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08:32: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

创建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2

创建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

我叫李占荣,今年57岁了。降生到人间就是一个偏瘫儿,8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劲,突然站起来了,蹒跚着走路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到了求学的年龄,父亲背着我到实验小学去求学,学校看我是一个残疾人,语言也不太利落就把我拒之门外,是父亲手把手教会我写毛笔字和绘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后来经人介绍与刘春华认识并结为夫妻。刘春华是一个残疾人,后来父亲去世了,我们残疾人组成的特殊家庭要承担抚育一女二子的生活,又要承担赡养年迈老母亲的义务。其生活拮据程度不言而喻。后来儿女日益长大了,也到了求学的时候了,先后让他们去学校读书,这无疑又增加了繁重的负担,压得我们老俩口喘不过气来,真可谓清贫如洗了,就这样一天天数着手指头艰难度日,等待着他们成才的那一天。

尽管我们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可以说是度日如年。但我们苦中作乐,以读书绘画为支撑、为乐趣,这完全来源于广文父亲的言传身教,所以我有了儿女之后注重家庭环境的熏陶。一方面注重提高自己和妻子的文化水平,潜心钻研绘画艺术,如今已达到为人师的程度。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儿女。就在我给别人作玻璃画时,儿女们那时还很小,大约四、五岁时吧,她们也拿起软毛蘸着画笔点缀着绿树,还真有那么点小画家的样子。至此,我发现了她们的天赋,闲暇时间我就教儿女们写毛笔字和绘画,但我对她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因为学书法和绘画就耽误了文化课,只有在写完老师留的作业、老师讲的知识都明白了的情况下才能练字和作画。因此我的儿女在校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她们真称得上是品学兼优,这与家教是分不开的。我为供儿女上学,时常给人做牌匾挣点钱,由于自己后半身不灵活,因此做小牌匾还可以,如果做大牌匾,自己左手用不上力,只能等孩子放学帮忙才能干活。因此一些急等用牌匾的农户就把活转给别人干。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体验到残疾父母挣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而促使她们节省学习用品,从不乱花一分钱,为她们今后成才铺平了道路。孩子们日渐长大,更加懂事和体贴父母让我们夫妻俩欣慰不已。邻居时常夸我们的孩子懂事,品学兼优,执意把她当时仅四岁的女儿小文博送到我这以我为师,练习毛笔字,我说这一个残疾人怎么能教好你的儿子呢?她说我就信着你了,听完这话我就收下了小文博,实心实意教她练习毛笔字,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小文博的毛笔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十岁时参加了讷河市和齐齐哈尔市的书画大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名次,这无疑又给我做了宣传,邻居们相继都把孩子送到我这儿,我家不知不觉成了一座幼儿园,微薄的收入虽不足以解决生活的困难,但给我家的生活却注入了新的活力,激起了我对幼儿教育的探索。前不久我收了一个五岁的残疾小女孩,因她小时候治病用药过多失去听力,声带也坏了,不能说话。经过我父女与女婿的精心调教和训练,现在这孩子已经能够说出好多话来,孩子的妈妈很感谢我们,这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川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的身体虽然有残疾,但我的心智还很健全。说一句:身残志坚不为过。我们家虽然物质生活很贫穷,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看看自己往日的辛勤耕耘,如今收获了累累硕果。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在2001年我儿子李自成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北师大,欠学费一万六千元之多,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知道此事后,多方筹措送来了五千元捐款。今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了四川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我的学生朱文博今年考进了黑龙江理工学院,圆了大学梦。还有几个学生都在学校读书,成为班级的学习骨干。我自己的幼儿园也日益壮大和改善。在我有生之年,再培育几批孩子,一方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余力,一方面回报社会回报曾经给我关心和帮助的好心人。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报告会材料

