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2:1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责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责任

教师教学与学术责任探究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查看全文

透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查看全文

学术环境编辑诚信论文

摘要:编辑通过筛选识别学术不诚信行为,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本文简要分析了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了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围绕“编辑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与行为”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促进诚信学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编辑;诚信学术环境;学术诚信缺失;原因;责任;行为

学术诚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学术诚信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者,可以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学术不诚信会给学术界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甚至全社会的发展。首先,学术不诚信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的学术规范,会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加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难度,浪费编辑部人力与物力;其次,学术不诚信行为会致使学术风气被扭曲和败坏,诱导其他学术研究者为追求名利、成功而寻找捷径,采取不正当手段;最后,学术不诚信行为扼杀了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及其创新能力,导致稿件质量低下,产生学术诚信危机与社会诚信危机,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健康发展。(二)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重要性。首先,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诚信问题,缓解学术界学术诚信缺失,形成良好规范的学术风气;其次,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强学术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促进我国学术界健康长远发展;最后,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改变当前功利浮躁的学术环境,增强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高素质学术研究人才的出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学风建设机制优化研究

摘要:教育部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高校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校学术治理体系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并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出建议。认为高校要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制定本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的监督。

关键词:高校;学术治理;学风建设;学术不端;人才培养;学术创新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一直是教育部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2009年出台《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1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这些指导性文件,为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有效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奠定了制度基础。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规范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性文件———《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根据《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起草,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更加完整,内涵上更趋合理。这是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大举措,为高校有效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制度依据,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主要特点

1.强化了学风建设主体责任《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校应该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并明确职责分工。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强化学风建设责任实行通报问责机制的通知》就已经明确高校党政主要领导是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办法》再次强化学风建设主体责任,表明教育部以主体责任制推进高等学校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决心。2.突出了“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办法》专门用一章明确高校要努力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与预防,通过完善学校学术规范教育制度,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等,建立与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体系。同时,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人也绝不姑息,要给予相应惩戒。要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净化校园学术空气,优化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3.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学术不端行为,顾名思义是在学术方面的不端行为,应由学术权威机构或组织作出学术判断。而在国内一些大学,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调查和处理。本次《办法》的颁布,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中,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避免高校包庇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干预学术调查进展和结果。

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有关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内容

查看全文

探索大学教学与科研责任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查看全文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调研报告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学术责任心,恪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学风,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学术界理论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的浮躁之风有所抬头,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滥用学术权力的失范现象开始滋长,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侵蚀了科学研究的道德根基,阻碍了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舆论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咨询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10月,教育部正式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负责宏观指导和协调推进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这是教育部加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领导,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今后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重点,是要按照“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力求在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二、以诚信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科研人员自律意识

学术自律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将推动在高等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提高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各地各高校要大力宣传高校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先进事迹,以他们的高深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师生,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要组织编写学术规范知识读本和辅导性读物,阐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学术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技术规范,为普及学术规范知识提供基础教材。要加强学术规范的培训,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自愿遵守,防微杜渐。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教书育人、潜心学问,力戒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以铁肩担道义的气魄,牢记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模范。

查看全文

大学教师职业责任论文

引论:问题及意义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现时代,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同时也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现代社会“世俗的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有强劲发展势头的行业,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该国文明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成为该国有没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之一。我们也正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市场在若干年中仍会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扩大的态势。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我们不仅在硬件和招生规模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努力恢复大学精神和大学传统,努力与世界大学的传统与制度实行接轨,进行观念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的进步。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关心扩招以后的教学质量问题,而且也关心大学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状况。学术界和高教界对自身的学术规范、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也越来越关心了,一些学术不良行为被媒体披露出来,不仅引起了学术界自身的警惕,而且也为社会公众所广泛关注。但似乎揭露、批评、谴责的多,如何积极建设则似乎关注的还不够。在学术打假、抨击腐败、揭露嫖窃等等事件连续发生之后,我们能否静下心来思考一些积极的建设措施呢?大学的成与败都系于其主体教师身上,要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或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学术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竺可桢先生曾称“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不仅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社会的良心、道德的灯塔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负有其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作为其主体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学问渊博,而且还应该道德高尚。在这种社会期待下,重新反思和讨论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也为实践所急需。这种讨论也将在更微观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大学自身的发展进步。对建立和恢复社会公众对大学的信任和树立对全社会的道德信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就使讨论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微观的职业主体的道德问题,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道德的灯塔如果倒塌了,那么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的影响将是可想而知的。

