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1:1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动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着力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主要依托生态写作及学术英语写作生态动态评估搭建。基于此,文章剖析了生态写作的体裁与修辞知识、过程与策略知识、学术话语共同体三大板块的学术英语写作概念,构建起直接课堂情境与间接课堂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评估体系,并依托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电子写作档案等方式,从而达成学术写作能力生态动态评估及迁徙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
生态语言学主要涉及生态学及语言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是近年来语言学发展衍生的分支学科。与传统的语言学不同,生态语言学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着力构建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促使语言本身、语言的应用及外部条件有机融合[1]。当前,生态语言学主要是根据哈利迪的“环境语言学”及豪根的“语言生态学”两种主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环境语言学”重点关注语言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所产生的作用,而“语言生态学”则是重点聚焦于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语言功能的。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以语言本身、学习者及所在群体、语言教师及外部的环境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着力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从而大力提升学术英语写作评估及反馈水平,强化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灵活运用能力[2]。
一、学术英语写作的发展阶段及应用
(一)学术英语写作生态及动态评估的发展阶段
发展多元化、多维度的英语写作模式,对于唯结果论的写作评价与评估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评价与评估逐渐转化为以过程为导向、注重交互行为的模式,使学术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与评估有机结合,教师依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阶段的水平及个人能力实施高效的交流互动和适度干预来调整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因此,该种评估架构可以有效覆盖学习的全过程,并创新、渗透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并学习学术英语写作。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学术英语写作评价与评估已经迈过了客观测试及整体评分的两个重要阶段,并于1986年开启了全新的形成性评估阶段,即鼓励和倡导给学生的多篇习作及写作任务建档立卡,并注重写作水平提升的整体过程。随后,杨希认为,学术英语写作第四阶段的关键评价是以多元化的考察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进行生态动态的评价,借助案例分析、写作档案记录、交流访谈、学生英语写作文本分析、行为观察,以及数据统计等定性及定量多种分析形式,从不同维度考查语言学习者个体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学术英语写作的生态及动态评估体系已经初见雏形[3]。
学术期刊栏目设置
1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意义
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办刊宗旨,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刊物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栏目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准确地反映办刊方向、编辑思路、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作者的投稿,起到导读的作用。1.1体现办刊宗旨。截至2014年,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6435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279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156种,英文版期刊205种。每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宗旨是期刊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办刊宗旨的确定,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调,决定了整体走向,所刊发文章的性质、特色、品位等也随之确定。学术期刊多以为高校师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为宗旨。例如《基础教育论坛》中“教改论坛”“课例评介”“智慧课堂”“幼小衔接”等栏目,可以反映出其办刊宗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究基础教育规律,服务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策划组稿时,对栏目的设置应紧扣期刊办刊宗旨,择优录用稿件。1.2使文章有序化。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设置有常设栏目和动态栏目,作者将文章投来时均是一篇篇独立存在的作品,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捕捉每篇文章的固有特征以及共同点,将其有序地归类至不同栏目,使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篇文章体现出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内在联系,使期刊眉目清楚、条理明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阅读。同时,编辑在设置栏目时,既要塑造期刊的整体形象,又要关注文章之间的主次关系、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恰当合理的排列组合,使每期刊物形成一个有序化、条理化的严谨结构。学术期刊除了常设的定期栏目以外,还不定期地策划一些特色栏目,例如“人物访谈”“时事研讨”“热点问题”等,在安排不定期栏目时,需注意保持期刊整体架构的稳定性,既要醒目,又不突兀。可将这些特色栏目设置在首位置,并充分运用封二封三对栏目进行文字和图片的说明,引起作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应平衡每个栏目的发文数量,不要在整体上出现头重脚轻之感。结合形势变化,设立长远规划并及时予以调整。另外,并非凡期刊一定要有栏目,有些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在某段时间内也会出现不设置栏目的情况,而是按照图书分类法或学科关注度来对文章进行排序,例如《应用数学学报》《声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仅是不定期地将专论、综述、书评等单独列出来,其数量与整期刊发量比相对较少。1.3实现导向作用。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读者即作者。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多为高校师生以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期刊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能够找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及学科前沿热点,同时可将自己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独到见解、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刊发出来,与同行共享。首先,集编辑智慧、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能够吸引更多读者阅读,读者在翻阅学术期刊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熟悉或正在研究的栏目内容,编辑要做的就是策划好常设栏目与动态栏目,使作者对哪家期刊的哪期有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文熟记于心,以此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编辑充分利用栏目的导向作用,启发作者的灵感,使作者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带动研究团队的建设。例如,《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是常设栏目,同时,顺应时展的要求,动态地设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栏目,该栏目论文总结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的经验和成果,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开阔了研究人员的思路,吸引更多作者的投稿,扩充了优秀的作者群,也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青马工程”的建设中来。