知识撑起半边天——我领办女子科技学校的故事大家好!我叫××,是桃源县兴隆街乡的副乡长、妇联主席。我汇报的题目是:《知识撑起半边天》。

1998年,在中学当了十年教师的我通过公选,被组织上分配到桃源县牯牛山乡任妇联主席。牯牛山乡是桃源县

最偏僻、条件最艰苦的乡镇之一,尽管心里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到牯牛山后所见到的现实状况,还是让我感到暗暗吃惊:这里到处是连绵的大山,乡政府机关就坐落在一片崇山峻岭之中。入夜,不远的山岭上不时传出阵阵猛兽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的村民竟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有的没见过百元面值的钞票,更没有见过汽车、电视。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感到既难过、又着急。特别是我身为乡妇联主席,全乡近3000名妇女的代言人,看到姐妹们成天无所事事,心里更不是滋味。通过调查走访,我了解到这里之所以贫穷落后,客观上是连绵的群山阻断了他们致富的道路,更主要的还是这里的群众知识贫乏、信息闭塞,他们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自己的落后。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这里的群众大部分都是女同志当家,我想,如果能调动妇女的积极性,让她们学知识、学文化,不就可以带动若干个家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全乡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吗?不就可以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科技摆脱愚昧与贫穷吗?就在这时,县妇联发出号召,要求各乡镇创办一所示范性的女子科技学校,对广大妇女进行政策法规及科技实用技术的培训。上级的号召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决心借上级的东风,把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办起来。然而,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名乡镇的妇联主席,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一无权,二无经费。场地、经费、师资、生源,样样都是摆在我面前的拦路虎。听说我要办什么女子科技学校,支持我的人有,说风凉话的人更多:有的说我想出风头;有的说黄毛丫头不知天高地厚,三天的热情,折腾几天就会烟消云散的,等等。面对种种困难和议论,我没有打退堂鼓。没有专用的教室,我就借用政府的会议室、学校的教室。没有教材,我就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没有老师,我就请乡政府的干部职工、请朋友帮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为了动员姐妹们来上课,我在广播里进行动员,利用群众赶集到墟场上宣传,让群众知道即将开办的女子科技学校要学的内容,承诺不收分文费用。在乡里当投递员的丈夫也成了我的义务宣传员,到村里挨家挨户的进行发动。我还自己掏钱买来了笔记本、毛和一些资料。2002年初,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终于挂牌成立了!开学那天,政府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群众,县妇联的领导也到场给我们鼓劲道贺。望着热闹的会场,看到自己的忙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学校开课了,困难也接踵而来。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学校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政府开会时,我就把课堂搬到学校。学校开课了,我就把课堂搬到离政府不远的冷家溪村村部。碰上村里有事,就把学校搬到比较宽敞的农民家的堂屋里。前前后后搬了七八次家。有人开玩笑说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快成抗日战争时打游击的“抗大”了。师资力量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没有经费,不可能聘请专职教师。女子科技学校的教师都是无偿兼职。除了我自己带头上课,就请本乡的干部职工帮忙。当地集镇上有一个搞家电维修的师傅,爱好电脑,自然就成了我聘请的电脑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季节的影响,有的学员上了一两次课后,就不参加学习了。为了让更多的姐妹们到女子科技学校学习,我与丈夫一有空就到群众家里家访,宣传学校开办的意义、宣传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好处。女子科技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响,参加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最令我感动的是八十岁的杨老太太,家离乡政府四、五里路,每逢学校开课的日子,她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大家打趣地问她:“杨大妈,您老想学点啥呀?”她总是笑着说:“年纪大了,也学不进去了,就当帮黄主任带个头!”每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就热乎乎的。学校要吸引农村群众,在内容安排上就必须结合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年初,我们就上新品种、新技术课。到了八月份,就上油菜育苗、移栽及免深耕技术课。农忙时上广播课,农闲时上政策法律课。课程种类繁多,有思想政治、畜牧防疫、电脑网络、音乐欣赏、家庭教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婚姻家庭等等。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我们都上,包括交谊舞、太极拳等活动课。为了让学员听得懂,学得进,我们尽量把所学的内容变成群众明白易懂的语言,教师讲课也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直观、富有趣味性。请大家看这是我们自己油印的教材(示意)。我给大家念一段其中的“十劝君”:

一劝诸君莫赌博,自古赌博害处多;

