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2:1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责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教学与学术责任探究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透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学术环境编辑诚信论文
摘要:编辑通过筛选识别学术不诚信行为,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本文简要分析了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了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围绕“编辑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与行为”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促进诚信学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编辑;诚信学术环境;学术诚信缺失;原因;责任;行为
学术诚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学术诚信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者,可以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学术不诚信会给学术界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甚至全社会的发展。首先,学术不诚信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的学术规范,会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加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难度,浪费编辑部人力与物力;其次,学术不诚信行为会致使学术风气被扭曲和败坏,诱导其他学术研究者为追求名利、成功而寻找捷径,采取不正当手段;最后,学术不诚信行为扼杀了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及其创新能力,导致稿件质量低下,产生学术诚信危机与社会诚信危机,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健康发展。(二)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重要性。首先,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诚信问题,缓解学术界学术诚信缺失,形成良好规范的学术风气;其次,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强学术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促进我国学术界健康长远发展;最后,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改变当前功利浮躁的学术环境,增强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高素质学术研究人才的出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机制优化研究
摘要:教育部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高校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校学术治理体系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并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出建议。认为高校要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制定本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的监督。
关键词:高校;学术治理;学风建设;学术不端;人才培养;学术创新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一直是教育部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2009年出台《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1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这些指导性文件,为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有效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奠定了制度基础。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规范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性文件———《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根据《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起草,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更加完整,内涵上更趋合理。这是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大举措,为高校有效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制度依据,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主要特点
1.强化了学风建设主体责任《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校应该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并明确职责分工。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强化学风建设责任实行通报问责机制的通知》就已经明确高校党政主要领导是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办法》再次强化学风建设主体责任,表明教育部以主体责任制推进高等学校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决心。2.突出了“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办法》专门用一章明确高校要努力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与预防,通过完善学校学术规范教育制度,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等,建立与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体系。同时,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人也绝不姑息,要给予相应惩戒。要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净化校园学术空气,优化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3.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学术不端行为,顾名思义是在学术方面的不端行为,应由学术权威机构或组织作出学术判断。而在国内一些大学,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调查和处理。本次《办法》的颁布,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中,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避免高校包庇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干预学术调查进展和结果。
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有关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内容
探索大学教学与科研责任
摘要:现代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管理制度深入发展的现实面前,由于学术观的理念认同、大学运行逻辑、学术责任保障机制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学术责任已存在各自内部结构、彼此关系定位失衡的弊端,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厘清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制度上设计教学学术性操作、管理运行环境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协调与整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学术责任
高校是一种以学术为根基的知识共同体与组织机构,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高校教师,结合现代大学职能要求,主要承担着教学责任、科研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就学术特性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主要的日常学术责任。一方面,对学生发展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教学便也成为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科研在大学组织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学教师作为专业学术研究者的价值日渐突显。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特性及关系定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教师的学术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失衡——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结构与关系定位
从西欧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为主的教学开展,历经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崇尚“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原则,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进程也不断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的责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担负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也是研究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应有的学术责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学组织运行和教师业务开展的实践中,随着学科专业日益分化、大学教研管理及建构不断改革,教师学术角色内部、之间也产生了必然冲突,相应大学教师学术责任已经呈现程度不一的失衡趋势。
(一)教学责任的失衡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调研报告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学术责任心,恪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学风,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学术界理论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的浮躁之风有所抬头,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滥用学术权力的失范现象开始滋长,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侵蚀了科学研究的道德根基,阻碍了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舆论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咨询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10月,教育部正式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负责宏观指导和协调推进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这是教育部加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领导,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今后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重点,是要按照“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力求在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二、以诚信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科研人员自律意识
学术自律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将推动在高等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提高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各地各高校要大力宣传高校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先进事迹,以他们的高深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师生,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要组织编写学术规范知识读本和辅导性读物,阐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学术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技术规范,为普及学术规范知识提供基础教材。要加强学术规范的培训,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自愿遵守,防微杜渐。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教书育人、潜心学问,力戒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以铁肩担道义的气魄,牢记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模范。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思考