2学术期刊栏目设置要求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体现的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质与风格的统一。栏目设计应遵循准确性、稳定性、连续性、创新性等原则,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策划出科学、合理、新颖、独到的栏目,强化期刊的个性发展。策划学术期刊栏目的关键是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个性与共性、常设与动态、稳定与灵活、连续与创新、主栏目与次栏目,以及年与年、期与期之间的关系。栏目设置需要做到:符合宗旨,体现特色;点面结合,结构合理;既要稳定,又要创新;名称简明,内容贴切。2.1围绕办刊宗旨,与学科专业相吻合。栏目设计应在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学术期刊既定的办刊宗旨、刊物性质、编辑方针和风格特色。以期刊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每个栏目的命名和设置均要与相关学科专业相吻合,不能偏离本专业学术期刊的学科性质,使刊发在其中的论文符合栏目设置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2.2提纲携领,搭建合理的栏目架构。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要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水平、不同学术层次读者的需求,做到点面结合,合理配置同类论文的归集,除了重点栏目、特色栏目以外,还要关注一般栏目的策划,以确保栏目间的协调性,搭建合理的栏目架构,保证整体期刊的综合效果。学术期刊栏目数量应适度,过多容易导致整刊结构松散,过少则显得比较单调,每期栏目以七八个为宜,其中重点或特色栏目两三个即可,不宜设置过多。并且,在为各栏目排序时,应将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放在首位,其他的栏目之间要讲究逻辑性,切忌分类不明确、前后雷同。另外,还要处理好常设栏目与动态栏目的比重,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2.3在稳定发展中求创新。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每个栏目在打造之初都是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的,栏目一经设定不宜频繁变更,编辑经过长期实践拓展各栏目的作者队伍,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最终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适时开设新栏目,创新并突出特色栏目,来满足学科发展以及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2.4言简意赅,确切反映刊发内容。栏目的名称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不落俗套又不显突兀,是学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首先,力求简明,读起来不拗口,易于记忆与传播。整期中的各栏目名称格式基本一致,字数不宜过多,以十字以内为宜。其次,栏目名称应能够确切地反映论文专业方向,与文章内容切合,切忌栏目名称的设置与所刊发的论文内容不符。精心打造的栏目名称,能够为作者指明投稿方向,使作者在写作时不会产生误解。
3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策略
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能够强化期刊的个性,展示编辑的智慧,吸引读者阅读和作者投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期刊在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近年来,各学术期刊之间呈现出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主要体现在期刊水平等级的竞争,以及吸引优质稿件和优秀作者群的竞争。因此,立足于具体的学科专业领域,科学地策划特色栏目,打造品牌栏目,关系到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3.1立足于地域特色,打造品牌栏目。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有差异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这就为各地域内的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栏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每位编辑不懈追求的目标。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连科在祝贺《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时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按问题分类,而不是按文史哲法等专业分类,且设有四川地方研究专栏,李连科很支持这样的做法,若全国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都是一个模样,未免会失去刊物的个性,如果一点地方特色都没有,学术期刊将会失去立足点[1]。因此,学术期刊对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资源进行解读,有利于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期刊,同时也能够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东北亚问题研究”是非常出色的品牌栏目,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探讨。自2015年第4期起创办的新栏目“‘一带一路’与图们江开发研究”更是结合地域特色与优势,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研讨学术新动态,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3.2依托学科、人才优势,夯实栏目发展基础。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均为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其整体学术水平不容小觑。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完成了各级别课题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也获得了可观的先进成果。将这些学术成果凝结为文章,可以为学术期刊的各栏目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昭明文选研究”是该刊的品牌栏目,长春师范大学的昭明文选研究所处于东北地区领先、全国范围先进的行列,能够为该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知名学者王立群、陈延嘉都曾受邀为“昭明文选研究”栏目供稿,同时也带动了一批热衷于文选研究的作者。可见,学术期刊依托高校、研究院等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能够保证刊物的发稿质量和数量,为各栏目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3提高编辑策划能力,组织精选优秀作者团队。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对编辑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要求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并善于捕捉各学术领域的新趋势、新动态,客观正确地分析、评论各专业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充分透彻的了解,能够站在理论与学术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出定位精准的栏目。编辑在提高自我修养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掌握作者团队的信息以及他们的最新研究状况。作者的创作是期刊办刊发展的源泉,学术期刊编辑应与各专业领域的作者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力争针对每个栏目都培养出一批较稳定的优秀作者团队,及时对投稿进行审阅,给出审稿意见和返修建议,择优录用稿件。优质的编辑工作、细致入微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作者的关注,这些作者会将期刊推荐给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这样就扩充了学术期刊的作者群,有利于各栏目建设。对于不同栏目中某些专题热点,可不定期地邀请权威学者撰写有学术前瞻性的文章,对栏目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动态多效介入式高校艺术教学质量管理
【内容摘要】艺术类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因为教学监督介入控制尺度一直备受诟病。作者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例,从招生方式、课程设置与监控、多样化介入等方面分析了动态多效点介入式体系对教学质量管理各层级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学生被动接受到驱动学生主动权的内部驱动力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动态多效点介入式;艺术教育;动态范畴