习以为常成癖好,从此以后惹灾祸。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四

知识撑起半边天

大家好!我叫黄元枝,是桃源县兴隆街乡的副乡长、妇联主席。我汇报的题目是:《知识撑起半边天》。

1998年,在中学当了十年教师的我通过公选,被组织上分配到桃源县牯牛山乡任妇联主席。牯牛山乡是桃源县最偏僻、条件最艰苦的乡镇之一,尽管心里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到牯牛山后所见到的现实状况,还是让我感到暗暗吃惊:这里到处是连绵的大山,乡政府机关就坐落在一片崇山峻岭之中。入夜,不远的山岭上不时传出阵阵猛兽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的村民竟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有的没见过百元面值的钞票,更没有见过汽车、电视。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感到既难过、又着急。特别是我身为乡妇联主席,全乡近3000名妇女的代言人,看到姐妹们成天无所事事,心里更不是滋味。通过调查走访,我了解到这里之所以贫穷落后,客观上是连绵的群山阻断了他们致富的道路,更主要的还是这里的群众知识贫乏、信息闭塞,他们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自己的落后。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这里的群众大部分都是女同志当家,我想,如果能调动妇女的积极性,让她们学知识、学文化,不就可以带动若干个家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全乡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吗?不就可以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科技摆脱愚昧与贫穷吗?就在这时,县妇联发出号召,要求各乡镇创办一所示范性的女子科技学校,对广大妇女进行政策法规及科技实用技术的培训。上级的号召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决心借上级的东风,把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办起来。然而,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名乡镇的妇联主席,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一无权,二无经费。场地、经费、师资、生源,样样都是摆在我面前的拦路虎。听说我要办什么女子科技学校,支持我的人有,说风凉话的人更多:有的说我想出风头;有的说黄毛丫头不知天高地厚,三天的热情,折腾几天就会烟消云散的,等等。面对种种困难和议论,我没有打退堂鼓。没有专用的教室,我就借用政府的会议室、学校的教室。没有教材,我就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没有老师,我就请乡政府的干部职工、请朋友帮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为了动员姐妹们来上课,我在广播里进行动员,利用群众赶集到墟场上宣传,让群众知道即将开办的女子科技学校要学的内容,承诺不收分文费用。在乡里当投递员的丈夫也成了我的义务宣传员,到村里挨家挨户的进行发动。我还自己掏钱买来了笔记本、毛和一些资料。2002年初,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终于挂牌成立了!开学那天,政府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群众,县妇联的领导也到场给我们鼓劲道贺。望着热闹的会场,看到自己的忙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学校开课了,困难也接踵而来。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学校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政府开会时,我就把课堂搬到学校。学校开课了,我就把课堂搬到离政府不远的冷家溪村村部。碰上村里有事,就把学校搬到比较宽敞的农民家的堂屋里。前前后后搬了七八次家。有人开玩笑说牯牛山女子科技学校快成抗日战争时打游击的“抗大”了。师资力量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没有经费,不可能聘请专职教师。女子科技学校的教师都是无偿兼职。除了我自己带头上课,就请本乡的干部职工帮忙。当地集镇上有一个搞家电维修的师傅,爱好电脑,自然就成了我聘请的电脑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季节的影响,有的学员上了一两次课后,就不参加学习了。为了让更多的姐妹们到女子科技学校学习,我与丈夫一有空就到群众家里家访,宣传学校开办的意义、宣传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好处。女子科技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响,参加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最令我感动的是八十岁的杨老太太,家离乡政府四、五里路,每逢学校开课的日子,她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大家打趣地问她:“杨大妈,您老想学点啥呀?”她总是笑着说:“年纪大了,也学不进去了,就当帮黄主任带个头!”每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就热乎乎的。学校要吸引农村群众,在内容安排上就必须结合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年初,我们就上新品种、新技术课。到了八月份,就上油菜育苗、移栽及免深耕技术课。农忙时上广播课,农闲时上政策法律课。课程种类繁多,有思想政治、畜牧防疫、电脑网络、音乐欣赏、家庭教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婚姻家庭等等。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我们都上,包括交谊舞、太极拳等活动课。为了让学员听得懂,学得进,我们尽量把所学的内容变成群众明白易懂的语言,教师讲课也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直观、富有趣味性。请大家看这是我们自己油印的教材(示意)。我给大家念一段其中的“十劝君”:

一劝诸君莫赌博,自古赌博害处多;