摘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乃至整个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然而,近年来各种违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有责任也有义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弘扬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从管理层面上来讲要从学生科研开始阶段既研究生时期,就注重培养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规范的学术行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学术风气的好转。
关键词:管理层面;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
近年来,学术界从学生、教师、高校校长、乃至工程院院士,各种学术腐败和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1]。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于2009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强调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自2011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以来,国家对高等院校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愈加重视,每年印发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要求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宣传教育[2]。全国各所高校也都认识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采取措施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教育。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的教风、学风、考风,一所高等院校的学风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实践中积累、总结、升华出来的,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笔者认为一所高等院校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前途。从管理层面上来讲,要想从根本上摒弃学术不端行为,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必须在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教育措施和巩固落实等几方面予以加强。本文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从管理层面来加强学院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1完善学风教育指导方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这一重点逐步展开,把加强师生学术诚信品德的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一入学就通过下发学习资料、开设讲座、辅导教育,以导师带动学生、老生影响新生的方式、逐步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使其成为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具有高贵品格的优秀人才。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的体系方针[3]。首先,坚持摆正办学方向,在学生中树立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典范,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起到激励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让全体研究生充分了解社会规则,提高讲诚信、讲道德的责任感。最后,教育同学们加强对“从我做起,律己做人、诚实做人、公平竞争”的深刻认识。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习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高产量等,客观真实地体现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管理体系职责任务
论学术权威在高校德育的作用
一、对学术权威德育作用的认识
学术权威应该是根据不同的范围具有不同的主体。从狭义上看,只有在某一学术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才能称得上学术权威,这一类学术权威无疑引领着学术发展前沿,具有最大的学术影响力,但往往是凤毛麟角,一般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很难拥有。从广义上看,仅就一个单位,或者说一所高校,尤其就地方院校、高职高专而言,除了上述的狭义的学术权威外,还应包括在本校工作,引领本校的学术风尚、为师生所熟知的专家、学者,这是我们学术权威的主体,也是我们专业教师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学术权威均是专业领域内的翘楚和师生的标杆。学术权威作为在师生心目中具有极高学术魅力和地位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均产生着影响,在德育工作中,学术权威更是具有德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层不可取代的作用。不过,高校对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认识严重不足,往往仅注重了其学术地位和专业影响力,而忽略了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管理层、德育工作者到学术权威本身均未全面意识到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职责。这种忽略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层对此的忽略。学术权威作为专业上的权威,依赖于他的专业知识、学术成就和学术能力,得益于他在专业领域的高深知识和渊博学问,因而,学校管理层往往注重于挖掘和发挥学术权威在专业领域对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对其人格魅力的挖掘则有所忽略,忽视了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上的重要功能。二是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机构对此的忽略。目前,许多高校均设有思政教研室、学工部、团委等专门的德育工作机构,建立了一支包括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专职思政教师在内的,比较强大和比较精干的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机构理所当然地认为德育工作为其份内之事,是其本职工作和责任;而另一方面,不管是德育工作专门机构及专门人员,还是行政领导阶层,均忽略了德育工作人人参与的重要作用,尤其未能重视学术权威的德育工作职能。三是学术权威自身对此的忽略。学术权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其往往仅注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功能的广义性,忽略了自身的德育工作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学术权威在专业上具有较高地位,但在修身、为人师表方面存在瑕疵,不但不能发挥其德育作用,还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不管是高校领导层、德育工作者还是学术权威本身,均对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不仅不利于学术权威自身正面形象的塑造和确立,更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转变观念,多方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一是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搭建平台。专职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影响在其人生发展旅程中往往不如学术权威。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发挥学术权威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分步进行。对于拥有狭义范围内的学术权威的知名高校,则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的学术权威的优势,充分发挥学术权威的德育工作优势;就地方性院校来说,狭义的学术权威相对紧缺,但仍然可以通过对广义的学术权威的挖掘达到预期的效果。地方院校在学术权威的德育工作作用的发挥上,可以分步实施。具体来看,首先是“立”,根据德育工作需要,采取新闻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舆论和媒体的作用,树立起适度、适量的学术权威。其次是“落地”,在树立好典型的基础上,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开展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术权威适当参与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等方式,让学术权威落地,来到学生中间,充分发掘学术权威的德育影响力。最后是“宁缺毋滥”,在学术权威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拟树立的学术权威个人的德行和学术修养,宁缺毋滥,防止树立起的“学术典型”在德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二是引导学术权威主动承担德育工作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学术权威的作用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还肩负着“传道”的重任。要让学术权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所应担负的相应的德育责任,使其增加德育工作和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德育品质的塑造,主动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树立学术权威积极向上、品格高尚的正面形象,避免出现学术权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发掘其人格魅力,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将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理念灌输到全校教育工作者之中。班主任、辅导员、总支书记及两课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对德育工作担负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教师、学术权威、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同样对德育工作责无旁贷。对于学术权威、专业教师而言,主要由教务处对其进行职责认定,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专业教学,搞好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提出了一定的德育要求,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等等,但大多只是书面的要求,没有具体的职责划分,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其德育实施大多处在一种无组织、随意性的状态。将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理念灌输到全校教育工作者之中十分必要。
三、余论
一直以来,学术权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师生认同,不过,由于高校对学术权威的德育功能认识的普遍缺失,致使学术权威仅仅发挥了其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优势作用,而在德育工作方面的作用则微乎其微。实际上,学术权威在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的同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拥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肩负相应的德育工作责任。在德育工作中,高校可以尝试由学校管理层主动搭台,学术权威积极参与,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力配合,充分发挥学术权威的影响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局面,更好地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
大学教师职业责任论文
