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1:18: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规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规范

艺术学研究与学术规范论文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查看全文

影视美学的探究框架与学术规范

本文为向“面向21世纪的电影美学理论研讨会”提交的会议发言论文,后收入即将出版的《电影理论:面向21世纪》一书)

对于电影美学研究来说,“电影美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说“中国电影美学”了。尽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麻烦的理论问题,但是,只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的问题才能恰当地提出来并且得到确定。很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我们已经有了多么丰富的电影美学思想,电影美学的研究都不大可能卓有成效地展开(因为电影美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提出这一问题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电影美学研究的创造性,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种创造性。这一点,从学术研究的群体性(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单干)和机构性(即有组织地进行)运作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包括财力与智力的投入)。在国内有关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影视学术基地之时,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便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规范性治理要点

一、引言

科研诚信是保证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科技期刊在维护科研诚信当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在学术界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屡见不鲜。我国科技期刊的规范性建设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国家规章制度,以及期刊本身规范性的治理工作。因此作为学术期刊本身,规范性治理极其重要。可以说,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也是监测和暴露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平台[1]。同时,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发表的第一环节,本身扮演着科技成果筛选者的角色,因此,学术期刊应当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术诚信把关,筑牢出版伦理底线,在端正学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起到桥头堡作用。

二、我国的期刊规范性的相关文件和行业标准

期刊规范性治理是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对科技期刊和学术出版规范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连续相关文件和行业标准,对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等问题提出规范。2015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给出了如何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功能定位。[2]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3]2019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有助于期刊建立更加合理、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处理机制,标志着学术出版界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诞生。2019年9月,中国科协组织编写的《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正式。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了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编辑与出版者的伦理道德规范,为我国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防范学术不端的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了规范性指导和可操作的准则。[4]

三、国际重要科学组织的出版道德规范

目前,国际上有多个专业组织致力于推动科学出版伦理规范,并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下面对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出版道德规范进行解读和分析。(一)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成立于1997年,以促进科研及其出版诚信为使命,旨在定义科学出版伦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并以此帮助相关的作者、编辑、编委会成员、读者以及出版机构[5]。目前,其成员包括来自全世界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的编辑和出版机构。COPE目前已经出版了《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6]《期刊出版机构行为准则》[7]等一系列出版伦理方面的指导方针。同时,COPE还了一系列流程图,为编辑处理各种期刊相关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操作性极强的指南。《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从“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实际行动)两个角度,对期刊编辑如何促进出版伦理规范进行了阐述。该指南首先概述了编辑的一般性任务和责任,接着从编辑与读者、作者、审稿人、编委会成员和期刊出版机构的关系这5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期刊编辑的行为准则和最佳做法。接下来,该指南就“编辑和同行评审过程”“质量保证”“保护个人数据”“鼓励符合伦理的研究”“处理可能的行为不端”“保证学术记录的真实完整”“知识产权”“鼓励争论”这8个方面为期刊编辑提供行为指导;最后,该指南指明了期刊编辑在遇到“投诉”“商业考虑”“利益冲突”3种情况时该如何来做。《期刊出版机构行为准则》规定了期刊出版机构在维护出版伦理方面的一般责任和义务。该行为准则指出,期刊出版机构应当和编辑一同恰当地制定期刊政策,并努力满足这些政策;与作者、读者、审稿人沟通交流期刊政策;定期审查期刊政策(是否需要修改更新);保证学术记录的完整性;协助调查学术不端事件;文章的更正、说明和撤回;及时地内容。COPE还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图,为期刊编辑处理可疑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流程图共有17个,对应17种具体情形。COPE目前已中文版流程图[8],文献[9]也对该流程图进行了详细解读。(二)欧洲科学基金会。欧洲科学基金会也在科学不端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做了巨大努力,2000年率先颁布了指导性文件《研究和学术领域中的良好科研行为》。2008年《促进诚信:欧洲各国促进和保护良好科研行为的机构措施》的报告。2010年,欧洲科学基金会联合全欧科学院了其成员国共同认可的规范性文件《欧洲科研诚信行为准则》。[10,11]

查看全文

浅析学术论文题名英译规范

摘要:随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通讯手段的极大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科技期刊为了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争取被更多的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都非常重视论文英文题名的撰写与编辑。

关键词:学术论文;题名;英译规范

一、引言

在中国,据2010年9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公报[1],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依据“凡学术论文数超过其论文总数的50%的期刊即为学术期刊的标准”,对中国9000多种期刊进行比较、研究和筛选后确定了6170种期刊为学术期刊[2]。这些学术期刊绝大多数为中文期刊。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深入,为了便于国际间学术文化的交流,中文期刊的学术论文要求同时包括一定的英文信息。因此,论文的英文题名、作者(拼音或外文)及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与英文关键词就成了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学术论文题名英译规范

查看全文

剖析新闻学学术规范化途径论文

关键词:新闻学;学术规范

[摘要]: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为社会所强烈关注的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其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而告一段落。①针对此事,教育部部长周济痛心疾首地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②为此,教育部还首次专门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虽然发生在医药学研究领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显露出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问题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对任何学科研究领域来说,学术规范问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