习以为常成癖好,从此以后惹灾祸。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九

提起*一家,中学堂社区居民没有不知道的,她不是社区干部,可她的名字在群众中非常响亮,马丽香,女,中共党员现年53岁,原在沈阳市东基集团工作,2001年退休、爱人李象寿,中共党员,沈阳市交通局工作,马丽香一家三代5口人,家庭美满和睦,夫妻相敬如宾。当你走进马丽香家时,首先眼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摆在书架上整齐的书刊及各种学习材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家庭学习氛围很浓,全家人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中,快乐健康的生活。

一、学习型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发展,学习型家庭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五好文明家庭”的深化,也是拓展家庭功能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马丽香一家积极响应政府“关于创建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号召,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入手,成立起社区第一家庭读书角,读书会等,对学习型家庭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全家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二、学习型家庭助孩子成才

马丽香夫妇,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作为家长的只有言传身教,才能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马丽香家中处处都感到学习的气氛,她们以孩子是家庭学习的核心为出发点推动全家学习、互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全家制定了学习计划,开展读书月活动,家庭建立读书角,家庭成员中有的侧重科普,有的侧重文学,有的侧重外语。通过学习,全家人提高了素质,同时也展示了个人的价值,形成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学的局面,马丽香的儿子李文全受到父母的熏陶,继承了父母爱学习遗传基因的影响,不仅天生聪明,而且身体素质特别好,上幼儿园时他就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地方,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他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在看书,从小学到初中至到大学他始终学习名列前茅,连续获“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大学毕业后参军,在部队荣获三等功二次,从部队转业在市公安局工作,荣获优秀个人奖,儿媳刘晓燕自2001年结婚后,在马丽香家良好的学习环境影响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现已成为预备党员,荣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对待她们的孙女上,马丽香夫妇俩更是倾注了全部爱心,首先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她们家的房子不算大,但经过她们的努力,为孩子开辟了一块属于孩子自己的一块小天地,铺上彩色的拼图地板每天孩子在上面可以拼拼图,玩玩游戏,还可以在上面看书,玩玩具、搭积木,其次,为孩子创设条件,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她们为孩子买了好多书,蜡笔、橡皮泥、还有电脑、VCD等,每天空闲的时候,孩子就会拿起书看看、讲讲、画画、唱唱,以前她会缠着大人给她讲故事,现在她自己已成了小小故事员,他会说:“奶奶,爷爷、妈妈、爸爸,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电脑里有好多好玩、有趣的游戏,她们也适当地给孩子玩玩,现在她已能较熟练地操作鼠标了,有时还会在游戏中胜出,这时全家人和孩子一起高兴,欢呼。

再有,她们全家人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当电视中有英语短句动画片时全家人都坐在一起欣赏,一起学说,由于参加了英语特色班,孩子每天回来都会说几句英语,全家人就试着和他用英语对话,一来帮助他记忆,二来可以培养他的兴趣,平时她还会自己跟着录音机学唱英文歌曲呢!看书是孩子的一大爱好,全家人就和她一起看一起讲,现在一个四岁的孩子已经认识好几百个汉字了。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十

提起学习型家庭,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葛震宇的家庭,该家庭是典型的“书香家庭”。学习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家庭成员生活的第一需要。特别是在阅读经典作品、进行网络学习、尝试写作等方面较为突出。

一、书籍滋养精神

1、书籍报刊成为家庭的重要财富。该家庭有较为丰富的藏书,约有5000余册,多为文学书籍、教育书籍,并有部分电子书籍。丈夫金礼斌是宁海报社副总编辑,妻子葛震宇是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县名教师,儿子金毅十四年级学生。阅读专业著作、书报成为家庭必修课,一有空闲就人手一册,家庭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

2、经典作品成为精神的重要来源。该家庭的阅读有较高的品位,特别崇尚经典阅读,特别是文学经典与教育经典。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阅读了数十种中外文学经典原著,并写读书心得。他们的理念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就积淀在经典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与大师对话,就是与崇高为伍。

3、谈书论文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该家庭倡导读书与生活的统一,读书与生活的自然状态,书籍成为家中桌上的永恒话题,“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民风了解”成为家庭生活的一种乐趣。

