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10:1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血液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血液学

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究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选择与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站参与献血的志愿者血液检验结果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无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献血者应用误差率为7%,观察组有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献血者应用误差率为3%。结论应用全血质控物仪器加强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减低临床血液的应用误差率,提高血液临床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误差率

血液是人体流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作为人体的循环系统,当人体内的血液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输血是临床应用中的常见方式,健康高品质的血浆是保证安全健康输血的前提。为了提高临床血液的应用效果,临床血液学应用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控制采集的新鲜血液,分析采集血液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站参与献血的志愿者血液检验结果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1±7)岁,体重49~80kg;观察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3±9)岁,体重48~8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1.2.1无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对照组血液采用常规的血液存储管理及监控方式,不接受受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无菌存储及管理,做好血液采集、运输及存储的环境监测。检测血液质量时提前从冰箱内取出血液,常温下静置15分钟,然后按照一般血液检测方式血液质量。1.2.2选择合适的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观察组血液选择不同的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仪器,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的检验与质量控制。检测仪器具有较高的精准性,因此血液质量检测结果也具有高精准性。在应用系统的检测仪器检验血液学质量时每个样本至少检测两次,取其平均值确保检测参数的准确性,然后按照血液学检验质量检测的结果绘制绘散点图,线性分析检测结果,得到相关系数上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相关关系数上的方程计算和分析血液检测的参数及其指标。

2结果

查看全文

混合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作为实验组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选择201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比较两组期末总成绩、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成绩,并展开教学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总成绩分别为(80.15±6.58)分和(71.28±9.88)分,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79.52±7.85)分和(68.98±11.94)分,技能操作成绩分别为(81.64±14.19)分和(76.65±11.97)分,实验组总成绩、理论考核及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反馈显示91.38%学生对线上教学资源非常满意和满意,87.93%学生对线上课程设置非常满意和满意,84.48%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非常满意和满意,82.76%学生对线下重点回顾非常满意和满意。结论:混合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该课程的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满堂灌”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1]。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2]。近年来,随着智慧教学工具的迅速发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3]。我们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为例,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技术主干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以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皖南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7级58名本科生为实验组,男26人,女32人,年龄(20.53±4.18)岁;2016级65名本科生为对照组,男29人,女36人,年龄(20.49±3.98)岁。实验组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两组授课教师均相同,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副教授负责课程整体设计、任务分配、协调物资技术保障,讲师负责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答疑互动,助教负责习题编写、网站维护等。两组学生性别构成、教育背景、教师配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研究方法1.2.1教学活动设计依据《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内容,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条件以及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制定教学策略,包括导入式问题情境、诊断过程中学习情境等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传递、引导、示范、情境等教学程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到运用巩固、总结提高让学生全面掌握新的知识。1.2.2教学资源选择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一版(电子版)为核心教材,依托雨课堂平台(ht-tps://www.yuketang.cn/web),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每章节的教学PPT、视频、习题等,并拓展其他内容如病例讨论、测试答疑等。1.2.3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在线发布教学计划和授课进程,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每章节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启发式思考和在线讨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线下授课则是对线上课程知识点的梳理,进行重难点讲解、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补充、调整线上教学内容,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1.2.4教学实践内容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在线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病例讨论、阶段测试、扩展资料等,课题组教师根据各自承担教学任务制作相关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将概念性、常规性内容设置为线上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配合教师讲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实施线上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24学时;将讨论性、操作性内容设置为线下教学,采用PBL、CBL模式围绕问题展开研究,2学时/次,12~15人/组,联系前期线上学习内容,凝练并讲解重难点和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各教学环节,强化并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施线下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36学时。1.3教学效果评价《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考核内容分为线上和线下考核两部分。线上考核及评价手段包括课堂在线理论测验、在线读片测验、调查问卷等。线下考核及评价手段由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组成。教学活动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题(70分)和技能操作题(30分),对所获成绩数据进行加权并统计分析,形成综合判断得出结果。问卷调查则是于课程结束后在实验组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58份并全部收回,调查内容包括线上教学资源评价、课程设置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线下重点回顾等。通过总体评价反馈进行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调整,教学过程和内容的修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等。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血液学检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

摘要: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该部分内容特点,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