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目前,新闻界对涉及新闻学学术规范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新闻传播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学术规范体系等尚存在争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查看全文

小议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与学术规范问题

对于电影美学研究来说,“电影美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说“中国电影美学”了。尽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麻烦的理论问题,但是,只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的问题才能恰当地提出来并且得到确定。很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我们已经有了多么丰富的电影美学思想,电影美学的研究都不大可能卓有成效地展开(因为电影美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提出这一问题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电影美学研究的创造性,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种创造性。这一点,从学术研究的群体性(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单干)和机构性(即有组织地进行)运作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包括财力与智力的投入)。在国内有关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影视学术基地之时,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便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与此同时,还应当有另一种分析,即对在电影作品的各个层面中都发挥作用的审美规律与审美原则的分析。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规律性分析。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所说:“电影美学就归结为确定一种形式由于某种内容和某种意图的关系,怎样和为什么优于另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它要在特定情况下为这些形式确立其心理学的依据。”

查看全文

学术出版规范插图行业标准执行现状

摘要:本文选取了14种建筑与建材类科技学术期刊,对照CY/T171—2019《学术出版规范插图》行业标准中关于图号、图题、图注、内容和编排要求等规定,对这些期刊的插图进行了规范性调查。被调查期刊在要求性条款方面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非要求性条款方面,各期刊执行程度存在差异。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插图使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期望能为科技学术期刊插图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规范;科技学术期刊;插图;现状调查;问题与建议

CY/T171—2019《学术出版规范插图》(以下简称“插图标准”)是我国现行的12项《学术出版规范》系列标准之一,于2019年5月2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学术出版物插图的分类、构成及其要求、内容要求和编排要求,适用于学术类的图书、期刊及其他出版物[1],旨在纠正学术出版行业长期以来在插图使用方面的混乱和不统一,引导学术出版物规范使用插图、提高出版质量。本文采用样本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科技学术期刊对插图标准的执行情况,探讨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科技学术期刊的现状提出了插图使用的几点建议,以供期刊出版同行参考。

一、调查内容

(一)调查样本选取

本调查选取了建筑类和建材类科技期刊各7种,在两类期刊中随机选取2期2021年出版的样刊,共28本,检阅了1067篇论文中的5464个插图,并将这些插图按图号、图题、图注、内容要求(主要指插图中的量和单位名称、符号、书写)、编排要求等项目,对照插图标准查找问题。

查看全文

新闻界学术研究规则要求研究论文

关键词:新闻学;学术规范

[摘要]: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为社会所强烈关注的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其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而告一段落。①针对此事,教育部部长周济痛心疾首地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②为此,教育部还首次专门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虽然发生在医药学研究领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显露出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问题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对任何学科研究领域来说,学术规范问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

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目前,新闻界对涉及新闻学学术规范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新闻传播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学术规范体系等尚存在争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一、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近一个时期来,在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也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要坚决反对不良学风,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突出,接连不断的抄袭、剽窃、造假事件被社会和媒体曝光,反映出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现状。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局李定从国际上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点出发,指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学术不端是原始创新的天敌,无论是伪造、篡改还是剽窃,都会有损基础研究的原创性,进而影响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助长了学术研究的不正之风,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学术的繁荣和科学的发展。因此,净化高等学校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术道德建设体系是新常态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让大学回归大学、让学术回归学术”的必然要求,在当下具有极其紧迫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提升学术道德意识

以哈佛大学为首的高等学府特别重视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强调“没有伟大的品质,就没有伟大的你,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学术不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很多高校师生缺乏对学术研究的清醒认识,不明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以及学术失德的严重后果,导致当下学风浮躁,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呈上升之势。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师生对学术规范的正确认识,提升学术道德修养,是开展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针对教师群体,要通过正向引导鼓励广大教师廉洁从教,树立学术道德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学术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捍卫学术道德的自觉性,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学术诚信教育重在引导,贵在教师自律,主动将师德要求内化为学术规范的行为,积极营造教师乐学、善学、尊学的态度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针对学生群体,学术诚信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渗透,并贯穿大学四年始终。一方面,通过开展诸如学术诚信演讲比赛、学术承诺签名、“寻找身边的诚信典型”、诚信警示教育等活动,使学生明了学术诚信的内涵、意义以及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具体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传递学术活动的基本原则、路径方法和具体的规范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范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后期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培育科学诚信的研究态度和务实严谨的研究作风。

(二)健全学术道德规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手段等进行创新,而这些离不开来自教学本身与企业的学术研究。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已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因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学术研究方面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学术问题凸显。在此主要对当前学术道德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科学防治,希望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研,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在此希望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术道德;学术规范

