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5 03:00: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校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文化

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分析

一、中学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的职能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需要做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还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法制意识。这三方面的提升与培养与中学学校的校园环境是分不开的。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文化与校园管理工作的共同作用。因此,中学学校文化与校园管理这二者的共同职能就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文化的主要职能是建设学校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氛围,以及学校想传达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些文化特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教师的耳濡目染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实现[2]。例如学校建筑、学校活动、学校布置风格等都是显性的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学校内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通过校风、校纪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管理区别于学校文化的主要职能是建设学校的内部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校内部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效率而进行的各种内部管理。中学学校的学校管理是为了能创建出更加规范的教育活动开展场所,并使校园的环境能为“育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管理不仅包括学生管理,还包括教师管理。而完善的学校管理环境建设与学校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学校管理理念正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学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相互影响

1.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中学学校文化是一所中学的基础,对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筑基作用。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经年累月积累出来的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综合,其中包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念、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首先,在中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学校文化可以为其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中学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宗旨,也就是学校成立的目的,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最终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而学校管理工作则是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规范,目的是确保中学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始终行驶在正轨之上。也就是说,中学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这一方面作用于管理工作形式,另一方面作用于管理工作制度。其次,学校内的人文环境对管理工作也是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的一部分。学校人文环境是学校本身隐藏的一种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校园灵魂。可以说,学校人文环境是学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这种环境的产生与广泛使用适应了学校文明进步的客观需求,指的是每位身处中学学校之中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社会环境。它是校园的特色,在各个学校之内都有不同的表现,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助力。这种人文环境促使着学校内的师生共同遵守着一些不言而喻的规定,使学校管理工作能得到校园内部每位师生的支持,并且使学校管理制度不是一纸空谈。最后,就是校园内教师与领导团体对于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一些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而校内各级领导虽然并不与学生长期直接接触,却会在日常的接触中表现出自身的性格与品德特征,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内教师与领导团体在学生面前若能展现出自身积极的一面,就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并成功带动学生在品德与习惯上向教师与领导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正面影响会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工作的压力,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产生推动作用。2.学校管理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塑造作用。完善的学校管理工作会成就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塑造出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会规范师生的行为,并在这种规范的过程中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师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是正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首先,学校管理能对学校内部的物质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中规范了师生的行为,严格禁止师生破坏学校内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本。大到校园建筑,小到学校内一个小小的个性标语,都是校园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这些细微的学校环境也正是每个中学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也就是中学学校的学校文化。而针对这些环境进行管理,保证了校园文化环境不被破坏,并且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能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严密的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文化能得到较强的保障。其次,学校管理制度体现了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一般以学校文化为基准,它一方面结合了校园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了社会现状。因此,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而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是学校文化目标的一部分,这二者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实现,保证其一方面适应发展,另一方面还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需求。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文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最后,学校管理思想保证了学校内人文环境的良好建设。学校管理思想是学校管理方针的体现,它也为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因此,学校管理思想掌管着学校内隐性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学校的隐性文化正是学校内人文环境的构成部分之一,这也就说明了学校管理思想为学校内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的管理思想在各种不同的中学院校内还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普通初、高中学校的管理思想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职业类初、高中院校的管理思想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双语初、高中学校则更加关注学生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与语言发展。教学的重点与学校管理思想不同,决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都有不同的人文环境建设目标,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学校管理思想对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综上所述,中学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文化帮助学校管理工作确定了工作内容与制度,学校管理工作则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更好的塑造,并创立出了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而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学校管理的内容又各有不同,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也同样有所区别。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清楚意识到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这二者之间的管理,使学校文化得以更好建设,并使学校管理工作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乡土文化回归学校的路径

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之根,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其传承与创新是必要的。乡村学校处于乡村场域,乡土文化滋养其发展,其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但现下乡村学校评价与乡土文化脱轨,内容与乡土文化脱离,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造成乡村学校精神之钙的缺失。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重新焕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内容,激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

费孝通先生曾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它的典型特征。”[1]乡土文化是乡土性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乡土文化的脉络中衍生出来的,是其由来发展的根脉。乡土文化在发展中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追求等,是人们生活样态的反映。就漫长的发展史来看,乡土文化应与乡村学校紧密联系。但受城市化等影响,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逐渐脱节,学校教育各项层面显示出乡土文化日益出现淡化现象,乡村学校教育疏远乡土文化后,成为一种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和消耗的教育[2]。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契合乡村学校所处地区特色和独有环境,重新审视其与乡土文化关系,从而促进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回归。