二、网络连接世界

查看全文

创建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

海山小学第五届学习型家庭暨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开始了,作为海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的女儿--沈永佳已目睹了两届的评比,好羡慕被评上前两届书香家庭的同学,今年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个荣誉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要告诫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做得更好。

我和丈夫都不是高学历的人,但我们知道学习力要比学历来得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仅仅代表你的过去,代表曾经达到过这种水平,但是社会进步如此之快,很多过去的知识已跟不上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在社会企业都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那家庭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更应该去提倡学习型家庭。也正因为我们夫妻有这种思想,也有这种行为,自然而然地给了女儿爱学习爱看书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平常又是如何去启发孩子的读书欲望。记得女儿才呀呀学语时我已买了一大堆幼儿读物,很多的儿歌朗诵,背儿歌给她听。我知道早期教育和阅读对女儿的语言和智力发展都很重要,起初不管有没有在听,我都会自个儿把书念完,后来慢慢养成了习惯,每晚睡前给她讲一到二个故事她才会睡着。到她自己拿着书会一起看的时候(尽管那时只看图不识字),我就照着书上一字不漏地念下去,几遍之后她也会自己拿着书念完(其实她是结合图画背出来的)。同样的故事书在她手中读上十遍二十遍她都乐此不彼,渐渐地她学会了自己看书,在读小学之前她已经可以读很多没有插图的童话书,直到现在我女儿在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个小时以上的书才肯睡觉。这也是受我自己的影响,我每晚在睡前一定会去看一本好书,在我床头总有一本好书放着,不管多晚我总会去翻上几页,那怕看五分钟十分钟都好,孩子最为感动的是到她半夜醒来时,父母还在挑灯夜读,这种榜样的力量胜过你一百遍“你好好读书”的话语。我们购买的书籍除了孩子喜欢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还有很多励志书,如:《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心态的力量》、《说你行你就行》等等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书,我和女儿经常一起分享一些好书,不管是儿童书还是成人书。由于我工作忙不能每天陪她一起共读,但我会挤点时间去自己看一遍女儿的书,在她分享的时候会有共鸣。一有空闲我们经常一起逛书店,在书海里一起畅游,汲取知识的养分。

我们一家就这样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一起快乐成长。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二

执子之手与你同行

——我伴丈夫走过艰辛考研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叫冯瑞华,今年38岁,是鼎城区雷公庙镇一位普通农民,虽然只有大专文化,但大家都常常开玩笑,说我是“硕士生导师”,培养了一个硕士生丈夫。我的丈夫谭国光,今年41岁,原是鼎城区雷公庙镇农民,没有上过大学,从24岁开始报考研究生,此后16年里考研13次,终于在40岁这年挤上了“考研末班车”,现在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读研究生。《中国青年》、《深圳青年》、《三湘都市报》、湖南卫视等媒体将这一全国罕见的农民考研典型作了祥实的报道。十六年风雨人生路,我与丈夫携手行,真是感慨万千。下面,我就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16年来我和丈夫走过的这段充满汗水和泪水的人生旅程。

我与丈夫原本相识于1984年秋天。当时,我们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一起来到位于雷公庙镇境内的常德县农民中专求学,又恰好在一个班。虽然是学的农学专业知识,但我发现,有个叫谭国光的同学倒是有些与众不同,他会讲日语,并且还在暗自攻读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我很惊讶、很佩服,也很赞赏这个诚实好学却口齿木纳的人。出于感动,我还几次提出向他请教日语方面的知识。这就是我俩的初步交往。1985年夏天农校毕业后我们“哪里来回哪里去”,又各自回到老家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里”,此后天各一方,杳无音信。