一、根据、现状与特点

首先,我们应该从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的身份角色的性质,来讨论一下大学教师道德的必要性这一前提性的问题。这本来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似乎近年来也成了问题。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群体,但同时它构成了知识分子这个精神性群体的主导部分。在近年来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中,有人认为,在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首先是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丧失。不再以天下为已任,而主要是承担一种学术的功能,只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甚至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性专家。当代知识分子只是一名学者,更确切地说是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第二个方面是知识分子的再度边缘化。与政治、经济的分离,使知识分子不再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而只是社会中众多分子中边缘的一员而已。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道德人,而是一个知识人,他应该以一种知性的方式存在。知识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证实自己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其他非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有人认为这才是恪守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知识分子不再背负“道”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这种观点似乎认为知识分子在当代只需要“妙笔著文章”就行了而不需要“铁肩担道义”了。这一方面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拒绝了社会和公众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使知识分子的道德必要性成了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激,知识分子在当代可能更加知性化、专业化、边缘化、平民化,但仍然是最具精神性的一个社会阶层,完全放弃了社会良知和对自己比较高的道德要求,则知识分子就会失去其质的规定性。讲求道德文章皆佳,学问道德兼备从来是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中国自古以来也是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亦即道德与学术实为二而一、一而二者。这也是知识分子能够发挥其社会批判、引导民众的社会作用的价值基础。

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导部分,其群体道德的根据首先来自于这种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另外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责任则来自于其职业的社会地位、功能,自由和权利。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责任和道德,由于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社会功能,使其职业主体的责任和道德变得更加重要。其职业主体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状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社会的道德风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责任就是某一种职业从业人员对其职业团体的职业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所应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体现在职业主体的职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一种做事的行为规范要求。而职业道德则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和功能,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人品质和人际规范。本文侧重从人际规范的角度来论述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二者在职业的范围内都具有做事做人所应履行的义务的含义,而且这种义务性的规范均主要是*自觉自律得以实现的,这种义务虽然也包含了某种职业雇用的强制性,但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道义性,这是由教师职业育人的人文性和崇高性所决定的,因而其差别并不是很大,即都体现为具有道德性质的义务承担和行为规范,但出于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责任看作是做事方面的义务,而把道德主要看作是做人的要求。

查看全文

浅谈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既是学术信息和学术成果主要的交流与平台,更是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培育学术新人、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媒介。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担负着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对学术与文化的责任、对读者与作者的责任,只有充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责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责。

1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1恪守职业道德

学术期刊在申报课题与结题、职称评聘以及单位要求完成科研目标考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编辑自身必须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无视学术文章发表的原则,发表一些关系稿、人情稿,从而影响期刊的整体质量,弱化作为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与职责。因此,期刊编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倡导学术正气,对那些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的人予以抵制,做一名合格的把关人。

1.2努力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因此,编辑要不间断学习各类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盲从;培养自信心,认为对的要坚持,反之坚决反对;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创新,保持强烈的进取心。编辑要努力做到并践行,才会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期刊独特风格的形成。

查看全文

学术道德净化科研学术环境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科研不端行为正越来越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与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学术道德科研评价防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科技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OSP)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fabrication)、窜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窃(plagiarism)行为。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查看全文

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教师参与治理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已有研究主要从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治理结构、制度设计等视角切入,忽视了对教师自身因素的关注。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教师参与治理的实践逻辑、参与意愿、参与能力是制约教师参与治理的重要因素。应建立学术权力监督机制,培育教师公共精神,完善参与治理机制,以促进教师有效参与治理。

