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06:52: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习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习理论

外语教学学习理论论文

摘要:学习理论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是对学习实质、学习规律与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问题的回答。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旨在利用其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外语教学。

关键词: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

对于什么是学习理论,目前人们尚未有一致意见。综合对学习理论的已有界定,我们认为,它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不同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规律与条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外语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因此,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对外语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1.引言

学习理论大体可分为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和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在心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无论学母语或外语都要教给学生规则,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使用这些规则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斯金纳及其追随者曾试图回答乔姆斯基的批评,但没给人留下有说服力的印象,因此,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

查看全文

双机制学习理论培养论文

基础教育离不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小学,好学生都不愿别人称他为“高分低能”,好教师最怕别人说他(她)“照本宣科”、“满堂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呢?本文从阐述双机制学习理论入手,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查看全文

现代学习理论学习工作体会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评析》,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第十一章《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查看全文

双机制学习理论分析论文

基础教育离不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小学,好学生都不愿别人称他为“高分低能”,好教师最怕别人说他(她)“照本宣科”、“满堂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呢?本文从阐述双机制学习理论入手,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查看全文

现代学习理论心得交流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评析》,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激烈,国内的强弱越发的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第十一章《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查看全文

双机制学习理论培养管理论文

基础教育离不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小学,好学生都不愿别人称他为“高分低能”,好教师最怕别人说他(她)“照本宣科”、“满堂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呢?本文从阐述双机制学习理论入手,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查看全文

变构学习理论与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孩子在这一阶段内形成的思维、素养与习惯,将会对其后续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小学科学教育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小学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成为教育从业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变构学习理论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解剖,指出了概念体的解构与建构过程。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分析中,能够对教学过程提供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变构学习;小学科学;理论模型

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在于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类学习的发生机制,并在理论的支持下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反思。为了深入研究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复杂关系,一些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以剖析在不同教学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深入探索其发生机理,所得出的理论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直接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安德烈·焦尔当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与“变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类似的变构理论模型,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学习的发生机理,有效丰富了现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变构学习理论解释了许多常见的教育学问题,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其不仅能够体现出小学科学教育复杂的变构过程,剖析学生在解构原有概念体和建构新概念体的过程,还能够诊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障碍,从而帮助教师改善教学环境,突破当前教学工作面临的瓶颈,对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

一、变构学习理论概述

(一)变构学习理论概述

著名生物学家安德烈·焦尔当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学习的变构理论模型,并在后续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由于其可用于解释复杂的学习问题,且发生机制与变构蛋白质类似,因此受到了西方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还在1988年被正式命名为“AllostericLearningModel”,即变构学习模型。该模型认为,学习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在既有知识,也就是“概念体”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概念体能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问题框架、推理方式与参照系,能够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对学习者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解码。而当所学信息与概念体存在冲突时,概念体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学习者既要利用原有的概念体,在削弱原有概念体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概念体。因此,学习是建构与解构相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说,学习往往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很难在自学中找出提炼知识所需的全部要素。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整理归纳学习者所需的各类要素,并与学习者的心智活动进行对接,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概念体的转化,最终实现知识的提炼和调用。而影响提炼知识的各项复杂因素,其整体通常被称为“变构教学环境”。

查看全文

外语学习理论流派及教学设计的影响

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是指专门研究外语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关注的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指在某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者进行角色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并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过程。不同的外语学习理论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对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实施不同的优化和构建。因而,全面了解外语学习理论是外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而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只有正确掌握外语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外语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外语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而教学设计是外语学习理论的体现。人类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在学习的活动中,一定有一些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因而,学习理论是实现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石,而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所谓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专门研究的是外语学习活动或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对此进行深刻阐述和完善。外语学习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变化因素,以及激发这些学习因素的外在条件。简言之,外语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好外语。外语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某种学习理论分析学习过程和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全过程中的各因素,以满足学习者需要的一种操作过程。具体地说,教学设计就是指应用学习理论的观点和原则,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活动做出分析、评价,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学生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等基本步骤。简言之,外语学习理论制约和影响教学设计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规范;而教学设计是系统地分析安排教学的过程;依据教学发展需要,教学设计对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接受和选择,两者相互影响、不可或缺。

