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结果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2:2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血糖结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血糖结果

血糖结果检测的两种结果比较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测末梢血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血糖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对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病人年龄50~80岁用自身配对法同时取静脉血和同侧肢体末梢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和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结果血糖仪测末梢血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用血糖仪测末梢血的血糖值偏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血糖值。

【关键词】血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末梢血静脉血血糖值结果差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数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糖仪以其简单、快速、易操作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紧急快速血糖的检测。迅速获得的血糖参考值对医师的临床诊断和应用提供了帮助。但在有些情况下血糖仪测末梢血的血糖值与化验室全自动生化仪测静脉血的血糖值有误差。

故对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龄在50~80岁同时取静脉血和同侧肢体末梢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脑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难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一、方法

查看全文

不同方法测试血糖结果对比及剖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数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糖仪以其简单、快速、易操作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紧急快速血糖的检测。迅速获得的血糖参考值对医师的临床诊断和应用提供了帮助。但在有些情况下血糖仪测末梢血的血糖值与化验室全自动生化仪测静脉血的血糖值有误差。

故对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龄在50~80岁同时取静脉血和同侧肢体末梢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脑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难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1方法

对入院的病情危急的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在入院时未进行输液前,用75%酒精消毒患者左手无名指指尖,待酒精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紧贴病人皮肤刺破皮肤使血自动流出黄豆大小时用快速血糖仪进行测试并记录血糖数值。压迫穿刺点数秒钟后取同侧肢体静脉血标本3ML送化验室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

2结果

50例急危重病人用血糖仪测的末梢血血糖值平均值7.82±2.72,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血糖平均值8.11±3.11通过t检验发现血糖仪测的末梢血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的末梢血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糖仪测的末梢血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的静脉血偏低。

查看全文

糖尿病护理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1一般方法

1.1门诊咨询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防治操作,包含饮食控制方法、日常运动方法、自我血糖监测方法、生活习惯调节方法、日常用药方法等,为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其身心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并加强随访(电话形式)。

1.2会诊护理管理

成立护理管理小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以及疾病程度,通过评估、询问等方式制定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方案,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应及时予以护理避免恶化。组内护理人员应加强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尤其在疾病并发症的预防、血糖监测方法、日常血糖控制模式等方面需加强学习,以便于更好地为患者展开健康宣教。

查看全文

多学科护理合作在低血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03/2015-04月,在作者医院住院并接受使用SureStep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纳入标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诊断标准[4],接受床边血糖监测>3d,血糖监测次数不少于21次的患者;排除标准:同一时间段重复低值,取第一次低值为有效值。低血糖纳入标准:低血糖诊断标准按照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血糖≤3.9mmol/L,其中血糖<2.8mmol/L为严重低血糖,2.8mmol/L≤血糖≤3.9mmol/L为一般低血糖。夜间低血糖:22∶00次日6∶00发生的低血糖。

1.2管理与干预方法

1.2.1监测数据收集采用强生公司提供的与SureStep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配套的血糖仪和血糖试纸对全院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在规范监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血糖监测及数据管理。3名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全院26个科室血糖监测进行质控,质控内容包括血糖仪校准、试纸型号、有效期检查、护士血糖监测方法等,质控频次1次/周。1.2.2低血糖案例收集在临床护理专家指导下,制定院内低血糖案例记录表及上报流程,由专门糖尿病教育管理护士负责收集整理。1.2.3培训指导干预多学科糖尿病护理团队即以糖尿病管理为核心,专科引导,多个学科参与管理,对院内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血糖监测管理、低血糖识别、规范化处理培训考核及临床实践指导。低血糖标准化处理流程参照2010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的双15法则。

1.3评价指标

查看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变化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根据入院时的空腹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组和血糖升高无糖尿病组,比较发病时的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入院时高血糖且合并糖尿病组无痛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早期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有糖尿病病史者发生无痛性心梗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见暂时血糖应激性升高。为了研究血糖升高在病程的发展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病例随机选自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及入院时空腹血糖分为三组:血糖正常的38例,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32例,血糖升高但无糖尿病的36例。比较三组病人发病时的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2结果

