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4:46: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循环经济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分析论文
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研究论文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但是目前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空白,那就是忽略了人体排泄物(主要是城市粪便)的循环利用问题,由于这一理论和实践上的空白,不仅使得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链条难以修复,而且破坏了水体中的物质循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为指导,提出将城市粪便纳入循环经济视野,对其实现资源化管理,完善和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循环经济;物质变换;城市粪便
Abstract:Circulareconomytheoryarousesgreat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sakind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whichemphasizesthefulluseofresourc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lankincirculareconomytheoryisthemanagementofhumandejection,especiallyurbandejection,whichinfluencesthesubstancecircu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andthesubstancecirculationinwaterbody.Thepaperproposesthatunbandejectionshouldbetakenintothecirculareconomyframeandthemanagementshouldbe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toimprovecirculareconomy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circulareconomy;substancetransform;urbandejection
一、目前循环经济理念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看作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为循环经济立法,并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在我国,循环经济被列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循环经济问题的各种论坛、研讨活动非常活跃,《循环经济促进法》经过“三审三读”,也已获得通过并即将施行。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2.理论起源。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Boulding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因此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模式。3.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20世纪2、30年代,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70年代后,生态农业的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实践运用,相关学者指出设计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完善和农业生产活动主体素质等软条件的提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论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类是在自然界存在适合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才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交流。其目的是使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远古时期,面临着原始的艰苦生存条件,由于生理和肌体自然能力有限,人类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自然规律,创造新的生产手段,以改变生存条件,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幸好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学会了制造和利用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学会了建筑房屋以避风雨寒暑,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更多的食物。我们的祖先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不断战胜大自然的挑战,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但是,作为后继者,近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祖先的生存方式,欲望不断膨胀。为了满足自己作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的无限欲望,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类不断发明创造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技术体系,从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源,然后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我们的消费品,来满足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并且在使用过后把它们再抛回自然界。
人类发展经济的本来目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幸福的生产标准是温饱。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增加产量必须不断开垦荒地,把一片片绿洲变为农田,必须不断“生产”自己,以增加劳动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容易开垦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变成了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为了争夺利用土地的权利而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冲突,于是,开始争夺土地所有权,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思考论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类是在自然界存在适合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才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交流。其目的是使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远古时期,面临着原始的艰苦生存条件,由于生理和肌体自然能力有限,人类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自然规律,创造新的生产手段,以改变生存条件,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幸好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学会了制造和利用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学会了建筑房屋以避风雨寒暑,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更多的食物。我们的祖先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不断战胜大自然的挑战,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但是,作为后继者,近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祖先的生存方式,欲望不断膨胀。为了满足自己作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的无限欲望,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类不断发明创造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技术体系,从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源,然后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我们的消费品,来满足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并且在使用过后把它们再抛回自然界。
人类发展经济的本来目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幸福的生产标准是温饱。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增加产量必须不断开垦荒地,把一片片绿洲变为农田,必须不断“生产”自己,以增加劳动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容易开垦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变成了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为了争夺利用土地的权利而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冲突,于是,开始争夺土地所有权,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理论探源与路径
摘 要: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循环规律为依据,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良好双赢为目标的生态型经济。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包括自然界物质循环、人的生命循环以及社会经济循环三个有序递进的层次。每个层次内部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良性循环,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违反了物质良性循环规律,导致社会经济循环和人及自然物质循环之间的尖锐对立,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创新绿色科技和利用市场机制等措施,加速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范式的深刻革命,是我国应对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自然生态循环;资本逻辑;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绿色”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追溯循环经济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经阐发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并对资本主导下的生产方式与物质循环系统的内在矛盾有过深刻的分析,这些思路与观点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社会经济循环是物质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建立在承认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以人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为中介,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物质循环系统的整体。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主要包含依次递进、相互作用的三个层次: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人体自身的物质循环、社会经济循环。这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包含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社会经济循环活动是物质循环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循环经济理论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焦点。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以预防污染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重视,也在不断进行演变和发展。区域规划环评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将循环经济概念引入到区域规划环评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善方式。本文对循环经济理论在区域规划环评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规划环评;规划环评
1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最早是一种生态经济理论。然而在早期阶段,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人们在当时只是关心对污染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循环经济才逐渐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而后部分发达国家开始积极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能,减少未处理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以资源净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生态型资源循环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同时进行资源回收,形成一个资源循环与物质循环共同进行的经济发展系统。其次,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理论开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密不可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再次,发展循环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2循环经济理论在区域规划环评中应用的必要性研究
(1)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环评的关系研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发展战略,而我国长久以来也在不断地探索环境与发展有效的互动体系,探索一条健、和谐的与平衡发展道路。区域规划环评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要保证各区域的规划活动不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二是用来判断区域规划是否符合我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区域规划环评与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抽象目标来说,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进行区域规划环评时融入循环经济理论,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相对直接的方式。(2)现行规划环评导则问题探讨。在我国现行的指导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文件中,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了一定的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循环经济思想仅仅在规划环评的个别环节有所体现,并未贯穿全部过程。只是在某些环节体现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等,并没有强调整体循环过程。其次,我国现行规划环评的过程中,循环经济仅仅在微观的个体清洁生产层面得到了部分实现,并没有考虑区域的整体发展。只是简单的强调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改进。再次,我国现行规划环评的过程中,循环经济思想的运用方法还没有明确,还没有形成相对较为规范的、可行性较高的综合评估技术体系。
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若干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是从2003年起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若干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是从2003年起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探究循环经济细化规制实行涵义
摘要: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本文细化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经济理论向经济实践转化的对接进行了研究,充实了循环经济理论,使之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济理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