1989年初,我与伙伴一起去母校拜望老师,从老师那里才听说我们的老同学谭国光毕业后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受聘在乡政府当助理秘书,每月只拿70—80元工资。为了读书求学,一直没有成家立业。一个二十老几的农村伢子,还在发什么报考研究生的“瘾”。在好奇心和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驱使下,我决定去看望他。想不到这一次简单的老同学相会,成就了我俩的初恋。谭国光向我倾诉了他考研的想法和生活的苦衷。作为他的老同学和恋人,我在为他的执着与痴迷精神所感动,并决定要嫁给他,与他一起承担生活的艰辛。当年国庆节,凑了几百元钱,我们办了个十分简朴的婚礼,双方几乎没请什么客,没买什么东西,就我添了一套红秋衫,他买了一件价值7元的衬衣。婚后,他继续在乡里边工作边“考研”,我就独自住在他破旧的老屋里插几亩薄田,为他提供衣食保障。可以说,那是我们一段最幸福又是最艰辛的日子。周末回家,我经常叮嘱他,“考研”要加劲,工作也要干好。他理解妻子的深情和期望,笨拙的嘴有时激动得说不出话,就只能利用有限的闲暇多做家务、多干农活来关心、报答我。我们就这样相互鼓励、支持、帮助,共同创建我们清贫的家园。有时,晚上10点多钟,小俩口还借助月光打着手电筒在山坡地里栽油菜、在水旱不保的山土旁田里抢收晚稻。后来,我们的孩子出生,负担更重了,家务更多了,我一个人身单力薄应付不了。国光就只好辞了乡里的工作,回家与我一同操持家务,种田、承包鱼池、栽种桔园。但我们那个贫瘠的山村水旱不保,收成很低,单靠勤劳苦做还是难以养家糊口,何况还要为他抽出一点钱来买书籍资料。1994年初,我就与丈夫商量,决定发挥我的专长,在镇上办起了全镇第一家私立幼儿园,才基本上有了一点经济收入,为丈夫圆他的“考研梦”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支持。

查看全文

社区学习型家庭先进事迹材料

*是71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深知文化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法律函授班学习,以提高文化水平。他闲暇时喜欢看书、看报,特别爱好收藏书籍、字画、集邮等,他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练习打字,将书籍分为史部、集部、医部、古今名著等书目分类注册,家中现有藏书千余册。他不吸烟,反对玩麻将,他嗜书如命,书买回家后包好书皮,写好书名,他看书或别人借书时都要书中夹书签不能折页,旧书破损要修复好用橡皮擦干净。每天在家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书、报刊,注意知识的积累,看书时只要遇到好的文章和内容就及时剪辑和记录下来。对古今历史人物、事件等都略有所知,从各类图书和刊物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营养,极大的丰富了头脑,拓宽了知识面,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他不仅爱读书也喜欢购书,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三口之家而言,购书是一项不菲的开支。家中生活比较节俭,但购书从不吝惜,商店可不逛,只要有书市从不落下,每次都有收获。休息时还经常到琉璃厂、书店、旧货市场转转。有时还经常骑自行车去,赶回家吃饭,省下的钱用于买书。他还经常与书友交流书的行情,曾被中国建材院评为藏书状元。

其爱人现已从事党务工作30余年,她好学上进,始终没有放松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适应工作的需要,20多年前不顾孩子小,利用业余时间考上电大,学习党政专业。通过学习,了解了古近代历史知识、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应用写作能力。她不断进取,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班,掌握计算机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她还注重知识的积累,对一些法律规定、条例、政策法规、重大政治会议的报告、社论、知识性问答等材料剪辑、摘录、收集起来,以备查看,对名人格言、警句都要进行摘抄。她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使自身修养和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还注重培养女儿的良好阅读习惯,要求孩子阅读积极向上、知识性书目。其女儿现为北科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爱好看书、报刊,并已成为一种习惯,是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她觉得看书是一种享受,可吸取知识,拓宽视野。她爱好广泛,对天文、文学、历史、地理都有所了解。她还经常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等地。她坚持每月一次到首都图书馆看书、换借图书5册。她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伴随着她快乐成长。

全家三口人都爱好看书学习,家里每年订阅《作家文摘》、《旧书信息报》还每周至少两次购买《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有时还从市内亲戚家带来过期的《北京晚报》、杂志浏览。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父女俩书报不离手、博览群书,除了吃饭、看电视、看学习书外,每天阅读报刊、杂志时间长达3个小时。读书已是全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全家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休养明显提高,书给全家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