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其教学难点是细胞形态学,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种类繁多。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其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是血液学诊断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正常细胞的形态,在后续血液疾病学习中学生才能理解异常细胞的特点。以往我们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各种细胞特点,分析细胞形态,学生被动听讲,很难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这一阶段授课中,我们将骨髓细胞各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任务内容包括:将各系统细胞形态特点配图片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其他组学生在镜下找到相关细胞。这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前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讲解错误,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对其他学生造成误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预先指导学生,讲清楚各系统细胞各期发育阶段的要点,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认的特点,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细胞图片,结合课本制作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多次试讲合格后为其他同学授课,并拍下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待学生在大脑中对细胞形态有初步印象后,立即发放骨髓片,让学生趁热打铁在镜下找到已讲解的细胞。在实验课总结阶段[3],教师可以从图库中选取细胞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形态特点再次讲述,加深学生印象。这种学生主导、任务驱动、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性,锻炼了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述、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能力[4]。通过初步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辨认准确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与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是各领域专家传道授业和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发展青年人才的教育基地,体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存在国际传播力及影响力有限、集约化程度低、学术规范化程度不足等短板。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有29种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前10%,12种进入前5%,一批优秀期刊已跻身世界一流阵营。我国正处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工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华血液学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标志着《中华血液学杂志》由“中国一流期刊”向“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中文权威期刊”的迈进。现就本刊近10年来在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的举措与思考进行总结,供其他科技期刊参考与借鉴。

1依托编委力量,用好优质资源

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编委会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聘请学科内领军人物及行业精英为编委及审稿专家,拥有一位视野宽广、眼光长远、热心期刊发展的学术专家为主编,是期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必要条件[2]。《中华血液学杂志》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包含国内血液学各领域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学术把关上发挥重要作用,且可利用自身人脉组织重点号,将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获取优质文章[3]。本刊开设的“标准与讨论”“专论”“名家谈诊疗”栏目均由本刊编委会专家讨论与撰写,上述栏目所刊登稿件的被引用率及受读者欢迎程度远高于其他栏目,是本刊获得高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总编是发挥编委会职能作用的总策划及带头人,对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201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王建祥教授提出创办“《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和“临床思维大赛”等活动。《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大会发言均来自本刊已发表的优秀稿件,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现场到会代表超过700人,实现了稿件内容的二次传播。血液临床思维大赛已举办4季,大赛以血液领域知识竞赛、典型/疑难病例解析并答辩为主要形式,专家点评,寓教于乐,注重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挖掘优秀人才,同时也优化了杂志在青年血液学工作者中的品牌形象。上述活动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及学术水平,推动了血液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2015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黄晓军教授确立了以总编扩大会为期刊决策核心的体系,总编扩大会参会成员主要由杂志的总编、副总编及编辑部全体成员组成,会议主要讨论上一年度工作总结、本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及杂志的中长期规划,在讨论中最大程度地凝聚编委会和编辑部的智慧。总编扩大会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计划,将任务细化到个人,极大地激发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期刊获得持续性发展。科技期刊要始终把内容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线,把人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做强办刊队伍。高水平的稿件是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期刊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影响力[4]。科技期刊需鼓励和号召编委积极组稿,不断将自己优秀的原创稿件投给期刊,改变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状况。编委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发挥编委群体的智慧才能达到理想办刊的目标[5]。

2深化办刊理念,促进学科发展

《中华血液学杂志》依据学科发展及期刊发展方向,将自身定位为“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权威期刊”,将目标设定为“为国内血液学工作者创造一个高水平、易获取的交流平台”,为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清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后,《中华血液学杂志》始终坚持对血液学领域重大关键问题及学科关注热点主动及时报道、深度有效引导,刊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稿件。《中华血液学杂志》每年根据血液学专业的研究热点,策划组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细胞治疗”等重点号。重点号内容由编辑部提出,在总编扩大会上讨论并通过,编辑跟进约稿,刊登了许多高质量稿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北京模式”,达到了与人类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等同的疗效。本刊约请黄晓军教授团队撰写的“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入选了第一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助力了“北京模式”向国内外推广。2009—2020年本刊发表血液病各领域相关共识、指南83篇,刊登于“标准与讨论”栏目,对规范血液病的临床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打造品牌栏目,突出期刊特色