一、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关系

纵观教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发展与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所处环境及地理位置决定着其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总体来说,乡土文化滋养乡村学校发展,乡村学校涵养乡土文化生态[3]。1.乡土文化滋养乡村学校发展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含有育人目的,用文化人,借文育人。对于学校群体来说,文化涵有的精神可以助推乡村学校发展。一方山水一方乡土,乡土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它可以滋养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和特色发展,是乡村学校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其精神之钙。在乡村学校中融入乡土文化内容,比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乡村特有的生活经验、道德秩序等,可以催生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通过乡土文化的融合,形成城市学校所没有的乡村学校特色,在特色发展中彰显乡村学校文化活力,在乡土文化系统中筑牢学校精神内涵,让乡村学校蕴含现代性和乡土性,在两者文化并置中展现出乡村学校生命源泉之活力,在学校乡土文化建设中得到发展。2.乡村学校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乡土文化是特定地域空间下,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乡村学校反哺乡土文化,其所处背景决定在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价值,利用乡村学校创新乡土文化,促使其顺应时代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被传承,是乡土文化生生不息发展的路径。内涵有现代性特色的乡村学校,展现出时代意识、主体价值、理性精神和发展动力文化港湾的渗透,这些内容的渗透或许会解构乡村符号中一些经典性东西,可能也会丢弃某些与当下主流发展相背离的思想内涵,但不能忽视的是它们最终建构出的乡土文化与当下的乡村发展和乡村现实更加契合[4]。

二、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日渐式微

查看全文

廉洁文化进学校的探索与思考

党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在落实《实施纲要》过程中,我市根据苏州市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亲情助廉、友情促廉、社会倡廉”的“新三廉”工程活动,全面推进了廉洁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和进农村(简称“六进”工作)。苏州市提出的“廉洁文化”与中央《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廉政文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们认为,“廉洁文化”包含的范围比“廉政文化”更广、更大众化,也更适合“六进”工作的涵义。因此,本文采用“廉洁文化”的提法。那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包括廉洁文化进学校?如何开展好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本文就围绕这方面问题谈谈一些看法。

一、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实施纲要》中提出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其目的是努力建构与培育廉政文化,通过廉政文化在全社会中的滋润与熏陶,让廉政作为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根植于社会多数人心中,使反腐倡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而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预防腐败的强大合力。我们认为,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1、重要性。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过去,我们一向强调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灌输的对象主要是在任的公职人员,对于那些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将来也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我们却没有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反腐败知识和信息。二是针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涉及公正、公平、自律、守纪、诚信、正义等方面的廉洁教育,对他们的成长,以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旦廉洁从政的理念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若干年后他们也将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潜移默化的德育结果将对其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子女的监督是家庭监督的重要力量。因为即使是腐败分子,一旦他们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子女正义感的强化便融入了腐败分子内心善与恶的斗争。自己孩子义正辞严的态度能对腐败行为发挥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便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内在力量。

2、迫切性。一是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到学校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金钱至上”观念不乏其市场,学生中有的从小在学校依仗父母权势,凌强欺弱,贿选作弊,攀比斗富,崇尚物质,成了一方“小霸王”;有的虽年纪尚小,未形劣迹,内心却已羡煞腐败糜烂的生活,发誓一朝为官,贪遍天下……可见,为了避免另一种失误,反腐败教育必须赶紧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廉洁从教,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里,设置相当的篇幅解说反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意义。四是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危害着党的肌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党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使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了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必要性。

3、可行性。大多数教师、学生从心里厌恶和痛恨腐败,特别是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着极宝贵的正义感。他们关心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着我们党当前所进行的反腐败斗争。这无疑使我们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树立了信心,更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在低龄群体中进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不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查看全文

学校廉洁文化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在美丽的**市区,串场河畔,闪耀着**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漫步校园,楼群错落有致;人造草坪,浓翠欲滴;塑胶跑道,赏心悦目。游泳馆、天文台、文化城、电视台、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处处展示着现代化教育的迷人风采。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精神振奋,开拓创新;教师乐于奉献,工作勤恳;学生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市区人民的信赖。这就是先后荣获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全国德育工作、艺术教育、体卫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的**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可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仅是一所镇办小学,低矮的房屋,灰暗的教室,陈旧的课桌,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如今的奇迹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的呢?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一切凝聚着学校的领头雁----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市亭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殷广平同志的辛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殷校长站得高、看得远,果断决策,在校园建设廉政文化,将其作为全校的净化剂、推进器,同时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种下廉洁的种子。一时间,学校走廊里挂的是廉政宣传的图片,校广播站播放的是廉政的歌曲,校电视台播放的是一代清官的故事,校童星文化团演出的是“以廉为荣”的课本剧,各班教室黑板报上说的是贪婪者可耻的下场,大家歌唱的是廉政之歌。廉政文化进校园,净化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全体师生的认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深入人心,“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成为了解放路实验学校每一位领导和老师的自觉行为。