关键词:影响因素;参与意愿;参与能力;教师参与治理

促进教师有效参与大学治理是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术界对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制度供给、权力配置和治理结构等维度进行的。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我国大学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设计由行政人员主导,且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参与决策①。一项关于大学教师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表明,教代会实质上是一个行政主导的混合性组织,成为改革合法化机制,民意表决机制,以及象征机制,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②。学术委员会制度作为一种外生制度,需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发挥作用。在各种领导管理关系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学术委员会难以有效地嵌入大学领导管理体制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③。缺乏合理的制度体系为学术委员会的有效运行提供具体、有效的制度依据和保障,是学术委员会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④。大学内部权力配置失衡是影响教师参与治理的重要因素。当前党政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学术评议机构,学术评议机构成为党政权力的末端,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参与治理⑤。从大学内部权力关系来看,校党委会作为校内最高权力机构,本该发挥治理权力却主要扮演了管理者的角色,做了校长及校行政应该做的事情。而校长及校行政为了获得其法律法规赋予的应有权力,在与党委会权力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地挤占了本该属于学术人员的一些权力⑥。由于大学内部权力配置失衡,长期行政权力占据主导作用,加之关于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教师参与治理意识薄弱,导致教师权力的弱化,阻碍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内容、层次和深度⑦。我国高校治理过程中,行政权力过大,学术人员被边缘化,教师参与治理的权力被无限挤压⑧。此外,学术与行政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⑨也是影响其参与治理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从教师自身之外的视角进行探讨,较少关注教师自身因素。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术人假设”。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参与治理非常复杂,远非几个概念、几对范畴或者几个模型所能回答。大学教师虽然具有学术人身份,但同时也是普通人,也具有普通大众所具有的作为人的复杂性。教师在参与学术治理活动中,并非全然是学术人假设在背后支撑着。由于人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治理的复杂性,是研究教师参与治理难以回避的问题。教师参与学术决策时,并不总是基于学术逻辑,通常情况下还夹杂着个人私利和理性的算计。本研究拟从教师自身的维度,去探究教师参与治理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一所教育部直属研究型大学,本研究以C大学指代,教学科研人员用F加数字表示。

一、教师参与治理的实践逻辑

教师参与治理的实践逻辑是指教师在实际参与治理行为背后所暗含的行动依据。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学术权力理论。学术权力背后的假设就是学术人假设。所谓学术人是指以传播、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己任,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的一类群体⑩。学术人具有真理性、公共性、超功利性、自律性、创新性、自由性本质特征。学术人假设为我们理解学术治理和学术权力提供了新的认识,但是学术人假设忽视了学术人的多重身份属性。现实中的教师参与共同治理非常复杂,不是几个简单的概念或者范畴就可以涵盖的。本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教师在实际参与治理过程中,遵循着多重逻辑。在大多数时候,教师都会认真按照学术本身的逻辑参与学术决策,扮演着学术人角色。但是,当利益受冲突或受到威胁时,维护利益便成了教师的实践逻辑。F23曾经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对于学术评审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深有体会,“教师在参与学术决策过程中,实际遵循的不仅仅是学术的逻辑,非常复杂,你看我们现在的评审,看起来是学术权力在起作用,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或者为自己所在院校争取利益(F23)。”同时,F23也指出,“不是所有的教师在利益面前都会放弃原则,也有不少教授坚持原则,但是太难了。”现在学术评审越来越多,学术委员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在学术评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F7曾经提到自己作为专家参与的一次评审时谈到的现象:“你看我们现在评奖,外在的东西太多了,你看那背后运作的……都不好意思说背后的东西了,我觉得必须得改(F7)。”F7说的这个评审活动虽然不是发生在受访者所在学校,而是作为评审委员会的一员参加的评审情况。这也说明,目前学术评审活动受到外界干扰太多,非学术逻辑干扰了学术决策。身在其中的评审专家有时候也“身不由己(F7)”。教师参与决策过程非常复杂,除了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外,外界的干扰也是影响教师参与治理实践逻辑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学术决策过程中,存在着微观政治。在专业化的旗号下,以学术为名而建立各种学术评议机构内部存在着的政治斗争,就是学术政治的生动写照。

二、教师参与治理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