查看全文

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症

【论文摘要】目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研究。方法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临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症25例,采取分析病历记录、实验室血糖测得值、临床用药情况的方法等,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结果25例中在3d内血糖恢复稳定者23例(占92.0%),其中6h内血糖恢复稳定14例;6~24h血糖恢复稳定6例;24~72h血糖恢复稳定3例;1例抢救治疗5d未清醒,且反复抽搐(2次脑CT未见异常)自动出院;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痴呆,住院15d,自动出院。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伴存病的患者应尽量选用半衰期短,血药浓度积蓄较小的降糖药,并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个体化,及时随访血糖,治疗上应防止再次低血糖症状发生,减少病死率。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尽量予以避免,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如不及时诊治,神经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遗留痴呆等症状,甚至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自觉症状,以致产生重症低血糖甚至昏迷。本院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治疗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临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25例,均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64~86岁,平均73.4岁。合并肾病5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8例,血脂异常15例,陈旧性脑卒中5例,感染2例,胆结石6例。胰岛素治疗9例,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16例(口服优降糖2例,消渴丸4例,美吡达2例,达美康3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并用3例,消渴丸与二甲双胍并用2例)。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参照1997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低血糖症参照测得的血糖结果:①有低血糖的检验结果:血浆葡萄糖浓度<3.9mmol/L;②临床上以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低糖症状为主要表现[1]。

查看全文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规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规范化管理对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20例GDM孕妇,其中进行常规门诊管理的160例GDM孕妇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的160例GDM孕妇为管理组;所有孕妇均干预至分娩,比较两组干预后的血糖水平、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等指标。结果干预后,管理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71±0.92vs.6.83±1.04)mmol/L,(9.94±1.86vs.11.07±2.05)mmol/L,(6.75±0.90vs.7.35±1.08)%,均P<0.05];管理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羊水过多、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的胎儿窘迫、早产、巨大儿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DM孕妇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干预后,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管理;血糖;妊娠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妇在妊娠期内首次发生糖耐量减低为临床特征的糖代谢紊乱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比例随之加大,GDM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1]。GDM属于高危妊娠,如果孕妇血糖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产生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给GDM孕妇、家庭及社会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2]。目前,GDM孕妇已有进行常规管理,但在具体实践中执行力度不够,未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使得孕妇的血糖控制不够理想,预后效果不佳[3]。为此,本研究对160例GDM孕妇进行规范化管理干预,并以160例GDM孕妇进行常规管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路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2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孕妇均符合GDM的诊断标准[4];②均为单胎妊娠;③认知功能均正常;④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并且能够密切配合干预随访研究;⑤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较为完整。排除标准:①有心脑血管疾病;②肝肾功能不全;③存在意识障碍、语言障碍;④失访者等。将常规门诊管理的160例GMD孕妇为对照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8.72±4.07)岁;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7.29±1.64)周;初产妇94例,经产妇66例;初中和以下28例,高中49例,大专和以上83例。实施规范化管理的160例GDM孕妇作为管理组,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54±4.15)岁;孕周33~41周,平均孕周(37.79±1.70)周;初产妇92例,经产妇68例;初中和以下31例,高中52例,大专和以上77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产次及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查看全文

专科门诊护理对中青年自我管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对青中年2型糖尿病(T2M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青中年T2MD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结束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饮食、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及足部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理精神、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及治疗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青中年T2MD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有助于稳定病情,推荐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青中年T2MD;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β细胞损伤及胰岛素抵抗,若不正确治疗易引发多种长期并发症。有效控制血糖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其极为重要[1-2]。青中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为患者忽视血糖监测及药物调整等,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稳定糖尿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3-4]。本文探讨了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干预对青中年T2M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青中年T2MD患者7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8~4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且意识障碍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传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例,女性14例;年龄为18~42岁,平均(32.18±5.24)岁;病程为1~11年,平均(6.58±1.12)年。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20~45岁,平均(33.29±5.62)岁;病程为1~12年,平均(6.61±1.2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住院给予健康指导教育、跟进疾病护理等。研究组实施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高水平护理人员并经考核,最终选拔作为长期护理人员,建立护理小组进行系统标准化专项培训,使各成员正确了解糖尿病病因、症状、预防及健康知识,结合患者病情、基础资料建立个人档案。具体内容:(1)每月进行1次健康讲座,护理人员不仅要定期接受糖尿病教育培训,同时科室邀请糖尿病专家及营养师开展讲座及培训,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讲座,建立教育小组使不同接受程度的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相关知识。(2)控制饮食,每天遵医嘱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为其合理制定食谱,确保健康饮食,控制患者血糖水平。(3)开展自我监测血糖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胰岛素笔和血糖仪,做好血糖记录以跟进病情;嘱咐患者按时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和调整剂量;详细讲解用药目的、药物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情况。(4)结合患者病情为其制定适当运动计划,告知运动对控制血糖的重要性。(5)开展病友交流会议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每月邀请自我素质好且健康知识掌握多患者成立小组,相互讨论病情、评估血糖监测、治疗情况以确保提高患者治疗信心。(6)糖尿病并发症为威胁患者病情的一大因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并发症预防护理。(7)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每两周电话随访1次,每月家访1次,家访时免费测量患者血糖浓度;定期访问患者糖尿病知识与技能,尤其是观察其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变化,对掌握度低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6]。1.3观察指标采用血糖仪(美国强生公司,型号:B-26313D)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每天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足部护理,采用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采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于干预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包括心理精神、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及治疗,采用5级反向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远程医疗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的运用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年龄后移、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GDM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对孕妇来说,超出常规的额外产检要求可能导致失约和欠佳的妊娠糖尿病管理。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门诊随诊基础上应用新型的远程管理体系,将营养医生为糖尿病日常常务管理者,运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患者的实时干预管理,探讨这种新型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糖代谢,使血糖安全达标,以及在母儿结局方面的作用。