引论:问题及意义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现时代,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同时也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现代社会“世俗的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有强劲发展势头的行业,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该国文明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成为该国有没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之一。我们也正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市场在若干年中仍会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扩大的态势。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我们不仅在硬件和招生规模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努力恢复大学精神和大学传统,努力与世界大学的传统与制度实行接轨,进行观念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的进步。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关心扩招以后的教学质量问题,而且也关心大学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状况。学术界和高教界对自身的学术规范、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也越来越关心了,一些学术不良行为被媒体披露出来,不仅引起了学术界自身的警惕,而且也为社会公众所广泛关注。但似乎揭露、批评、谴责的多,如何积极建设则似乎关注的还不够。在学术打假、抨击腐败、揭露嫖窃等等事件连续发生之后,我们能否静下心来思考一些积极的建设措施呢?大学的成与败都系于其主体教师身上,要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或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学术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竺可桢先生曾称“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不仅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社会的良心、道德的灯塔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负有其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作为其主体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学问渊博,而且还应该道德高尚。在这种社会期待下,重新反思和讨论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也为实践所急需。这种讨论也将在更微观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大学自身的发展进步。对建立和恢复社会公众对大学的信任和树立对全社会的道德信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就使讨论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微观的职业主体的道德问题,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道德的灯塔如果倒塌了,那么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的影响将是可想而知的。
一、根据、现状与特点
首先,我们应该从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的身份角色的性质,来讨论一下大学教师道德的必要性这一前提性的问题。这本来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似乎近年来也成了问题。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群体,但同时它构成了知识分子这个精神性群体的主导部分。在近年来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中,有人认为,在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首先是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丧失。不再以天下为已任,而主要是承担一种学术的功能,只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甚至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性专家。当代知识分子只是一名学者,更确切地说是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第二个方面是知识分子的再度边缘化。与政治、经济的分离,使知识分子不再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而只是社会中众多分子中边缘的一员而已。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道德人,而是一个知识人,他应该以一种知性的方式存在。知识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证实自己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其他非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有人认为这才是恪守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知识分子不再背负“道”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这种观点似乎认为知识分子在当代只需要“妙笔著文章”就行了而不需要“铁肩担道义”了。这一方面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拒绝了社会和公众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使知识分子的道德必要性成了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激,知识分子在当代可能更加知性化、专业化、边缘化、平民化,但仍然是最具精神性的一个社会阶层,完全放弃了社会良知和对自己比较高的道德要求,则知识分子就会失去其质的规定性。讲求道德文章皆佳,学问道德兼备从来是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中国自古以来也是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亦即道德与学术实为二而一、一而二者。这也是知识分子能够发挥其社会批判、引导民众的社会作用的价值基础。
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导部分,其群体道德的根据首先来自于这种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另外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责任则来自于其职业的社会地位、功能,自由和权利。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责任和道德,由于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社会功能,使其职业主体的责任和道德变得更加重要。其职业主体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状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社会的道德风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责任就是某一种职业从业人员对其职业团体的职业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所应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体现在职业主体的职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一种做事的行为规范要求。而职业道德则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和功能,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人品质和人际规范。本文侧重从人际规范的角度来论述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二者在职业的范围内都具有做事做人所应履行的义务的含义,而且这种义务性的规范均主要是*自觉自律得以实现的,这种义务虽然也包含了某种职业雇用的强制性,但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道义性,这是由教师职业育人的人文性和崇高性所决定的,因而其差别并不是很大,即都体现为具有道德性质的义务承担和行为规范,但出于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责任看作是做事方面的义务,而把道德主要看作是做人的要求。
透析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主导作用
摘要:审稿是保障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稿件鉴审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但编辑时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发表价值负有主要把关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审稿
审稿是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方式普遍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于科技期刊稿件内容的专业性及其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稿件的审查是由编辑(包括责任编辑或专业栏目编辑、主编)与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共同进行的,而编辑在审稿中起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环节上对此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编辑审稿只是对稿件作形式或规范审查,稿件的取舍过分甚至完全依赖专家审稿意见,在行使审稿职责时不能正确、合理地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理念上未能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相应的职业优势,明确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稿件审查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审稿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主导作用。
一、编辑应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
同行专家由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对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较为熟悉,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其学术质量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发现文稿中的专业细节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从而为编辑决定稿件采用与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同行专家审稿也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稿件的评议过于简略空泛;因囿于门户之见,对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稿件的评审失之偏颇,对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完全成熟的学术见解采取冷漠、怀疑、求全责备甚至排斥压制的态度: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学术观点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些审稿人对一些交*学科、新兴学科不甚了解,审稿盲目性大,甚至出现错误的审稿意见;个别审稿人甚至对有独创性的文章予以否定,尔后自己主攻该方向,行为道德失范;审稿人对刊物具体情况和审稿要求了解不够,致使审稿的学术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正如阎西林在《论“外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的,理想的、完美的“外审”专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辑不能苛求同行专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稿件的学术价值。事实上,编辑部聘请的同行专家只是履行“同行评议”的职能,他们对作者稿件学术价值的评议是其对稿件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审”专家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读者”。而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则是对编辑而言的,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和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市场及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在稿件鉴审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或顺应专家的评审意见,而应充分发挥其审稿的主导作用,即编辑基于审稿的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按照期刊宗旨和出版要求,在参照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稿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进行综合性鉴审和主导性判断,并做出最终的审定。
二、编辑如何发挥审稿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