二、语言学习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外语学习以及学习过程的阐释也不断与认知能力相结合,从而出现了不同的主要学习理论学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查看全文

基于情景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应用情景学习理论对组织行为学进行教学设计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做法是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景学习理论;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决定了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组织行为学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其人际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应的概念、掌握其中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和分析人的行为,去解决管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困难就来自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人的行为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使我们很难总结出简单、准确而实用的定律,同样情景中两个人的表现常常大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行为也会有所变化,需要学习者依据情景具体分析。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普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几乎整个课程都由教师主导讲授,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浅显,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学习(SituatedLearning)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它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而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进行有效教学,情景学习理论提出的抛锚式教学、交互教学与学习实践共同体等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使得情景学习理论视野下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研究显得必要而且可能。

1理论的回顾

1.1情景学习理论。上世纪90年代初,融合了社会建构主义与人类学视角的学习观,情景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以其多样性和新颖性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传统观点认为知识和学习是在稳定而客观的世界中发展和实践的,学习是发生在人们大脑中的独有过程;情景和行为相对于所学习的东西被认为是中性的,传统的观点近年来受到了批判。与此相反,情景学习理论关心每天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强调学习与认知的情景本质。情景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来自于主观和社会化构建的世界的过程。个体能够应用知识去真正地理解世界时才算获取了知识,因此,情景学习理论不仅强调了知识和学习的情景性,更强调了学习和知识的社会文化本质,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和其他人的互动过程。情景学习理论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第二,学习是社会互动过程,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第三,学习者需要在真实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第四,学习者需要与其他学习者构建共同体分享经验与信息,共同参与知识与技能的建构活动;第五,学习者的学习是渐进的内化过程,从边缘性参与发展为核心参与。总之,情景学习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学习和课堂学习模式,把学习活动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而这正适合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1.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探究管理实践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学科,用来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有人曾引用伽利略的话加以描绘;“这是一门研究最古老对象的最新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像人类行为一样为人类所熟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行为更重要,但是,它却不是我们最理解的东西”。因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和个体的函数,组织行为学支持权变理论的观点,认为在对人的管理工作中,不存在通用的最佳模式,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情景采用不同的理论和对策,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直觉和系统的学习相结合。因此,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天然强调与情景相联系。

2情景学习理论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情境学习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情境学习”一词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提出的,其较早期的很多理论大多包含在人类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中,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很早就提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不成体系、支离破碎的,都是一些脱离情境的“呆滞思想”,学生所接受和记忆的知识也多数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很难转换成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的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经验和实践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在经验中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提出了连续性与交互性的经验原则。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共同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提出了知识具有情境性。1991年,莱夫等人发表了《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对“学徒文化”进行研究,认为一些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学徒做起,也没有在学校中受到系统的教育,但是却能非常灵活熟练的解决行业内的各种难题,这就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体现。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的情境观

首先,知识是情境性的。知识不是一种存在于大脑中的静态固定体系,而是个体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个体通过情境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知识依赖于情境而产生,并在情境中被运用、理解和发展。其次,知识具有生成性。由于知识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我们身边的事物是处于绝对的变化中的,那么个体的知识受到情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会产生变化和发展,甚至可以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之上创造或产生出新的认识,用以应对情境变化,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应、更新和创造现有知识体系,应对新的问题并更好的解决问题。再次,知识具有分布性。知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类不同的知识分布在不同人们的大脑中,不可能集于某一个学者或专家,不同的人掌握着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知识。另外,相对于同一个人来说,知识也是分散于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生阶段中的。由此可见,知识若要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这样才有可能将分布在个体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在交流和沟通中使知识得到发展,实现共享。

2.学习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