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09:22: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习语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查看全文

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武汉市洪山区根据我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历时四年,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过了武汉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

一、抓住一个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为了“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学习语言是母体,其它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二、遵循一条途径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记住(积累)语言,说(运用)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查看全文

如何做好汉英习语译制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字面与字外,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着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查看全文

英汉习语翻译分析论文

摘要: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如何翻译好习语,是对翻译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做好英汉习语翻译所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习语;文化;翻译

Abstract:Idiomsarespeciallanguageforms.Theycarryagreatofinformationandculturalbackground.Itisagreatchallengeforthetranslatorstotranslatewell.Thepaperdiscussesthebasicqualitiesagoodidiomtranslatorshouldpossessfromdifferentaspects.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字面与字外,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训练实践管理论文

解放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语文教学化时多,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广大教师也深感语文教学任务越改越复杂,花样越改越多,课越改越难上。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语文课越上越不会上了。语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不能不引起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进行思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值得讨论: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查看全文

英汉习语翻译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查看全文

语言知识是外语教学的立脚点

外语教学的内涵是教学生学会外语。学生是人类新生代的精英群,教者自应借鉴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力求按照人类学习外语的规律去组织他们的学习活动。人类学习外语几千年了,LouisG.Kelly写过一本巨著25CenturiesofLanguageTeaching,阐述500B.C.—1969年的语言教学方法(*国外文献中的语言教学包括母语、二语、外语教学,实际内容多为二语、外语教学;本文以下选称外语教学)。就是把外语教学的起始时间放在古希腊的旺盛时期。而实际上人类早在两河文化时期就开始学习外语了,只是那时尚无固定的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地中海沿岸的经商活动进行;其重大结果是传播、发展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产生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再产生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和期拉夫字母(基利尔字母和格拉戈尔字母)。拉丁字母因拉丁语而传遍欧州,使英语也废弃了自己的鲁纳字母而采用了拉丁字母。字母是负载语言的元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如果没有由腓尼基主导的地中海沿岸“经商—习语”活动,被尊为人类文化重要源头的希腊文化都可以保存下来,或者是另一副历史面貌。可见,怎样教会人们学会外语是一件大事,弄清其立脚点是按规律进行外语教学所不可忽视的前提性工作。

一、外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人类究竟是怎样学习外语的呢?从史实看,地中海沿岸的“经商—习语”时期所学的目的语本身尚无规范的三要素结构,经商又是没有强制力的自由活动,语言教学只是经商的手段和副产物,所以只能通过交流沟通的接触活动,像母语学习那样自然学会。推想起来,可能有点像当代交流观点所主张的交际法那样:通过交流学习语言,学语时以交际沟通为目的,沟通了,也就学到了语言。由于当时的学语者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学习,但并无今天二语学习者所处的固定语言环境(*目的语社会和信息源随着经商的船队而流动),所以他们的具体学习活动只能是接触模仿,走“经验积累”的学语之路。

继承发展希腊文化的是罗马。罗马(西罗马)凭其军事力量统治整个欧州,拉丁语也随之用于全欧,并且没有随西罗马之衰败而退出欧洲。相反,拉丁语在欧州“横行”了一千多年;先是作为各国的官方语言、宗教语言和科学语言,取代了多个本族语的地位;直到文艺复兴兴起以后,才逐渐退居外语的地位。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拉丁语仍被视为人文科学的基础。比如,17世纪之前英国仍把Grammar一词理解为学习拉丁语;18世纪以后,德国小学生还以没学好拉丁语变格为耻。在漫长的中世纪及中世纪之前,由于封建统治和拉丁语语法的繁杂,以致教学拉丁语只能是指令式宣讲的,走“规则宣讲”的理性主义的学语之路;采用过词汇翻译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教学法。后世学者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当时语言教学理性化到只重规则而不计其他。

T.:“翻译这个句子‘棕色的牛坐在树枝上吱吱地叫’”。

Ss.:“什么?哪有这样的事!”(*牛会坐在树枝上还会像鸟叫?)