每当走过文化氛围浓郁的长廊,殷校长总要不时地跟其他老师说,“廉洁勤政,只有心地无私和视事业如生命,才能心无旁骛,撑起事业的天空。”记得那是**年5月,殷校长怀着对党的一颗忠心,以一个党员特有的责任感走马上任。面对着落后的现状,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确立了“质量立校”的理念,积极推进内部改革,经过努力,教学质量上去了,在当时的小学统考中,连续八年居市区前列,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列全省第一。他又审时度势,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办了童星艺术团,出访韩国,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贵宾演出,受到高度赞扬,被盛赞为“苏北的小红花”,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为了学校的扩建工程,殷校长把整个身心扑到工地上。渴了,喝几口冷水;饿了,啃几块面包;困了,拉两长学桌一拼就当床.8月20日下午两点,骄阳似火,在扩建工地上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还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的殷校长,突然晕倒在工地上,大家心疼地把他送进了医院.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刚一清醒,便一把拔去手上的吊针,说:“3000多名学生等着开学,我不能离开,也决不离开工地。”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才征服了全体解放路学校人的心,成就了解放路学校发展的奇迹。

廉政更需要操守。只有甘于清贫,洁身自好,才能勇立潮头,才能闯过金钱设下的险关。学校扩建工程,总造价4500万元,他的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为工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他坚持公开招投标,集体会办,共同研究,异地审计,先后拒绝了十多个单位的吃请,多个送礼人被拒之门外。在杭州审计结束后,施工单位的领导趁电梯没其他人时,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让他自己买个纪念品,他同样严辞拒绝。“公生明,廉生威”,在工作中他就是以两袖清风的形象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廉政需要源泉,源泉来自高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当许多意志不坚定者倒在石榴裙下,落得可耻下场的时候,殷校长用行动谱写了人间的真情。97年7月,他的爱人为筹建市孤儿院,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急救。医生告诉从学校匆匆赶来的殷校长,这种病生存的希望只有千分之一,即使保住性命,也只能是个植物人。一听此话,他泪如泉涌,一把抓住医生的手说:“医生求求你,我爱人跟我没有享过一天福,我对不起她呀!哪怕是植物人,只要她还活着,我还有妻子,我女儿还有妈妈,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呀!”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完美的家的理念!他用一片诚心,带着瘫痪的妻子去南京下上海奔北京往西安,先后五次实施开颅手术,缝了108针。当家属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他一次次用亲情把妻子从死神手中夺回。八年如一日,二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演绎着人间的至爱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他的妻子已经恢复了神志,正常说话。伴着漫天的晚霞,在迎宾公园的通幽曲径上,人们经常看到: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殷校长推着轮椅,带着妻子散步的情景。人们既看到他事业上的铮铮铁骨,更钦佩他作为大丈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殷校长的影响下,学校始终保持着风正气清的本质。全体教师以育人为本,决不以教谋私,没有人从事有偿家教;全体学生以学为先,不比吃用穿戴;全体领导埋头工作,谢绝吃请。记得当第一届初中学生,以人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升入全国示范高中的比率、700分以上人数比率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的时候,面对着众多家长要办谢师宴的请求,学校请来了全体家长,代家长办谢师宴,既了了家长的人情愿,又树立了纯洁的家校新风,家校联欢会上,许多家长热泪盈眶,满怀感激,他们从心底里敬佩殷广平:是他,多年来致力于以勤创校、以廉办校,开辟了解放路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新征程;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走出了廉政文化在解放路扎根、开花、结果的新坦途;更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谱写了解放路处处溢清风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学校责任文化意识的探索

论文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基础的准则。责任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的一种文化。它是校园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师生责任意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所形成的充满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之一。因此,必须把责任当作一门学问来学习,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承。同时,责任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要以做大事的心态对待每一件小事,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慢慢接近,成功地超越自己。

论文关键词:学校;责任;文化意识;教育工作者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来看,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情,即份内之事;三是指因为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情,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但究其实质,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始终的社会使命、社会法则,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道德法则与心灵法则。它是人生中的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止的追求。责任能够让社会平安、健康地发展,能让家庭充满爱,更能让学校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因此,对于责任,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对教书育人者的责任进行探究,仍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

