产的特征及其财产属性、关于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虚拟财产的价值评估、关于虚拟财产主体的划分与确认、虚拟财产违法行为的认定以及立法对策进行的说明和分析,阐述了我国在虚拟物品的保护方面的欠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关于虚拟物品保护方面的法律,从而保护广大的网络游戏玩家的合法权益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进而使我国的网络产业能的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上进位个人观点,希望对虚拟财产的法律研究以及相关立法起到参考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连网络的逐渐普及,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游戏的虚拟物品交易发展成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并冲击着现有的法令、经济和人们的认知。据统计,我国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用户有800万,偶尔上网玩游戏的用户有2300万。有关数据表明,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总值将以每年200%的增幅递增,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巨大。网络游戏规模已经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网络游戏的收入已经超过网络的广告收入,成为网络运营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网络游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游戏所引发的一些法律和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网络虚拟财产,游戏ID和游戏装备的法律地位、运营商的法律责任、玩家的权益保护等诸多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直接阻碍了我国网络游戏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保护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游戏产业以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目前在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当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还是一片空白。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发展较早,起初法律规定禁止虚拟财产的交易,而地下交易活动不断。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随后有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财产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网络财产的性质与银行帐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我国台湾有关部门也作出规定,确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务和帐户多属存与服务器的“电磁记录”,在诈骗罪及盗窃罪中均可看作“动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一部分。在网络游戏中窃取他人虚拟财务被视为犯罪,最高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虚拟财产的概念、特征及其财产属性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虚拟财产”又称为“网财”,一般是指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账号(ID)及积累的“货币”、“装备”、“宠物”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