一、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学术道德建设概述。学术一词,众多学者对其概念有不同的认知,在本研究中引用南京大学倪梁康教授的定义,学术即搞学问,科学研究。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学术应包含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教学研究。学术道德属于职业道德,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具有诚信、公正、先进的特点,求真、诚信,不弄虚作假是其本质特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术科研,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学术研究自身是对现有技术或者理论的突破与延伸,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其学术道德的影响力超越其他领域学者[1]。高职院校的科研偏向于应用型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道德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也推动了科教事业的发展,无论在教师自身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二)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道德是进行一切科研工作应该遵守的基本素养,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学术发展[2]。同时,学术道德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校风、教风建设相互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术道德也是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自发形成一定的内在约束机制[3]。学术道德建设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保证。学术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学风建设、学术建设,而且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发展。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往往来自高校。高职院校的科研更多地是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如果学术道德建设不规范,高职院校很难承担起科技创新重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水平差距较大,只有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体系,才能推动学术的良性发展。学术道德建设是推动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研究属于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须追求实事求是原则。只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防范弄虚作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才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对尊严的伤害。只有守住学术道德底线,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形成自律意识,才能保障学术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现状

(一)学术规范体系缺乏。当前高职院校学术规范体系缺乏,学术规范应由社会或学术共同体制订,是引导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公认的权威的规范文本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但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看,缺乏具体可遵循的条文。具体来说,从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成果汇总、监督等系列规范都是缺乏的,造成整个学术规范体系不健全,如缺乏学术的评价机制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提升学术成果的质量。2.当前行政化评价机制不够客观行政化评价机制不够客观,这导致了学术轻质量重数量。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来自教学与学术的双重压力,面对考核制度,精力缺乏,造成了这种局面。从学校层面来说,因整个大环境的现状,校方自身的学术规范也不健全,也需要根据本校特色进行完善[4]。(二)教师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学术道德的缺失,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声誉,还阻碍了学术健康良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负面示范作用。当前教师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这与缺乏教育有关。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自身意识淡薄,甚至觉得一些新闻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与自己无关,有小题大做的感觉[5]。如《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等,教师对其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只处于知晓的层面。教师本身没有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而学术道德又属于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只有主动地形成自律性,才能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学校层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科研可提升学校的实力,增强竞争力;从学生层次来说,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学术奖惩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教育部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力度逐渐加大,网络学术打假次数也在增多,学术不端行为受到重视,然而并没有减少违背这种学术诚信的问题发生,这与当前的学术奖惩机制仍不健全密不可分。目前高职院校的奖惩制度在执行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到位,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学术科研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本身没有制定较合理的制度,又加上执行不严,最终奖惩机制并没有发挥作用。还有一些院校有奖励措施,却没有惩罚制度,或者力度依旧,这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难以禁止,即使被发现,也碍于情面不敢揭发,校方也担心名誉受损而不了了之,长此以往,教师也会抱有侥幸心态。同时,在奖励制度上,校方也不是特别重视,导致教师没有了科研的积极性。有奖有罚,建立科学完善的机制才能严防学术道德底线。(四)对学术的重视不够。近年来,高职院校存在不少问题,如论文水平低、剽窃科研成果、一稿多投、改头换面等。这类学术浮躁现象源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人员主要为行政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人员。不少管理岗位为直接推荐聘用,多从事行政管理岗位,对于专业认识不足,自然而然在思想层面不够重视,没有较多地注重科研,在学术评价制度建设上也会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同时,专业技术人员是当前职称评定的主要人员,但是当这些人员担任干部以后,忙于行政事务,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开展学术研究。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重视硬件建设轻文化建设。因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行政及业绩的考核,使高职院校工作中心主要集中在特色办学上,而这导致重心是硬件建设,如办公室楼、宿舍、图书馆、实训基地等方面,而忽视学术文化评价制度等软件建设。(五)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评价制度的设计思路、内容等方面多为效仿其他国家,在相关科研管理制度方面直接应用同类或者普通高校的标准,或者稍微进行调整。这些科研管理制度并不能适应本学校的发展,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在实际落实中自然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是有自身的特点。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如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制度并不合理,对于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也并不适用。总体来说,当前科研管理制度从奖惩制度到监督实施都不够完善,这些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科研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术建设需要从思想源头抓起,必须有完善的制度[6]。(六)学术评价手段单一。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受到负面的冲击,较为浮躁。学术权威的缺失导致学术评价逆向选择,评价手段单一。学术评价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权威缺失,到后来的国际的同行评议,再到后来引入量化评价,也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主流。学术评价手段的单一,主要表现为学术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与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学术评价主体方面,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实施评价,形成了一种主体的唯一性,这种主体的唯一性,导致了学术评价的行政化过于严重。这种行政化的评价制度,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更像上级对下级下达指令,教研科研人员会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无法发挥其积极性,提升学术水平。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取量化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七)有效监督机制缺乏。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设置有效的管理部门与监管机制才能保障其良性运行,但当前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独立机构。在高职院校中,官学一体的现象较为严重,通常院校领导任学术机构领导人,代表了学术权威。这种行政与学术一体的情况需要进行修正,否则不利于学术民主。在监督审查机制上,并没有清晰可用的学术监察制度用于评审。当前大多情况是,学术监察取决于专家学术水平。然而专家并不是通才,只是擅长本专业领域。这就导致评审结果存在非客观性,可能有的专家在评审时,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对同样的评审会出现不同结果,这就导致评审不能服众,可信度不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术道德失范,不可遏制。学术研究有制度可依,有相关机构进行科学客观严格的评审,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