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03:04: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新建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摘要:中职学校新建班级的文化建设包括表层文化、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方面。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新建班级文化建设基本途径主要有:组织开展活动,铸就班魂平台;精心打造班课,奠定班魂基石;建立弹性制度,凝聚班魂良药;挑选精兵强将,锻造班魂助手;真心沟通交流,培育班魂核心;发挥专业特色,建造班魂桥梁。

关键词:新建班级;班级文化;班级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应地,身处中等职业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今很多中职学校都面临着学生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困难,每一名学生都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对象,对任何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及每位任课教师需要坚持的原则。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怎样让学生不做技能学习道路上半途而废的“逃兵”?这些问题是每位班主任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凝聚智慧、铸就班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师生、生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一般包括教室中桌椅的摆放、布置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学生形成的共同目标、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建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文化、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是通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一些东西,例如集体活动、温馨的班级布置等;幔层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的制度建设及班干部队伍的组建;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是在表层文化和幔层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三层文化彼此影响,相辅相成。

二、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摘要: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是构建学生良好品质与综合素质的胚胎。是否能够构建和谐并且具有良好文化气息的学校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并且责任重大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学校文化;和谐;责任

1学校文化的基本含义

学校文化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道德内涵的同时,使它的教育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致使在它对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一种有内涵的核心,同时也让培育出的学生无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可以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从而对母校的文化意识具有独到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学校文化是现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最为迫切需要的,亦是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对自我培养的核心。我国在构建学校文化时分为了几个方面: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但无论这些内容怎样被分类,都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学校文化的迫切和深层次的重要性。

2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2.1贯彻中央精神:可以说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曾经根据中央的指示,在北京十一学校,展开了两次重要的改革,其中第一次在1952年,北京十一学校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指导下建校,并且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它的传统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十一学校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学校全体学生和职工的精神风貌和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它的传统精神是:认真、负责、拼命干,团结、勤奋、争上游。而后十一学校的精神逐渐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饱满起来,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它的内涵则演变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的新内涵、新特质,体现出了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所以说中央对于实现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加强是十分重视,对于它的发展是十分关心的。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讲话稿范文

一、学校概况

*中学位于丹凤县城西2公里的刘家河村,古商鞅邑城脚下,南频丹江水。学校占地14540m2,建筑面积6400m2。24个教学班,1265名学生,90名教职工。有教学楼一幢,实验楼一幢、宿办楼两幢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理化生仪器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械室及音美活动室,是商洛市首批被命名的陕西省示范初级中学。

学校前身乃西凤中心校初中部,当时校舍紧缺,几度迁徒寄栖,造成了学生严重流失,教学质量薄弱。96年我县实施“两基”中,由西凤村建校于此。十三年来,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荣获“陕西省示范初级中学、省法制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家长示范学校”等称号,荣获“商洛市文明学校、市教育先进集体、市和谐领导班子建设先进集体、市红旗团委、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荣誉,荣得“丹凤县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县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县平安学校先进单位”等多种奖励83项,特别是20*—20*年来,连续四年教育教学质量总评稳居全县第二,得到了组织的多次奖励和广大干群的交口称赞。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1、高度重视,成立机构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肩负着育人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职责。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育人环境的精神体现,对学生个性培养,心理熏陶、行为养成,能力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建校来,我们以质量求生存,不懈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比较薄弱,与学校发展显得不相适应。我校在*年制定的《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把学校文化建设列入了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工程,但在学校建设中总是比较盲目。今春市、县学校文化建设会议后,我们一致认为:搞好学校文化建设是加快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铸造学校灵魂,彰显办学品位,提升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所以必须抓好、抓出成效。于是,我们按照《丹凤县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的精神,立即成立了“*中学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领导成员分管工作的性质特点,组建了历史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等6个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规定工作时限。这样,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我校的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得到稳步实施。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讲话

一、准确把握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形势,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对我区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㈠准确把握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现状。

⒈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取得的成效。回顾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主探索阶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有思想的校长,早就开始重视,一直在探索、在思索。如三中、一小等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室内外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当时提出的“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等思想,就已经显现了学校文化的雏形。那时虽然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但它确实对师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所以说,我区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有基础的,不是零起点。第二阶段,区域推进阶段。20*年以来,我们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为契机,提出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指导思想,并将它纳入了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典型学校脱颖而出,如一小的书香校园、小集小学的诚毅教育、二小的爱的教育、新庄子小学的金苹果激励机制、戟门小学的莲洁苇毅、黑西小学海之韵、于庄子小学的乒乓球文化、黄各庄中学的责任教育、稻地中学的枫叶文化、黄各庄小学的陶艺文化、黑沿子中学的海洋文化等,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银丰学校、胥各庄学校、四中、钱营一中、钱营一小等一大批学校,在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有明显提升。以20*年我区承担的河北省学校管理现场会为标志,我区的学校管理水平跻身河北省前列。到目前为止,我区已经接待了省内外同仁的参观考察2000多人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一小、银丰、小集小学、黄各庄中学等学校在唐山乃至河北已经小有名气。第三阶段,全面提升阶段。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李怀志在会上交流发言)、请专家到一小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设计等,我们对学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确定了“以凝练学校核心理念为重点,构建办学理念系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工作思路。刚才交流的三所学校,他们在核心理念以及理念系统的建构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有深度、有高度、有灵魂、成体系的理念系统,符合自身特点,具有鲜明个性;另外,电大、小集小学和南孙庄中学的环境文化卓有成效,令人耳目一新;视觉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一小的视觉文化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四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毕竟为全区学校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提供了比较宝贵的经验。