一、临床资料

本次189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同意参加研究项目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入选标准:⑴年龄:21~45岁;⑵家庭具备上网条件,可熟练上网;⑶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2015年糖尿病医学会推荐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⑷患者可自行在家中监测指血血糖、血压。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合并妊娠;合并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者。二、方法根据是否同意加入远程医疗管理系统,将87例加入远程医疗管理系统的患者设为实验组,102例自行定期监测血糖及门诊随访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配备血糖仪、血压计等家用检测设备。设备均具备国家检测合格证书;对患者进行使用培训,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由项目成员负责解决。在每周一次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课上提供仪器检测及校正服务。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健康日记、患者培训、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监测、实时信息交流、糖尿病知识教育等。通过全程的血糖管理,实时观察血糖,有效调整饮食及血糖。定期评价效果,对所有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记录并比较2组孕妇血糖、血压控制情况、母儿结局及产后42d糖耐量。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01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一、血糖指标对比空腹微量血糖:实验组为(4.24±1.21)mmol/L,对照组为(5.35±1.45)mmol/L;餐后2h微量血糖:实验组(6.01±1.03)mmol/L,对照组(6.59±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组(4.51±1.12)%,对照组(5.41±1.06)%,2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皆为正常,但实验组指标更为理想,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详见表1。

二、患者结局比较

实验组患者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后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围产儿结局比较

查看全文

糖尿病预防分析论文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作用无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不同脏器的(长期)损伤、功能障碍和衰竭。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极广,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逾1.3亿,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5%,居世界第二,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

DM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控制不好会引发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病变,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脑中风、失明、双足溃烂等并发症。所以加强DM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据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教授介绍,英国要求45岁以上、不论任何职业人士,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糖尿病的专业检查。这项措施对及早发现糖尿病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糖尿病上升趋势,王教授提醒1,肥胖;2,常喜欢空腹吃甜食;3,常出现多汗,尤其是面、颈、手、足等局部出汗多,常有饥饿、头昏、心慌以及低血糖现象;4.无原因的全身皮肤瘙痒,有时表现为肩部,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5.皮肤易生疖(如何治疗疖)、痈,伤口和皮肤感染愈合慢;6.无原因的视力减退,视觉模糊,或出现白内障、青光眼,且发展很快;7.常有排尿困难症状,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以外,应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8.无原因的倦怠、乏力,即使处于休息状态,身体也感到十分疲倦;9,血压高和高血脂,及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妇女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具有两条以上,即要注意排除隐性糖尿病的可能,应该及早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对于那些缺少运动、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定期做专业的糖尿病体检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普通人群,以往45岁开始体检增加糖尿病检测仍然有效,但对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高血压等“三高”病史、心血管近期异常的三类高危人群,易提早到30岁开始就要做检测。这有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采取早治疗措施。

糖尿病血糖紊乱的病因主要是1型: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易酮酸中毒、可由自身免疫过程引起;2型: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主要由胰岛素拮抗作用引起。此外妊娠糖尿病是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根据血糖监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等,不同时间检测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以往对DM的诊断及治疗效果主要通过对病人的空腹血糖(FBG)的监测来完成,特别是老年DM患者将血糖测定作为DM的唯一监控指标更为普遍。但由于Glu的波动性和瞬间性[1]的特点,易受饮食、药物、情绪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确实反映DM的控制状况,致使一些DM患者的病情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而发展为严重的DM并发症,直接威胁着DM患者的健康。在DM诊断方面,Glu是不可替代的绝对指标[2],但它只能提供在某个时间DM控制的一个特定点的情况,即只代表即时Glu水平,属于短期Glu控制监测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