责任应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以师生责任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意识。而构建责任文化,营造责任文化氛围,能使师生自然而然地富有责任感与责任,从而产生对责任的崇尚和敬畏。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新时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为学生精神成长以示范的“人师”。

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责任文化意识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这是教师的天职。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是教师的崇高追求。其中保护孩子、培育未来乃是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师理应肩负起的一种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才因忙碌而充实,才因尽责而幸福。若没有了责任,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查看全文

学校廉政文化方案

为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教师学生的反腐倡廉自觉性,培养全校师生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营造“崇廉、奉廉、赞廉”的校园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人

人以廉为荣,个个以贪为耻的舆论氛围。根据泰教办【2007】3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教育,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

查看全文

透析学校责任文化意识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来看,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情,即份内之事;三是指因为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情,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但究其实质,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始终的社会使命、社会法则,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道德法则与心灵法则。它是人生中的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止的追求。责任能够让社会平安、健康地发展,能让家庭充满爱,更能让学校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因此,对于责任,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对教书育人者的责任进行探究,仍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

责任应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以师生责任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意识。而构建责任文化,营造责任文化氛围,能使师生自然而然地富有责任感与责任,从而产生对责任的崇尚和敬畏。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新时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为学生精神成长以示范的“人师”。

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责任文化意识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这是教师的天职。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是教师的崇高追求。其中保护孩子、培育未来乃是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师理应肩负起的一种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才因忙碌而充实,才因尽责而幸福。若没有了责任,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学校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结构

(一)责任与诚心

查看全文

学校体育改革文化逻辑

摘要: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就是支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是在文化体系中学校体育改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是学校体育改革从问题引发、方案制定到实施推广、反思评价等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文化运作机理。明确这一文化逻辑,有助于我们对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学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走向做出深入了解。研究指出: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变迁与变革,受到主流体育文化的支配;学校体育实施改革的文化逻辑表现在以体育价值文化的输入为先导、需要相应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相匹配、以行为文化的践行为根本。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改革;文化逻辑;社会体育文化;文化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包括综合改革、协调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1]。可见在经历较长改革发展期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仍然把综合改革作为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学校体育,自然也应该进行改革[2]。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改革的形势要求下,各种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陆续出台,但其效果却远未达到理想目标。作为实践层次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改革逻辑导向的偏离[3]。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承载人类特定体育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始终无法脱离文化要素而独立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教育活动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最终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虽涉及一部分文化的讨论,但也仅仅局限于文化冲突的分析。而学校体育的文化逻辑,是支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是一种在文化体系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是学校体育改革从问题引发、方案制定到实施推广、反思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运作机理。

1学校体育改革形成的文化逻辑

顾明远[4]曾说:“教育犹如一条大河,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而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也并不是没有源头和凭空产生的,同样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要素并发挥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发展的脉络上也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1.1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变革。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变革,主要指向学校体育的社会制约性,即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体育的改革随文化变迁而变革。尤其是作为学校体育主要实施和发展载体的学校体育课程,更体现出随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发展特性。纵观20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3个较大的转折和发展期,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正是文化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第一次重要变革是在1919—1949年,思想的迅速传播,传统封建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使得实用主义教育在我国逐渐盛行。在这种文化变革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学校兵操,我国学校体育发生重大变革,体育课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5]。随着学校体育重大变革,学校体育观念和课程都更为现代化,学校体育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真正具有近代体育教育意义的学校体育由此开始。而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结束的1978年,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逐渐转变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新中国服务。之后到时期,以劳动和军训代替学校体育的政策,使得学校体育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以军事代替体育、以政治控制体育的思想使得当时的学校体育背离了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从之前的以政治为导向,变为以科学和教育为基本导向。随着国家陆续颁布了多项学校体育的方针和政策,我国学校体育逐渐走上正轨,素质教育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导向。从20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脉络来看,以文化变革为基本依托已经成为重要动因,作为传授、保存、发展、创造文化的学校体育活动,其改革也必然受到母体文化的牵引,因此才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改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6]。学校体育改革之于文化的变革还体现在学校体育改革是文化变革的重要依赖手段。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文化变革只有通过文化传播这一复杂的互动形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在这样一种良性交流中达到文化变革的目的。尤其对于现代化而言,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整体的交叉性增强,文化传播对于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得到强化。虽然就文化传播来说,教育、报刊、网络媒体、社会讲演等都可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是教育相对于新文化的传播来说,在直接性和实效性上无疑具有更大优势。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成为社会体育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因为学校体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其自身的学校体育亚文化现象必然融入社会体育文化系统的普通规律之中[7]。例如,我国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制,为迅速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国家以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竞技体育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中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建立各种高水平运动队、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为这一主流文化得以迅速整合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全民健身文化的大力发展中,学校体育又通过人才培养、物资支持、组织服务等迅速实现全民健身文化的强化,可以说学校体育的改革在任何一次社会体育文化转型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1.2学校体育的改革受主流体育文化的支配。从文化角度说,真正能够将学校体育改革发起并贯彻于实践之中的还是主流体育文化,例如从鸦片战争后以“兵操”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下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再到时期的“军事体育”“劳动体育”,虽然都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变革,但都反映出“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诉求和期望,这就是在我国长期的带有浓厚政治诉求的主流文化支配下的必然结果。甚至在2012年秋季开展的“冬季长跑”也提出“热爱祖国从体育锻炼开始”的口号[8],可见这样一种国家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于学校体育改革带来的强大支配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治性支配比较明显,政治导向浓厚的主流社会文化使得学校体育改革表现出更多“计划性”,而缺乏哈耶克笔下的“自发秩序”,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学校体育改革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元化以及学习需求复杂化,带有政治诉求的学校体育改革弊端不断暴露,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2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