⒉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区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但是我们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应该清醒看到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很多校长也都同样外出参观考察,看了很多先进学校,可是有动作、有想法的很少,为什么只有少数学校能做到现在的程度,成为丰南的样板呢?主要就是思想没有上位,认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找不到学校文化的“魂”。我们一些八星级、九星级甚至十星级的学校,如果放在全国、省、市比较,真正成为名校的还微乎其微,拿不出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符合学校特点的办学思路,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如果让我们的校长用三两句话概括出自己的核心理念,恐怕80%以上的校长不能娓娓道来,有的即使能够表述出来,也不能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是很危险的!三是没有形成以核心理念为灵魂的学校文化统一体系。随着依法治校的不断深入,各校的制度文化日趋完善;20*年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以来,校园环境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但是学校文化中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视觉系统和环境系统各自分割,缺乏有机统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甚至有的学校只关注环境文化建设,而对其他方面缺乏深刻认识。四是环境文化育人功能不够,艺术性、激励性欠缺。比如求真、务实、创新、拼搏这样的校训,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个性和特点,更没有自己的理念,失去了教育的鲜活性,所以办学水平不高,育人效果不强。更有甚者,学校仅有一座教学楼,却在上面只写着三个字,教学楼,毫无意义,缺乏教育性和激励性。环境文化设计不成体系,布置不能做到合适合宜,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五是重静态轻动态,只重视挂牌子,忽视各种活动的开展。六是表象上的东西与内涵两层皮,不能完全融通。七是科学元素匮乏。八是学校文化没有达到互动状态,没有达成师生共识。

㈡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查看全文

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意见

各中学(职校)、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及机关各科室: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再上新水平,区教育局决定将年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年”。为此特制定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各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一、总体思路

大力培育学校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从源头和本质上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有文化、高品位、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学校。各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学校内涵发展上,充分利用和开发本校资源的优势,以质量取信于民,以品位赢得赞誉。

(二)培植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学校精神,用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师生,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方式、工作态度和教学方式,营造高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片面;过分注重形式,忽视内涵;缺乏规划,不能持之以恒。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规范。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文化;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建设运动”,有的还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为其“策划”“包装”;也有一些学校“处乱不惊”,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深耕细作,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毋庸讳言,中小学校追求“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一些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嬗变,渴望品尝教育的“味道”,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着“真质”的方向发展,实乃大幸!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近期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提出以下粗浅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当前,学校已进入到内涵发展模式阶段,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正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看,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以分析,以求得解困之道。

一、误区

1.文化定位上随意化

现在,许多校长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上不够慎重,或凭据自己一己的教育理解,简单化地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利用行政权力予以实施,或借鉴别校成功的模式而移植他校文化,或根据领导或专家的意见不加分析地予以全盘接受,凡此等等。另外,办学特色选择也明显的带有随意化色彩。有些人提倡特色办学,要办“合格+特色”的学校,甚而至于“一校一特色”。为了这个特色,大家或挖空心思、或广泛寻觅,往往急不可待之下只好饥不择食,随便弄点所谓的特色。

2.建设着力上片面化

学校在下大力气进行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片面化的现象,比如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维度上,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热衷于大兴土木,搞视觉冲击,忽视教师人的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忽视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在学与教的维度上,重教而轻学,师德建设、师能提高抓得很紧,但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健全、良好学习态度养成、学习心理研究等方面却重视不足。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必将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所以,学校应从战略的高度重新思考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办学的实力和品位。但在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的阶段”三阶段。有些人误将陈玉琨教授的学校发展三阶段论认为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阶段,将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第一阶段建设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第三阶段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第四阶段才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将学校文化内容孤立、割裂开来,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分阶段的建设,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都在各自的内部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又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系统,因此有的人将学校文化建设仅仅着眼于“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封闭的,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外部孤立起来,缺乏将学校文化建设向学校外部资源“借力”的战略眼光,使学校文化建设狭隘化,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缺乏活力。

学校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4个层面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4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校建设的这4个方面的内容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有不同阶段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特别注重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而课程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引进和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校外资源的引进。学校文化建设虽然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但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逐步多元化,各种信息和思想涌进学校,使学校文化建设处于不断的选择、生成、转化和更新之中,需要我们用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来看待和建设学校文化。

查看全文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三对要素,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包括材料、理念、主体、方法、结构、目标诸多面向。这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做到: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六面体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