查看全文

活血定眩丸的毒理学研究论文

1器材

1.1动物KM小鼠,SPF级,雌雄各半,体重(20±2)g,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06-0000025;Wistar大鼠8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90±10)g,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06-0000025,由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药物活血定眩丸(由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批号070501)因丸剂中含有一定量的辅料,动物实验配制供试样品浓度达不到实验要求的剂量,故采用与丸剂相同工艺方法制得该药的浸膏(1g浸膏相当于2.242g生药),实验前用蒸馏水配制成实验所需浓度用于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

1.3仪器

CD-1200型血细胞分析仪(美国,雅培);ALCYON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电子显微镜BX60-32FB3-F01型(日本,OLYMPUS);切片机RM2135型(德国,徕卡);全自动组织包埋机TEC-V.CM-JZ型(日本,樱花);自动组织脱水剂VIP-JJZ-JZ型(日本,樱花)。

2方法与结果[2~4]

查看全文

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的事迹材料

*,男,*年*月出生,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

20*年获*市卫生系统白求恩杯;20*年被*省政府记“抗击非典”三等功,并被评为*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年被*市政府记二等功;20*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同志从医二十余年,在医生和患者心目中,他是一位集仁爱与智慧一身的好医生、好导师。大医医心,视病人为亲人。他用满腔爱心诠释高尚的医德,对病人高度负责,从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曾多次冒着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抢救了许多垂危白血病人。他不仅带头抵制药品回扣等所诱惑,拒收红包,而且每当配型吻合的患者因治疗费用问题望而却步时,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或从*市儿童扶困基金,或借助媒介宣传,为贫困的血液病患者筹集资金。

*同志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腔热诚地为绝望的病人寻找每一丝生的希望。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病房里看到*的身影,有多少次半夜三更他守候在病人身边参与抢救。一个冬日的凌晨一点,一位移植后的病人突然出现气促加重,生命体征垂危,毛主任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病房参与抢救,他顾不上病人口中喷出的血性痰液,也顾不上自己近期连日抢救病人的疲惫,亲自为病人做胸外按压,经过3个多小时的积极抢救,病人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平稳。

*同志视事业为生命。在医疗科研中,*同志展现了坚忍、严谨的学者风范。从九十年代起潜心研究各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从一名医生到博导,从单枪匹马到一支具有国内学术地位的优秀团队,数十年呕心沥血,不断创下丰硕的业绩: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等取得成功;199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脐血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获得成功;近5年共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80余例,成功率70%,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他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许多年轻人在他的团队中成为优秀骨干、他培育了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积极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筹建的试验室被列为行内重点实验室,血液科是*市重点专科,20*年他在*市首创再障贫血专病门诊,造福于广大病人,为多家媒体报道;他排除干扰,潜心学术,近年来,他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科研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近几年分别获省、市科技成果奖五次,20*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20*年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并承担了省、市多个科技攻关项目。

查看全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免疫分型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LL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ALL患者的Ki-67表达情况,并根据Ki-67阳性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免疫分型ALL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并分析Ki-67阳性表达与ALL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相关性。结果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的淋巴结肿大、纵膈肿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Ki-67阳性组的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发生率均高于Ki-67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期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为79.03%,高于缓解期患者的5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T型、B型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65%、73.33%、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肿大、纵膈肿块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Ki-67阳性表达与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临床分期及免疫分型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LL患者的Ki-67存在异常表达,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均密切相关。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Ki-67;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相关性

白血病是指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后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大量增殖的一类恶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其中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预后较差[1-2]。以往,临床上将ALL与淋巴母细胞瘤视为两种疾病,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这两种疾病实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但两种疾病的受累范围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需做好ALL的诊断工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3]。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临床上常用的恶性肿瘤标志物,在白血病诊治中得到应用,但临床上关于Ki-67是否与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相关尚无共识,还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LL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其Ki-67表达情况,分析Ki-67表达情况在ALL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LL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64岁,平均(41.89±10.29)岁;临床特征:淋巴结肿大85例,纵膈肿块69例,骨髓受累38例,外周血受累35例,肝脾肿大26例;临床分期:未缓解期62例,缓解期38例;免疫分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23例,T型45例,B型32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确诊为ALL;年龄18~<65岁;神志清醒。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其他骨髓或血液系统病变;合并急症;存在精神障碍或抑郁。