查看全文

浅谈学校建筑文化设计

【摘要】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能够有效反映出社会经济建设情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设计出大量能够改变大自然的建筑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环境及地域文化的消失也感觉到忧心忡忡。

【关键词】学校建筑;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建筑作为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能够有效体现出外在因素,例如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等等,在建筑文化内,基本通过建筑空间与建筑符号对建筑文化进行表现,保证建筑物与文化语境之间紧密结合,奠定建筑文化底蕴。学校内每一个地点都具有一个景色,能够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学校建筑在无形之中对学校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对一代代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学校建筑审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世界各国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1.1自然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自然主义的建设文化设计风格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自然地貌变化多样,在这种环境之下造成美国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自然主义十分追求。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人员奥姆斯特德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是以自然主义作为设计核心,对传统古典主义所具有的庄严及清晰的结构十分反感。公园所具有的优美景观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有效满足生活在城市内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1.2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前后形成,主要是受到现代建筑理论与现代艺术的影响,建筑行业对建筑景观进行了创新。现代主义在景观建筑学内应用,最为显著的作用并不是在建筑设计内应用新型的施工材料,更多的是将功能作为设计的初始概念,能够有效让现代建筑设计从传统图案或者是风景设计理念内脱离出来,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建筑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在众多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内,加州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丘奇认为,产品想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并不是构建有序的秩序,而是应该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设计语言,同时有效调节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例如设计场地、要求等[1]。

2中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的发展与交融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民族文化探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落地于学校教育,是当务之急;把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实于当代青年中,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着陆的重要任务。而中职学校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承载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本文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及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疏离现状出发,提出并分析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应对策略。

一、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

首先,民族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指同族群的明显对其历史、语言、风俗等方面的接受和认可态度,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心理认知,对所属文化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传承与创新自身文化的心理动力;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将民族文化认同溯源到国家战略文化认同,将其视为世界主体认同范围内,相互尊重,彼此吸收和融汇。其次,民族文化自信是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自信的源泉来源于民族历史、民族科技、民族精神的过去考量、现在传播与未来的号召。

二、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疏离现状

中职生正处于信息处理模糊期与心理意识觉醒期,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存在着心理疏离,一方面,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随着外出务工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的增多,他们家庭观念、家族观念淡薄,家长给予更多的是物质的补偿,缺乏本土民族历史、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成长的关键期,缺失了口耳相传的最佳心理契机。另一方面,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各种短平快的网络及影视信息泥沙俱下,中职生在模仿中慢慢迷失,表现为对本土民族文化缺乏敬畏,对本土民族风俗人情淡漠,对本土民族技艺嗤之以鼻,失去了民族自觉的感情契机。与此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多不良媒体把本土民族文化宣传成保守的、落后的文化,甚至断章取义,在戏说与恶搞中曲解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而把外来文化包装成时尚的、进步的文化,通过节日、娱乐物化他们的产品形式,商业化他们的产品价值,美化他们的精神内核,加重了中职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失去了民族自信的行为契机。“增强民族认同感,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意识,使人民热爱并保护优良传统文化,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正因中职学生还处于对自身及外界认同的探索时期,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自身经历的积累与外在的融合,是一个重新构建平衡的过程。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重新恢复外在入侵文化认知与已有的内在主体民族文化认知之间的平衡状态,培养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中职学校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