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在量化和质化的交界处徘徊而备受诟病,艺术类高校内部失调的问题不断涌现。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北京联合大学、广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12个学校进行了调研,问卷采样标本为151份。参与调研的人群分布于高校各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占总人数41.72%,二年级占总人数15.89%,三年级占总人数40.4%,四年级占总人数1.99%。涉及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问题中,48.48%的学生认为自我的学习动力不足占据了主要的原因,其次为学校提供的视野宽广度(44.44%)、学习氛围不佳(32.32%)、学校管理水平欠缺(16.16%)、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15.15%)及其他(11.11%)。学生的个体驱动教学犹如失去控制器的马达,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被动选择使学生失去兴趣的来源与驱动力。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作为艺术教育社会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形成良好教学管理秩序和系统是促进和保障教学完成的重要中枢。动态多效点介入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有效实现隐性和显性并行管理,尊重学生选择权,具有良性驱动的管理体系。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参与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艺术教育专业各个层级教学活动,发现动态多效点介入方式介入该大学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学术选择和个体成长。本文以其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剖析动态多效点介入方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艺术教育研究的动态范畴
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范畴呈现波动蔓延趋势。美国对艺术教育研究的延展是基于视觉艺术基础上的,即视觉呈现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基于这种视觉呈现,艺术教育研究的空间细化度深入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维度:基于空间创造的艺术教育、基于实践的艺术教育、基于材料研究的艺术教育、基于生态环境的艺术教育、基于权利公平的艺术教育、基于文化种族的艺术教育等。基于艺术教育范畴的边界模糊化趋向,入学学生多样性的文化、学术、社会等背景也呈现动态的波动,在学术独立不干涉的场域中动态将学生的艺术资本固化。
二、动态培养体系管理
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术期刊需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模式、渠道、品牌等的挑战和发展,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促进期刊品牌的发展。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降低读者的流失风险,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及品牌声望,学术期刊除了在内容和市场定位、栏目设置、拓展服务等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引领期刊品牌建设外,[1]还面临着期刊如何引领读者挖掘信息获取需求的挑战。为明确学术期刊读者的大数据行为意识对期刊品牌建设的影响,本文以肿瘤学期刊的作者为调研对象,阐述学术期刊读者的行为意识与期刊品牌建设的相关性,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把握学术期刊读者的行为意识提供借鉴,促进期刊品牌建设。该课题是基于大数据的肿瘤学期刊评价指标建设研究的一部分,因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具有转换性,因而选择肿瘤学期刊的作者群体进行读者的大数据意识渗透程度、利用程度研究,并开展对引领学术期刊读者信息挖掘的特色服务与有效利用意愿的调查。
1调查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在乳腺学科文献基础上开展的读者大数据意识的调查,旨在利用反馈数据为期刊品牌建设提供参考建议。以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肿瘤临床》的作者为读者调查对象,基于E-mail、微信群发放问卷,使用E-mail回收问卷,对问卷中涉及到的调研对象的地区分布情况、调研对象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调研人员属性分布、调研对象学科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样本回收量为148份,样本对象特征具有邮箱联系方式,样本参考价值较大,问卷结果真实、可信,权威性高。对于参与问卷调查的乳腺肿瘤学科的读者提供近10年的基于大数据的乳腺肿瘤学科分析报告。问卷调查设定以下内容:①是否具有大数据意识;②是否认可量化的大数据信息可提供本学科的科研动态;③是否关心期刊的大数据信息推送;④是否采用大数据获取信息;⑤对提供的大数据信息质量是否有心理付费价位;⑥是否期待有关科技期刊的评价分析服务;⑦以《中国肿瘤临床》为例探索科技期刊服务读者的可能性。上述数据收集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调研对象地区分布中,华东与华北地区占74%,,这两个地区中北京、天津和上海都拥有国内肿瘤诊治的权威医院和相关的科研机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肿瘤的诊治和科研水平,提供的数据较真实、有说服力(见图1)。调研对象性别分布中,男、女性别比率分别占49%,、51%,,男女比例接近。调研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40岁以上读者群相对比例较低,年轻的读者群对大数据高度关注,反映读者群与时代变化的一致性(见图2)。调研人员属性(含在读研究生)分布中,19%,为基础科研人员,81%,为从事临床的相关人员,这一结果反映出临床相关人员比基础科研人员对引领信息挖掘有更强烈的期待。本次调查是在通过对乳腺肿瘤学科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该学科热点、重点等基础上开展的,为激励读者参与调查,调查结束后提供近10年的乳腺肿瘤学科分析报告。调研对象学科分布中,65%,参与调查的读者涉及乳腺肿瘤学科,调查结束后这部分读者大多选择获取乳腺肿瘤学科分析报告,而剩余35%,的读者只是参与并无任何需求(见图3)。图4~6、图9显示,80%,以上的读者已融入大数据时代,读者对大数据信息服务具有强烈期待,引领读者挖掘信息、精准把握变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现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及树立期刊品牌的最终目的。图7~9显示,近95%,的读者有意愿利用大数据信息,且期待科技期刊评价服务,显示了广大读者对科技期刊能够提供大数据动态分析信息服务的渴望,其中50%,的读者认可有偿服务,但近50%,的读者无有偿利用的心理,显示了读者渴望科技期刊提供信息服务。表1、图10结果显示,读者问卷调查表中以《中国肿瘤临床》为例,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比较,其中有些内容获得读者多选形式的答复。近90%,读者关注《中国肿瘤临床》刊登的文章。由于《中国肿瘤临床》是中国第1本肿瘤学期刊,在肿瘤界拥有良好的期刊品牌、声望,同时为中文核心期刊,说明读者在选择阅读相关领域期刊时主要考虑核心期刊及品牌因素。从代表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获取有效信息已成为肿瘤学期刊读者较为期待的方法,阅读途径也从传统的订阅(10.8%,)、赠阅(26.4%,)方式转向图书馆(41.9%,)与网上浏览(70.3%,)。
3调查结论与讨论
论文学术创新力特征研究
1引言
HeatonJeremyPW指出创新力在学术部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创新价值高、能较大程度推动学科发展的论文,从而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创新。目前关于学术创新力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学术创新力评价正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与创新力评价相关的研究较多,包括高校创新力、学科创新力、企业创新力等,但直接研究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文献非常少。因此本文在进行文献搜集和参考时,不仅参考了学术创新力评价相关的文献,还参考了与学术创新力相似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学科创新力等方面的文献。
2相关研究
目前,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以同行评价为主要手段的定性评价法和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定量评价法。2.1同行评议法。同行评议最早源于1416年威尼斯共和国邀请同行专家对专利进行评审,该方法被大规模采用是在19世纪的美国,由美国科学基金会组织和实施。之后,德意志的联合研究会、欧洲科学基金会、加拿大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基金会等组织都开始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同行评议逐渐成为被国际学术界广泛采用的一种学术评价手段。同行评议这种评价方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一直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不同专家本身的思维认知和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同,对同一问题按照同一标准产生的观点也存在不同,并且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限制专家的判断,因此该方法易受到专家主观性的影响。另外,当面临海量评价数据时,专家评议的速度慢,耗时长,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制约同行评议方法使用的因素。2.2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就是基于与创新力评价相关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论文创新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评价方法中,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文献计量法包括单个特征指标评价法、以影响力测度创新力法、指标体系评价法、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构造创新力评价指标法五类方法。