查看全文

血液细胞的常规分析论文

【关键词】血液细胞常规分析

血液细胞常规检验(简称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三大常规检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之首,其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其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形态及相关参数分析三大部分内容,其基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检验科的地位县的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检验科在检测项目的多样性及不同的针对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受到临床科室的重视。现将血液细胞的常规分析做一分析。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日益丰富,增加了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三种平均值计算、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自动分类计数、血小板比容测定,血小板平均值计算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分析等内容。在基层实验室应开展血液细胞常规检验的基本项目内容。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占总体积的45%左右,血浆占55%左右。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指血液中除有核红细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种。

血液细胞的生成、分化、增殖、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医学研究及临床医学工作的需要可将其人为分成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

细胞学与骨髓教学透析

本文作者:张水生李剑平章英工作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学习血细胞形态必须熟练掌握血细胞发育一般规律,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理论知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绘图并描述细胞形态特点,从而使学生更易了解和掌握血细胞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反复观看某一阶段细胞,学习血液细胞形态过程中一定会有了解→困惑→掌握的反复过程,不要求多、求快。掌握细胞的识别三个原则“以核为主,核、浆兼顾,核又以核染色质为主”[2]。对于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如难以判断,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类中)。若细胞介于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一般将它们归入下一阶段[3]。2.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师生间对观察的细胞结论不一致时,学生应先描述此细胞形态特点,再对照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和镜下细胞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骨髓分析仪优点骨髓分析仪较光学显微镜具有观察人数更多、经济和占用场地更小等优点,更适宜大范围教学。也能随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特点,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所有人员共同提高的目的。骨髓分析仪且能使血液细胞形态学考试内容统一,更好地反映全体学生学习水平。骨髓分析仪不足骨髓分析仪结合投影仪虽然能够达到多人同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但因色彩偏差、放大倍数不同与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还是不完全相同,所以待学习者在骨髓分析仪上对细胞有所认识后,还应回到光学显微镜下继续加强学习。

开放实验室,组建兴趣小组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凭几次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学生是很难全面掌握,并且易淡忘,因此课外活动时间应开放实验室。在学生中组建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全班学习水平十分必要。加强课外复习鼓励对典型的细胞照像并保存,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以达到课外复习和巩固的目的。我们的班级使用这一学习方法后,细胞形态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细胞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用时比例最好为1:3或1:4,血液学检查的学习关键是形态学部分,之后的血液病诊断多以细胞的质和量的改变为依据,所以细胞形态教学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某一细胞出现质与量的变化为哪些血液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便于同学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有较早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学水平,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示教片要求新鲜、典型。染色效果会因示教片长时间保存而氧化使染色加深,从而影响示教效果,标本细胞形态典型特征可便于同学们记忆。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带教老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6],因此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对细胞形态学和血液学检验的学习,加强教学与临床上的沟通,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发展。总之,血液形态学学习在于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多看、勤问,利用骨髓分析系统结合其它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多方面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血液学专业学生教学质量,才能快速、准确掌握该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

查看全文

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建设现况

【摘要】研究型医院是国家医疗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优化管理制度,科学公正地进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资金下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成为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聚焦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党中央、国务院2014—2020年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中国科技统计主要科技指标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公开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科研绩效管理考评维度重数量,轻质量,存在一刀切现象;中国在科研投入和产出排在世界前列,但顶尖成果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管理实践为例,建议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加强科研绩效制度建设,强化绩效沟通;培养组织型人才,科学管理项目;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建设

研究型医院是医疗机构的先行者,是国家医疗创新的主体,不仅要把握国际医疗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前沿动态,更要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举,自主培养高端医学人才,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而推动临床诊疗的发展[1-3]。目前,我国正处于以科技创新引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科研投入屡创新高[4]。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涵盖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科研绩效管理,项目评价改革意见,扩大科研主体的自主权等方面,这是国家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5-9],转变科技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型医院如何利用国家巨额的投入,面向国家医疗重大需求,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是现阶段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出一条经费投入问责问效,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道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是助力研究型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简称血研所)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是中国医院连续多年血液学领域专科和科技量值均排名第一的国内领头单位,已拥有包括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六大国家级平台,成为血液学领域的国家级医学转化创新基地。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现状,借鉴国外科研绩效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血研所实践,为研究型医院科研绩效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一、科研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科研管理突出表现为“两个不平衡”,可概括为“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和“数量与质量不平衡”,这是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科研绩效管理的问题根源。

(一)目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考评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