记得朝晔幼小时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书是在两三岁时,我们用几件嫌小了的童装在地摊上换了几本连环画,从此孩子每次看到书就爱不释手,每天都会捧着书给我们“指指点点”。上了一年级我们更是源源不断地买入注音读物,还定做了一个大书橱。现在这个大书橱里齐刷刷地摆满了各种书籍。我们一家人每天都要看上一个多小时的书报,这已是一个好习惯。我们还时时叮嘱孩子看书不能一看而过,要用心去看,要边看边思考,经常会问一些他看过的书上的东西,比如:你上次看的《鲁滨逊漂流记》怎么样?你有什么感想?对你有用吗?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在书上“涂涂画画”,当然也可称得上“注解”。

现在要大量购书,确实花费很大,不过孩子也很懂事,他穿得十分朴素,有点零花钱也首先想买书。好几次他的同学上家里来玩,一看到书柜里满满的整齐的课外书,都会“哇,这么多书啊”发出一声惊叹。这时候朝晔就慷慨地问:“你们要借什么书,借去看好了。”

孩子渴求阅读的欲望日益强烈,我们就买了一台电脑,以便更及时、更方便、更大量地查阅文章或书目。有时候我们一家人会一起凑在电脑前搜索一些信息,搜集一些文章、图片并归类等等。有时候更是讨论得不亦乐乎。

府朝晔现在是五(2)班的信息委员,作为优秀网管员他非常关心学校的网站,每天做完作业都要打开电脑“管理一下”,还经常帮助一些同学上传文章,查看其他同学上传的文章有无问题,发现一个错别字也马上改正,工作真是一丝不苟。

在此特别要提及的是学校办的“书香节”等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读书乐趣和写作灵感,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呢!

查看全文

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三

与学习结缘做阳光女性

我叫满慧文,满意的满,智慧的慧,文化的文,这是扛枪南下的父亲给我取的名字,他革命一辈子,没什么文化,却给我取了这么一个很有文气的名字,其间饱含着一个慈父对爱女的殷切期望,冥冥之中似乎也就注定了我这一生要与学习结下不解之缘。

学结“三缘”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终点,不是生命停息,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时;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作为普通人,我确实享受到了学习带给我的“机缘”、“姻缘”和好的“人缘”。

18岁那年,作为知识青年我下放到农村锻炼,有一天我正在地里劳动,田埂上走来了一群穿军装的人,他们把我从田里叫起来,并把我带回了知青屋,其中一位首长模样的人指着墙上的两副对联说,他们说是你写的对吗?我点点头。这是我平时学习的结果。于是这两副对联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从知青到女兵身份的转变。20岁那年,我以自己军旅生活为原形,创作了小说《映山红》在《安徽日报》上发表,被基建工程兵文化部发现,挑选到北京学习深造了两年。一篇小说换来两年的深造,也使我由部队的一个普通化验员变成了宣传通讯员。31岁我从部队转业到桃源县粮食局工作不久,即被桃源县妇联相中,不到一年时间,又因为两篇调研文章在全省论文评比中获奖而受到关注上调到市妇联,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干过《常德通讯》的编辑,现在市委机关党委工作。风雨人生路,都说我机遇好,其实机遇从来都是光顾有准备的人,正是学习赐予我机缘,正是学习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

我丈夫是国家一级作家,在市文联工作,我们的结合也是源于我的一篇小说,他为我的第一部小说集《雪韵》写的序有着这样的描述:“满慧文命我为她的小说集《雪韵》写序,我无法拒绝,因为她是我的妻子,她的大部分小说,又都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写成的,这作序之事于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了。说起来,我认识她还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十四年前,偶然地从一本杂志上读到她的小说,因其文笔清新及弥漫文中的淡淡忧伤,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并记住了她的名字。那时她是待字闺中的复员女兵,我是工厂里迷恋文学的工人,相距千里,素不相识。做梦也想不到,突然冒出一位热心的谭先生为我和她做媒,而我们也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了家庭。都说是缘分,我想,这缘,首先是文缘吧。”是啊,“文缘”成全了我们一桩好“姻缘”,又岂止是一段好姻缘呢?还有更多的好“人缘”呢!现在社会上笑侃交往比较热乎的朋友有四种,即“坐庄的牌友、同窗的学友、抗枪的战友、买单的酒肉朋友”。在我的周围却集聚着一群爱学习的朋友,他们“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深也只送书”。我们经常是以学习交友,以知识会友,靠精神滋养,其意融融,其乐无穷,这是金钱都买不到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