(1)单个特征指标评价法【2-3】。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用h指数,影响因子等单个特征指标来衡量学术创新力。单个特征指标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论文的质量,但h指数高的作者产出的论文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新力,影响因子高的论文质量高,但质量高的论文可能是对之前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也可能是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创新力不一定高。因此,仅用h指数或影响因子这些单个特征指标进行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评价存在不合理性。(2)以影响力测度创新力法【4-7】。目前,有很多学者将创新力和影响力等同,认为影响力大的论文其创新力一般都比较高,而影响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所有很多学者直接用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学术创新力的评价。但实际上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新力之间不能等同,影响力高的论文创新力不一定高,因此直接使用影响力测度创新力存在不科学性。(3)指标体系评价法【8】。这类方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取与学术创新力相关的指标,利用相关指标构建用于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通过熵权法、层次分析法或专家评测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创新主体的学术创新力。该方法虽然分析角度比较完整,但各个变量对学术创新力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简单使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测度创新力也存在不合理性。(4)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9】。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的手段,从题录数据或者全文内容中提取出能表征论文创新点的数值特征或者文字特征,得到同领域论文创新力的相对大小。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指标提取过程复杂,且通常只能对同领域的论文进行评价。(5)构造创新力评价指标法【10-15】。在关于学术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引文或者知识网络构造了新的学术创新力评价指标,用构造的指标值指示学术创新力的大小。构造的某些指标存在定义方式过于直白、可解释性不强等缺点,该方法考虑到的数据维度有限。2.3研究现状述评。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创新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在学术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文献大多集中在对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上,鲜有文献真正结合学术创新力的概念、特点和过程对学术创新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不管使用定性法还是定量法对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准则做出判断,因此结合创新力的特点提取出真正影响学术创新力的因素非常有必要。通过上文对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与其他四类定量评价方法相比,构造指标体系法只使用一个构造的指标衡量论文的学术创新力,可操作性强。这类方法从引文网络或者知识网络的角度出发,探究学术创新力的相关规律,能相对有效地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构造指标法构造学术创新力特征指标体系。目前有代表性的构造指标法主要包括下面三种:“S指数”测度法【11】、基于期刊组合的测度法【14】、动态网络测度法【15】,在这三种方法中,基于期刊组合的测度方法认为只要在参考文献中对期刊进行了新的组合,即实现了创新,目前这种定义方式过于直白,可解释性不强,并且这种方法的计算过于复杂。“S指数”评价法和动态网络评价法都符合科学简单、测量维度单一、基于结构属性等原则【11】,能有效地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相比较而言,动态网络评价法不仅关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还关注了引证文献引用结构的特征,更能体现出论文对学科知识的革新程度。另外,动态网络评价法的被引频次远大于“S指数”评价法,该方法的被认可程度高。图书情报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大部分工作都是对现有工作的革新,动态网络测度法更偏向于测度常规性革新,因此本文选择动态网络测度法对论文进行创新力值的标注。动态网络测度法如图1所示,图1是论文的引用结构图,在图中,中间的灰色方块代表论文,左边的圆形代表论文参考文献的集合,右边较大的圆形代表论文的引证文献集合。根据引用结构,引证文献有三类:图中绿色的方框表示引证文献既引用了论文i又引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j,红色方框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论文i,蓝色方框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j。图1学术创新力的动态网络测度法该文章认为,在论文的引用结构中,如果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该论文,没有引用论文的参考文献,证明该论文对现有理论、技术的革新程度较大,即该论文具有很大的创新力。如果该论文的所有引证文献既引用了该论文,又引用了该论文的参考文献,就认为论文对于已有知识理论的改变很小,该论文几乎不具有创新力。据此将创新力公式定义如下:D=ni-nkni+nk+nk(1)其中ni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你的论文,nj表示引证文献既引用了你的论文,又引用了你的论文的参考文献,nk表示引用者只引用了你的参考文献。该值基于引用结构度量了创新性,该值的取值范围是[-1,1],值越接近于1,说明文章的学术创新力越强。认为被引频次为0的文章不具有创新力,创新力值记为-1。
3学术创新力特征指标构建
学术创新力归纳为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过程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等新知识的能力。根据概念可知,学术创新力表示的是创新主体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最终体现在创新成果中。因此,要对学术创新力进行测度,需要对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进行研究,提取出能表征创新力值的特征。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创新积累阶段、创新产出阶段和创新扩散阶段。相应地,根据创新过程将学术创新力分为创新吸收力、创新产出力和创新扩散力。对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跟创新过程有关的指标,还要考虑能影响学术创新力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无关创新过程或创新成果。综合上面的分析,将学术创新力的一级指标归纳为创新吸收力指标、创新产出力指标、创新扩散力指标和学术创新力评价的其他内在影响指标。如表1所示。3..1创新吸收力指标。学术论文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对同一领域的现有知识进行采集、整理和吸收。学术创新的吸收阶段依托的主要介质是跟研究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16】,高质量的参考文献能为创新主体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激发学者新的想法,为论文创新的前期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将参考文献的相关特征作为创新吸收力的评价指标,评估论文在创新过程中对现有知识的吸收和采纳程度。采用参考文献数量表征吸收数量,参考文献被引频次和参考文献期刊影响因子均值表征吸收质量,参考文献中近三年论文占比表征吸收速度,参考文献的学科广度分布表征吸收的广度。学科分布广度计算是将论文参考文献的分类号作为参考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使用参考文献来自不同学科的程度表示创新吸收的广度。信息熵是香农提出来的用于量化信息的指标【17】,用于描述状态的不确定程度。本文借鉴信息熵的概念,定义了如下公式来表示论文d创新吸收的广度:H(d)=-∑i=1kpilogpi(2)其中k是论文d的参考文献所属的学科类别数,pi是参考文献中属于第i类的论文篇数与总参考文献数量的比值。当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来自同一学科领域时,该公式的值为0。该公式的值越大,表明参考文献涉及的学科领域越广,创新吸收的广度越大。3.2创新产出力指标。创新主体在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借鉴和吸收后,会激发脑内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灵感,从而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创造出新方法或者新理论。