查看全文

英语习语及其语体色彩论文

1英语习语(Idioms)

从广义上讲,idioms泛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习惯用语和特殊表达方法,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英语习语一般指狭义的idioms,指的是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根据汪榕培、卢晓娟(1997),一般的英语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1长期的习用性,也就是说成语具有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1.2语义的完整性,是指我们必须把成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1.3结构的固定性: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不能用别的词———即使是同义词来代替。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英语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寓意深刻、悠远的表达形式。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结构紧凑、含义深刻、语言生动、表达洗练、风格明快。在英语习语的学习和使用中,除了要注意到其语义特点、语法特点、搭配特点、文化特点等,还要注意到它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英语习语的语体色彩。

2语体以及语体色彩

语体学是一门脱胎于传统修辞学和风格学而吸收了现代语言学成果的新兴学科。它在国外早已发展多年,而在国内却还是一个亟待全面开发的领域。语体学又称“功能修辞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在运用于各种活动领域、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变体时所应遵循的规律,研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功能语体的言语特征以及在功能语体中,选择和组织语言手段的规律。语体学家把语体界定为同一种语言品种的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中所典型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是一些在使用场合上有区别的同义变体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体是建立在同义性的基础上的,其研究对象为传递相同信息的同义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体色彩的差异。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英语习语是具有多种语体色彩的语言现象。

3英语习语的不同语体色彩

绝大多数英语习语属于中性语体色彩,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非正式语体。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表达效果,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它们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也就是它们的不同语体色彩。英语习语含义深刻,并富于形象性。因此它们在一些语体中还是很活跃的,通常被用来深刻、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内容。只有掌握了英语习语的不同语体色彩,才能使它们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lookdownupon”与“lookdownone''''snoseat”均表示“轻视”,但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语言共核部分(普通语体或者是中性语体),可以用在各种场合,感情平稳,既不过于强烈,也不过于黯淡,使用起来广泛而又安全;而后者属于俚语语体,带有诙谐戏谑的成分,虽显得不够庄重,反添亲切意味。它的使用范围就呈现一定的限制,只能用于随便、亲密的场合。因此,语言输出者要根据语言输入者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言语的实用性来实现交际活动。具体地讲,英语习语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语体色彩:

查看全文

语文语言教学论文

汉语的语言丰富多彩,绝妙精深,这无疑为人们表情达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教师指导学生学好语言增加了难度。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水平比较容易做到,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目前,不少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但也不是不能学好的。笔者认为,学生要学好语言,除了要下苦功之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重点在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以下谈谈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拾粹

学习语言要靠积累,拾粹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在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或与人谈话时遇到的一些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成语典故、歇后语等随手记在摘抄本或卡片上;抄文上面标明类别,下面注明出处,以便使用时核查检索;隔一段时间浏览一下,以便加深印象,方便使用。

坚持拾粹,大有好处。拾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语言材料,摘抄本和卡片成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益友良师。

二、查询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中耳聋学生记忆培养措施论文

摘要:聋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因为他们自身存在听力缺陷,因此他们学习语言的渠道特殊,尤其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聋生有效记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聋生、看话、手势、理解记忆、视觉代偿

学习说话是口耳相传的事,是人类学习言语的正常途径,儿童一旦耳聋了,口与耳也就传不通了,所谓十聋九哑所说的哑实际上并不是失语症患者的哑,而是由于他们早期失去听力,听不见别人说话因而不能跟着学说话,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发音,因而不能校正,只能咿呀咿呀地喊叫,结果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他们能喊叫,证明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没有发生病变,我们聋哑学校的学生也都是这样的特殊儿童。就是说,聋童的耳聋是病,他们口哑不是病,是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重新学会说话的。因此,耳聋儿童学习语言走的是一条特殊的路。

一、聋生学习语言的实际困难

我们知道,听力正常的孩子,先在家学回说话,后来进学校再识字。可是聋生的情况与此不同,他们学话和识字是同时起步的,学话始于识字,识字即是学话,而且耳聋儿童在学话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第一、任何一种比较代语言其音素都是十分有限的,而词汇量则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有许多同音词,在口形上变化不明显,很难辨认;第二、正常语速仅适宜听觉感知,而以视觉去感知口部的发音动作,则受视觉的广度所限,也就是说,同一时段,耳朵能听到的语言单位要大于研究所能看清的发音动作的数量。因此靠眼睛“看话”是难以看全的;第四、每个人说话是口型动作差别很大,而且受方言的影响,有时会更加明显,这样势必影响到“看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存在以上不足,耳聋儿童记忆语文材料很难,遗忘率很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学习语言中得到强化的机会太少,好些字、词在书本上、课堂上有过一面之交,隔时稍久,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感到完全陌生,这是耳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通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