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无法物化,但科研成果是创新的最终结果,也是创新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研究成果中,作者可能基于之前研究方法的不足,对方法做出了改进;或者将之前零碎的知识融合创新,构建出某研究领域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通过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研究,提出新的观点理论。科研成果体现了创新主体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本文将创新成果即论文的各种特征作为创新力评价的特征指标。除了采用论文的字数、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均值表征创新产出力外,还采用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相似度表征论文的新颖性,论文涉及的主题范围表征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论文新颖性和论文主题分布广度的选取依据和计算方法如下:(1)论文新颖性一般来说,论文内容的新颖性可以通过论文和其他文献的相似度来表示。若相似度较高,证明论文和其他文献的差异度小,文章的新颖性低。相反地,低相似度意味着论文的高新颖性。来自不同领域的论文之间肯定存在着较低的相似度,依据其他所有论文计算出来的新颖度值不准确。通常认为论文和其参考文献所在的研究领域相同或者相似,所以本文借鉴文献【18】的公式,用论文和其参考文献之间的相似度表示新颖性:Novelty(d)=1|DR|∑d∈DR∑w∈Vp(w|d)logp(w|d)p(w|d')(3)其中DR是论文的参考文献集,V是根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的内容构建的无重复词汇集,p(w|d)是单词w在论文d中出现的概率,定义如下:p(w|d)=num(w|d)∑w∈Vnum(w'|d)(4)该公式的原型是KL散度【19】(Kullback–Leiblerdiver⁃gence,KLD),它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性。在这里该值用于衡量单词在论文和参考文献中分布的差异,该值越大,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相似性越低,论文的新颖性越高。(2)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每篇论文虽然都有核心的研究目标,但不同论文涉及到的主题范围不同。论文用到的主题概念越多,说明论文涉及的学术领域越广泛,论文具备创新力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本文将主题分布的广度作为创新产出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借鉴文献【20】中的公式,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定义如下:diversity(d)=1|Z|∑zi∈Z-p(zi|d)logp(zi|d)(5)其中Z是论文涉及到的主题集合,P(zi|d)表示文档d所分配的主题z∈Z的概率分布。此概率分布可以使用主题模型LDA【21】来计算得到。LDA是一种概率生成方法,输入论文的内容和主题个数,可以得到文档在各个主题下的概率分布。3.3创新扩散力指标。学术创新的过程表现为“吸收—创新—扩散—再创新—再扩散”,学术创新扩散是指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被他人引用和借鉴,催动其他学者新想法的涌现。知识创新后的扩散程度和范围能反映出学术创新的价值和被认可度,是学术成果创新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的科研成果形式是学术论文,论文创新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被引用的特征量化。因此,本文使用引证文献的相关特征来测度创新扩散力。具体包括采用被引频次表征扩散数量,采用引证文献的平均被引频次和引证文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均值表征扩散的质量,采用论文扩散到不同学科的程度表征扩散广度,扩散广度的计算方法同创新吸收的广度,在计算时需把参考文献的相关特征替换为引证文献对应的特征。3.4学术创新。力其他内在影响指标以上的评价指标是基于论文的创新过程提取出来的,实际上除了以上指标,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论文的创新力。本文选取合著者因素、作者声望、论文受资助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术创新力的特征。合著因素主要是通过合作者数量和合作者所在机构数来表征。作者声望主要通过第一作者总被引频次、h指数、参与发表的文章数量,论文最大被引次数,平均被引频次五个方面来表征。基金资助主要分为不同的等级:重大国家级基金、国际级基金、省部级基金、一般基金和无基金。
学术期刊网络社交完善路径
在纸媒传播力受限的技术劣势下,学术期刊作为更加专业化、小众化且布局分散的传播媒介,出于时效性滞后、读者群萎缩、发行量下滑等原因,面临尴尬的出版境遇。有研究者甚至预言,无法实现移动出版或链接丰富信息的出版活动最终可能会消亡[1]。为应对传播挑战,学术期刊开启了一场数字化革命。通过学习、借鉴国外期刊的增强出版模式,国内期刊出版主体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以交叉链接和引用等形式突破纸质载体与版面的限制,为传统论文增添生动的研究数据和支撑材料,尝试由平面出版向立体出版的形态转换[2],以此来加快流程、提高读者阅读率、增加发行量或下载量。本文通过提炼增强出版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审视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现状与不足,并尝试以建构学术期刊网络社交的途径来实现增强出版的目标与价值。
一、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产生与理念
增强出版是出版产业在当代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托计算机处理和数字通信等先进技术开发的富数据、富媒体出版模式。采用增强技术的出版物将文字、图片、立体影像和音视频等信息内容融为一体,能满足读者的多感官体验,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
(一)增强出版的产生和发展
增强出版的应用首先出现在国外商业出版领域。以《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为代表的报刊,为适应消费者对印刷出版物的远离以及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不得不转向网络发行。纸媒出版商与网络服务商合作开发、使用文件传输协议和文本超链接等比PDF格式信息量更丰富、视觉渲染更生动的数字抓取技术,将读者熟悉的纸质出版物转换成可以从网络出版平台自动提取的数字文件,满足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其感兴趣的内容,并能通过链接推荐不断获得相关内容,满足延续阅读的需要。这种碎片化和自定义的出版模式迎合了读者对于信息精度、深度和速度的阅读需求,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用户数量、提高了出版收入。2009年以后,增强出版技术陆续被《自然》、爱思唯尔、威立等期刊和数据库移植到学术出版领域,形成了论文与相关分散的学术资源信息封装成复合数字产品的智能化、可视化、标准化模式,使作者得以借助各种增强形式来支持其论文的科学性与说理性。
(二)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目标与价值
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关系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其兼具科研成果首发、学术评价把关、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播推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如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21。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被视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131。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交流和存储的主要载体,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41。科技期刊通过对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服务与导向功能PM51,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2015年11月国务院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71,提出了“双一流”,即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构建,其强调了学科作用的基础作用,要实现“双一流”建设,一流的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石181。本文主要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为例围绕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双一流”背景下科技期刊促进学科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进行阐述。
1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1.1科技期刊是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是科技期刊的历史使命191。任一科技期刊都有其服务的主要学科与研究领域,也往往见证着该领域学科的诞生与发展,研究者们通过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学术研究在该领域不断创新与完备的可能性。同时,科技期刊是学者们思想交流与学术探讨的重要平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相互学习、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使得学术在研讨中得以发展,思想在碰撞中砥砺,创新在交流中得以激发。日趋便利的网络环境为科技期刊的及时更新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使得学术思想的传播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这些都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1.2科技期刊引导学科建设的发展科技期刊不仅能够传播、记录学术研究成果,还能够引导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在符合国家科技方针及政策的前提下,科技期刊的覆盖领域往往与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与最新研究方向相契合。这一方面可以及时反映当前科学研究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引导本学科或本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发挥学术研究导向作用。本质上来说科技期刊的传播思想往往与人类科学发展方向一致,能够反映人类认知上的最新动向,而这些发展方向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学者们通过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先进研究成果,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最新思路,从而刺激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当前热门研究领域。1.3科技期刊促进学科创新从学术上看,创新的基本条件包括知识积累、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是实现学科创新的重要技术路线,学科前沿是学科创新的目标领域。而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时效性、前沿性等特点,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继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术知识的积累,并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成熟[111。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往往能够碰撞出更具创新性的成果,已越来越被研究人员所重视,科技期刊的广泛传播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学科创新中,没有科技期刊这种载体对创新知识、创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将举步维艰。1.4科技期刊促进人才培养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就是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或最高成果)和最前沿动态1121,而人才培养既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科技期刊在科研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尤其对于初次进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而言,首次写作往往最具挑战,但同时也可以助其成长。对不同期刊的探索有助于扩展他们对不同领域的认识,对文章的改进过程也可以帮助他们对所研究领域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期刊编辑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研究范式,提高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科技期刊传播的知识和信息以科研成果、技术创新为主,具有前沿性的知识以及系统的理论,对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均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和提高[111。同时,科研人才的发展保证了科技期刊的质量,反之,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又是科研人才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二者交互作用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对人才的评价机制以及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视也决定了科技期刊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双一流”背景下科技期刊促进学科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
2.1促进新媒体融合发展科技期刊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研成果展示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1131,高效的学术交流和最新科技动态的传播有助于促进该专业内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掌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前沿,以启发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因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有必要提供较为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141,指出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重点任务在于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于此,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更应该顺应时展,形成立体多样、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传统纸媒,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与其他纸媒一样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其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表现不佳1151,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受众范围,也即限制了广泛的学科交流的可能,而强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促进新媒体融合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为新媒体的大行其道做了些许注脚,同时也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加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等传统纸媒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发展需要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革除思维定式,找准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因势利导、技术先行,利用各种合适的新媒体技术传播学术知识?。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新媒体融合主要有几种方式。第一类是构建科技期刊杂志主页,在网页与期刊杂志内容相关的一切动态丨目息,网页的形式较传统方式有若干优势:其一,该种媒体方式改变了科技期刊传统以邮箱投稿的方式,强调了作者以自助方式的一站式投稿,极大地简便了投稿流程,从而为更广泛的学科相关的学术交流提供了简易途径;其二,网页形式可以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大大弥补以往期刊杂志纸媒信息量少的不足;其三,与其他多媒体形式类似,网页的媒体方式可以依据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板块、模块等,既能尽可能地显示科技期刊王题,又能通过别具一格的形式和内容设计吸引读者群;其四,与传统纸媒的最大不同在于网页等媒体形式可以增大与作者读者的互动空间,扩展了互动内容的多样性。以《环境与职业医学》为例,该杂志网页分为王页、期刊介绍、在线期刊、投稿指南、常见问题等板块,其中王页既包括以作者和审稿专冢为导向的作者中心和审者中心,又包括期刊杂志过刊、当期目录以及下载排名和优先出版情况以便于读者查询,还包括面向所有读者的新闻动态、信息公告、饵卢、聚饵、写作原地以及热门标签等fe块,满足读者多样化的知识获取需求。第二类是构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微信公众号或移动终端APP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芫善,部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或移动终端APP在功能和内容上的优势可以与网页别无二致,旦较网页而言由于其可以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上使用其便捷性尽显。以《中囯寄生虫病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公众号聊天页面设置了“在线阅读”、“稿件查询”和“关于我们”三个板块,“在线阅读”又分为“当期文章”、“过刊/刘览”、“论文检索”可便于读者查询杂志相关发表文章,“稿件查询”可以方便投稿作者、审稿专冢和编委成员进行相关查询和接收信息,“关于我们”可以查找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和动态。另外该公众号不定时推送各种王题相关的资讯信息,比如介绍新方法、提供新会讯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获取更多学科知识的需求。22重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评价,不断提高学木影响力科技期刊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木影响力1171,较大学木影响力和较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往往能吸引高质量的稿源,经过新媒体融合可以将优质的研究进展广而告之提升读者群的学木水平,继而推动学科建设。目前囯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王要有三大体系,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中囯科学技木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囯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以及中囯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中囯学木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木)》(以下简称《影响因子年报》),三大评估体系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大类的分类和评价指标存在一定区别和联系。2014年版《要目总览》—通过对被索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发文被弓脂数和互弓脂数10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确定了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排序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内的前27种期刊为核心期刊。2016年版《引证报告》1191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各亚类王要归入“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流行病学、环境医学”和“卫生管理学、健康教育学”三大学科分类,分别涵盖17种、24种和25种科技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年报》?中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王要分列在“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和“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两大类,分别包括34种和88种科技期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王要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见表1。综合而H,三大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学科分类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总是在各评价体系中表现出众。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为例,其在2014年版《要目总览》中经过对245种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专业期刊10个评价指标的加权平均后位居第一,在2016年版《引证报告》中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类期刊类别的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中均排名第一,2016年《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其各指标表现优异,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指数。就收录情况而言,《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是2014年版《要目总览》中为数不多被Medline收录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别的科技期刊,吸引了众多包括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的学习,进而可启发其在所属学科专业的研究思路,比如据2016年版《引证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年核心总被引频次达到5166次,是核心总被引频次第二位的近2倍。《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年版)(13类)可被引文献量、可被引文献比、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引用期刊数、被弓丨期刊数、他引总引比、互引指数、WEB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量效指数
2017年1月国务院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1211,而“双一流”的五个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均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作为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可以引导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科创新以及促进人才培养,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在促进学科发展过程应注意促进新媒体融合发展,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既强调新媒体技术创新和驱动的同时,又始终充分体现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此外,科技期刊应重视主流评价体系的期刊评价,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在扩大学科学术传播和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与学科建设互为辅助互相促进。尽管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还存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但在学科建设和学术传播道路上,我们不惮于继续前行。
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写作论文
编者按:
鉴于从四川省第六次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奖中发现,送来参评的论文大都不很规范。我们分析其原因后,觉得有必要让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法则,因此委托林之达教授为此撰写《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一文,在《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3、74、75、78、79期上连载。第七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后,决定出论文集,觉得林教授的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故刊载以飨读者。
一
第六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委员会共收到论文82篇,是历届收得最多的一次。这说明我省广大电视工作者认识到了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并亲自投身到理论研究中来,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论的充实和提高会带动实践的跃进,它预示着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久的将来会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评奖过程中发现不少好论文,也发现不少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的区别;二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些浅显、简要的介绍。
我们通常见到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论文或叫科学论文;另一类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是论证某一新论点或某一新的总论点极其分论点得以成立的证实性论文;议论文是那些谈自己的观感、意见、主张甚至奇想的陈述、阐释性论文,我们在报上看到的政论、时评以及《古文观止》所收集的那些论文就属于这一类。这两种论文的区别如下: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挑战与对策
近年来,学术成果造假事件频出。诚然,学术行为不端必然是这一现象显现的主要内在动因,但作为成果载体的学术期刊在评审环节的漏洞也无疑为造假事件的产生创造了机会。随着学术分工的细化,各研究领域相互渗透,研究成果价值评定也超出了期刊编辑的认知边界。学术期刊编辑和稿件录用是期刊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其“真假”与“质量”直接影响期刊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承担学术成果评价责任,学术期刊社通常寻求外部相关学术群体的帮助,同行评议作为主要的方式和方法逐渐融入编辑出版的常规制度。
一、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发展
同行评议是指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专家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其领域某一项事务进行评价的活动。参与评议人必须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评议过程中要采用相同的标准对被评价事务作出鉴定性、评价性的审查与检视。同行评议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要质量控制手段。欧洲是同行评议制度实施最悠久的地区。早在1665年《哲学会刊》就成立了编委会,实行的就是类似今天的同行评议制度。三百余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有效提高了期刊质量,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学术期刊采用同行评议的历史也有两百余年。中国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介绍英美实践经验,如通过有效同行评议美国有效洞察了“论文膨胀”原因,提倡对评审人培训和公开评审意见等。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研究开始反思中国的编辑实践。这些反思分析了中国同行评议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论文的返修率和返修迟滞问题,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等。近些年来,同行评议制度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制度流程、系统和创新方法上来,体现了编辑出版的新现象和新规律。
二、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实践
从类型学角度来讲,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主要包括:单向匿名评审、双向匿名评审和开放评审。在单向匿名评审过程中专家知道作者是谁,而作者不知道评审专家。专家根据对作者的了解和稿件内容作出相应评价和建议。编辑把这些意见反馈给作者;双向匿名评审过程中专家并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评审专家。专家只是根据稿件内容作出评价和建议。编辑把专家相关意见反馈给作者。开放评审过程中作者和审稿专家相互公开身份,作者和审稿专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双向沟通。从实施流程角度来讲,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一般遵循如下过程:首先,学术期刊编辑进行初审筛选。学术期刊对稿件有学术规范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对其专业学术研究动态和趋势有较深的理解,并通过洞察力剔除不具学术价值或不合学术规范的稿件;编辑还要通过对稿件语言水平和规范的评价确定其是否具备出版价值。只有通过上述评审的稿件才会进入同行专家评审过程。相关稿件只有经过专业相同或相近专家评议才能达到评审的目标。找到有能力且愿意承担评审工作的专家是影响评审工作效果的关键一环。只有当学术共同体的专家将学术发展视为自身责任,才能认真履行评审职责,提供有价值的评审建议和意见。多数学术期刊为了保障评审的客观性会找两到三位专家负责同一篇稿件。无论是匿名还是公开评审都应保障将多位专家综合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综合意见不仅是“取舍”的决断,也要对录用稿件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从而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健康的同行评议制度对学术期刊不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还可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进而树立其专业形象。但同行评议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拖延评审决策周期、阻碍创新研究等问题。
三、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效果的不确定性
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
一、高校学术期刊的特点
高校学术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有所不同,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性强。如法学类的学术期刊,内容主要覆盖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诉讼法、比较法等二级学科专业。不同的学术期刊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和专业类学术期刊。如《法学家》和《中国法学前沿》属综合类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最前沿的问题,对热点法学主题和具有重大价值的话题予以重点关注和研究。《人权》属专业性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人权理论、中国人权、国际人权等领域的文章。(二)潜伏性强。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对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调研和论证,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三)稳定性强。在某个领域具有长久的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只有长久地办下去,才能产生价值。所以,高校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以创收为目标。(四)热点度高。对当前热点、难得问题的争论和解读,使其为法学领域提供交流思想、成果共享、求解难题、勇于创新的平台。
二、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术期刊在出版体制、对外传播、推送形式等领域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变化。基于特殊的管理模式,高校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经费短缺。目前,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因不是核心期刊,而且存在学科的局限性,阅读人群比较固定,因此期刊比较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持久生存,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经费由高校科研处期刊项目拨付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双方出资,这导致每年拨付的经费几乎维持原状,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影响期刊的发展。(二)编审程序老化。现在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仍采用线下形式收取、评审、编辑和出版作者的稿件,质量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而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运用在线系统进行线上操作,投稿、编辑、审稿、校对、出版、宣传等环节更为快速和高效,降低了编辑成本,提高了编辑质量。(三)缺乏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因学术期刊人员不足、没有刊号,限制期刊的定期出版,编辑部没有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编委会进行期刊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基本由兼职人员代为劳动。另外,对一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实力较强的学科没有主办的核心期刊,这与学科实力不对称。(四)学术质量有待提高。高校有些学科实力较强,但主办的学术期刊在学科期刊排名中位置相对落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高校的学科实力严重不匹配。(五)学术期刊社的职责有待调整每年,知名高校承办的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国家社科基金的学术资助,同时高校也会有固定预算并配备事业编制名额的招聘人员负责期刊社的管理。期刊社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经费支持都好过学院主办期刊的现状,因此期刊社应在行政服务、编辑服务、出版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的职能。
三、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重要性
(一)传播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就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而言,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占近一半。期刊的出版不仅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传承领域搭建了重要的沟通平台,同时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二)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者对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的深度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期刊必须不断提升文章质量,使其发表的文章的内容满足学者的需求。只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才能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推动学风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对预防学术不端,加强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严把编辑和出版关,使其运作更为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才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四)反映办学特色高校学术期刊的建设离不开高校专家学者的付出和辛勤的劳动。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和传播媒介,期刊的建设也反映了该高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学科特色。因此只有致力于打造优秀的学术期刊,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一流学科的建设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